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英语学科Unit 3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六课时)单元主题:Places we live in(我们居住的地方)本单元的主题是Places we live in,属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范畴,主要涉及“身边的事物与环境”,以及“社区环境与设施,爱护公共设施”。一、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以“Places we live in”为主题,围绕社区生活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与社区场所相关的词汇和核心句型。课标强调语言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通过对话、拼读、阅读和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Let’s talk和Let’s learn板块通过情景对话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描述社区设施的功能,强化语言输出。字母组合的拼读部分结合儿歌和单词练习,提升语音意识。此外,Read and write板块通过阅读短文和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理解文本细节并完成读写练习,体现出课标对阅读理解与书面表达的要求。本单元注重跨学科融合与核心素养的培养。项目活动板块要求学生设计“梦想社区模型”,通过小组讨论、绘画和展示,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体现“做中学”的理念。拓展阅读部分以一个孩子的日记为情境,融入文化意识,帮助学生理解社区的人文价值。本单元内容还渗透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情感目标。听力活动和任务型教学贯穿始终,确保学生能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英语,最终达成“用语言描述生活场景,表达需求与情感”的课标要求。二、语篇分析本单元内容围绕单元大任务“What makes a community ”展开,划分为两个子话题“What can we see in a community ”“What do people do in a community ”,涉及六个语篇,包括两节对话课,一节词汇课,一节词汇和项目活动融合课,一节语音课,一节读写任务和配图故事阅读课。语篇一是一节对话课,教材通过通过Chen Jie和Amy的对话引入社区常见场所。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描述社区设施,练习表达某处存在某个建筑或设施的句型。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绘画并口头表达,强化词汇与句型的运用,同时培养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篇二是一节词汇课,本课时重点学习社区场所词汇,通过图片和对话巩固单词认读。实践训练环节结合动手操作,学生选择并粘贴图片,用所学句型造句,增强词汇记忆与句型熟练度,同时锻炼动手与合作能力。语篇三是一节语音课,本课时聚焦语音学习,围绕字母组合“ck”展开。通过儿歌“Poor ducks”听和读的练习,让学生总结发音规则。听读及听写任务强化学生的拼读能力,为后续阅读和书写打下基础。语篇四也是一节对话课,结合Chen Jie与Amy的对话和Hope School的公益场景,扩展社区场所词汇,引导学生使用表示“存在有”的句型描述设施功能。看和说的活动环节通过图片讨论,融入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现语言学习与价值观培养的结合。语篇五是一节词汇和项目活动融合课,呈现的是Chen Jie向大家介绍“The community and us”的情境,以及通过听力任务匹配场所与活动。Project环节要求学生设计“梦想社区模型”,讨论、绘制并展示,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培养创造力与合作精神。语篇六是一节读写任务和配图故事阅读课。Read and write通过博物馆短文阅读,训练细节理解与写作。Reading time以Peter的成都日记展开,融入跨文化交际和情感目标(热爱社区)。最后通过讨论社区重要性,升华单元主题——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三、单元主题内容框架图四、核心语言知识、技能与策略单元主题:Places we live in语篇 核心词汇 核心句式 技能与策略 学习要点(一) Describe community 学习单词:afternoon,there,playground,park,over ﹡某处有某设施的句型: There is a ... ﹡其他句子: Your neighbours are very friendly. That’s nice. Let’s go and see! I often play there with my friends. ﹡根据图片和标题,推测对话的主题、语境与主要信息。 ﹡借助语言输出框架,学习描述周围环境存在某种建筑或设施,以及表达人物相应的活动。(二) Community buildings 学习单词:hospital,shop,toilet,bus,stop ﹡介绍某处有某建筑或设施的句型: There is a ... ﹡描述我们在某地的句子: We’re at the park. ﹡祈使句: Let’s go and see. ﹡根据图片推测对话的主题,语境与主要信息。 ﹡在语境中,根据单词音、形、义学习词汇。(三) Poor ducks ﹡学习ck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 ﹡能读出单词:duck,back,black,sock,tick ﹡听读Chant歌谣中的句子,体会ck在单词中的发音。 ﹡根据字母ck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能拼读单词。(四) Community activities 学习单词:library,sport ﹡介绍某处有某建筑、设施或物品的句型: There is a ... There are ... ﹡祈使句: Let’s do some sports. ﹡根据图片和标题,推测对话的主题、语境与主要信息。 ﹡借助语言输出框架和语言提示,与同学相互对话,描述周围存在的事物。(五) The community and us 学习单词:walk,take,take a walk ﹡描述社区有某个场所的句型: There is a ... ﹡描述人物活动的句子: I often do sports there. I often take a walk there. I go shopping there. I see a doctor there. ﹡根据图片,推测对话的主题、语境与主要信息。 ﹡在语境和句子中,根据单词音、形、义学习词汇。(六) The museum & A community in Chengdu 学习单词:favourite,place,photo,story,buy 理解句子意思: My favourite place in my community is the museum. There are many old things and photos. I can read stories about them. People buy gifts and books there. The museum is in a nice park. I love that museum! ﹡在语境中,根据图片理解句子意思;推断故事的画面、色彩、声音等传递的意义。 ﹡根据图片和核心语言推测故事的主要内容。 ﹡理解故事内容,朗读并表演故事。四、教学单元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语篇本单元学习后,学生能够: 1.认识社区图片中的常见场所,并学会用“There is...”句型描述社区设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对话(1课时) (A. Let’s talk & A. Draw and say) “Describe community”2.学会更多社区场所词汇,能运用“There is...”和“There are...”句型描述社区布局,提升语言组织能力。 (二)词汇(1课时) (A. Let’s learn & A. Choose, stick and say) “Community buildings”3.能正确拼读带有字母组合“ck”的单词发音。 (三)语音(1课时) (Let’s spell) “Poor ducks”4.通过对话练习“There is/are...”句型,掌握更多的新场所词汇。能描述学校或社区的资源分布,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对话(1课时) (B. Let’s talk & Look and say) “Community activities”5.通过听力任务匹配场所与活动。学生合作设计理想社区模型并用所学句型进行展示,激发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五)词汇与项目活动(1课时) (B. Let’s learn & Listen and do & C. Project) “The community and us”6.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作者喜爱博物馆的原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结合Peter的日记,引导学生讨论社区中人与场所的关系,理解社区生活的意义,并完成写作任务(描述喜欢的场所及活动)。 (五)读写任务与配图故事(1课时) (B. Read and write & Reading time) “The museum & A community in Chengdu”Unit 3 Places we live in授课名称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Part A(Let’s talk & Draw and say)语篇分析What 主题意义 & 主要内容 本课语篇以“社区中的场所”为主题,通过对话和绘画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并描述生活环境。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Let’s talk属于生活对话的场景,学生通过简单的日常问候语言开启交流,围绕社区设施场所展开讨论,并提及了邻里互动(“Your neighbours are very friendly”);Draw and say属于实践活动部分,要求学生画出社区中的公园并表达活动(如“I often play there with my friends”)。