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潮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潮州市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级教学质量检测卷
语 文
本试卷满分 150分, 考试用时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词语也表示“热”和“闹”、 “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 因此范成大可以离间说: “已觉笙歌无暖热。”李义山《杂纂·意想》早指出: “冬日看碧衣似寒, 夏月见红似热。”我们也说红颜色“温暖”而绿色“寒冷”, “暖红”、 “寒碧”已沦为诗词套语。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 “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通感各种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视觉和触觉向听觉里的挪移。亚理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锐”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因听、触两觉有类似处。我们的《礼记·乐记》有一节极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通联。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这节文章的主旨作了挺要的解释: “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马融《长笛赋》既有《乐记》里那种比喻又有比《正义》更简明的解释: “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 《文心雕龙·比兴》历举“以声比心”、 “以响比辩”、 “以容比物”等等,还向《长笛赋》里去找例证,偏偏当面错过了“听声类形”。 《乐记》里一串体贴入微的“类形”,比起后世传诵的白居易《琵琶行》那一节,要添一层曲折。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王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只是把各种事物发出的声息——雨声、私语声、珠多玉盘声、 鸟声、泉声———来比方“嘈嘈”、 “切切”的琵琶声,并非说琵琶大、小弦声“令人心想”这种和那种事物的“形状”。一句话, 白居易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
高二级语文试题 第1页 (共10页 )
《乐记》的“歌者端如贯珠”是说歌声仿佛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满又光润,构成了视觉兼触觉里的印象。近代西洋钢琴教科书里就常说弹出“珠子般的音调”, 作家还创造了“珠子化”这样一个新词来形容嗓子,或者这样描摹鸟声: “一群云雀儿明快流利地咭咭呱呱,在天空里擞开了一颗颗珠子”。 “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说珠玉相触那种清而软的声音,不是说“明珠走盘”那种圆转滑溜的“形状”, 因为紧接就说这些大大小小的声音并非全像莺语一般的“滑”順,也有像冰下泉流一般的艰“难”咽涩的。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七《善歌如贯珠默》就不同了, “美绵绵而不绝,状累累以相成。……吟断章而离离若间,引妙啭而一一皆圆。小大虽伦, 离朱视之而不见:唱和相续,师乙美之而谓连。……仿佛成像,玲珑构虚。……清而且圆,直面不散, 方同胃丸之重叠,岂比沉泉之撩乱。……似是而非,赋《湛露》别方惊缀冤;有声无实,歌《芳树》而空想垂珠。 ”这才是‘心想形状”的绝好申说。
(摘编自钱钟书《通感》)
材料二:
通感修辞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首先,通感能创造新奇的审美意象。通感修辞可以创造新奇的审美意象。 “好奇务新”是审美主体曾遍具有的审美心理,也是诗词创作的一条基本审美规律,苏轼曾提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意谓,诗词创作应以奇趣为根本,甚至可超乎常规,违悖常理,只要合乎情感逻辑,使人感到新颖别致,就能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通感是感官感觉的互通,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想象或联想,所以基本不合常规,但由于情感熔铸于物象之中且合逻辑,所以可让接受主体产生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
其次,通感能强化深婉的审美境界。通感修辞能强化诗词幽深婉曲的审美意境。意境,是主体情思与客体之物象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是诗词审美的关键。意境包括客观存在的实境和主观创造的虚境两部分。其中实境是抒情载体,虚境是升华,虚境的创设将影响整部作品意境的审美效果和艺术品位。但虚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须在客观实境的具体描绘中通过想象与联想幻化出来。通感修辞,便可通过五官感觉的挪移来突破人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局限,产生一种虚幻似真、深曲隽永的审美境界。
第三,通感能增加审美的多重维度。审美维度即审美角度。通感修辞既强化了审美感知, 同时又增加了审美的多重角度。因为通感不仅仅是两种感觉的打通,有时是三种甚至四种感觉的挪移,这样便可以从多个感觉角度感受客体之美。
以上从三个方面虽木必十分全面,但足以证明.能够恰当运用通感修辞,抓住感觉、情感的互通互联,确能创造出新奇的审美意象,强化诗词深婉的意境,增加审美的多重维度,从而增强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的美的魅力。
(摘编自赵洪义《论宋词中通感修辞的审美价值》)
高二级语文试题 第2页 (共10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颜色、声音、冷暖、气味等都可以在普通语言里借助通感彼此联系、如“响亮” “热闹”等词。
B. “听声类形”是将听觉和视觉沟通起来,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想象或联想,给人以新颖奇特之美。
C元稹《善歌如贯珠赋》达到 《礼记》所说的“心想形状”,以珍珠的圆满光润写出歌声的美妙动人。
D.通感修辞是客观存在的实境与主观创造的虚境相结合而产生的,虚境决定了整部作品的艺术品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里士多德认为、声音的“尖锐”与“钝重”源于触觉的比拟、这说明听觉与触觉的本质是相同的.
