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三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准确填涂。
3.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按照题号在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共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钱钟书在谈到古文论“神韵说”之人化特征时指出,人之观物有二结习,一曰“以无生者作有生看”,二曰“以非人作人看”。前者是“万物有生”或“万物有灵”,后者是“万物同形”或“万物同情”,二者均为原始思维之要素,或者说是原始人类在处理主客关系时的主要思维方式。
原始时代,“由于人类心灵的不确定性,每逢堕在无知的场合,人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当原始人类出于“无知”而以己度物时,外物也就被赋予了人的名称、形体、精神、灵魂,“诗人”和“诗性的智慧”也就诞生了。诗人是做什么的 诗人就是“无知地”将无感觉无情欲的事物赋予感觉赋予情欲,就是像“不懂事”的儿童将一切无生命的事物视为有生有灵而同它们交谈同它们嬉戏。所以维柯天才地指出:“在世界的童年时期,人们按本性就是些崇高的诗人。”
世界童年时期的诗人们,从“自我”出发,得到了第一个相似度极大的“宇宙论”模型:“生命一体化”(或曰“主客不分”)意识。既然外物与“我”一样是有感觉有情欲有喜怒哀乐的生命实体,那么用“我”所拥有的一切 (身体、生命、情感、人格等)来理解并表述外物,就是最自然最合理也是最方便的了。维柯将这种对外物的“以己度物”式的描述,称之为“诗性的隐喻”,并指出“在一切语种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的事物的表达方式都是用人体及其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觉和情欲的隐喻来形成的”。紧接着,维柯举了大量有关“诗性隐喻”的例子,其喻体涉及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和人的各种感知及表情功能。维柯的结论是:“人在无知中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在上述事例中人把自己变成整个世界了。”
中国古文论理论形态的生命化和人格化,发展到最高或最佳境界就是物我一体、心物交融,亦即维柯所说“人把自己变成整个世界”。中国古代文论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理论结晶,是“有知”的文明人的精神产品。于是我们遇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有知”的文明人与“无知”的原始人做着相同的事说着相同的话 原始人以己度物,说“海在微笑”,说“波浪在呜咽”;文明人同样以己度物,说“花溅泪、鸟惊心”,说“文章有骨有髓有血有肉”。同样是以己度物,同样是诗性隐喻,但二者的性质完全不同。愚朴的原始人真诚地相信大海像人一样能哭能笑,而聪慧的文明人清醒地知道植物不会流泪文章也没有骨髓血肉。
如果说,原始人不知是假而信以为真尚情有可原;那么,文明人明知是假却言以成真岂不是明知故犯 用文明人的理性眼光来审视原始人以己度物的诗性隐喻,可以说原始人类是犯了常识性错误。然而,文明人为何要继承这种“错误”并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摘编自李建中《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
材料二:
我在台大教书时,有“诗选及习作”一门课,学生都要练习写诗。我引用《易经·乾卦·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说真诚是作文也是做人最起码的条件和基本的要求,于是一位学生交来了这样的诗作,他写道“红叶枕边香”,我说我不大能接受。第一,红叶不香;第二,红叶长在外面,在山里,怎样会在枕边呢 但他说这是真实的,老师不是说要真诚吗 原来这红叶是他女朋友寄给他的,上边有香水的香味也说不定,他将红叶和信放在枕边,所以“红叶枕边香”。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作诗,第一是你要有真诚的感动,第二是你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动,你才是成功的。诗歌具有生生不已的生命,你内心中有了感发的活动,这是一个生命的孕育、开始,把它写出来,使之成形,能使读者,甚至千百年后的读者都受到感动,这才完成了这种生生不已的生命。