整体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旨在帮助其建立社区环境的基本认知。 How 文体结构 & 语言特点 语篇采用对话体与任务型活动结合的形式,结构清晰且互动性强。对话部分以简短问答和日常交际用语为主,如“There is a playground” “Let’s go and see!”,通过重复“There is ...”句型强化语言输入,同时穿插建议性表达(如“Let’s ...”),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Draw and say”活动则从语言输入转向语言输出,要求学生结合绘画与口语表达,实现“观察——实践——应用”的学习闭环。整体设计注重语言的情景化运用,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Why 语篇意图 & 语篇价值 从语言学习角度看,本课帮助学生掌握社区场所词汇(park, playground)和存在句型(There is ...),并训练日常交际能力(问候、建议)。从认知与社会价值层面,语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环境,通过“友好邻居”“共同玩耍”等对话传递社区和谐共处的理念,增强归属感。此外,“Draw and say”活动融合艺术与语言表达,激发创造力,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最终,本课通过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为后续单元中更深层次的社区文化探索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听、读、看等方式,理解并掌握关于社区场所的词汇和句型,识别Let’s talk对话中关于社区设施的表述,初步感知邻里友好互动的语言情境。通过图片、对话文本的观察与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建立对社区环境的直观认知。(学习理解) 2.学生能够在模拟社区场景中,运用“There is a ...”句型描述身边的场所,并结合相关表达,分享个人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对话强化交际能力,完成“Draw and say”任务,将绘画与口语表达结合,用英语介绍自己绘制的社区场景。(应用实践) 3.学生能够基于所学内容,展开创造性表达与批判性思考。通过设计“理想社区”并描述其特色场所,拓展对社区功能的想象。结合生活经验讨论社区设施的重要性,提出改善建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迁移创新)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社区场所相关的词汇及存在句型“There be ...”,能用其准确描述社区设施。通过对话练习,学会日常问候、建议表达及回应,提升互动交流能力。结合绘画与语言,完整描述社区场所及个人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易混淆“There is”的单复数形式,或描述位置时逻辑不清。将课堂所学迁移到实际社区描述中,需通过模拟场景或实地观察加强联系。对话中易出现机械重复,需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活动增强自然交流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1. 学生能够通过听、读、看等方式,理解并掌握关于社区场所的词汇和句型,识别Let’s talk对话中关于社区设施的表述,初步感知邻里友好互动的语言情境。通过图片、对话文本的观察与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建立对社区环境的直观认知。 (学习理解) Warm-up: (1)教师播放一段展示社区场景的短片(包含公园、游乐场、宠物医院等),提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community ,引导学生回答I see a park/playground/pet hospital.。然后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图片卡片(park, playground, pet hospital, neighbours),玩“快速抢答”的游戏。 (2)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改编歌曲《My Happy Community》(歌词含“There is a park, let’s go and play!”),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初步感知本课所要学的新句型。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朋友间关于社区交流的话题上来了。 Presentation & Practice: (3)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Let’s talk的动画视频,学生观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句型框架:There is a ______ in the community.I often ______ there with my friends. 随后教师展示社区场所图片(如公园),学生用句型造句:There is a park. I often play there.。教师示范朗读,强调句子的发音,学生跟读模仿,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4)再次播放视频,教师暂停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理解对话中的交际礼仪和语境,如微笑、眼神交流等。与此同时,引导学生翻译和讲解对话中的句子和词汇,进一步巩固新知所学。 教师观察学生能否参与互动和交流,主动分享个 人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根据需要调整提间方式,进行追问或给予鼓励。 教师根据学生理解新句 型及运用的情况,发现问 题,及时提供帮助。 教师根据学生理解新句型及运用的情况,发现问 题,及时提供帮助。设计意图:本阶段学习活动旨在帮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学习内容,学习核心词汇和核心语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教材内容进行对话训练,在跟读模仿中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内化语言,为语言输出奠定基础。2. 学生能够在模拟社区场景中,运用“There is a ...”句型描述身边的场所,并结合相关表达,分享个人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对话强化交际能力,完成“Draw and say”任务,将绘画与口语表达结合,用英语介绍自己绘制的社区场景。 (应用实践) (5)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模仿教材对话,替换场所词汇(如“pet hospital”)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加入动作和表情。 (6)引导学生用彩笔画出自己社区的公园或其他场所,并在画作旁标注英文名称(如“park”)。待学生完成对话后,教师邀请部分学生上台分享展示他们的作品并用句型描述:There is a park in my community. I often play there with my friends.。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根据不同能力水平学生模仿练习对话的情况,给予指导或鼓励。 在学生课堂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完成绘画与表达的活动,并针对学生展示的情况给予指导或鼓励。设计意图:本阶段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对话实践中巩固知识。特别是重点语句,在活跃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完成知识的学习。3. 学生能够基于所学内容,展开创造性表达与批判性思考。通过设计“理想社区”并描述其特色场所,拓展对社区功能的想象。结合生活经验讨论社区设施的重要性,提出改善建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 (迁移创新) (7)将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让他们设计“梦想社区”,添加新场所(如“robot library” “ice cream shop”等),并用英文标注名称。随后每组派代表用所学句型介绍设计:There is a robot library in our community. We can read books with robots! (8)教师向学生提问:What’s missing in your real community 学生用“We need a ______ because ...”表达需求(如“We need a pet hospital because pets get sick.”)。引到他们仔细观察生活,运用批判性思考的方式,培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所学语言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应与反馈,引导讨论和正确评价。及时给与帮助和鼓励。 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应与反馈,引导讨论和正确评价。及时给与帮助和鼓励。设计意图:本阶段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从学习理解过渡到运用实践,为后面的迁移创新有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家庭作业必做:1. 听词汇录音和对话录音各3遍; 2. 将Let’s talk部分的对话读给家长听。 选做:1. 与同伴课后一起使用本课所学句型表演对话。 2. 观察自己生活的真实社区,用“There is ...”句型记录至少3个场所,并画一幅社区地图。板书设计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Part A(Let’s talk & Draw and say)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Let’s talk”和“Draw and say”展开,通过情境创设成功激活了学生关于居住场所的已有认知。