B.通感是感官感觉的互通,突破人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局限,强化诗词深婉的审美意境。
C.诗词的创作在合乎悄感逻辑的基础上,追求奇趣、反常,能更好满足读者“好奇务新”的审美心理。
D.通感修辞应该建立在对客观实境的具体描绘上,这与《修辞立其诚》中“名实一致”的观点相契合。
3、下列选项,不合适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听觉的强弱节奏常被转化为触觉的虚实层次,如“绵密鼓点”或“疏朗琴音”。
B.色彩的冷暖属性常与触觉的刚柔特质在艺术理论中构成隐喻性对应关系。
C.视觉的明暗对比在传统绘画中被用以强化空间层次与立体效果。
D、嗅觉的浓淡差异常与味觉的醇薄特质在诗词中被并置为复合意象。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4分)
5、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李凭弹箜的超凡技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6分)
高二级语文试题 第3页 (共10页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与王羲之为邻
邵建国
您可能会诧异:王羲之是书圣,是东晋人,怎么会成为你的邻居呢 我说得一点不错,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老家在古属琅琊郡的山东临沂,王羲之的原籍即此。在我刚刚记事时,我爷爷就对我说过,王羲之家就在我们邵家旁边。我家虽非名门望族,倒也算书香门第,先祖教书, 虽不富有,却也受街坊邻里敬重,与王家交谊甚厚。 “五胡乱华”时,名门大族王家为躲避战乱,随晋朝皇族们迁,曾与我的先祖依依惜别,从此两家就天各一方,爷爷说,他的祖父曾经用手指着半为废墟的瓦砾场,说这里就是王氏庄园的原址。与王家比邻而居的掌故,我爷爷在家谱上看到过。这家谱重修了若干次,一直被族人珍护,可惜最终没逃过岁月的沧桑,还是被彻底毁灭了。
大约十多年前,我去浙江绍兴出差,在兰亭遇到一位刘姓老先生,他原在文史部门工作,退休以后, 因为对相关历史非常熟悉,又被返聘。他可能听出我说话的口音,便问我是哪里人,知道我的老家是山东临沂一他便有些惊喜,说“太巧了”。我告诉他我的先祖曾经和王窡是邻居,他非常高兴:“那就更巧了——我的先祖是这里的坐地户,也和王家住得很近,中间有几代还和王家轧过儿女亲家。”老人说:“从山东南下的人尽管在这儿住了很多代,还是很恋故土。我们先祖讲,王家后人尽管是这里出生的,可还说他们是琅琊临沂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好品性。”刘老先生留给我的印象很深,我总觉得他也受过王氏后人的影响。譬如他说“轧”亲家的“轧”字,就是我家乡的说法。
从浙江回来以后,我将巧遇刘先生的经过告诉了我父亲,他说:“你说得对。书圣王羲之是咱们的老乡,先祖们曾轧过邻居,这都是实情。可有一次我见电视上一位专家讲课,他说王、谢家族都是从咱们这儿过去的,这就不对了,我记得谢家的原籍好像是河南那边的。”
我肯定地告诉他:“是现在的河南太康,不过那时候叫阳夏。”
“这就对了嘛。”父亲就这么“咬死理”, “不能因为给自己家乡添彩,就把别人的肉也贴到自己脸上,争啥名人,不是争出來的嘛。如今有的人啥都要争一争,好人孬人都要往自己那地方划拉,是不是真的历史人物都不管不顾,就连西门庆、潘金莲也不嫌乎,嫦娥的墓、孙悟空的墓都在他那疙瘩。哪对哪呀 ”
高二级语文试题 第4页 (共10页)
父亲如此强调一是一、二是二,我觉得他“认真”得有点过分,但往深处一想,做学问、做事情就得这样。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 ‘认真’ 二字, 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确实得这样。
在上小学和初中时,爷爷还在世,数不清他老人家有多少次给我讲“二王”习书的故事,有的话我还记在了本子上。在写毛笔字上, 爷爷很是逼我下过一番功夫,但成年以后,工作一忙,就疏于练习了。从绍兴兰亭回来,想起爷爷的一番苦心,觉得有负于他老人家,便翻出爷爷当年的教诲: “王右军书法最初学卫夫人,后来又有改变,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吸取他们之所长,推陈出新,成为一种体势。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继承了乃父的传统,精益求精,最擅长行草,在他父亲的书法基础上‘破体’创新,他的书法看起来英俊有气势,对后代影响很大。”爷爷的文化程度不高,能这样教诲我,委实难能可贵。
'不久以后,我参观了一个书法展览。说实话,原先看《兰亭序》帖只知道写得好,却品咂不出什么门道, 而这次参观则让我刮目相看。
“那是在展览厅迎门处的一种安排,不知展出方是何用意,将放大的《兰亭序》与现在一位书法大家的代表作一上一下摆在一起。在对比中我突然开窍: 《兰亭序》表面上不似那一副书法纵横恣意,却令人感到稳劲从容,有一种内在的神韵与张力;而现代书法大家那一幅初观气势飞扬,再看就弱了下来,而且有明显的人为刻意的“破绽”。于是恍然明白:什么是艺术的大境界,什么是真正的学养,什么是功到自然成, 当然还得是天然去雕琢。从那以后,我对我这位千数年前的“老乡”和“老邻居”心服口服。 当然,我说“与王羲之为邻”,倒不是拉大旗作虎皮, 而是出于内心的自豪和自勉。