宇宙之中,只要是你内心真有一种感动,没有不能写成诗歌的,但需要很好地表现和传达。“红叶枕边香”是可以的,但你要用整首诗传达出这种感动。南宋诗人陆游写过两首《菊枕》诗,是纪念他和他第一个妻子的感情的。陆游因母亲的逼迫和他的妻子离异了,但陆游一直不能忘记这段往事,所以老年的时候写了这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记采菊花作枕囊,曲屏深幌涵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他说记得当年他的妻子亲自采了菊花,把菊花的花瓣缝入枕囊,如今在曲折的屏风和深重的帷幕间还保存有菊花的幽香,每一闻到这香气就可以使他回忆四十三年前的往事;可是现在在昏暗的灯光下,向谁去诉说这使人断肠的感情呢 这样,他写的菊枕的香就写得很好,就使人感动了。所以,诗不但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而且要能传达出来,使读者也受到你的感动,才算完成了诗的创作。而且,凡是好的诗歌都不应该把它任意割裂,使之破碎。一首诗歌,甚至一组诗歌,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要看整体的传达。所以杜甫的“群鸡正乱叫”,只摘下一句来,好象不是好诗。但你要看他《羌村》全部的三首诗,它所表现的是经过战争离乱,经过与妻子儿女长期的分别后回家重逢时的情况,在这里“群鸡正乱叫”是好诗,因为它在整体中是产生了一种作用的。可见,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要在这完整的生命中有某一种作用才对,不是你选择几个漂亮的字就成了好诗,是要看你选择的字对于传达你的感动是否适当。不是要找美的字,而是要找适当的字。杜甫在一些诗中用了许多丑字,他说“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又说“亲故伤老丑”,然而这是好诗,因为他所经历的是那样一种艰苦患难的生活,只有这些朴拙、丑陋的字才能适当地表现那种生活。所以,诗的好坏,第一要看有无感发的生命,第二要看能否适当地传达。
(摘编自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认为,维柯提出的“诗性的隐喻”源于原始人类“无知”地将无生命物看作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并真诚地相信其真实性。
B.材料二通过分析“红叶枕边香”的例子,强调诗歌创作中“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即任何基于个人真实体验的表达都是成功的诗歌。
C.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文论中“文章有骨有髓有血有肉”等表述,与原始人类“海在微笑”的隐喻性质相同,都是源于“生命一体化”的认知。
D.材料二引用陆游《菊枕》和杜甫《羌村》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诗歌中单个意象或句子脱离整体语境也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文明时代的人们为何在明知“以己度物”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情况下,依然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中大量使用这种源于原始思维的表达方式。
B.材料二中叶嘉莹对学生“红叶枕边香”的评价,说明她认为该句虽有个人真实体验,但未能成功构建一个完整的诗歌情境来传达其感动,故难以让读者普遍共情。
C.材料一引用钱钟书关于“人之观物有二结习”的观点,是为了说明“以己度物”是人类(尤其原始人类)处理主客关系时一种普遍而本能的思维方式。
D.材料二认为,杜甫诗中运用“麻鞋”“露两肘”“老丑”等字词之所以是好诗,关键在于这些“朴拙、丑陋”的字本身具有独特的美感,符合诗歌的审美要求。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材料一“生命一体化”观点的是( )(3分)
