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地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地区出现了遍地野花绽放的自然现象。如图为沙漠花海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决定智利出现沙漠花海景观的生态因子是( )A.气温 B.水分 C.光照 D.风向2.该地沙漠花海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 B.垂直地带性 C.地方性分异 D.干湿度地带性如图为北京时间某日19:00至次日10:00期间四个时刻的地球昼夜状况图(阴影区域表示黑夜)。完成下面小题。3.图示昼夜状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4.图④所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致在( )A.(23°26′N,135°W) B.(23°26′N,135°E)C.(23°26′S,135°E) D.(23°26′S,135°W)5.图③情形下,德黑兰(35°N,51°E)的地物影子朝向( )A.东南 B.东北 C.西北 D.西南研究人员在A、B两处气象观测站研究焚风现象(图1)。图2为某年1月28日从A观测站获取的气象数据,当日地方时14:00B观测站附近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一段时间后,15:00左右开始移动。完成下面小题。6.从大尺度看,图示区域盛行风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7.读图判断A观测站焚风开始出现的时间(地方时)为( )A.4~5时 B.6~7时 C.7~8时 D.8~9时8.考虑下垫面状况,推测B处锋面15时后的移动方向( )A.偏北方向 B.偏南方向 C.偏西方向 D.偏东方向断层面倾斜时,断层面上部的岩块称为上盘,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为正断层,反之为逆断层。如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9.推测岩层A的沉积环境以及从A到D层期间海平面升降的变化( )A.陆相沉积、相对上升 B.陆相沉积、相对下降C.海相沉积、相对上升 D.海相沉积、相对下降10.下图中与图中断层形成机理一致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1.该区域的地质作用演变过程表现为( )A.断裂作用后未发生过侵蚀作用 B.A~D期间地质条件相对稳定C.断裂作用发生在岩浆活动之后 D.A~G期间地壳发生持续抬升云南边境地区通过“边贸+文旅”模式实现人口稳定,而内蒙古边境人口收缩区多呈现“空心化村落”。如图为1990-2020年我国边境地区人口收缩演变类型。完成下面小题。12.云南边境人口收缩较轻的关键条件是( )A.跨区域文化交流增强凝聚力 B.高原特色农业保障基本生计C.多元产业融合提升经济韧性 D.政策限制青壮年劳动力外流13.内蒙古边境“空心化村落”对国防安全的潜在威胁主要是( )A.边境军事缓冲区的人口密度过低 B.草原生态退化削弱天然屏障功能C.基层行政单元撤并形成管控盲区 D.传统游牧文化断代影响情报网络大国小农是我国基本国情粮情,小农户是粮食生产主力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成下面小题。14.小农户生产面临的问题不包括( )A.经营规模小 B.生产成本低 C.经济效益低 D.劳动力不足15.小农户生产承担的多元社会功能有( )①促进就业 ②文化传承 ③粮食安全 ④人口回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6.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共享共富机制,农业强国成果惠及农民体现出( )A.藏粮于地 B.藏粮于技 C.藏粮于民 D.藏粮于制斯里兰卡西南浅海区有大量游弋的沙丁鱼。下图为当地近海中竖立的木桩以及渔民出海捕鱼图。完成下面小题。17.图示海水中木桩的主要用途是( )A.观测潮汐 B.高跷钓鱼 C.晾晒鱼干 D.固定船只18.当地渔船设计成“狭窄船身和一侧木头”结构的主要原因是( )A.便于停靠 B.悬挂渔获 C.减轻船重 D.抵御风浪引江济淮工程于2023年建成通水通航。江苏、安徽两省因区域内部差异,通常分为北、中、南三区域。如图为江苏、安徽两省略图。完成下面小题。19.引江济淮工程双向调水设计中,采用冬季长江→淮河与夏季淮河→长江的调度方式,主要考虑( )A.航运船闸通行效率 B.流域降水时空互补性C.河口咸潮倒灌周期 D.灌区农作物需水规律20.与安徽相比,读图归纳江苏区域内部差异较小的主要条件有( )①位置临海 ②地形整体较为平坦 ③京杭运河贯通南北 ④经济发达收入高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2000年颁布相关法规,促进大型商业设施多样化发展。下图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型商业设施演变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21.2000年前后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分布变化特点( )A.数量减少 B.中心城区增加多 C.范围扩大 D.集聚东京湾22.影响东京都市圈网购物流中心分布的区位因素是( )A.交通、地价 B.资金、技术 C.人口、文化 D.市场、政策23.利于提升东京中心城区活力的措施有( )A.强化土地利用限制 B.拓展商业设施空间C.控制中心城区人口 D.上调城区土地价格二、综合题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图1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图2为牛轭湖形成过程示意图。材料二 圩垸[wéi yuàn],指在河、湖、洲滩及滨海边滩近水地带修建围堤所构成的封闭性生产生活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圩坨广布,形成“河中有田,田中有河”的复杂结构,内有排灌系统,是重要的农田。 (1)请在图中虚线框内还原曲流河道、标注流向,并指出曾经位于长江南岸的地区(从麋鹿保护区、六合垸、永合垸、张智垸中选填)。(2)结合牛轭湖演变过程,解释天鹅洲故道的形成过程。(3)说出传统圩垸系统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4)评价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青藏高原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敏感区,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各个要素的协调程度是衡量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标准。材料二 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川西、甘南、滇西五个区域。图1为2020年青藏高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图,颜色越深示意城镇化水平越高。图2为2000-2020年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及总协调度变化图。(1)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2)说明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的主要原因。(3)推测2010—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与社会协调度得到改善的原因。(4)遵从生态安全思想,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城镇化发展提出合理建议。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黄河流域是我国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主要供应地,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材料二 2018年黄河流域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9.92%,第二产业占比45.84%。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粗放经营、技术落后,导致能源消耗大。材料三 图1为黄河流域简图,图2为2000-2018年黄河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情况。(1)写出黄土高原东侧和南侧的自然地理界线。(2)描述2000—2018年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时空变化特征。(3)概述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碳排放量特点,并说明其成因。(4)从碳减排的角度,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地理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A D D C A D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A B A D B D B C题号 21 22 23答案 C A B24.(1)在图中虚线框内,曲流河道应呈现弯曲形态,流向整体自西向东(下图)。曾经位于长江南岸的地区是 六合垸 。(2)长江荆江段流经平原地区,受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作用影响,河道逐渐弯曲,形成曲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曲流越来越弯曲,受洪水影响,冲断曲流颈,裁弯取直,从而形成了天鹅洲故道。(3)湿地面积减少 ;生物多样性降低 ;水质污染 等。(4)有利影响:裁弯取直后,水流更加顺畅,有利于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航运条件得到改善,物流效率提高;废弃河曲形成的土地可开发为耕地或建设用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不利影响:裁弯取直后,水流速度加快,岸坡侵蚀加剧,下游泥沙淤积加重,湿地与牛轭湖面积缩小,鱼类产卵场和水鸟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受损。25.(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足;人口素质与人才短缺;城乡差距大;产业支撑不足。(2)北部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南部地形破碎;北部降水较少但光照充足,矿产资源丰富,南部可利用土地有限,资源开发难度较高;北部形成工业和服务业集聚,南部经济结构单一;北部交通完善,南部交通条件相对落后。(3)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带动就业;人口素质提升;社会管理优化。(4)控制开发强度;发展绿色产业;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优化人口分布;加强区域协作。26.(1)东侧:太行山脉。南侧:秦岭。(2)时间变化特征:碳排放总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但增速有所波动。空间变化特征:中游地区碳排放量最高;上游和下游碳排放量次之。(3)特点:总量较高;增长显著;单位能耗高。原因:能源结构依赖煤炭;产业结构偏重;技术与管理水平低;生态脆弱性叠加。(4)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政策与监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