在教学环节中,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使85%以上学生能熟练运用Where do you live I live in ...的交际句型。 值得改进的是:1.部分学生在Draw and say环节因绘画耗时较长导致语言输出时间压缩,下次可提前准备场景贴纸供选择使用;2.小组合作时发现个别学生存在“搭便车”现象,后续需建立明确的角色分工表;3.对village等拓展词汇的输入可增加AR实景展示,帮助乡镇学生建立更直观的认知联系。总体而言,将生活场景融入语言实践的思路效果显著,但需进一步优化课堂时间管理和分层任务设计。Unit 3 Places we live in授课名称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Part A(Let’s learn & Choose, stick and say)语篇分析What 主题意义 & 主要内容 本课时语篇以“社区场所认知与功能描述”为核心,围绕“Let’s learn”与“Choose, stick and chant”两个板块展开。语篇内容聚焦于生活场景中的常见地点词汇(hospital, park, playground, shop, toilets, bus stop)及核心句型“There is ...”。通过例句“We’re at the park …”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将词汇与功能性语言结合,描述场所分布并表达活动建议。活动“Choose, stick and say”通过贴图任务,要求学生在模拟社区地图中选取场所贴纸并描述其存在,实现从词汇输入到句式输出的递进学习目标。 How 文体结构 & 语言特点 语篇采用“对话体+任务型活动”的复合结构。首先通过简短对话(Let’s learn)呈现目标语言,以自然交流的形式引入词汇和句型,符合儿童语言习得的“情境先行”原则。词汇教学以图片和实物场景为依托,增强直观性;对话部分通过重复性句式和动作指令,强化语言节奏感和交际功能。任务活动“Choose, stick and chant”则通过“选择——粘贴——描述”三步操作,将语言学习转化为具身体验,体现“做中学”理念。歌谣部分可能融入韵律与重复,通过节奏记忆巩固语言结构,形成“输入——操练——输出”的闭环。 Why 语篇意图 & 语篇价值 本语篇旨在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观察、描述与规划社区场所的能力,凸显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其一,词汇与句型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并提升语言实用性;其二,任务型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的发展,同时培养逻辑思维与空间规划意识;其三,语篇隐含“社区服务”的价值观,通过hospital、bus stop等词汇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场所的功能性,初步建立社会责任意识。此外,歌谣的韵律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特点,降低记忆负荷,增强学习信心,最终实现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图片、情境对话和歌谣,听、说、认读本课核心词汇,理解其含义与功能。借助Let’s learn部分的教材例句的反复输入,初步感知该句型结构及表意功能,能通过听音辨词、图文匹配等活动,识别社区场所名称并理解其空间关系。(学习理解) 2.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目标语言进行简单交流与描述。通过“Choose, stick and say”活动,选择场所贴纸完成社区地图制作,并运用“There is.../There is also...”句型描述布局。模仿课本对话,结合动作指令,完成“发现场所——建议活动”的交际任务。(应用实践) 3.结合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理想社区”并描述其设施分布,分析不同场所的功能价值,培养逻辑思维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改编歌谣或创编新对话,将语言学习延伸至真实生活场景,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跨学科能力的提升。(迁移创新)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准确听、说、认读生活场所词汇,理解其功能及场景关联。通过“There is...”句型描述场所存在,结合“Choose, stick and say”活动,强化单数形式的正确表达。在模拟社区场景中,运用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交流,培养初步的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易将“There is...”与“There are...”混用,需借助图片对比(如单数场所与复数场所)明确语法规则。部分学生在自由表达时难以流畅组织语言,可通过分层任务(如先模仿后创编)及小组互助逐步突破。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1. 学生通过图片、情境对话和歌谣,听、说、认读本课核心词汇,理解其含义与功能。借助Let’s learn部分的教材例句的反复输入,初步感知该句型结构及表意功能,能通过听音辨词、图文匹配等活动,识别社区场所名称并理解其空间关系。 (学习理解) Warm-up: (1)以生动活泼的英文儿歌《In My Neighborhood》作为课堂导入。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拍手、跺脚,教师同步展示歌词中的场所图片,鼓励学生边唱边指认图片,实现“听觉——视觉——动觉”联动。 (2)教师逐一闪现关于场所的卡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英文名称,答对可为本组积分。随后,教师以真实校园场景为例提问:“Where do you buy snacks Where do you wait for the school bus ”,引导学生用“I go to the...”句式联系实际生活。 Presentation & Practice: (3)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Let’s learn高清实景图,结合3D社区沙盘模型,动态展示场所的空间位置关系。教师以“导游”身份指向沙盘中的某处设施或场所,引导学生练习掌握本课涉及的新词汇。 (4)教师创设“周末探险”故事情境,手持玩偶演绎对话:“Look! We’re at the park. There is a shop! Let’s go and buy ice cream!”,通过夸张的语调和表情吸引学生模仿。与此同时,强调名词单复数形式的区分,并通过展示两组图片(如“一棵树”vs.“多棵树”),引导学生对比说出“There is a tree”与“There are trees”,巩固语法规则。 教师观察学生能否参与互动和交流,主动分享个 人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根据需要调整提间方式,进行追问或给予鼓励。 教师根据学生接受新词汇听、说、读、写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供帮助。 教师根据学生演绎对话及语法理解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供帮助。设计意图:本阶段学习活动旨在借助直观形象的3D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新单词的音、形、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演绎对话,让学生清晰本课句型和语法的使用规则,使学生逐步构建新的语言知识体系。2. 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目标语言进行简单交流与描述。通过“Choose, stick and say”活动,选择场所贴纸完成社区地图制作,并运用“There is.../There is also...”句型描述布局。模仿课本对话,结合动作指令,完成“发现场所——建议活动”的交际任务。 (应用实践) (5)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领取空白社区底图及场所贴纸(含hospital, bus stop等),合作讨论布局并粘贴。教师提供语言支架:“First, stick the ______. Then, say ‘There is a ______’.”,要求每组至少描述5个场所。任务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弱势学生,通过提示性问题来引导逻辑表达。 (6)创设“虚拟社区探索”情境,学生两人一组,佩戴场所头饰(如park管理员、shop店员),利用句型卡(There is... / Let’s go...)进行对话接龙。例如:A(指向地图): “We’re at the bus stop. Look! There is a hospital!”B: “Great! Let’s go and see the doctor!”教师引入竞争机制:每组需在2分钟内完成至少3轮对话,流畅无误的小组获得“探险勋章”。 教师根据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应用所学句型的情况,给予指导或鼓励。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境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指导或鼓励,也可以适当进行奖励。设计意图:本阶段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口语练习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巩固所学单词和句型,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3. 结合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理想社区”并描述其设施分布,分析不同场所的功能价值,培养逻辑思维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改编歌谣或创编新对话,将语言学习延伸至真实生活场景,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跨学科能力的提升。 (迁移创新) (7)学生化身“小小设计师”,在A3纸上绘制“未来智能社区”,需包含至少6个场所并标注英文名称。教师提供思维导图模板(场所名称-功能-位置理由),引导学生用“There is a ______ because ...”阐述设计理念。 (8)设计完成后,开展“社区博览会”,学生用英文向参观者(同学/教师)讲解设计,其他学生可用贴纸投票选出“最实用社区”。此环节融合美术、社会学科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考。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所学语言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对任务的回应与反馈,引导讨论和正确评价。及时给与帮助和鼓励。设计意图:本阶段的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拓展语言运用的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家庭作业必做:1. 听课文录音并跟读3遍,模仿语音语调,尝试背诵“Look! There is a shop. Let’s go and see!”并录制语音提交; 2. 抄写本课场所词汇每个3遍,并选择其中4个词汇,用“There is a...”句型造句(例:There is a bus stop near my home. People wait here every day.); 选做:1. 设计一个“未来智能社区”,用绘画或拼贴形式呈现至少6个场所,并用英文标注名称。附加2-3句说明(例:The robot hospital can help people 24 hours.); 2. 选择本课的一个场所(如park或bus stop),思考如何改善其服务,用中文和英文混合撰写建议,并配简单设计图。板书设计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Part A(Let’s learn & Choose, stick and say)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社区场所为主题,通过“Let’s learn”和“Choose, stick and chant”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及“There is...”句型。成功之处在于情境化设计:以儿歌导入激发兴趣,结合图片竞猜与角色扮演,85%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目标语言;小组合作贴图任务强化了语言实践,部分学生提出“医院应靠近公交站”,体现逻辑思维。不足在于:1. 时间分配不均,个别小组贴图耗时过长,压缩语言输出时间;2. 单复数混淆现象突出,如误用“There is a hospital and a playground”;3. 部分学生依赖组员,参与度不足。改进方向:增设计时器规范活动节奏;通过“单复数分类站”游戏强化语法对比;细化小组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确保全员参与。后续将引入AR技术展示实景社区,增强语言与生活的联结。Unit 3 Places we live in授课名称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Part A(Let’s spell)语篇分析What 主题意义 & 主要内容 本课时以“ck”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为核心,通过语篇和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词汇的拼读与运用。主要内容包括:一首围绕“ck”发音的韵文,描述公园里的小鸭因寒冷被孩子们赠送黑色袜子的故事,呈现了如“ducks” “back” “black” “socks”等关键词;听力辨识练习(如区分black/back、duck/tick等易混淆词);以及看图写句的拓展任务(如描述Hassar穿袜子的场景)。通过多模态输入,学生不仅学习语音规则,还在情境中理解词汇意义,实现音、形、义的结合。 How 文体结构 & 语言特点 语篇采用“总分”结构,以韵文为语言载体,通过重复押韵的句式(如“Some ducks ...” “Some children...”)强化“ck”的发音规律,增强记忆。教学活动设计层层递进:首先通过“Listen, repeat and chant”环节输入语音与语境;其次以“Read, listen and tick”进行听力辨析与词汇巩固;最后通过“Look, listen and write”实现语言输出,将拼读规则迁移至实际书写中。此外,图文结合的练习(如袜子图片与句子填空)激活视觉与逻辑思维,促进多感官协同学习。 Why 语篇意图 & 语篇价值 本课时兼具语言能力培养与情感价值引导。从语言层面,学生系统掌握“ck”的发音规律,提升解码能力,为自主拼读奠定基础;综合听、说、读、写的活动设计,符合语言习得的整体性目标。从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韵文中小鸭与儿童的互动传递了关爱与互助的主题,呼应单元“Meeting new people”中的人际交往内涵。此外,趣味性的情境(如动物穿袜子)激发学习兴趣,降低语音学习的枯燥感,促进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主动运用语言,最终实现知识内化与核心素养的同步发展。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听、读、辨等活动,感知并理解“ck”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识别语篇中相关词汇的音、形、义关联。通过听音模仿、重复跟读韵文,初步掌握目标词汇的正确发音与拼写,建立语音解码能力的基础认知。(学习理解) 2.学生能在结构化任务中应用“ck”的发音规则,完成听力辨音、词汇分类及句子书写等练习。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对话,巩固发音规则。同时,借助韵文复述或改编简单句子,实现语言规则的内化与初步输出。(应用实践) 3.学生能够迁移“ck”的拼读规则,尝试解码或拼写未学过但符合规律的单词,并在真实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结合单元主题,鼓励学生在“认识新朋友”的交际场景中,主动分享语言知识,体现互助精神,实现语音学习与核心素养的融合提升。(迁移创新)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掌握“ck”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发/k/音)及其拼写规律(常出现在短元音后)。 准确辨识和拼读含“ck”的核心词汇,理解其在语篇中的意义与用法。通过听、读、写的综合活动,巩固语音规则并完成语境化任务(填空、造句)。 教学难点:迁移规则至新词汇(如clock, stick)时,学生易忽略短元音前提或错误替换字母组合(如误拼为“c”或“k”)。在真实交际中灵活运用所学词汇,将语音知识转化为口语表达或写作能力,需结合情境反复练习。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1. 学生能够通过听、读、辨等活动,感知并理解“ck”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识别语篇中相关词汇的音、形、义关联。通过听音模仿、重复跟读韵文,初步掌握目标词汇的正确发音与拼写,建立语音解码能力的基础认知。 (学习理解) Warm-up: (1)教师向学生分发包含“ck”单词的卡片。通过播放含有ck字母发音的单词,学生听到后快速标记对应的卡片。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卡片中单词的共同点,提问:“这些单词末尾的字母组合是什么?它们的发音有什么规律?”通过互动,学生初步感知“ck”的发音规则。 (2)随后,教师播放轻快的儿歌(改编自课本韵文),歌词重复“ck”单词(如“ducks, back, black”),学生边听边拍手打节奏。通过多感官参与,学生自然进入语音学习状态。 Presentation & Practice: (3)教师投影课本韵文,逐句朗读并配合动作演绎(如模仿小鸭发抖表示“cold”,做穿袜子动作表示“wear”)。学生跟读后,教师聚焦含“ck”的单词,用彩色笔圈出“ducks, back, black, socks”,提问:“词中的‘ck’发什么音?引导学生总结规律:“ck”通常出现在短元音后,发/k/音。 (4)教师播放动态拼读视频,展示“ck”单词的分解发音与拼写过程(如“d-u-ck→duck”)。学生跟随视频节奏,边拼读边空中书写字母。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目标。 教师观察学生能否参与 互动和交流,主动分享个 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并根据需要调整提问方式,进行追问或给予鼓励。 教师根据学生对提问的回应,发现问题,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教师根据学生对发音规律的练习情况,及时提供帮助。设计意图:本阶段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总结和理解含有“ck”字母组合的单词发音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起音、形、义的联系,通过多次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这些发音的记忆。2. 学生能在结构化任务中应用“ck”的发音规则,完成听力辨音、词汇分类及句子书写等练习。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对话,巩固发音规则。同时,借助韵文复述或改编简单句子,实现语言规则的内化与初步输出。 (应用实践) (5)教师组织学生完成“Listen and Tick” “Listen and tick”活动。播放录音,学生根据听到的单词在练习册中勾选正确选项。随后,开展“句子补全”任务。教师展示图片(如穿袜子的哈士奇),学生根据提示“Hassar are so cute. Look! They have ______.” 填写“socks”并朗读句子。教师鼓励学生添加细节(如颜色、数量)。 (6)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故事接龙”,每组需用至少3个“ck”单词编创简短故事。例如:“One duck found a black sock. It went back to the park...” 教师提供句型框架和词汇库支持,确保任务可行性。每组派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聆听后记录听到的“ck”单词并汇报。此活动既锻炼合作能力,又促进语言输出。