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韶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韶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古人认识事物、看待世界的客观呈现,我们研究语言,就应当按照先民的思维逻辑去抽丝剥茧,看清内核,而不能一味强调公式或西化理论框架。我认为,从“技”到“道”的转化,应当是研究汉语尤其是研究古代语言的核心原则。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写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技艺高超,展臂运刀,莫不中音和节,文惠君称赞其技法高妙。但庖丁却说,我喜好的是“道”,远远高于“技”啊!庖丁所追求的“道”,是更高的境界,即对“牛”的本质认识。
流传至今的文字,记载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保留了古人的真实生活场景,更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进步。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我们也可以说:因为一个字能够牵涉出一串字,能够明白地展现古人造字时的所思所想,那么我们的研究就不能局限于单个字,就需要去重新探析古人之“道”。
“意象”不单是文学中的理论概念,还是汉语言文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先民创造汉字表达的是一种意象,换言之,汉字是通过创造意象来表达含义的。这里我们以“宀”部字构成的几个词语为例,看看古人表达的意象。《说文·宀部》:“宀,交覆深屋也。象形。”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宀”是一种四面有墙,上有覆盖,内有堂有室的深屋。“宀”的甲骨文,文字形为房屋的侧视之形。从“宀”字本义大多与居室相关,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是一部分“宀”部字其实还隐含了古人因居住不同环境产生的相应心理与情感。例如“寒”字,汉语中有“寒门子弟”“家境贫寒”“光临寒舍”“寒酸”等词语,《说文》:“寒,冻也。”那么这些词语中的“寒”能不能换成“冷”或“冻”?显然不能,因为“寒”这个字的意象蕴含了先民造字的心理活动,其情感体验隐藏于这个字的构造之中,这种情感体验至今还在影响我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寒”字造字义就是表示一贫如洗的简陋居室,以及人在其中寒冷、窘迫的状态。《说文·宀部》:“寒,冻也,人在宀下,以茻覆之,下有仌。”许慎的说解已经很准确和完备了。而西周大克鼎、小子发鼎上的金文“寒”字,形象而具体:屋中人在草中,上面盖草,下面垫草,而草垫下面还有冰。“寒”创造的是一个鲜明可感的意象,表达的核心义是贫寒。
由此“寒”之意可分两方面。一是贫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此例之“寒”犹言贫困,低贱。二是寒冷。晋陆机《叹逝赋》:“步寒林以凄恻,玩春翘而有思。”贫寒自然有悲凉和惧怕的心绪,如“心寒齿冷”“噤若寒蝉”。通过了解先民创造“寒”字时的意象,我们对“寒碜”“寒酸”“寒舍”等词的理解可以更加清晰。
“寒”的造字义反映的是恶劣的居室条件,古人同样也造了不少字来表示居室环境好。如《说文》:“完,全也。”“完”本义为居室周全。“宽,屋宽大也”“宥,宽也”,可见“完”“宽”“宥”本义都指住宅周全宽大,人在其中生活舒适。因此,才有“大户人家”之说。再看表示家境富裕的字:“实”(實),从宀,从贯,指家中有钱财。“宝”(寶),从宀,从玉,从贝,表示家里有宝物。《说文》:“富,备也;一曰厚也。”所以有双音词“殷实”“厚实”“宝贝”“富裕”等用法。
汉字创造的是一种图示化的意象,其特征是从具象到抽象,最终将古人的衣食住行、行为心理以及自然万物都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地保留至今。尤其在字形偏旁的巧妙运用方面,既能清晰彰显所指事物的外在类属,又能明白标示读音和内在特征,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古人造字时对事物间联系的把握,靠的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表的是意象之义、语境之义,其中蕴含之“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滋润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东晋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段话用于对文字的理解,依然适用:先民造字,以一个画面、一个意象,来记录和传达他们对一切事物、动作和情感的认知与体悟,我们每览见昔人造字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动心惊目,感慨系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在先民那里如此,在后人那里依然如此。比如《说文》:“窨,地室也。从穴,音声。”“窖,地藏也。从穴告声。”“地窖”“窖井”等名称,沿用了几千年,读音与意义均毫无二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我们研究语言文字,应当追寻先民的思维路径,努力寻找文字深层和本质的脉络联系,以求达到“道”的境界。