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B.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D.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材料二中叶嘉莹通过分析“红叶枕边香”与陆游《菊枕》诗,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的哪些核心要求 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并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匠器街
聂鑫淼
湘山镇是个很大很热闹的镇子,嵌在湘东的云阳山中,纵横交错的街道,店铺一家挨着一家,亲亲热热的。此中的匠器街最让我流连忘返。
老金和我曾是一家报社的老同事,他退休后回老家颐养天年,就住在湘山镇。他常用手机召唤我,来湘山镇“吸新鲜空气,看乡村美景”。老金告诉我:簇拥湘山镇的四乡八村,收成好不好,生活富不富,就看乡村的工匠忙不忙。仓中有粮、口袋有钱的农民,要建新房的找大木匠,要打造新家具的找细木匠,要置办新棉絮、新棉袄的找弹花匠、缝衣匠,要红红火火办寿宴、喜宴的找杀猪匠、司厨匠,要贴新窗花的找剪纸匠,要挂漂亮灯笼的找扎灯匠……这匠器街生意兴旺,足以证明乡村生活的富裕、幸福。
我曾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午后,跟着老金去匠器街造访一家门脸儿不宽的裁缝店。满头银发的店主也是缝衣匠,她和两个女徒弟,正忙着为顾客量身定款式、剪裁各种花色的布料、踩着缝纫机缝制衣裳。老金和店主是老熟人,客气地说:“这么忙啊。我想定制一件夏天穿的中式短褂,插个队行不行 ”店主说:“如今农民也讲究了,都来定制合身合体的衣着,说走出去才有个看相!插队可不行,不论亲疏,我得一视同仁。”老金说:“好!”当晚,我写了一首《浣溪沙·乡村老裁缝》:“量体裁衣计寸分,轻衫厚袄任疏亲。机声轧轧白头人。宽窄胸襟濡汗土,短长领袖系寒温。寻常刀尺慰乡邻。”
白雪红梅,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小寒过后,春节就指日可待了。老金让他儿子开车把我接到湘山镇,让我感受乡村春节前浓浓的喜庆气氛。我没料到采买年货的农民这么踊跃,提篮挑筐,争先恐后。肉食店、鱼虾店、禽蛋店、炒货店、南杂店、首饰店……到处摩肩接踵,笑语纷飞。
老金说:“过会儿我们去匠器街。每个店铺都有好故事,你肯定感兴趣。”
我记得中秋节前夕,老金陪同我参观一家名叫“金剪红花”的剪纸店。一个四十来岁名叫禾英的农妇,店主、店员、剪纸匠兼于一身。墙上挂着她的作品,参加市展、省展的荣誉证书和奖状,耀人眼目。她的祖母和母亲,是这一带有名的剪纸匠,禾英自小耳濡目染、衣钵相传。成家后的禾英因体质弱,干不了耕土耙田的重活儿,壮如牛牯的丈夫对她颇为不屑。家里大小事都是丈夫说了算,每当看见她剪纸开口就骂。湘山镇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打卡地后,镇政府动员禾英来镇上开店,还可以三年不交租金。正好她儿子在镇中学读初中,她憋着一口气就来了,如今生意还真不错。
老金问禾英:“你丈夫如今待你怎么样 ”
“他有死力气,可我有好技艺,赚的钱比他多。他如今也懂得尊重我了,凡事都与我打商量,有点儿民主作风了。真是扬眉吐气啊!”
这件事让我很感动,乡村脱贫致富,还改变了许多旧观念,使弱势群体有了自尊、受到尊重。我耐不住写了一首《浣溪沙》,请写得一笔好字的老金书之以赠禾英:“剪短日光剪月圆,鱼虫花草倍鲜妍。绣衣皓腕纸当田。大丈夫尊堂上客,扬眉女献治家言。鸡声梦影鹊桥边。”
年前的匠器街,果然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老金领着我游览专卖文旅产品的店铺,我没想到剪纸、灯笼、工艺油纸伞、年画、草编挂件、传统玩具居然如此行销。我一时兴起,也买了几张可以用来送朋友的剪纸和年画。
我们走向一家灯笼店,店门口围着不少人,里面传出激烈的争吵声。走近一看,宽敞的店堂里,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都是竹篾作架、外敷彩纸、纸上画着喜庆图案,金鱼灯、瓜果灯、宝塔灯、龙凤灯、百花灯、走马灯,还有火箭灯、飞机灯、宇航船灯、破冰船灯,可说是奇思妙想、巧夺天工。
柜台里站着一位和颜悦色的老人,柜台外站着一个声高气粗的中年人。
“赵爷,你家的灯做得好,我要四十盏,价钱我给你双倍,你怎么不肯 我家闺女头次领姑爷从京城来娘家过年,我得让我的山庄夜夜灯火通明!”
“刘老板,你是做农业加工的企业家,假如客户定了货随时会来取,因另一客户多付钱,就能把货取走吗 那是失信于人,自己砸自己的招牌!’
