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小升初专项提升训练)小古文阅读检测卷-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文言文阅读。张丞相好草书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①,当日流辈②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③也。一日得句④,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⑤,侄罔然⑥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⑦其侄曰:“汝胡⑧不早问?致余忘之。”注释:①工:好,精(善于)。 ②流辈:人们。 ③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④得句:得到佳句。 ⑤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⑥罔然:迷惑的样子。⑦诟:责骂。 ⑧胡:为什么。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字。①张丞相好草书 好: ②执所书问曰 执:③汝胡不早问 汝:2.翻译句子: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3.张丞相不认识自己写的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张丞相自以为是,不听他人的意见。 B.张丞相推卸责任,不愿认识自己的错误。C.张丞相做事不愿深入研究。 D.张丞相的书法写得很好。阅读。则天①改字则天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②上封③云:“國④字中‘或’,或乱天象,请‘’中安‘武’以镇之。”则天大喜,下制即依。月余有上封者云:“‘武’退在‘’中,与‘囚’字无异,不祥之甚。”则天愕然,遽(jù)追制,改令中为“八方”字。后孝和⑤即位,果幽则天于上阳宫。【注释】①则天:即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②寻如意:人名。③上封:臣子向君主表达建议。④國:即“国”。⑤孝和:唐中宗李显的谥号。5.与“则天好改新字”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好雨知时节 B.正是江南好风景C.青春作伴好还乡 D.好为人师6.选文中武则天两次改字的原因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1)(2)7.翻译下面的句子。后孝和即位,果幽则天于上阳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___。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8.把原文补充完整。9.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教诲(huǐ huì) 弓缴(jiǎo zhuó)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一人/虽听之C.虽/与之俱学 D.思/援弓缴/而射之11.“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话是 句。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时要读出 的语气,“曰:非然也。”要读出 的语气。12.你知道文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阅读。孟母三迁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为楫让进退之事。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选自《列女传》,有删改)【注释】①邹:邹国。②舍:房屋。③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④贾人:商贩。⑤徙(xǐ):迁移。⑥揖(yī)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13.孟母三迁,分别离开了 和 ,最后来到了 。14.下列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此处不是我的,所以不能居住。 B.此处非常适合我,就住在这里。C.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 D.这里非常适合我和孩子的居住。15.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小古文阅读。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16.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仕于南方(做官) B.欲以去热也(想要)C.并壳入口(并且) D.其人自护其短(掩盖、遮掩)17.解释下面的句子。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18.北人不识菱表现在:① ;② 。(请用原句填写)19.比较《北人食菱》和本学期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完成练习。小古文 人物 表现(用原文语句) 态度《北人食菱》 北人 “自护其短” ②《两小儿辩日》 孔子 ① 实事求是北人的态度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劝劝他:③孔子出行①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子曰:“驱之驱①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②也。被褐拥镰③,哭于路旁。孔子辟车④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吾少而好学,周游天下,以殁⑤吾亲,失之一也。高尚⑥吾志,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⑦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②孔子曰:“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人。