(摘编自王云路《寻“道”:语言文字的意象思维探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构造通过“偏旁”体现事物类属,如“宀”部关联居室相关意象,“穴”部表示地下空间,这种分类本质上是古人“意象思维”的体现。
B.“寒”字金文中“草覆冰”的意象,既表现物质匮乏,也通过“冰”的肃杀感暗示不良情绪,说明汉字构造能通过多重意象传递微妙情感。
C.“窨”“窖”等字历经千年保持音义稳定,证明汉字构造的超时代性;“寒酸”“宝贝”等词的情感延续,体现意象思维对文化心理的持久塑造。
D.《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对母亲说:“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根据《说文解字》“寒,冻也”的解释,这两个“寒”字都可换成“冻”字。
2.下列对与“青”相关的字造字逻辑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古人认为情感发自内心,“青”象征草木初生的纯净,暗含情感本真特质。
B.“晴”:“日”表示天气现象,“青”指晴朗时天空的澄澈颜色,形成鲜明气象意象。
C.“精”:“米”表示谷物,“青”借谷物成熟前的青涩状态,指去粗取精,成为精品。
D.“睛”:“目”表示眼睛,“青”暗合瞳仁的颜色,也暗示眼睛能体现个人的精气神。
3.文章引用了《庖丁解牛》及《兰亭集序》的相关内容,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两处引用在论证上的具体作用。
4.作者强调“汉字创造的是一种图示化的意象”,请据此分析“雨”字的造字义及字型结构演变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武记
江子
我的故乡曾经是个习武成风的地方。每到春节,几乎村村的男性都会聚集到祠堂练武,刀枪剑戟,石锁板凳,汇聚一堂。人们练习武艺时发出的吆喝声,器械的尖锐响声,让整个村庄变得刚劲有力,热气腾腾。
但故乡江湖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级别的存在。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武艺高强,手上有人所不及的功夫,以一敌三不在话下。同时他们为人板正处事老练,能主持正义维护公理,路见不平,能拔刀相助,两村对阵,能止暴于阵前,二人死决,能成为生死书上人们信得过的公证人。他们被故乡称之为“老座”。
祖父,他是故乡最高级别的武者,也就是人们口中的老座。祖父符合我对老座这一角色的一切想象。从我记事起,祖父就已经是花甲之年了。可即便如此,祖父在我眼里,依然相貌堂堂,虎背熊腰,仿佛力可拔山的壮士。他长着一张国字脸,单眼皮,阔嘴唇,个子魁梧,状如铁塔。他走起路来努力沉稳。他的眼睛里有一种坚定而无所畏惧的光,让人感觉即使天塌下来他也敢顶着。他习惯沉默,这使他更有一种传说中的酋长才有的威严。
靠着从武术中得来的“忍”功,祖父最终带领全家走过了漫长的黑暗期,祖父靠着他从武术中得到的神奇力量化解了他人生中的种种风险和不堪。可他也被长期的隐忍所伤,还没到古稀之年,他中风了。中风之后的祖父似乎对他还能活多长时间并不以为意。他似乎早就看透了生死。而他十分在意的一件事,是他的武术要怎样在这个家族中传承下去。他挑中了我。
祖父开始对我实施一系列传承计划。我对武术一无所知,他让我从站桩练起,继而辅以简单的套路练习。同时,为了让我了解他的武术,让我尝试背上他要传承的东西,他一直在絮絮叨叨地给我介绍武术的要旨。
祖父说,武术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打赢对手,而是在于修正自己,真正的老虎,必须懂得忍耐,懂得慈悲,做到处变不惊、隐而不发,以静制动、以退为进。深层的武术之道,其实就是为人之道。最高道行的武者,都是有德行能守卫一方的大英雄。
在祖父住的小小的房间里,祖父对我言传身教。每天的晨光,总会准时从窗台升起,照在我的那张汗水津津的老大不愿的小脸上。而床头的暗处,我那曾经气势如虎的祖父目光灼灼。床边,是他那根由弯曲树枝做成的拐杖。它的柄部,因祖父的日日抚摸而锃亮无比,宛如活物。
祖父一年后就去世了。他只教了我一些简单的套路和桩步,还来不及教我倒法以及我所不知道的更加绝密的武艺。老天爷没有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而我,又的确是一个对武术毫无慧根的孩子。多么遗憾!我并没有成为祖父希望的武者。
可我毕竟是祖父亲手教过的弟子。我也应该算是武术的正宗传人。因为这一身份,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对南拳的意义和命运有着格外的关注,可我看到的是故乡本土武术的逐渐式微,几乎在一夜之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武术热宛如潮水一般退去。
可我依然不愿意相信,仅仅数十年时间,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武术就不可阻遏地走到了它的暮年。我希冀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东西会有它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会轻易退场。它不过是暂时步入低谷。它在一个人们注意不到的暗道上运行,在人们所不知道的山林、乡野或城市偏僻的巷落里秘密流传。那些传说中的武林秘籍依然得到了精心保存。那些传说中的绝技依然被少数人秘密掌握。他们或会轻功,飞檐走壁如履平地,或能绵掌化骨,或能乱棍不伤,或能以一当十。他们怀着传统武者特有的骄傲与坚忍,他们宁愿退守到这个时代的边缘地带,离群索居,以外人不知的暗号系统传递信息,聚首交流,以无比虔诚的态度习练武术,怀着舍我其谁的责任传递着传统武术的秘密薪火,静心等待着武术重新振奋的时机。
