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3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 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如图是童谣“数鸭子”的乐谱及歌词,当菲菲同学唱到“真呀真多呀”期间,音调逐渐变 高,关于音调变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振幅逐渐变大 B.菲菲声带每秒震动振动的次数变多C.菲菲声带每振动一次所用的时间逐渐变大 D.声音的频率逐渐变低2.关于日常生活中的“音调”、“响度”,下列说法在确的是( )A.“引吭高歌”中的“高”指的是音调B.“起的音调太高了唱不上去”中“高”是指响度C.“男低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中男的音调低,响度大D.“细声细语”指的是音调低3.如图所示,在“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实验中,进行如下操作:①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发声装置)固定在拔罐器内;②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感受到音乐声越来越小。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该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步骤①中音乐声尖锐刺耳是因为声音响度大D.步骤②中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4.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A.由物体振动产生 B.可以通过气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响度越大,声速越大5.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或者用厚度不同的衣服包裹同一机械闹钟,他所听到的声音响度都会发生改变。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响度会随离声源的远近而改变吗B.响度为什么会随离声源远近而改变C.响度会随隔声材料的厚度而改变吗D.响度和隔声材料的厚度及声源远近有什么关系6.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智能机器人Troika可以用简单语言与人交流。关于机器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机器人的声音与运动员的声音音色不同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km/s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D.“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8.如图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9.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发声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B.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高C.狗不能听到超声波 D.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10.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Hz,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弱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C.次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D.大象发声的频率小于20Hz,人耳感觉不到11.以下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A.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 B.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C.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方位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B.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C.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13.图中属于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4.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C.减小噪声传播的速度 D.在人耳处减弱噪声15.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动画片《哪吒2》的配音生动有趣,配音的录音棚四周墙壁上都做成凹凸不平或安装像蜂窝状的装饰板(如图),从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装饰更加的美观 B.减少噪声的反射C.增强噪声的反射 D.改变声音的音调16.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B.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判断的C.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D.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太空中的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B.图b中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C.图c中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图d中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二、非选择题18.发声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 ,声源振动的 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 .声源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 越高,声源振动的越慢,发出声音的 越低.19.科学方法是开启大自然奥秘之门的钥匙。如右图所示,用鼓锤分别重敲和轻敲鼓面,铜鼓发出的声音的 (填“响度”或“音调”)不同,同时可以通过乒乓球反弹的高度,来显示出鼓面振动的情况。本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20.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 减弱噪声:附近的居民紧闭窗户,这是在 减弱噪声。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21.小科家最近交付的高层精装修房临近马路,为了测试噪声的响度,进行了实验。小科购买了声音测试仪进行测试。声音响度用声强级中的分贝(dB)单位表示,测量的数据绘制的图像如乙所示。小科研究的问题是 。小科应控制的变量是 (写出其中一个)。22.如图所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小号演奏《我和我的祖国》,44名孩子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1)小号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2)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的声带 产生的,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不同;(3)世界各地的部分电视用户是利用卫星接收和发射的 信号来收看现场画面的。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防止 污染。23.如图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管,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龙同学发现: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小龙在查阅资料后终于弄懂了口吹笔套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笔套内的空气柱。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吹笔套管产生声音的音调与 有关。(2)事后小龙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如图),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 。24.在学习二胡弹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A 尼龙 55 1B 尼龙 55 0.5C 尼龙 80 1D 镍合金 ① 0.5猜想一:琴弦发声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声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声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中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 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4)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3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 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如图是童谣“数鸭子”的乐谱及歌词,当菲菲同学唱到“真呀真多呀”期间,音调逐渐变 高,关于音调变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振幅逐渐变大 B.菲菲声带每秒震动振动的次数变多C.菲菲声带每振动一次所用的时间逐渐变大 D.声音的频率逐渐变低【答案】B【分析】根据五线谱标识可知,“真呀真多呀”的音调逐渐在升高;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是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详解】通过五线谱判断出音调在逐渐升高,音调由频率决定,所以其频率在逐渐升高,频率的定义是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所以判断出1s内的振动次数变多。故选B。2.关于日常生活中的“音调”、“响度”,下列说法在确的是( )A.“引吭高歌”中的“高”指的是音调B.“起的音调太高了唱不上去”中“高”是指响度C.“男低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中男的音调低,响度大D.“细声细语”指的是音调低【答案】C【详解】A.