【注释】①驱:快步走。②皋(ɡāo)鱼:人名。③被褐拥镰:身披粗布衣服,手抱镰刀。被,通“披”,披着。④辟车:下车。⑤殁(mò):死亡。⑥高尚:清高。⑦年:岁月。20.下列句子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B.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C.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D.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21.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弟子识之,足以诫矣C.通国之善弈者也 D.处士笑而然之2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2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皋鱼痛哭的原因是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三个过失。B.“三失”指父母去世未能及时尽孝、没能实现志向、因小事与朋友断交。C.孔子听完皋鱼的话,立刻命令所有弟子回家看望父母。D.皋鱼家里并没有遭遇丧事。24.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 )A.做人要像孔子一样善于观察和倾听。B.人生充满遗憾,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C.孝顺父母要趁早,莫要等到失去了,后悔莫及。D.交朋友要谨慎,否则容易失去珍贵的友谊。文言文阅读闵子骞(qiān)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①,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冬月,子骞为其父御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⑤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注】①卒:死。②御:驾驭车马。③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④欺:欺骗。⑤寒:使……寒冷。(选文有改动)25.联系上下文,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父持其手( ) ①保持 ②握着 ③遵守不变衣甚单( ) ①很,非常 ②超过,胜过 ③厉害26.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A.母亲在,一个孩子冷;母亲离去,四个孩子都冷。B.母亲在,一个孩子冷;母亲去世,四个孩子都冷。27.子曰:“孝哉闵子骞!”孝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下列没有体现这一传统美德的故事是( )A.鹿乳奉亲 B.孟母三迁 C.黄香温度28.你积累过哪些与“孝”有关的名言或诗句?任选一句写下来 。阅读小古文,吸取成长智慧。欧阳询观古碑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①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②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注释】①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②布裘:铺开皮衣。29.解释带点字的意思。①驻马观之②良久而去③及疲④乃布裘坐观3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欧阳询是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之一。B.“数百步复反”,意思是“他走了几百步后发现走反了方向”。C.“驻马/观之,良久/而去”节奏正确。D.欧阳询广采各家之长,形成了平正端庄,严谨刚劲的书法特点。31.这篇文言文告诉了我们要想取得成就,应 A.要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B.要专心致志C.要勤奋刻苦D.以上都对《(小升初专项提升训练)小古文阅读检测卷-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1. 喜欢 拿 你 2.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什么了。 3.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4.D【导语】这篇文言短文以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为切入点,运用简洁生动的笔法刻画了一个颇为讽刺的形象。文章通过“满纸龙蛇飞动”的形象描写与“不自识”的荒诞情节,形成强烈反差,暗讽了某些位高权重者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其写作特色在于:一是善用对比手法(他人讥笑与丞相自若),二是细节描写传神(“波险处”“罔然”等)。全文虽短,却生动展现了古代官场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语言精炼而意蕴丰富,颇具警示意味。1.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①张丞相好草书:张丞相喜爱写草书。“好”的意思是喜欢、喜爱。②执所书问曰:拿着他写的字去问他。“执”的意思是拿。③汝胡不早问:你为什么不早问?“汝”的意思是你。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汝胡不早问?”是一个疑问句式,“汝”是“你”的意思;“胡”是“为什么”的意思。“致”是“以至于”的意思;“余”是“我”的意思。故翻译为: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什么了。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日流辈皆讥笑之”意思是张丞相喜爱写草书但不好看,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可知张丞相虽然喜欢草书,但并不擅长写草书。