我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去年冬天,我因事去北京出差,上午余暇时间去地坛公园散步。但见霜天寥廓之中,极度的严寒之下,不少人在公园四周吊嗓、健身。我看见人迹极少的密林深处,有两个中年男子在推挡切磋。他们的动作,攻守兼备,快慢有致,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虎豹豺狼,从他们的运气与发力,看得出他们有很深的功力,他们的脚,变换极快,但一直合乎某种古老的章法。他们脸上的表情,充满虔诚,一看就知道他们是有道行之人。他们发现了我,立即分开了身体,没事一样地转动脖子,抖动双手,像普通的健身爱好者那样做着拉伸动作。
我熟悉他们的眼神。那是警觉又锐利、坚毅又柔情的眼神。没错,他们就是传说中的武者,是掌握了某种纯门武术的人,依然有武术的传人隐藏在人群之中。
我想,有着深厚历史的本土武术在岁月的长河里不可能不留下它的蛛丝马迹。一定会有人从套路的练习及对留下的信息的揣摩中领悟出本土武术的真谛,并在未来的某一天唤醒大家对武术的全部热情,古老的日益颓圮的村庄,因此再次焕发出崭新的活力——我愿意相信,他们的血管里,响彻着千百年来传统武术乃至中华传统武术的强劲回声。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绘了故乡的浓厚武术氛围,为下文祖父的形象展现和武术精神的传承奠定了一定基础。
B.起初我对武术并无多大兴趣,但自从我成为传统武术的正宗传人后,对武术的命运走向格外关注。
C.作者运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式来表现武术并未走向没落,一直有人在坚守,在传承,在创新。
D.文章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我对武术情感的复杂变化,也表现了我对武术背后精神的守望。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座是武术群体中的佼佼者,排头兵,他们对武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B.祖父“相貌堂堂,虎背熊腰”“个子魁梧,状如铁塔”,符合传统武者的形象特质。
C.祖父为人隐忍避世,其隐忍的原因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有相似之处。
D.老座既有“大闹于乡”的存在,也有“隐于深巷”的暗藏,我坚信老座一直都在。
7.文章多次提到“传承”,请结合文本分析“传承”在文中的多重含义。
8.文章结尾提到“我愿意相信,他们的血管里,响彻着千百年来赣江以西传统武术乃至中华传统武术的强劲回声”。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材料二: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节选自班固《离骚序》)
材料三: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乎独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堂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节选自苏轼《屈原庙赋》)
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其文弘博A丽雅B为辞赋C宗D后世莫不斟酌E其英华F则象G其从容。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意为“因此”,其结构特点与下文中“而自令见放为”的“自令”相同。
B.椒兰,此处喻朝廷中的小人,与《阿房宫赋》“焚椒兰也”中的“椒兰”意思并不相同。
C.茕茕,孤单无依的样子,和《陈情表》“茕茕孑立”的“茕茕”用法完全相同。
D.虽,理解为虽然,和《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中的“虽”意思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离骚》兼备《国风》《小雅》的优点,屈原能与日月争光的说法,班固以屈原的《离骚》内容并不符合法度、经典进行驳斥。
B.《屈原庙赋》中“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等内容转换为屈原的口吻,表达屈原心声,与《赤壁赋》主客对话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C.《屈原列传》中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及苏轼《屈原庙赋》第三段的内容,均有大量反问句,使人物的内心情感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D.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班固的类似感受应该比苏轼更充分深切。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3)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13.请分别概括渔夫、班固、苏轼对屈原的评价。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中作①