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情况,给予指导或鼓励。 教师根据学生游戏开展的情况,给予指导或鼓励。设计意图:通过听力、口语和书写的练习,检验学生对发音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单词书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发音知识。3. 学生能够迁移“ck”的拼读规则,尝试解码或拼写未学过但符合规律的单词,并在真实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结合单元主题,鼓励学生在“认识新朋友”的交际场景中,主动分享语言知识,体现互助精神,实现语音学习与核心素养的融合提升。 (迁移创新) (7)教师展示新单词(如clock, stick, truck),学生尝试根据“ck”规则拼读,并通过图片验证词义,解码新词。随后,开展“单词侦探”挑战:学生在课本或教室环境中寻找含“ck”的单词(如书本中的“jacket”),记录并分享,教师补充说明例外情况(如“ck”不在词尾时的发音),培养批判性思维。 (8)结合单元主题“Places we live in”,教师布置创意任务:将韵文改编为校园生活场景(如“Some kids are on the black track...”),在课后服务时段表演。通过真实情境的迁移,学生不仅深化语音知识,更体会“互助”的单元内涵,实现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所学语言交流,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应与反馈,引导讨论和正确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所学语言交流,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应与反馈,及时给与帮助和鼓励。设计意图:本阶段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创新创作中进一步深化对发音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家庭作业必做:1. 听课本Listen, repeat and chant音频三遍,跟读并模仿发音,家长签字确认; 2. 根据课本图片(如“Ducks are so cute. Look! They have socks.”),仿写两句话,需包含至少2个“ck”单词。写完后大声朗读句子,并录音提交。 选做:1. 用至少4个“ck”单词(如duck, sock, back, black)编一个简短有趣的小故事(3-4句),可配图。完成后与家人分享或上传至班级群; 2. 在家中或社区寻找含“ck”的单词(如clock, truck, jacket),记录至少3个,并尝试用其中1个单词造句。将发现写在“单词侦探本”上,下节课展示。板书设计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Part A(Let’s spell)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ck”发音规则展开,通过游戏、韵文、任务活动等多模态设计,基本实现了音形义结合的目标。学生能主动参与互动,尤其在游戏互动环节表现出较高积极性,多数能准确拼读核心词汇并完成语境化任务。然而,部分学生在区分“black/back” “duck/tick”时仍存在混淆,反映出听力辨音的精细度不足,需在后续课程中增加对比练习。此外,迁移创新环节中,少数学生拼写新词(如“stick”)时忽略短元音规则,误拼为“stik”,说明对拼写规律的内化仍需巩固。未来可设计更多解码任务,并融入生活化情境(如制作“ck单词手账”),增强规则应用的灵活性。总体而言,课堂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较好,但需关注分层指导,确保后进生跟上节奏。Unit 3 Places we live in授课名称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Part B(Let’s talk & Look and say)语篇分析What 主题意义 & 主要内容 本课时的语篇以“Let’s Talk”和“Look and Say”两部分组成,围绕“Places We Live In”单元主题,通过对话和描述性语言介绍社区中的常见场所及其功能。“Let’s Talk”以图书馆为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引出图书馆、健身房等地点,并提到“Tajji club”和“many people”,呈现了社区生活的多样性。“Look and Say”则以Hope School为背景,列举了学校内的物品(如书本、铅笔、衣服)和设施(如操场),强调了学习与活动空间的重要性。两部分内容均通过简单句和直观词汇,帮助学生理解社区与学校环境的构成。 How 文体结构 & 语言特点 语篇采用对话与陈述相结合的文体结构。“Let’s Talk”部分以口语化对话为主,句式简短(如“This is a library.” “Great! Let’s do some sports.”),符合真实交际场景,便于学生模仿和练习。“Look and Say”部分则转为描述性语言,使用“There be”句型(如“There are books...” “There is a playground...”),重点训练学生观察与表达的能力。语篇通过重复关键句型(如“There is/are...”)和列举具体名词(books, gym, playground),强化了词汇与语法的结合,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Why 语篇意图 & 语篇价值 本课时语篇旨在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与语言运用能力。通过介绍图书馆、学校等场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环境,理解公共设施的作用,增强社会认知。从语言学习角度看,语篇紧扣“There be”句型和地点词汇,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掌握描述地点的表达方式,提升口语与阅读能力。此外,教材对话中的提议(“Let’s do some sports.”)和学校场景的描述,隐含了健康生活与团队合作的价值导向,兼具语言学习与德育功能,符合新课标“学科育人”的要求。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听、读、看等方式,理解Let’s talk中关于社区和学校场所的基本信息,与地点相关的词汇,以及“There is/are...”句型的表意功能。能够借助图片和上下文,提取关键信息,初步建立语篇内容与生活场景的联系。(学习理解) 2.在模拟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进行简单交流,用“This is...”“There is/are...”描述身边的场所;通过角色扮演复现“Let’s talk”的对话;结合“Look and say”的句型,小组合作设计并介绍理想学校的设施,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语言内化。(应用实践) 3.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不同场所的用途及其重要性,提出改进社区或学校设施的建议。通过绘制并介绍“My Dream Community”海报,创造性地整合语言知识,表达个性化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迁移创新)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课新词汇和“There is/are...”句型,能够准确描述场所及其物品。理解并运用对话中的简单交际用语(如“This is...” “Let’s...”),进行与场所相关的日常交流。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和使用“There is”(单数)与“There are”(复数),避免语法混淆。 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目标语言,介绍一些陌生场所或描述更复杂的场景,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语言迁移。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1. 学生能够通过听、读、看等方式,理解Let’s talk中关于社区和学校场所的基本信息,与地点相关的词汇,以及“There is/are...”句型的表意功能。能够借助图片和上下文,提取关键信息,初步建立语篇内容与生活场景的联系。 (学习理解) Warm-up: (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社区场所的英文儿歌视频,视频中呈现library、park等场所的动画画面。学生跟唱并模仿视频中的动作或等肢体语言。随后教师展示一张社区地图挂图,指着不同场所用There is a...和There are...句型进行简单描述,学生根据教师指着的场所说出对应英文单词。 (2)教师展示一张Hope School的图片10秒钟,然后隐藏图片,学生两人一组回忆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和场所,如“There is a big playground.”。通过这个互动游戏,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初步感知了新课的重点句型。接着,教师适时引入本节新课。 Presentation & Practice: (3)通过多媒体呈现对话场景动画,先完整播放“Let’s talk”部分,学生整体感知对话内容。然后教师分段解析:展示library图片,板书“This is a library.”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There are so many books.”;呈现Tajji club和gym的图片时,教师通过动作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新词汇,如模仿打太极解释Tajji club。 (4)教师用不同场所的实物模型(如图书馆模型、操场模型)进行“There is/are...”的对比教学。例如同时展示单个建筑物模型和多个小人模型,引导学生说出“There is a gym.”和“There are many people.”通过大量直观的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单复数的使用区别。 教师观察学生能否参与互动和交流,主动分享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根据需要调整提问方式,进行追问或给予鼓励。 