所以张丞相不认识自己写的字的根本原因是“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画出句子即可。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D.根据句子“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可知,张丞相虽然喜欢草书,但写得不好看。“书法很好”与原文不符。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张丞相喜爱写草书但不好看,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对此表现得很镇定。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时,侄子茫然地停下来,拿着他写的字的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不认识了,便责怪侄子道: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什么了。5.D 6. 國字中‘或’,或乱天象,请‘’中安‘武’以镇之。 ‘武’退在‘’中,与‘囚’字无异,不祥之甚。 7.后来孝和皇帝即位,果然把武则天幽禁在上阳宫。【导语】《则天改字》短小精悍,以改字事件展现武则天对文字、天象等的在意,及决策受谏言左右。从改字波折见帝王心思与朝堂互动,末句“果幽则天于上阳宫”,以结局呼应前文“不祥”,暗含历史循环与因果,文虽简,却藏政治生态与命运况味。5.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理解及一词多义辨析。“则天好改新字”里的“好”,意思是“喜好、喜欢”。A.“好雨知时节”,这里“好”是“美好”的意思,描绘春雨的美妙;B.“正是江南好风景”,“好”为“美好”,形容江南风景美妙;C.“青春作伴好还乡”,“好”是“便于、适宜”,说的是趁着青春时光,适宜回乡;D.“好为人师”,“好”是“喜好、喜欢”,指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故选D。6.本题考查从文言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第一次改字:文中提到“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國字中‘或’,或乱天象,请‘口’中安‘武’以镇之’”,就是说幽州人寻如意觉得“國”字里的“或”会扰乱天象,建议在“口”中间加“武”字镇住,武则天听后改字,故第一次改字原因是“國字中‘或’,或乱天象,请‘口’中安‘武’以镇之。”第二次改字:文中“月余有上封者云:‘武’退在‘口’中,与‘囚’字无异,不祥之甚”,过了段时间,有人进言,说“武”在“口”里,看着和“囚”字一样,很不吉祥,武则天就又改字了,故第二次改字原因是“‘武’退在‘口’中,与‘囚’字无异,不祥之甚。”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后孝和即位”,就是“后来孝和皇帝(唐中宗李显)登上皇位”;“果”是“果然”的意思;“幽”为“幽禁”,就是把人限制在某个地方;“于上阳宫”是“在上阳宫这个地方”。把这些字词意思整合起来,句子翻译为:后来孝和皇帝即位,果然把武则天幽禁在上阳宫。【点睛】参考译文:武则天喜好更改新字,又多有忌讳。有个幽州人叫寻如意,向君主进言建议说:“‘國(国)’字中有‘或’字,‘或’会扰乱天象,请求在‘口’字中间安上‘武’字来镇住它。”武则天非常高兴,下达诏令立即照做。过了一个多月,又有向君主进言建议的人说:“‘武’字退在‘口’字里面,和‘囚’字没有差别,非常不吉祥。”武则天很惊愕,立刻追回之前的诏令,改命令把“口”字中间的字改为“八方”。后来唐中宗李显即位,果然把武则天幽禁在上阳宫。8.专心致志 弗若之矣 9.huì zhuó 10.B 11. 只听弈秋的教诲 设问 疑问 肯定 12.因为他学习时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心里总想着别的事情(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没有专心听讲。由此可知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不能三心二意。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态度是否认真专注,而不在于智力的高低。【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对比两位学棋者的态度,深刻揭示了学习成效的关键在于专注力而非天赋差异。文中“惟弈秋之为听”与“思援弓缴”的鲜明对比,生动展现了专心致志与心不在焉的学习状态差异。结尾“非然也”的论断,以简洁有力的否定句式,点明主旨:成败在于用心程度而非智力高低。全文语言凝练,寓深刻哲理于具体事例之中,体现了先秦散文善用比喻说理的特点。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默写。书写时注意“致”“弗”“矣”的正确写法。9.本题考查字音。教诲:jiào huì,教训;教导。选“huì”。缴:jiǎo,1、动词,交纳,交出(多指履行义务或被迫)。2、动词,迫使交出(多指武器)。3、名词,(Jiǎo)姓。 4、动词,把东西归还原主。zhuó,1、名词,〈书〉射鸟时拴在箭上的丝绳;也指带丝绳的箭。弓缴:gōng zhuó,弓和箭。缴,系着生丝绳的箭。选“zhuó”。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B.一人虽听之:“一人”指其中一个人,“虽”表示虽然,“听之”意思是(在听弈秋的教导),“一人”是主语,“虽”(虽然)是连词,修饰“听之”(听他讲),正确的节奏划分应该是“一人/虽/听之”,原选项划分错误,将“虽”和“听之”划分在一起,语义和节奏不连贯。故选B。1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句子理解、朗读。“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 :“惟”在这里表示“只”或“仅仅”的意思。“弈秋之为听”则是指“只听弈秋的教导”。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听弈秋(这位棋手)的教导”,形容学生非常专注地听老师讲课,不受外界干扰。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话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一个疑问句“为是其智弗若与?”,后一部分是一个回答句“曰:非然也。”。