我家有一个传统,一代又一代的人精心打理屋后草园的一角“竹林”。 父亲曾告诉我其中的根由。王羲之的另一个儿子是王徽之,虽然书法并非强项,但生性爱竹,以竹为精神伴侣,爱到“何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他当年在江南时曾托人传书于我家, 希望在故土也能“替”他植一片竹林,以作为不忘根脉的纪念。我家先祖领受了这番承托,在屋后空地植竹而后养竹,代代相传,一直到今天。记得那次父亲说:“咱们中国的不少文化人不是都爱竹吗 在咱们山东潍县当县令的郑板桥好像还写过爱竹的诗。”他凝神望着他精心护佑的“竹林”, 又说: “郑板桥也是大书法家啊!看来书法和竹是有缘的。”
飒飒竹林意,悠悠比邻情。嗯,竹, 书法,故乡,老邻居已在我的心中, 深深地扎下了根。
(有删改)
高二级语文试题 第5页 (共10页 )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作者的晋代先祖不是名门望族,没有南迁躲避战乱,而王羲之家随晋皇族南迁,所以原本交谊甚厚的两家从此天各一方。
B.爷爷曾给“我”讲“二王”习书故事及其书体变化,逼“我”在写毛笔字上下功夫,但“我”疏于练习,最终学无所成,后悔不已。
C .看《兰亭序》帖和现在书法家的代表作、 “我”恍然明白:书法作品要体现出艺术的大境界和真正的学养,须出自天然,摒弃地琢气。
心、本文结构由点题、铺垫、主体到拓展、深化、收束,语言朴实本色.表达了对自己先祖曾与王羲之为邻的自豪和自勉之情。
关于文中巧遇刘老先生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刘老先生的工作情况进行介绍、为写他和“我”关于王羲之家族的对话作铺垫。
B、刘老先生说“太巧了”,是因为得知“我”的老家和王羲之的原籍一样是山东临沂。
C.刘老先生认为王家后人眷恋故土是一种优秀的品性,他自己也是一个不忘宗祖的人。
D.、本段通过刻画刘老先生的言谈举止,表现了他对王羲之的追思和对家乡的思念。
8、王氏家族有哪些好品性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做学问、做事情要“认真”。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二曰谲谏,二曰黟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 吾从其风谏乎。 ”
楚王将游荆台, 司马子蔡谏: “其乐使人遗老而忘死,人君游者尽以亡其国,愿大王勿住游焉。 ”王怒之。令尹子西贺于殿下,谏曰: “今荆台之观, 不可失也。 ”王喜, 拊子西之背曰:“与子共乐之矣。 ”子西步马十里。 引辔而止曰: “臣愿言有道, 王肯听之乎 ”王曰: “于其言之。”子西曰: “臣闻为人臣而忠其君者皆禄不足以赏也谀甚君者刑罚丕足以迷也。夫子蔡者忠臣也,而臣者谀臣也,愿主赏忠而诛谀焉。”王曰: “令我听司马之谏,是独能禁我耳,若后世游之何也 ”子西曰: “禁后世易耳。大王万岁之后,起山陵于荆台之上, 则子孙必不忍游干父祖之墓以为欢乐也。 ”王曰: “善。 ”乃还。孔子闻之, 曰: “至哉!子西之谏也, 入之于十里之上,抑之于百世之后者也。 ”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有删改)
高二级语文试题 第6页 (共10页 )
材料二: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 落魄,弃赀产不营, 有大志, 通贯书术。征有志胆,每犯顔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從,而天子亦为霁威。
贞观十年, 为倚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休。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
它日。宴群臣。帝曰: “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 间关草昧①,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 “征与诸葛亮孰贤 ”岑文本曰: “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 “征蹈履仁义, 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时上封者众,或不切事,常厌之,欲加讴黜①,征曰: “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 ”帝悦, 皆劳遣之。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稽首曰: “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 ”帝曰: “忠、 良异乎 ”曰: “良臣,稷、 契、咎陶也; 忠臣,龙逹、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膻;忠臣,己興祸诛,君陷昏恶, 丧国夷家, 只取空名。此其异也。 ”帝曰: “善。 ”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同关草昧:间关,道路险峻,这里是辗转奔波的意思;草昧,形容时世混乱黑暗。