“这些灯难道都有主了 ”
“当然。家里在做的灯,也是有订单的。你不信,可以坐在这里看。”
“唉。”刘老板叹了一口气。
老金从人群中挤了进去,先向赵爷拱拱手,说: “赵爷吉祥!我来帮刘老板说个情。你赵家是大家族,男男女女都有做灯的好手艺,何不多赶几个夜工,把这几十盏灯做出来 何况他姑爷是外地人,刘老板不能不撑出个好脸面。这也是对湘山镇的一个宣传。”
赵爷说: “他财大气粗,又是名人,哪肯这样说话 ”
刘老板赶忙上前鞠一躬,说:“赵爷,金爷,谢谢你的宽谅。我这好张扬的坏脾气,一定改。”
赵爷说:“刘老板,五天后你来这里提货,少一盏灯,我一个铜板都不收。”店里店外响起热烈的掌声。走出灯笼店,我对老金说:“匠器街这名字真好!匠人有匠心也有器识。”老金忍不住哈哈大笑。
(选自《2024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5.下列对文中重要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裁缝店店主拒绝老金插队的要求,体现传统手艺人一视同仁的职业操守。
B.禾英丈夫从“颇为不屑”到“民主作风”的转变,反映乡村观念更新。
C.刘老板愿出双倍价钱购买灯笼,表现新农民追求物质享受的浮躁心理。
D.赵爷坚持按订单交货的诚信原则,展现工匠精神中的契约意识。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双线索结构,明线是“我”的游览见闻,暗线是老金的乡村生活。
B.通过“白雪红梅”与“摩肩接踵”的对比,突显城乡春节习俗的差异。
C.灯笼店场景中传统与现代灯型的并置,暗示传统文化面临消亡危机。
D.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代入感。
7.文中两次出现“我”创作的《浣溪沙》词作,请分析这些诗词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8.文章结尾“匠人有匠心也有器识”一句具有深刻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 (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材料一: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二: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擒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其溺A于攻B伐C习于虞D诈E强食F而弱肉者G视秦H无异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家,一般指封建社会中世代为官的人家,文中指《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B.“自完于其间矣”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相同。
C.“未有能愈于秦者”与《谏逐客书》中“西取由余于戎”的“于”用法不同。
D.“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辙认为,天下诸侯土地和军队都远超秦国,却免不了灭亡,他对六国灭亡感到奇怪并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思考。
B.苏辙认为,韩、魏是秦国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关键,韩、魏的边境是诸侯与秦对抗的前沿,但韩、魏不能单独抵挡秦国。
C.李桢认为,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假如其拥有有利地势并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或许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D.李桢认为,六国不割地贿赂秦国就不会削弱;知道坚守合纵盟约,并帮助韩、魏抵抗秦国,就可以消除秦国的威胁。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3-14 小题。
北陂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3.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诗前两句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美,后两句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
B.王诗“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虽然表面是在描述杏花盛放后的命运,但实际上是在表明他的政治立场和人生操守。
C.司马诗主要描写的是初夏风光,体现了初夏清新、和暖的天气特点。
D.司马诗用“葵花”反衬“柳絮”,批判王安石等人如葵花般只知奉承君主,投机取巧。
14.两首绝句使用了相同的抒情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试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共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沐浴祈雨,期望一年都风调雨顺。《子路、
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也为我们描绘过这样的画面“ , ”。
(2)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地域辽阔,气势恢宏,杜甫的《登岳阳楼》以“ ”赞叹洞庭湖举重若轻的动态美及气势与景象的壮阔;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月下洞庭的广阔与清澈明净。
(3)设想你在游览南京博物馆时有感于六朝的兴亡更替、物是人非,可能会想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两句。
(4)《红楼梦》中权贵人家“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富贵豪奢气派,让人不禁联想起《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的穷奢极侈、对民力的极度浪费的“ , ”两句。
(5)为了警示自己不要骄傲自满,小刚准备从古诗文中挑选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建议他选的语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3分)
(一)课内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9分。)
16.下列对句中“见”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终必不蒙见察 ②项伯即入见沛公
③冀君实或见恕也 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A.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三子者出,曾皙后 族庖月更刀,折也
