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春景》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先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描写得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得细,体味得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为例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做概括的推论”(《关于“月夜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做整体的描摹,而且做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地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的,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对语言的锤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所以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为此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对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做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古诗句中,具有材料一中“通感”特点的一项是( )
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B.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C.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D.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3.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 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 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⑥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有改动)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表现出太行山区的人们对家乡的小草非常熟悉。
B.第⑤段中“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突出了黄芩生命力顽强,对生存环境别无他求。
C.第⑦段写益母草从采收到制成膏状的过程时,用了割、晾晒、清洗、熬等动词,准确精练。
D.第⑧段的景物描写,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有听觉,展现了大山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7.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
8.文章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9.作者通过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这三种小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庄子《庖丁解牛》)
材料二: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②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余为徐州知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因以所画《筼筜③谷偃竹》遗予。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注]①蜩腹:蝉的肚皮。蛇蚹:蛇腹下的横鳞,形容竹子微小的样子。②与可:文同,字与可,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画家,尤善画竹。③筼筜:一种高大的竹子。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竹A长万尺B当用C绢二百五十匹D知公E倦于笔砚F愿得G此绢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族,众,与《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的“族”意思不相同。
B.间,空隙,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不相同。
C.振,举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振之以威怒”的“振”意思相同。
D.厌,厌烦,与《六国论》中“暴秦之欲无厌”的“厌”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庖丁的刀刃锋利得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是因为他能够把握牛体本来的结构,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
B.材料二苏轼认为竹子刚生时节叶俱全、完整一体,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一节一节地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
C.材料二苏轼认为自己画竹并没有做到与可所教的那样,所以他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并未学得他的绘画方法。
D.材料二苏轼记下过去和与可谈论关于用丝绢做袜子及竹长万尺的戏言,目的是表现自己和与可有着亲密深厚的情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14.材料一庖丁“解牛”之道与材料二文与可“画竹”理论,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①
文天祥
金陵古会府②,南渡旧陪京。
山势尤盘礴③,江流已变更。
健儿徙幽土,新鬼哭台城。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注】①建康,今南京。本诗为文天祥被元兵押解北上途径南京时所作。②会府,都会。③盘礴,据持牢固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会府”“旧陪京”写出建康地位的变化,暗含其与国家兴亡的密切关系,点明诗人感慨系之的原因。
B.颔联写山势据持牢固,因国事、人事已变,江流也随之改观,诗人由此抒发了物是人非之沧桑感。
C.颈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概写了元兵入主中原后,宋朝的子民非迁即死的悲惨境遇,读之催人泪下。
D.此诗选取了多个意象,虽不假雕琢,但因浸润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产生了“字字是血、苍凉悲壮”的艺术效果。
16.南宋沈义父提出,诗词“结句需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请据此对尾联加似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化用谢朓诗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长江江水清澈、环境静谧的特点,赋予群山争秀之态。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的警世之语,既批判了秦王朝的奢靡亡国,更暗讽了当朝统治者重蹈历史覆辙却不自知的愚昧。
(3)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而后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传说盘古氏倒下的时候,②头颅变成了泰山,③于是泰山成为古华夏东部最高。④泰山地处华北平原上,⑤其相对高度超过一千多米,⑥给人拔地通天的一种感觉。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在秦始皇正式封禅泰山之前,已有七十二位贤君来泰山封禅。从虚无缥缈的传说,( 甲 ),这座山从未缺席过任何一个瞬间。
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标签,这源自人类对大山的原始崇拜,源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乙 ),那么绵绵不绝的青翠之色,就是描述泰山的首选。青色是东方的标准色,主生发与成长。遥望泰山,峰峦叠障,苍翠欲滴。山间云雾瞭绕,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山石草木之上,映照出万道金光。站在山顶,俯瞰山下,一切都在脚下,人的心胸便会豁然开郎。这青翠的山峦,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心灵的寄托。
公元736年,年仅24岁的杜甫从东都洛阳风尘仆仆地赶往齐鲁大地,此时的他刚参加完进士考试。虽然杜甫这次名落孙山,但是对于一个志向远大、十几岁便名扬文坛的诗人来说,暂时的失败不算什么,他对未来依然信心满满。他要放飞自我,到孔圣人的齐鲁大地游学。最终,他来到了泰山的脚下。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和壮丽,更表达了诗人对勇攀高峰的渴望。
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绵绵不绝”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肃然起敬 B.平分秋色 C.声名狼藉 D.甜言蜜语
19.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进行修改。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章第一段中标序号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另选景物和人物进行仿写。要求语意连贯,形象生动,句式基本一致。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庄子·山木》篇记述:庄子和弟子们行于山中,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伐木的人并没有砍伐它,原因是“无所可用。”庄子便对弟子们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下山后,朋友命人杀雁来招待庄子一行。仆人问:“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回答说:“杀不能鸣者。”于是,弟子们就有了疑问,对庄子说:“大树因不材而活,主人之雁因不材而死,请问先生要怎样处世呢?”庄子说,要顺其自然而处世,“以时俱化”、不偏滞于任何一个固定点。
庄子的回答已成历史,弟子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今天,身处新时代大发展中的你,如何来回应弟子们的千年之间?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A 2.C 3.C
4.①艺术手法方面,《荷塘月色》采用多种手法营造了诗意的意境;
②创作意识(创作精神) 方面,《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
③语言方面,《荷塘月色》语言自然新颖;
④抒情方面,《荷塘月色》融情入景,以景衬情,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5.①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
②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也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③引用朱自清的一些观点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
6.B 7.运用拟人手法,“有些调皮”“钻”“捉迷藏”赋予小柴胡以人的性格和动作,表现了小柴胡生长在灌木丛里的习性,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 8.①文章以“山中的小草”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先总写山中的小草,然后重点写三种小草,最后合写山野、小草,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②开头“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和结尾“每一次回乡”“去看看这些草木”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9.①它们是作者从小就熟悉的小草,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②它们是造福山里人的“救命草”,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③它们与家乡人关系密切,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
10.BDF 11.C 12.C
13.①厨师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自然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
②所以画竹,一定要先在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仔细观察,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
14.同:都强调要遵循事物的自然状态(天性)与规律。
异:庖丁“解牛”强调在实践中遵循天道以超越技术,达到用精神引导解牛的境界。文与可“画竹”强调要内外同一、心手相应,思想境界与绘画技巧达到同一状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之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那牛的骨节有空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戒惧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之处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谍的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堆积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四处张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材料二: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15.B 16.(1)前三联抒写建康历史地位的变化及人民不幸,尾联笔锋一荡,借月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国土沦陷的伤痛与无奈。
(2)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以人的丰富情感,写明月与诗人共愁,韵味无穷。
(3)尾联欲言又止,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有“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17.(1)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重点字:澄、簇)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哀、鉴)
(3)浴乎沂 风乎舞雩(重点字:舞、雩)
18.A 19.
①“障”改为“嶂”;②“瞭”改为“缭”;③“郎”改为“朗” 20.
甲:到有据可查的历史
乙: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概括泰山 21.
句③,修改为:于是泰山成为古华夏东部最高的山峰
句⑤,修改为:其相对高度超过一千米
句⑥,修改为:给人一种拔地通天的感觉 22.
示例一:游览赤壁,苏轼写下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词,不仅赞颂了赤壁的雄奇与壮阔,更表达了词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
示例二:远望庐山瀑布,李白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瀑布的美丽与壮观,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示例三:走进山西村,陆游写下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两句诗,不仅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更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