②谯黜:斥责。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臣闻为人臣□而忠曰其君者□爵禄不足□以赏也□谀其君者□刑罚□不足□以诛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忠臣之谏君”与《阿房宫赋》 “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用法不相同。
B. “引辔而止” 与《项脊轩志》 “而母立于兹”的“而”用法不相同。
C.加,超过,与《鱼我所欲也》 “万钟干我例加我 的“加”意思相同
D、婴,缠绕,与《陈情表》 “而刘夙婴疾病”的“婴”意思用法相同。7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司马子綦认为.游荆台的乐趣会使人忘却时光的流逝,甚至会有亡国的危险,以此劝谏楚王不要去荆台游玩、楚王没有听从。
8、子西起初赞同楚王游览荆台,但在牵马走十里后,转而劝谏楚王,并提出了禁止后世游览荆台的方法。孔子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C 魏征深得唐太宗信任。唐太宗认为房玄齡和魏征都是古代名臣.而魏征想要辅佐他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即使是诸葛亮也比不过他。
2)、魏征认为、良臣能为自己和君主带来美名,福泽子孙,流芳百世;忠臣会给自己招致祸患,使君主陷入昏恶,国家灭亡,只留下空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令我听司马之谏,是独能禁我耳、若后世游之何也
(2)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
14、令尹子西与魏征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倦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瑤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鸳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①更无瓶。
[注]①甑:煮食用的陶制炊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溪流”为切入点,描绘雨后溪水奔腾的景象来回应“惬群情”,寓情于景,意境和谐。
B 颔联视域开阔,以“背”和“翠”二字突出雨后万亩禾苗的勃勃生机和层层山峰的清新翠碧。
C.颈联描绘雨后行人隔着宽阔的水面交谈,白鹭踩断枯枝扑棱飞起、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D.这首诗与杜甫的《春夜喜雨》都通过细腻的笔触、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雨的由衷喜悦。
16.诗题为“喜雨”,结尾转写“愁”情,出人意料,但也令人赞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高二级语文试题 第8页 (共10页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话,化用五丁开山的神话,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开山辟道的艰辛与牺牲。
(2)学校文学社研讨《离骚》时,有同学不懂屈原为何写香草美人,请你使用《屈原列传》中“,”两句话, 帮助同学理解。
(3)古诗词中常用数字“千”“万”展现数量之多、时空之幽远或情感之深沉等,如“,”,就是体现了古诗词里的数字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电脑的操作系统是电脑的“神经中枢”,①如果操作系统更新速度赶不上电脑软硬件的更新遑度,②翻译才会出钳,③电脑会越来越“卡”。④通常这个时候,⑤我们操作系统重装一下就行了。人的大脑也是如此,接受的信息过多,处理速度赶不上,又或者大脑系统与所学知识“不适配”,这时候大脑就会“卡壳”,学习就会变得很痛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大脑能不能也像电脑一样“重装系统”呢
我们人脑“重装系统”与电脑重装系统 A , 因为人脑的“先进”程度并不统一,不能只靠插入光盘安装,所以要因人而异。我们重装大脑系统的第一步就是增加脑细胞的数量。科学家已经证明, 日常生活中的几种常规活动就能显著增加脑细胞数量,比如跑步、睡觉和吃鱼。
(甲),脑细胞吸收的知识想要融会贯通还需要形成神经突触网。要学会知识首先要记住知识,而记忆的过程就是形成神经突触的过程,也就是两个神经元间建立沟通的过程。所谓沟通,包含了两个过程:说和听。这两个过程都要完成才能实现沟通,突触的形成也包含了这两个过程。突触前神经元要会“说”,它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突触后神经元要会“听”, ( ) ,与突触前神经元建立联系,这样一个究整的突触就形成了。