B.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成以其小,劣之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18.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B.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技经肯綮之未尝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①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宫殿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建筑;蓝、紫、黑色等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影壁上。太和殿屋顶正脊的两端各有黄色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既是构件又是装饰物。
②世间颜色五彩缤纷,但是探根寻源的科学构成,除了我们常说的红、黄、蓝三原色,还有一类叫作消色————黑、白、灰。无论是其颜色本身,还是质地工艺,都为故宫的美轮美奂带来了点睛功效。白色,最典型的是三大殿的白玉基座,还有栏板望柱、金水桥、楼台亭阁上的白色,既赏心悦目,又调和融洽大面积强烈色块对比带来的燥动;灰色,无论是故宫的城墙、地面的铺砖,还是各个精致的小院,都以和谐舒适的灰色作为主色调,使得故宫的整体色相色调既主题鲜明,又舒适宜人。
③此外,故宫的颜色还与四季变化相映成趣。春天故宫的海棠梨花,娇艳动人;夏天故宫的红墙绿树、黄瓦蓝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秋天宫殿内丹枫点点,银杏辉皇,富有诗意;冬季雪花飞扬,银蛇献舞。
19.文中第二、三段中共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2分)
20.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B. 放炮了———
C.灯光,不管是哪个人的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D.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①吃喝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生活在太空,我们还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吗
②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望而却步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首代宇航员的饮食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吃货的生产力 ,很快, ( )。如今,宇航员们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各种餐具,与地面用餐相当接近。与此同时,太空食品的种类也丰富起来。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而且宇航员们还在不停地开发新的太空料理:小饼干、寿司、花生酱冰棍,甚至是“昨天的咖啡”——采访中一位航天飞机的指挥官曾自豪地展示过一批再生水,而原料是什么,自然 。
③然而,制订太空菜谱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只能保持两天鲜度,空间站中新鲜食品极其稀缺,绝大多数食品只能脱水或加工成罐头运上太空。目前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2分)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并且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B.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C.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而且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D.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还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23.文中第二段画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 (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考结束后,许多学子放下书本,或走进工厂车间挥洒汗水,或摆摊经营体验生活,或主动承担家务、照顾家人,用实际行动为家庭减轻负担。他们说:“以前总被父母保护,现在终于能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家人。”这些稚嫩却坚定的身影,展现出青年一代从依赖走向独立、从懵懂走向担当的蜕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破茧担责立天地,青春自立绽芳华”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高一语文组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三校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共31分)
1.【答案】A
【解析】A项:正确。材料一明确说明原始人类“以己度物”是出于“无知”,并“真诚地
相信”其隐喻的真实性(如“愚朴的原始人真诚地相信大海像人一样能哭能笑”),维柯称
之为“诗性的隐喻”。
B项:错误。材料二虽然强调“真诚”是基础,但明确指出仅有真诚不够,还需“成功传达”
(“红叶枕边香”有真诚但传达不足,故叶嘉莹认为不成功)。
C项:错误。材料一强调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原始隐喻是认知层面的“信以为真”,文
明时代的隐喻是艺术表达层面的“明知故犯”/自觉运用修辞手法。
D项:错误。材料二引用陆游和杜甫的例子恰恰是为了论证不能脱离整体语境(“完整的生
命”)来孤立看待字句(“群鸡正乱叫”在《羌村》整体中才显价值。
2.【答案】D
【解析】A项:正确。材料一的核心设问就是“为什么‘有知’的文明人与‘无知’的原始
人做着相同的事说着相同的话?”以及“文明人为何要继承这种‘错误’并在‘错误’的道
路上愈走愈远?”
B项:正确。材料二指出“红叶枕边香”的问题在于“你要用整首诗传达出这种感动”,而
学生仅此一句未能成功构建完整情境传达感动。
C项:正确。材料一开篇即引用钱钟书观点说明“以己度物”是人类观物的两种基本习惯(结
习),是原始思维要素。
D项:不正确。材料二明确说杜甫用这些字“不是要找美的字,而是要找适当的字”,关键
在于这些字“适当地表现那种生活”,传达了他的感动。选项说“关键在于这些字本身具有
独特的美感”违背了原文“朴拙、丑陋的字才能适当地表现”的论述重点(在于“适当”传
达特定内容,而非字本身美丑)。
3.【答案】C
【解析】“孤舟”“独钓”强调人在严寒环境中的孤绝姿态。寒江飞雪的肃杀场景,凸显了
人与自然的对立而非交融。渔翁的超然独立是精神抗争的象征,而非万物共生共感的表达,
故不符合生命一体化思想。
4.【参考答案】
①情感真(有感发的生命)(1分):叶嘉莹主张“修辞立其诚”,要求诗歌创作要有
真实的情感,要有感发的生命。情感真诚是作文也是做人起码的条件,作诗首先要有真
诚的感动,要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才会让读者感动。(2分)
②表达准(适当地传达)(1分):诗人内心的感动需要很好地传达,要选择适当的
意象、准确的用词表达出来。如陆游用“幽香”“断肠”写深情,杜甫用“麻鞋露肘”
写苦难。好的诗歌都不应该任意割裂,一首诗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要看整体的传达。要
选择适当的字,而不是看华丽与否,如杜甫使用“麻鞋”“老丑”等丑字描写艰苦患难的
生活。(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