这种先提出问题,再给出答案的句式,在古文中称为设问句。 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时的语气 :这句话是一个疑问句,表达了对两人智力差异的询问。 在朗读时,应该读出一种疑惑、不解的语气,以体现提问者的困惑。 朗读“曰:非然也。”时的语气 :这句话是对前面疑问句的回答,表示“不是这样的”。在朗读时,应该读出一种肯定、确定的语气,以体现回答者的明确态度。 1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开放性作答。文中描述后者“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说明他学习时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虽然表面上和其他人一起学习,但实际上心思完全不在学习内容上。这种三心二意的学习态度导致他无法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根据内容写一写你的启示,合理通顺即可。示例:学习效果的关键不在于智力差异,而在于专注程度。成功的学习需要全身心投入,排除外界干扰。即使有最好的老师(如弈秋),如果学生不专心,也无法取得好成绩。这启示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专注力比天赋更重要,态度决定成效。【点睛】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13. 墓地旁边 集市旁边 学宫旁边 14.C 15.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孟子因环境不同而模仿不同行为,可见好环境能引导人向好发展。生活中,良好的学习氛围能让我们更专注,故应主动选择有益环境。【导语】《孟母三迁》通过孟母为子择邻的故事,突出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文本以简洁的叙事展现三次迁居:从墓地旁(模仿丧葬)到市集旁(模仿商贩),最终定居学宫旁(习礼仪),体现孟母重视教育环境的智慧。语言平实,细节生动(如"嬉游为墓间之事"),注释补充了文化背景。故事核心启示环境塑造行为,至今对家庭教育仍有现实意义,强调家长应为孩子选择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中“其舍近墓……乃去”表明,孟母最初居住在靠近墓地的地方,因孟子模仿丧葬之事而离开,故第一个离开的是“靠近墓地的地方”。接着“舍市旁……复徙”说明,孟母随后搬到集市旁,因孟子模仿商贩叫卖而再次迁移,故第二个离开的是“集市旁”。最后“复徙舍学宫之旁……遂居之”显示,孟母最终迁到学宫旁边,因孟子模仿礼仪而定居,故最后来到“学宫之旁”。1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此”指“这里”;“非”表否定“不是”;“吾”指“我”;“所以”在这里可理解为“用来……的地方”;“居处子”中“处子”指“安顿孩子”,即“带着孩子居住”。整句翻译为:“这里不是我用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与选项中“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意思一致。故选C。15.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写出从中得到的启示。示例:孟母为了让孟子远离丧葬、商贩的环境,三次迁居,最终在学宫旁定居,让孟子在礼仪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这让我想到,生活中很多家长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特意搬到学校附近居住,让孩子能更便捷地接触知识;或是在家中打造安静的书房,减少外界干扰,鼓励孩子专注阅读。反之,如果孩子长期处于浮躁、消极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就像身边有些同学,因周围人沉迷游戏而跟风懈怠,成绩下滑。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选择适宜的成长环境,能引导人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可见,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环境,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应主动选择并营造积极的环境,助力成长。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点睛】参考译文:邹国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她的家靠近墓地。孟子小时候,在游戏玩耍时模仿的都是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孟母说:“这里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离开了,把家搬到了集市旁边。孟子在游戏玩耍时模仿的是商贩叫卖货物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居住的地方。”又把家迁到了学宫旁边。孟子在游戏玩耍时模仿的是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孟母说:“这里真的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孩子了。”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16.C 17.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8.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9. 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 不能决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导语】《北人食菱》是一则讽刺性文言小品,通过北方人“并壳食菱”“强辩土产”的荒诞行为,批判了不懂装懂、文过饰非的态度。文章以“识菱”为切入点,运用对话描写和“护短”细节,生动刻画人物形象。与《两小儿辩日》对比可见:北人强不知以为知,孔子则“知之为知之”,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实事求是”的为学态度。