陆游
甲子十月二日夜,鸡初鸣,梦宴客大楼上,山河奇丽,东南隅有古关尤壮。酒半乐阕,索笔赋诗,终篇而觉,不遗一字,遂录之,亦不复加窜定也。
富贵夸人死即休,每轻庸子觅封侯。
读书历见古人面,好义常先天下忧。
独往何妨刀买犊②,大烹却要鼎函牛③。
坐皆豪杰真成快,不负凌云百尺楼。
[注]①此诗作于陆游晚年退居山阴之时。②刀买犊:即“卖刀买犊”,指卖掉武器,从事农业生产。③鼎函牛,即“函牛之鼎”,指能容纳一头牛的大鼎,形容气势宏大。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指出世人夸耀的富贵随着肉身的消亡也终如过眼云烟,不应留恋。
B.诗人视读书为修身之本,通过阅读与先贤对话,借古人之智涵养自身。
C.第五句用卖刀买犊的典故,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出独自归隐的决绝。
D.本诗以豪迈雄浑见称,音韵铿锵,尾联以开口音ou收尾,富有力量感。
15.诗中以对比的方式表达了陆游的价值追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2)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3)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4)事不目见耳闻, ,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5)《燕歌行》中,渲染大漠凄凉景色,并由景及人,描写士兵血战后人员越来越稀少的两句是:“ , 。”
(6)陆游的《书愤》中,诗人追忆战争生活,用意象展开两幅开阔画卷的两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今天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手机好像装了眼睛,当人们阅读某篇新闻后,里面的App会不断推送相似的内容;软件也好像有了耳朵,你不经意聊到某个话题、打开某个链接,大量相关信息立刻闻讯而至……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算法时代”。
浏览哪些信息、购买什么商品、选择哪条路回家……算法已经成为当下数字平台的标配,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可谓处处有算法。如今,算法不单是机器和网络运作背后的数理逻辑工具,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智能生活背后的一套底层机制,一只看不见的“翻云覆雨手”。
( 甲 ),中国再偏远地区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和世界相联,人们可以在千里之外找到知己,也可以相隔万里互相帮助;得益于算法迭代,我们看到了以外卖和配送为支撑的万亿即时零售市场在中国崛起,它改变了我们和世界链接的方式。
然而,算法的野蛮生长带来了“信息茧房”,信息越来越单一化、同质化,人们仿佛身处一个巨大的回音室中,再难听到不同的声音;算法泛滥也给偏见的放大提供了土壤,人们被刻板标签划分为一个个群体,用情绪压倒理性;算法的无序发展 A 地加剧了网络沉迷,这又何尝不是无形的“温水煮青蛙”?
①其实,算法只是一种没有情感色彩的技术工具,②技术背后倘若价值观缺位,③只会让算法本身的弊端被不断放大。④用户对算法的迎合,⑤本质是对流量的计较。治理的缺位,会让算法既像是一位不受控制的作家,又像是一台昼夜不停的广播。所以,算法背后的平台一定要有( 乙 )。算法向善,是平台不可回避的责任,是数字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也是数字平台长期发展的 B 。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最后一段画波浪线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翻云覆雨手”,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六、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突转,是戏剧结构技巧术语,指的是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戏剧有突转,人生成长、社会发展等也可能有突转。如何面对突转,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①《庖丁解牛》引用论证了从“技”到“道”的转化是研究古代语言的核心原则。
②《兰亭集序》引用论证了文字研究应追寻先民思维路径,寻找深层脉络联系。 4.造字义:表现天空降水的自然现象。
演变特点: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逐渐简化但保留了水滴下落的意象特征。
5.A 6.C 7.①技艺的传承:祖父希望将武术技艺传授给“我”,但因时间有限和“我”的资质不足,未能完全实现。