教师观察学生能否参与 互动和交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问或给予鼓励。 教师根据学生理解新句 型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供帮助。设计意图:本阶段学习活动旨在借助生动有趣的视频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话发生的背景。讲解比对重点句型,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 在模拟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进行简单交流,用“This is...”“There is/are...”描述身边的场所;通过角色扮演复现“Let’s talk”的对话;结合“Look and say”的句型,小组合作设计并介绍理想学校的设施,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语言内化。 (应用实践) (5)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每组获得不同的场所卡片(如library、gym、school等),根据卡片内容改编课文对话。教师提供语言支架:“This is...” “There is/are...” “Let’s...”等句型提示。小组准备5分钟后进行展示,其他同学根据评价表(发音准确度、句型正确性、表演生动性)进行互评。 (6)每组领取一张空白社区图纸和各种场所贴纸,学生讨论后设计理想社区,并用目标语言进行介绍展示。如:“In our community, there is a big library. There are two playgrounds...”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there be句型的正确使用。最后各组将作品贴在教室的“Community Wall”上。 教师观察学生能否参与互动和交流,主动分享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根据需要给予鼓励。 教师根据不同能力水平学生讨论情况,给予指导或鼓励。设计意图:本阶段学习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语言实践,进一步巩固所学句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3. 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不同场所的用途及其重要性,提出改进社区或学校设施的建议。通过绘制并介绍“My Dream Community”海报,创造性地整合语言知识,表达个性化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迁移创新) (7)教师引导学生思考:“Why are these places important for our community ”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观点。教师提炼关键词汇板书。随后开展“小小规划师”活动,学生针对学校现有设施提出改进建议,用“I think we need... Because...”的句型表达。 (8)最后的拓展任务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回家后绘制自己居住的社区地图,并用there be句型写5句话描述。下节课进行“My Neighborhood”展示会。教师还推荐学生课后使用英语学习APP,完成与社区场所相关的听力练习,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所学语言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应与反馈,引导讨论和正确评价。及时给与帮助和鼓励。 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应与反馈,正确评价,及时给与帮助和鼓励。设计意图:本阶段的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家庭作业必做:1. 听词汇录音和对话录音各3遍; 2. 用所学句型描述自己家的3个房间(如:There is a sofa in the living room.) 选做:1. 采访家人“最喜欢的社区场所”,用表格记录并写2-3句英文说明(如:My father likes the gym because...)。 2. 上网查找一个外国学校的图片,用There is/are句型写5句话描述。板书设计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Part B(Let’s talk & Look and say)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成功之处在于:(1)情境创设生动,社区地图、场所模型等教具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2)分层任务设计(从模仿对话到设计理想社区)照顾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3)“小小规划师”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改进的方面:(1)对“There is/are”句型的单复数区分练习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在输出时仍会混淆;(2)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设计更明确的分工机制。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可增加句型对比练习,并利用多媒体AR技术增强场所认知的真实感。Unit 3 Places we live in授课名称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Part B(Let’s learn & Listen and do)& Pact C Project语篇分析What 主题意义 & 主要内容 本课时围绕“社区生活”展开,分为三个部分:Let’s learn、Listen and do以及Project。Let’s learn部分通过列举“go shopping” “take a walk”等常见社区活动,结合“playground”等场所的例句,帮助学生掌握与社区相关的词汇和句型。Listen and do部分通过听力练习,强化学生对社区功能场所(如公园、商店、医院)及其用途的理解。Project部分则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动手实践活动,设计并展示自己梦想中的社区模型,强调语言输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How 文体结构 & 语言特点 本课教材整体采用了情境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结构。Let’s learn部分以词汇和句型呈现为主,辅以例句进行说明,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知学习内容;Listen and do部分采用指令性语言和短句配对的形式,注重听力与动作的联动,强化知识的记忆与应用;Project部分则以任务驱动为主,通过讨论、绘画和模型制作,逐步引导学生从语言输入过渡到输出。整体结构由浅入深,各环节循序渐进,从词汇学习到实际应用,体现了“学用结合”的教学设计理念。 Why 语篇意图 & 语篇价值 本课时的语篇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与实际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社区相关词汇和句型,学生能够描述日常生活场景,增强他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听力与动手结合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而Project的活动任务,则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鼓励他们用英语表达理想中的社区,从而深化对“居住环境”主题的理解。此外,通过学生创意成果的展示与分享,学生能够提升自信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现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Let’s learn中与社区相关的核心词汇和句型。借助听力活动(Listen and do)和例句跟读,学生能理解社区场所的功能(如go shopping, do sports),并初步运用目标语言描述社区设施及其用途,为后续任务奠定语言基础。(学习理解) 2.在Project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绘画或制作模型,将所学词汇和句型应用于实际场景。通过合作与展示,学生能够整合语言知识,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过渡,提升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应用实践) 3.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规划理想社区,并思考设施与居民需求的关联性(如“Why do we need a school ”)。通过展示和互评,学生能够批判性反思设计合理性,同时拓展社会认知(如社区功能多样性),实现语言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迁移创新)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社区场所的核心词汇和功能表达。运用“There is/are...”句型描述社区设施及其用途,如“There is a park. People often take a walk there.”。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梦想社区”的设计与展示,整合语言知识进行实践应用。 教学难点:在项目任务中,学生需创造性规划社区布局,并准确用英语表达设计理念,这对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听力环节中,区分相似场所的功能描述(如playground与park的活动差异)可能带来理解挑战。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1.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Let’s learn中与社区相关的核心词汇和句型。