语言简洁犀利,结尾“此坐……”直接点明寓意,具有警世价值。1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并壳入口”中“并”是“连同、一起”的意思,整句指“连同菱壳一起放进嘴里”。而“并且”表示并列关系,不符合语境。故选B。1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夫”是句首发语词,无实义;“生”指生长;“曰”是“说”;“此坐”中“坐”是“因为”,“强不知以为知”指“硬把不知道当作知道”,整句翻译为:菱角生长在水里,(他)却说是土里产的,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啊。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文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并壳入口”可知,这是他因不认识菱角而做出的直接行为。菱角生于水中,而他说北方“前山后山”都有,暴露了对菱角生长环境的无知,是不识菱的另一表现。故北人不识菱表现在:席上食菱,并壳入口;前山后山,何地不有?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北人“自护其短”,编造理由掩盖无知,最终“强不知以为知”,这是其核心态度,结合文末“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确定。②孔子面对两小儿的辩论,坦诚“不能决也”,体现实事求是,原文直接提取即可。③北人因“强不知以为知”闹笑话,而《论语》中这句话强调“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直接针对其不懂装懂的行为,劝诫他正视自己的无知。故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劝劝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点睛】参考译文:有个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后来)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上吃菱角,他连同菱壳一起放进嘴里。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同壳一起吃,是想要用来清热啊。”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里,(他)却说是土里产的,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啊。20.B 21.C 22.树想静止时风却不停,子女想赡养父母时,父母已不在。 23.C 24.C【导语】这篇短文通过孔子与皋鱼的对话,深刻揭示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遗憾。文章以“哭声”开篇,设置悬念;通过皋鱼自述“三失”,层层递进地展现人生悔恨;最后以“立槁而死”的戏剧性结局强化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善用排比增强感染力。故事既体现了儒家“孝”的核心思想,又暗含对人生选择的哲学思考,具有强烈的警世意义。结尾孔子让弟子归养的情节,巧妙点明主旨,使说理更具说服力。20.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停顿。句子为文章第①自然段的“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B.“子”是对对方的尊称,可译为“您”;“非有丧”指“没有丧事”;“何”是“为什么”;“哭之悲也”指“哭得这么悲伤”,“之”在这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强调悲伤的程度。整句的意思是:您并没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故正确的停顿为:“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故选B。21.本题考查的是字的用法。A.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之”是代词,代指“伯牙弹奏的琴声”。B.弟子们记住这件事,足够用来警醒自己了。“之”是代词,代指“皋鱼的故事(或教训)”。C.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之”是助词,译为“的”,修饰“善弈者”。D.处士笑着认为他说得对。“之”是代词,代指“某人的观点或说法”。故选C。22.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句子为文章第①自然段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根据重点字词意思:欲:想要、希望;养:赡养、孝敬;待:等待、健在(这里指“等得到”)。故整句的意思:树想要静止不动,可风却不停(吹得它摇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父母时,父母却已经不在了(等不及了)。2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C.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到孔子是“使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人”,即让弟子中想回家赡养父母的人回去,并非“立刻命令所有弟子”,“所有”一词表述绝对。故选C。24.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主旨。A.这是对孔子行为的次要概括,并非故事的核心主旨。B.故事重点不是“接受遗憾”,而是通过遗憾警示人们避免重蹈覆辙,尤其是及时尽孝。C.皋鱼的故事核心是他因“三失”而痛哭,其中最核心、最具警示意义的是“父母去世未能及时尽孝”如文章第①自然段提到“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这一过失直接引发了他的悲叹,也促使孔子让弟子们反思“归养亲”的重要性。D.“与友厚而小绝之”只是皋鱼“三失”之一,并非故事强调的核心,属于次要信息。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孔子出行时,听到有哭声非常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德的人。”