但实际上,突触的形成并没有这么简单,科学家发现,大脑中有一大群突触是“空有其表”的,它们有突触的结构,但并没有突触的记忆功能,我们把它们叫做“沉默突触”。科学家发现“沉默突触”之所以沉默,是因为突触前神经元是个“哑巴”,它不能释放谷氨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习总是 B ,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也记不住知识。
高二级语文试题 第9页 (共10页)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19.文中第一段“卡壳”将人大脑在思考过程不通畅的状态比拟为子弹的卡壳,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请以“真理”为陈述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比拟;比拟贴切,表达流畅。 (5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22、科普文中的科学术语常常兼具严谨性和通俗性,请简要分析文中“沉默突触”的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帮助我们拓展认知。但也有人认为,这也可能会导致我们产生认知局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潮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答案
  1. D
  2. A
  3. C
  4. 首先提出通感中视觉和触觉向听觉挪移最早受关注这一观点;接着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说明听觉与触觉的通联;然后以《礼记 乐记》和马融《长笛赋》为例,阐述听觉与视觉的通联,并指出《文心雕龙 比兴》对此的忽略;最后将《乐记》与白居易《琵琶行》对比,说明后者未沟通听觉与视觉。
  5. “芙蓉泣露” 将视觉(芙蓉)与听觉(泣露之声)、触觉(露的寒凉)相通,“香兰笑” 将视觉(香兰)与听觉(笑声)、嗅觉(香气)相通,创造出新奇的审美意象;多种感官互通,突破思维定势,强化了深婉的审美境界;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重感觉,增加了审美的多重维度,体现了李凭箜篌演奏的超凡技艺。
  6. B
  7. D
  8. ①眷恋故土,南迁后仍称自己是琅琊临沂人;②善于学习创新,王羲之博采众长,王献之在其父基础上 “破体” 创新;③重情重义,王徽之托人在故土植竹以寄思乡之情。
  9. 做到了。①文中对先祖与王羲之为邻的往事、王氏家族的迁徙等都有具体叙述,有据可依;②父亲纠正专家关于王、谢家族原籍的说法,体现了对史实的认真;③“我” 通过对比《兰亭序》与现代书法作品,深刻领悟艺术境界,体现了对艺术认知的认真;④家族代代打理竹林以承王徽之嘱托,体现了对承诺的认真。
  10. 臣闻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禄不足□以赏也□谀其君者□刑罚□不足□以诛也
  (断句位置:第二个 “□”、第四个 “□”、第六个 “□”)
  11. C
  12. B
  13. (1)让我听从司马子綦的劝谏,这只能禁止我罢了,要是后代人去游览荆台又该怎么办呢?
  (2)(魏征)常常冒犯君主的威严进谏,即使遇到太宗非常愤怒的时候,(他)神色也不改变,而天子也因此收敛威严。
  14. ①子西采用先顺后逆的谲谏方式,先赞同楚王游荆台,再借机劝谏,提出合理建议,使楚王接受;②魏征采用直谏方式,敢于冒犯君主威严,直言进谏,即使君主愤怒也神色不变,以忠诚正直打动君主。
  15. D
  16. 诗的前六句描绘雨后万物生机勃勃、人们喜悦的景象,紧扣 “喜雨”;结尾转写 “愁”,写往年只愁炊酿原料不足,如今喜雨过后却愁没有甑和瓶来加工,看似与 “喜” 矛盾,实则通过对比,更突出雨带来的丰收,以及丰收背后的新问题,使情感表达更丰富深刻,余味悠长。
  17.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3)示例: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18. ①句修改为 “如果操作系统更新速度赶不上电脑软硬件的更新速度”;⑤句修改为 “我们把操作系统重装一下就行了”。
  19. 真理如深埋地下的矿藏,只有历经挖掘的艰辛,才能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20. A. 截然不同;B. 事倍功半
  21. (甲)仅仅增加脑细胞数量还不够;(括号内)它的受体要能接收谷氨酸
  22. “沉默突触” 既准确指出了这类突触有结构但无记忆功能、不能传递信号的特性,“沉默” 一词又生动形象,使专业术语通俗易懂,兼具严谨性和通俗性。
  23. 略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