借助听力活动(Listen and do)和例句跟读,学生能理解社区场所的功能(如go shopping, do sports),并初步运用目标语言描述社区设施及其用途,为后续任务奠定语言基础。 (学习理解) Warm-up: (1)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社区生活的短视频(包含公园、商店、医院等场景)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视频播放后,教师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 ”引导学生用“I can see a...”回答,让学生说出社区场所的名称。 (2)教师说场所名称(如playground),学生做出相应动作(如做运动状)。然后升级游戏难度,教师描述功能(如“People go there when they are sick.”),学生抢答场所名称(hospital)。通过这种互动形式,自然过渡到新课。 Presentation & Practice: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Let’s learn词汇(go shopping, take a walk, do sports, see a doctor)和句型(There is...)。每个词汇都配有真实图片和场景例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输入帮助学生理解。随后开展“听音指图”活动:教师朗读句子,学生在课本或屏幕上指出对应场所,强化音义结合。 (4)在Listen and do环节,教师先播放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逐句暂停,引导学生完成“听句子-选图片-做动作”的联动练习。为巩固句型,教师组织“句子接龙”:第一个学生说“There is a park.”,第二个学生补充“People often take a walk there.”,依次类推。这种分层递进的操练方式既能保证语言输入的准确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教师观察学生能否参与 互动和交流,主动分享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根据需要调整提问方式,进行追问或给予鼓励。 教师根据学生理解短语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供帮助。 教师根据学生听和做的具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供帮助。设计意图:本阶段学习活动旨在通过生活情境呈现句型,让学生逐步掌握词汇意思和句型结构。通过听力指令与动作反应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2. 在Project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绘画或制作模型,将所学词汇和句型应用于实际场景。通过合作与展示,学生能够整合语言知识,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过渡,提升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应用实践) (5)教师播放Binbin和Amy的对话录音,学生完成“Listen, tick and match”的听力练习。随后开展小组讨论:“What do you need in your dream community ”每组发放大白纸和彩笔,学生先绘制社区设计图,再用“There is/are...”句式标注场所功能。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语言错误,并鼓励学生加入创意元素。 (6)各小组利用卡纸、黏土等材料将设计图转化为立体模型。制作过程中,组员需用所学语言交流分工:“Let’s make a hospital here.” “There should be more trees in the park.”完成模型后,小组代表用“This is our dream community. There is... People often...”的框架进行展示。 教师根据不同能力水平学生活动讨论的情况,给予指导或鼓励。 教师根据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成果展示情况,给予指导或鼓励。设计意图:本阶段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巩固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增强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3.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规划理想社区,并思考设施与居民需求的关联性(如“Why do we need a school ”)。通过展示和互评,学生能够批判性反思设计合理性,同时拓展社会认知(如社区功能多样性),实现语言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迁移创新) (7)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现实生活,布置采访任务:What’s your favorite place in our community Why 并记录反馈。学生尝试回答:“I like the park because I often takes a walk there.”同时开展跨学科融合,结合美术课制作“社区服务手册”,用英语标注不同场所的开放时间和注意事项。 (8)课程最后,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带领学生总结社区场所与功能的表达,并引发深层思考:Why do we need different places in a community 通过讨论,学生理解到社区规划需要兼顾功能性(如医院保障健康)和人文性(如公园提供休闲)。鼓励学生将理想社区的设计理念写成信件投稿给居委会,真正实现“用英语做事情”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师观察学生采访问答的情况,及时给与帮助和鼓励。 教师观察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交流,并根据思考情况,引导讨论和正确评价,及时给与鼓励。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运用,从课堂学习的简单模仿上升到现实生活的采访,以及对生活社区的深层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用独特视角来展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家庭作业必做:1. 听词汇录音和对话录音各3遍; 2. 用“There is/are...”句型写出5个自己社区的真实场所及功能(如:There is a supermarket. My mother often goes shopping there.)。 选做:1. 设计一份“未来社区”海报,添加2-3个课本外的创新场所(如:robot library, flying bus station),并用2-3句英文说明其特殊功能(如:In the robot library, robots can help us find books quickly.); 2. 录制1分钟英文视频,以“小导游”身份介绍自己设计的梦想社区模型,分享至班级群。板书设计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Part B(Let’s learn & Listen and do)& Part C Project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梦想社区”主题,通过多元活动实现了语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成功之处在于:(1)视听结合的热身活动有效激活了学生已有知识;(2)“听做结合”的操练方式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掌握了“There is/are...”句型;(3)项目制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小组合作制作的社区模型展现了良好的语言输出能力。需改进的方面:(1)部分学生在单复数句型转换时仍存在混淆,需增加对比性练习;(2)模型展示环节时间把控不足,导致个别小组汇报超时,下次应设置计时器;(3)可邀请社区工作者进课堂,增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结。整体来看,学生不仅掌握了目标语言,更培养了社区规划思维,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Unit 3 Places we live in授课名称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Part B Read and write & Reading time语篇分析What 主题意义 & 主要内容 本课时语篇围绕“Places we live in”单元主题展开,聚焦社区生活与人文互动。“Read and write”以博物馆为核心,通过描述其陈列(老物件、照片)、功能(阅读故事、聆听历史)及周边环境(公园、商店),展现了社区文化场所的魅力。“Reading time”以Peter的视角记录新社区生活,通过对话呈现人际交往(与Xiao Lin的互动)、社区活动(打篮球、分享蔬菜)及特色景点(大熊猫),传递了对成都社区的热爱。两篇语篇均强调社区中“人、地、事”的和谐共生。 How 文体结构 & 语言特点 “Read and write”为说明性文本与练习结合,通过列举事实(如“There are many old things”)和任务(勾选理由、补全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语言。“Reading time”为叙事性日记,以第一人称视角和对话推进情节,语言口语化(如“They’re so cute!”),辅以图片增强代入感。两篇阅读均采用简单句和并列结构(如“There is.../There are...”),符合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练习设计注重词汇复现(如“shop”“park”)和句型迁移(如“I often... there”)。 Why 语篇意图 & 语篇价值 本篇课文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同时强化书写技能,规范书写格式与拼写。通过博物馆的多元功能,启发学生发现社区场所的教育与社交价值;通过Peter的适应过程,传递包容、友善的社区精神,并融入本土元素(如熊猫),增强文化自信。