“引吭高歌”中的“高”指的是响度,故A错误;B.“起的音调太高了唱不上去”中“高”是指音调,故B错误;C.“男低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中男的音调低,响度大,故C正确;D.“细声细语”指的是响度小,故D错误。3.如图所示,在“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实验中,进行如下操作:①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发声装置)固定在拔罐器内;②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感受到音乐声越来越小。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该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步骤①中音乐声尖锐刺耳是因为声音响度大D.步骤②中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答案】B【详解】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A错误;B.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声音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结论,故B正确;C.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声音的音调高,故C错误;D.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响度变小的缘故,而不是音调变低,故D错误。故选B。4.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A.由物体振动产生 B.可以通过气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响度越大,声速越大【答案】A【详解】A.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BC.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D.声速与温度和介质种类有关,与响度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或者用厚度不同的衣服包裹同一机械闹钟,他所听到的声音响度都会发生改变。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响度会随离声源的远近而改变吗B.响度为什么会随离声源远近而改变C.响度会随隔声材料的厚度而改变吗D.响度和隔声材料的厚度及声源远近有什么关系【答案】D【详解】题干中主要描述“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实验,具体操作中涉及了两个动作:远离声源或者用厚度不同的衣服包裹同一机械闹钟,这是对“与声源的距离和隔声材料的厚度”对响度的影响的研究。A.“响度会随离声源的远近而改变吗?”是只涉及了声源的距离对响度的影响的研究,不够全面,故A错误;B.“响度为什么会随离声源远近而改变?”这个问题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故B错误;C.“响度会随隔声材料的厚度而改变吗?”是只涉及了隔声材料的厚度对响度的影响的研究,不够全面,故C错误;D.“响度和隔声材料厚度及离声源远近有什么关系?”这是对“与声源的距离和隔声材料的厚度”对响度的影响的研究,符合题意,故D正确;6.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智能机器人Troika可以用简单语言与人交流。关于机器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机器人的声音与运动员的声音音色不同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km/s【答案】C【详解】A.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此机器人的声音也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真空不能传声,因此机器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机器人与运动员发声器官结构不同,因此声音音色不同,故C正确;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D错误。故选C。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D.“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答案】B【详解】A.“闻其声知其人”,每个人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通过音色能辨别说话者,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震耳欲聋”指声音很大,指声音的响度大,不是音调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C.“隔墙有耳”说明墙能传播声音,所以固体能传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鼓只有在鼓锤的敲击下振动才能发声,并且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8.如图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答案】A【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即都是振动了四个波形,故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2)甲、乙、丙的振动的幅度相同,故响度相同;(3)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三个物体的音色不相同。故选A。9.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发声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B.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高C.狗不能听到超声波 D.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答案】D【详解】A.由题图可知,人发声频率范围是85~1100Hz;故A错误;B.由图可知,蝙蝠发声频率范围是10000~120000Hz;可知蝙蝠发声的频率高于人的发声频率,所以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低;故B错误;C.由图可知,狗的听觉频率的范围是15~50000Hz,而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称为超声波,所以狗能听到超声波;故C错误;D.由图可知,大象发声频率范围是14~24Hz;而蝙蝠听觉频率范围是1000~120000Hz,所以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故D正确。故选D。10.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Hz,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弱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C.次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D.大象发声的频率小于20Hz,人耳感觉不到【答案】D【详解】因为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其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的交流“声音”。故选D。11.以下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A.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 B.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C.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方位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答案】D【详解】A.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错误;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错误;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应选D.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B.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C.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B【详解】A.真空不能传声;故A项错误;B.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而粉碎结石需要能量,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B项正确;C.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快;故C项错误;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项错误;13.图中属于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C【分析】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方法:加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方法:植树造林、加装隔音板、关上窗户,拉上窗帘等等;在人耳处减弱:用手捂住耳朵、戴耳塞等等,据此分析各选项。【详解】A.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B.飞机旁工作人员戴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C.城市高架路旁树立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D.体育馆顶棚材料做成蜂窝状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合题意。故选C。14.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C.减小噪声传播的速度 D.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A【详解】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防止噪声产生,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5.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动画片《哪吒2》的配音生动有趣,配音的录音棚四周墙壁上都做成凹凸不平或安装像蜂窝状的装饰板(如图),从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装饰更加的美观 B.减少噪声的反射C.增强噪声的反射 D.