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百合花》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百合花》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茹志娟
百合花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
2、通过文章的人物描写,分析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人物形象以及“我”的情感起伏。
3、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品味小说的语言,体会其表现的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第一节
知人论世
茹志鹃
(1925年9月—1998年10月)
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干部。
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
出生于上海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进过孤儿院。
1925年
1942年
1955年
从部队转业,任上海《文艺月报》编辑。她在文工团时即已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写过一些获得好评的歌词,话剧。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作家介绍」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1957年前后,茹志鹃的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在承受着政治氛围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回忆起战争年代美好的同志关系,回忆起1946年中秋夜以及在解放战争中遇到的人和事。
「写作背景」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确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茹志娟《<百合花>的写作经过》
激趣导入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
「文学体裁」
快速阅读,标好段序,弄清字词
阅读感知
梳理脉络
探讨形象
第二节
梳理故事情节。
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第一部分
1-23
开端
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
24-43
发展
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第三部分
44-57
高潮
写通讯员为保护担架员牺牲,新媳妇怀着敬意和歉疚给他缝衣服。
第四部分
58-59
结局
写新媳妇献出新被盖在通讯员身上。
人物形象研读
情节:“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
主要人物:作品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致观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主题:“我”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第一人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特有的:通过“我”富于浪漫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彩。
“我”是一个什么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儿向前走了。(第5-6段)
动作描写
对护送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善解人意,对女同志的细心体贴以及羞涩与拘谨。
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第7段)
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第8段)
外貌描写
朴实、年轻
小通讯员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第8段)
写他看上去有些木讷,面对陌生女性,他紧张又羞涩。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第28段)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
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第32段)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第38段)
语言描写
抱怨
委屈、不服
愧疚、善良、单纯
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第42段)
关怀同志、善良、活泼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第54段)
侧面描写
借担架员之口叙述通讯员的英勇事迹,从侧面表现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语言描写
小说通过带路情节 、借被情节 、牺牲情节,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位天真活泼,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又憨厚朴实,拘谨腼腆,不善言辞,质朴纯洁,机智勇敢,不畏牺牲,舍己为人的军人形象。
充满朝气,热爱生活;
拘谨腼腆,不善言辞;
憨厚朴实,纯洁善良;
关心同志,不畏牺牲。
人物形象研读:小通讯员
新媳妇
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第30段)
一个美丽、刚过门的新媳妇形象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第30段)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羞涩、亲切
善良、友好、
对革命队伍的真诚
外貌描写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第34段)
动作描写
友善、纯朴、热情
对通讯员关切
那位新媳妇也来了,……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第44段)
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对通讯员的牵挂、愧疚纯朴、善良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第55-56段)
神态、动作描写
这是无法控制的深挚情感的倾泻:
一是无法补救的歉疚之情,
二是对舍己救人的英雄战士无比崇敬的感情,
三是对这个年轻可爱的生命骤然离去的痛惜之情。
思考:明知已无实用意义,为什么新媳妇还坚持要缝补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
(1)①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紧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
②善良纯朴的农村妇女。如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
(2)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于那一条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她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她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到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的淳朴、善良,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新媳妇是怎样一个人?前后有何变化?
矜持羞涩,淳朴善良。
深明大义,果敢坚决。
是一个如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的劳动妇女。
新媳妇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善良、纯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崇敬,无私的品质。
她是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农村革命妇女的典型代表,她那如“百合花”般俊美爱笑的外表美和纯洁高尚的人性美、人情美,给人以美感和启迪。
人物形象研读:新媳妇
1、第44 段中写“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新媳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原因可能是由于新媳妇对于新百合花被的珍视,能不用就不用自己的被子。
1)面对小通讯员的初次借被,新媳妇比较羞涩。
2)百合花被是新媳妇的嫁妆,因此格外珍视。
新媳妇“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2、小通讯员没有借到被子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3、最后新媳妇是怎样对待百合花被的
思考探究
深入探究
多维思考
第三节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尝试分析其作用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反映人物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
4、推动情节发展
5、深化作品主题
知识补充
分析细节描写作用
小说中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有几处?请在文章中勾画出来并概括细节描写的作用。
树枝
馒头
破洞
百合花
物象的作用
1、人物塑造:衬托人物品格,突出人物形象
2、情节安排:组织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
3、环境:揭示或暗示时代特色,渲染氛围
4、主题:象征意义,深化主旨
5、读者反映:引起读者的兴趣
知识补充
分析标题作用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情节方面:百合花被子、献百合花被子是小说重要的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人物方面:通过写百合花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主题方面:暗含、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小说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
手法方面:运用象征手法,意蕴丰富。象征了新媳妇和通讯员纯真美丽的心灵,象征人性美、人情美。
效果方面:以百合花为题,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原片名《百合花》
标题的作用
1、人物塑造:突出人物形象
2、情节安排:组织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设置悬念,照应文章内容
3、环境:交代时间、地点等,揭示或暗示时代特色,渲染氛围
4、主题:寄托情感,突出主题
5、读者反映:引起读者的兴趣
6、手法:双关、比喻、象征等
知识补充
分析标题含义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内涵?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
百合花纯净、纯洁。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的心灵。
表现了军民之情如同百合花一般纯洁。
歌颂战争年代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
原片名《百合花》
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字面意思
2、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特征义(深层含义通常与主题相关)
知识补充
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百合花》:“一如静夜的箫声,初读似觉平凡,再读则从平凡处显不平凡了,三读以后则觉得深刻。”《百合花》没有宏大的画面场景,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缘何深刻?
深入探究
01
例1:小说通过平凡人物的真诚,以小见大地呈现了战争时期人性的真善美,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动于那种质朴与纯真的爱。
示例2:小说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而又感人的人物形象,歌颂了他们为革命甘愿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军民之间和革命同志之间纯洁真挚的深厚感情。
02
03
例3:女性视角出发,使得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更加温情细腻。
 观点2: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新媳妇是在小说完成三分之一后才出场的,她与通讯员的第一次单独会面,作者竟忽略未写;在借被子事件中,新媳妇只是一个“中介”而已,整个过程她除了笑,只有一句话“抱去吧”。之后,就隐去了。直到通讯员牺牲,新媳妇才出场。由此看来,新媳妇怎么可能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呢
有人认为新媳妇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也有人认为新媳妇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你有什么观点
 观点1: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茅盾先生认为“在五六千字的短篇里写两个人物(而且是差不多不分主次的两个人物)”,很显然,茅盾先生把新媳妇当作与通讯员一样不分主次的重要人物,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的军民鱼水之情的主题了。
多维探究
关于新媳妇形象塑造的缘由,作者茹志鹃曾这样说:“我……爱上了要有一个新娘子的构思。为什么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 现在我可以坦白交代,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当然,我还要那一条象征爱情与纯洁的新被子,这可不是姑娘家或大嫂子可以拿得出来的。”毋庸置疑,新媳妇并非小说中的主人公。
课堂小结
人性美
小说截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人情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