两篇语篇共同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并珍惜社区资源,理解“社区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其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Read and write”语篇,提取短文中的关键信息,识别作者喜欢博物馆的原因(如老物件、商店)。引导学生完成课文给出的读写训练任务,积累阅读技巧。(学习理解) 2.设置模拟场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读懂“Reading time”中的故事内容,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应用实践) 3.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思考社区的重要性,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对比不同社区,讨论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最终,学生能创作图文结合的“My Ideal Community”海报,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与创造力,体现对单元主题的深度理解。(迁移创新)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掌握“There is/are...”句型描述社区场所,理解并运用相关词汇和短语。通过文本提取关键信息,如作者喜欢博物馆的原因,以及Peter对新社区的感受。能仿照范例,用简单句描述自己社区的场所和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容易混淆“There is”和“There are”的单复数用法。对跨文化社区生活的认知需结合实例引导。将所学语言与实际生活结合,提出社区改进建议,需要教师搭建思维支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1. 学生通过阅读“Read and write”语篇,提取短文中的关键信息,识别作者喜欢博物馆的原因(如老物件、商店)。引导学生完成课文给出的读写训练任务,积累阅读技巧。 (学习理解) Warm-up: (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社区生活的短视频(约1分钟),内容包含公园、超市、学校等常见社区场所,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视频结束后,教师用简单英语提问:“What places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 ”引导学生回答“There is a park/supermarket...”。 (2)教师快速闪现不同场所的图片(博物馆、医院、游乐场等),学生分组抢答说出英文名称。对表现积极的小组给予贴纸奖励。随后教师引出本课的阅读主题。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复习相关词汇。 Presentation & Practice: (3)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Read and write”部分的博物馆文本,先播放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逐句带读,重点讲解“There are many old things”和“There is a nice shop”等句型,通过实物举例帮助学生理解。针对“hear the old things”这一抽象表达,播放一段历史文物解说音频,让学生体验“用耳朵听历史”的感觉。 (4)引导学生完成勾选练习,采用“思考-配对-分享”策略:先独立思考2分钟,然后与同桌讨论答案,最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分享并解释选择原因。随后教师示范填写选词填空的练习,用肢体语言演示“take a walk”等短语动作,加深学生理解。 教师观察学生能否参与 互动和交流,主动分享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根据需要调整提问方式,进行追问或给予鼓励。 教师根据学生理解新词汇及句型的情况,发现问 题,及时提供帮助。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读写任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供帮助。设计意图:本阶段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阅读技巧,学会在阅读中获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准确性,为学生今后的英语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 设置模拟场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读懂“Reading time”中的故事内容,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应用实践) (5)开展“最佳社区导游”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四人一组,每组抽取一个场所卡片(如hospital/park),根据提供的句型框架创作对话。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there is/are的使用准确性。15分钟后小组展示,其他同学根据语音准确、句型正确、创意有趣三个标准投票评选最佳表演。 (6)完成Reading time部分的学习。先让学生观看Peter日记的动画版(教师提前制作),然后分角色朗读对话,强调语音语调。设置情景问答:“If you meet a new friend like Peter, what will you say ”引导学生运用“Nice to meet you” “Would you like...”等交际用语。最后分组讨论问题:“Why does Peter love Chengdu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角色扮演的情况,给予指导或鼓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和讨论问题的情况,给予指导或鼓励。设计意图:本阶段角色扮演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阅读Reading time,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技巧的能力。3. 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思考社区的重要性,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对比不同社区,讨论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最终,学生能创作图文结合的“My Ideal Community”海报,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与创造力,体现对单元主题的深度理解。 (迁移创新) (7)发起“设计理想社区”项目式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海报纸和彩笔,绘制自己心中的理想社区图,要求包含至少5个场所,并用“There is...”句型标注。完成后将海报贴在教室四周,教师选取优秀作品拍照,上传至班级博客展示。 (8)开展跨文化对比讨论。教师展示伦敦和成都的社区图片,引导学生对比:“What’s different between London and Chengdu ”启发学生发现文化差异。延伸讨论:“How can we make our community better ”鼓励学生用简单英语提出建议如“We can plant more trees.”。 教师观察学生海报的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给与帮助和鼓励。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所学语言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给与帮助和鼓励。设计意图:本阶段的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英语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家庭作业必做:1. 将课文阅读部分的内容朗读3遍; 2. 将课文阅读内容用英语复述给家长听。 选做:1. 阅读Reading time中Peter的日记,回答以下问题:(1) Where does Peter come from (2) What does Xiao Lin offer to Peter (3) 用中文写出你认为Peter喜欢成都社区的哪个特点,并说明理由。 2. 在家长的陪同下,观察并记录你家附近的3个社区场所,用手机拍照或手绘图片,并用英文标注场所名称。板书设计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Part B Read and write & Reading time教学反思本次课程围绕“Places we live in”单元主题展开,通过多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社区场所的描述。成功之处在于:(1)情境创设有效,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习兴趣;(2)任务设计层次分明,从理解文本到应用实践再到创新表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3)小组活动促进合作学习,特别是“理想社区设计”项目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需要改进的是:(1)部分学生在“There is/are”句型转换时仍存在单复数混淆,需增加针对性练习;(2)跨文化讨论环节时间不足,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观点;(3)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够,需设计更多差异化任务。今后可尝试将社区主题与实地考察结合,增强学习体验的真实性。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