走到跟前,原来是皋鱼。他身披粗布衣裳,手里抱着镰刀,在路边哭泣。孔子下车,跟他交谈道:“您并没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皋鱼说:“我有三个过失啊!我年少时喜好学习,四处游历天下,因而错过了赡养父母的机会,这是第一个过失;我清高自守,不愿侍奉昏庸的君主,到头来却一事无成,这是第二个过失;我和朋友关系深厚,却中途断绝了来往,这是第三个过失。“树木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赡养父母,可父母却已不在人世。流逝后再也追不回的是岁月,逝去后再也见不到的是父母。我请求从此告别这个世界吧!”说完,他就站着枯槁而死。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足以作为警戒了!”于是,弟子中告辞回家赡养父母的有十三人。25. ② ① 26.A 27.B 2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导语】这篇文言短文通过闵子骞“衣单谏父”的典型事件,展现了儒家“孝悌”思想的深刻内涵。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以“持手寒温”的细节描写凸显继母偏私,更反衬出闵子骞“以德报怨”的胸襟。其“四子寒”的警句既体现对家庭完整的维护,又暗含“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精神。文末“父默母悔”的留白处理,彰显了道德感化的力量。全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通过生活化场景传递伦理教化,是传统家训文学的典范之作。2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父持其手:父亲握住他的手。持:握住、抓住。故选②。衣甚单:衣服非常单薄。甚:很、非常。故选①。2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寒:寒冷。去:离开。四子:指家中的四个儿子。“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的意思是:母亲在的时候,只有一个儿子受寒;母亲离开了,家里的四个儿子都会受寒。故选A。27.本题考查传统故事的理解。A.“鹿乳奉亲”讲述的是郯子为了给父母治疗眼疾,披上鹿皮混入鹿群,去取鹿乳的故事。他不顾危险,只为满足父母需求,体现了对父母的孝顺。B.“孟母三迁”主要说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次搬家。这体现的是孟母重视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重点在于教育方面,而非孝道,没有体现孝顺这一传统美德。C.“黄香温席”讲的是东汉时期黄香,夏天为父母扇凉枕席,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为父母温暖被褥,是子女对父母尽孝的典型事例,体现了孝顺。故选B。28.本题考查名言警句和名篇名句。与“孝”有关的名言诗句众多,在选择时,要确保语句准确体现“孝”的内涵,即对父母长辈的敬重、关爱、赡养等。可以从日常学习、阅读的积累中进行筛选。示例:孝为天下之本,亲为生命之源。【点睛】参考译文:闵子骞有一个兄弟,母亲去世后,他的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冬天的时候,子骞为父亲驾车,手里的马缰绳掉了,父亲握住他的手,发现他的手很冰冷,穿的衣服也非常单薄。父亲回到家后,叫来继母生的儿子,握住他们的手,感觉很温暖,他们穿的衣服也很厚。父亲当即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如今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冻,你离开吧,不要留下了。”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家中,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冻;如果母亲离开了,四个儿子都会受冻。”他的父亲沉默了,而后母也为此感到后悔。29. 代词,指古碑。 离开 等到 于是,就。 30.B 31.D【导语】这篇《欧阳询观古碑》以简洁的文言笔法,生动展现了书法大家专注求艺的精神境界。通过“驻马——复返——布裘——宿旁”的递进式描写,层层深入刻画欧阳询对书法艺术的痴迷,其“三日方去”的细节尤具感染力。注释与习题设计精当,既考查文言实词(之、去、及、乃)的掌握,又通过选项辨析引导学生理解“反复观摩”的治学态度。三道习题由字词到文意层层推进,最终指向“专注+勤奋+善学”的成长启示,体现了文言教学“文道统一”的特点。2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①“驻马观之”的意思是:驻马浏览。“之”的意思是指碑文。②“良久而去”的意思是:看了很久后离开。“去”的意思是离开。③“及疲”的意思是:等到疲乏。“及”的意思是等到。④“乃布裘坐观”的意思是:于是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乃:于是、就。3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翻译句子、文言断句停顿与书法。B.“数百步复反”意为“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反”通“返”,指折返碑前,并非“走反方向”。故选B。3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文章通过写欧阳修看到碑文驻马观到下马观到坐观,观看很多天才离开。可见欧阳询学习的刻苦、专心致志;且他学习书法博采众长,努力吸收别人的优点。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欧阳询曾经在赶路时,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停住马观看古碑,过了很久才离开。他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长时间站在碑前欣赏,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于是留宿在石碑旁边,在碑前待了很多天才离开。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