②精神的传承: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修正自己”,强调忍耐、慈悲和为人处世之道,这种精神是祖父希望传承的核心。
③文化的传承:尽管武术在形式上式微,但仍有少数人在隐秘地坚守和传递武术文化,体现了文化生命力的延续。 8.①表达对武术未来的信心:作者认为武术并未真正消亡,而是以隐秘的方式延续,未来可能重新焕发活力。
②强调武术的文化价值: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核(如忍耐、慈悲)仍有深远意义。
③寄托个人情感与期望:作为祖父的弟子,作者对武术的命运格外关注,结尾表达了对武术复兴的期待和对祖父的纪念。
④呼应前文的观察:通过地坛公园的见闻,证明武术仍在民间传承,增强了结尾的说服力。
9.BDF 10.D 11.D 12.(1)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脸色憔悴,身形和面容像干枯的树木一样。
(2)如今像屈原,显露才能炫耀自己,在充满危险的国家、群小之间周旋,因而遭受了灾祸。
(3)贤能的人害怕讥讽而改变做人的准则啊,跟着世俗一道变化,砍削把方正的变成圆滑的。 13.渔夫:以道家超然态度看待屈原,认为他过于执着,未能“与世推移”,应随遇而安。
班固:肯定屈原的文学才华,但批评屈原行为不符合圣贤法度,评价其可与日月争光有些过头。
苏轼:认为屈原坚守高洁节操,虽不全身远害,但仍是贤人,值得敬佩。
14.C 15.①富贵与道义对比:将世人追求的富贵与诗人轻视庸人觅封侯的态度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轻视功名利禄,看重道义的价值取向。
②古人与今人对比:将古人的美好品德与今人的庸碌无为相对比,表达了诗人以古人为榜样,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价值追求。
③归隐与报国对比:诗人认为自己不妨独自归隐,过田园生活,但同时也强调自己有像 “鼎函牛” 那样的才能,有报国的壮志豪情,体现了诗人既有着归隐的豁达,又难以忘怀报国之志的复杂心态。
④庸子与豪杰对比:将 “庸子” 与 “豪杰” 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豪杰之士的赞赏,以及对自身能与豪杰为伍、追求高尚品格和远大抱负的价值追求。
1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臆断其有无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17.A.不可避免 B.必由之路 18.②处修改:倘若技术背后价值观缺位
⑤处修改:本质是对流量的追逐 19.甲:得益于算法推送
乙:正确的价值导向 20.“翻云覆雨手”运用比喻手法,将算法比作掌控社会生活的手,形象地突出算法对现代生活的强大影响力,暗含其对社会各层面的操控性,与前文“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呼应,增强表达的生动性与批判性。
21.例文:
如根深种,如浪翻涌
当舞台音乐戛然而止,剧情骤然反转;当生命长河向前奔涌,却又在冲波逆折处激起浪花飞溅——面对突转,你又能否迅速调整,让情节继续推进、长河继续奔流?伍尔夫早就给出答案:“我有根,但我流动。”面对突转,应如根深种,如浪翻涌,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做确定的自己。
戏剧有突转,人生成长、社会发展也处处可见突转。舞台光影演绎人生百态,当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屋外的雷鸣顿时把平静的生活撕裂一道口;当哈姆雷特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复仇的海面瞬间翻涌起滔天巨浪,丹麦王子也在痛苦中陷入两难。舞台的跌宕也折射出生活的本质:立于百年变局的路口,新旧周期加速演进,技术奇点与文明冲突双双叠加,我们时时刻刻被不确定的经纬牵动。
当已然成为未然,应然成为居然,当然成为竟然,突转之后,角色的一举一动决定着剧情的走向,也塑造着角色本身,而如何面对突转,为我们逐时代潮头提供机遇,也对我们的智慧提出了考验。
正如风暴中的大树须有深厚根系,面对突转,如根深种,坚守内核,才能在时代风暴中锚定价值深海。“命运把我推到悬崖边上,我就在这里坐下来,唱支歌给你听。”在最狂妄的年纪忽地被命运之神遗弃,面对人生的突转,史铁生在地坛的默坐与叩问中沉淀澄明的内心,以纸笔碰撞出一条路,于笔耕中对话内心。当二战爆发,平凡人的生活“顿时化为齑粉”,阿赫玛托娃却在时代的突转前潜心沉入《安魂曲》的创作,狱中传递的小纸片拼就她面对战争铁蹄不屈的命运之歌。恰如史铁生写道:“大劫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你镇定了却仍在燃烧,你平稳了却更加浩荡。”在时代洪流中如根深种,才能在突转前静心沉淀,静水深流,以充盈的自我迎接变局。
若固执于己而不思变通,怕是只能在原地岁月静好而错失时代风口?深耕内心、守住内核需要我们做一棵树,一棵根系深扎大地、枝叶却向风中奔流的树,在风暴与突转降临时如浪翻涌。当下,知识更新周期空前缩短,就业市场承压,技术突转涌现,有人端居象牙塔,爱惜孔乙己的长衫而迟迟不肯下场;有人随波逐流,看似积极入局,却不过是流量热点操控下的提线木偶。无根的漂萍只能在乱流中浮沉,而我辈青年应做那深扎河床的水草,以根脉感知时代需求,于沃土中沉潜本领,才能真正丈量突转水流中,每一滴水珠的重量与来处。
如根深种,如浪翻涌,突转当前,我们迎变、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