改变声音的音调【答案】B【详解】录音棚四周墙壁做成凸凹不平像蜂窝状似的,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声音被吸收),减弱声波的反射,也可以说是防止声音的反射干扰,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6.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B.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判断的C.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D.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答案】A【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每个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C.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可以传递信息,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D.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太空中的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B.图b中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C.图c中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图d中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答案】D【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中是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的宇航员能对话,是利用电磁波进行传递信息的。故A错误;B.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是为了改变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弦振动的频率,目的是改变音调,故B错误;C.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C错误;D.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18.发声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 ,声源振动的 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 .声源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 越高,声源振动的越慢,发出声音的 越低.【答案】 频率 快慢 高低 音调 音调【分析】(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2)频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详解】发声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的振动频率表示声源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频率决定发出声音的高低.声源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19.科学方法是开启大自然奥秘之门的钥匙。如右图所示,用鼓锤分别重敲和轻敲鼓面,铜鼓发出的声音的 (填“响度”或“音调”)不同,同时可以通过乒乓球反弹的高度,来显示出鼓面振动的情况。本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答案】 响度 放大法或转换法【详解】[1]由图知道,用鼓锤分别重敲和轻敲鼓面,铜鼓的振幅大小不同,则发出的声音的大小不同,也就是响度不同。[2]本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方法是转换法,即可以通过乒乓球反弹的高度,来显示出鼓面振动的情况。20.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 减弱噪声:附近的居民紧闭窗户,这是在 减弱噪声。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答案】 声源处 传播过程中 不能【详解】[1]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防止了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附近的居民紧闭窗户,阻碍了噪声的传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3]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只能显示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21.小科家最近交付的高层精装修房临近马路,为了测试噪声的响度,进行了实验。小科购买了声音测试仪进行测试。声音响度用声强级中的分贝(dB)单位表示,测量的数据绘制的图像如乙所示。小科研究的问题是 。小科应控制的变量是 (写出其中一个)。【答案】 噪声的响度与楼层有什么关系? 同一时间【详解】[1]由图乙可知,横轴是楼层的高度,纵轴是噪声响度,所以它研究的是噪声的响度与楼层有什么关系?[2]小科探究噪声的响度与楼层有什么关系,应控制的变量是同一时间,同一楼层。22.如图所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小号演奏《我和我的祖国》,44名孩子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1)小号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2)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的声带 产生的,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不同;(3)世界各地的部分电视用户是利用卫星接收和发射的 信号来收看现场画面的。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防止 污染。【答案】 空气 音调 振动 音色 电磁波 噪声【详解】(1)[1][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号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改变了小号内空气柱的长度,改变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2)[3][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的声带振动产生的。[4]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3)[5]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卫星都是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世界各地的部分电视用户是利用卫星接收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来收看现场画面的。[6]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污染。23.如图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管,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龙同学发现: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小龙在查阅资料后终于弄懂了口吹笔套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笔套内的空气柱。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吹笔套管产生声音的音调与 有关。(2)事后小龙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如图),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 。【答案】 空气柱的长度 a【详解】(1)[1]根据题意知道 “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管,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 ,且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说明吹笔套管产生声音的音调与笔套管内空气柱的长度有关。(2)[2]因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由图知道,当位于a位置时,空气柱最短,振动最快,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当位于c位置时,空气柱最长,振动最慢,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24.在学习二胡弹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A 尼龙 55 1B 尼龙 55 0.5C 尼龙 80 1D 镍合金 ① 0.5猜想一:琴弦发声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声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声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中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 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4)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答案】 A、B 55 使用同一根琴弦,只改变其松紧程度,用同样的力拨动,判断音调与松紧程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法【详解】(1)[1]为验证猜想一,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进行研究。(2)[2]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应选B.D进行探究,则表格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55。(3)[3]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需要使用同一根琴弦,只改变其松紧程度,用同样的力拨动,判断音调与松紧程度的关系;(4)[4]音调的高度与琴弦的材料、长度以及横截面积有关,当探究音调高度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需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因此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声音的特性与应用基础巩固--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 1.3声音的特性与应用基础巩固--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