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我爱这土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这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诗人艾青也冲到了时代的前沿,像一只喉咙嘶哑的鸟,为大地的兴衰而歌哭,他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甘愿为祖国的强盛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导入新课学习目标01了解诗人及相关背景知识,有感情的朗读本诗。02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文化自信:了解作者艾青及《我爱这土地》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语言运用: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培养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审美创造: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的内在旋律,感受诗的节奏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核心素养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也享有声誉。其诗歌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走近诗人: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嘶哑 汹涌 黎明腐烂 悲愤yǎfèn读读写写字词积累多音字艾( )方兴未艾( )自怨自艾àiyì假( )如这次可以放五天假( ),他打算带家人去桂林旅游。jiǎjià意为“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指悔恨词语集注声音沙哑。 ( )(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 )时间词。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 )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 )形容程度深。 ( )嘶哑汹涌黎明腐烂深沉听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朗读指导停顿处用斜线划开,重读的词语要在字的下面点上点。从赏读入手掌握朗读技巧谈朗读感悟1我觉得这首诗应该读得深沉些,因为诗中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对土地和祖国的一种深沉的爱,因此感情基调应该深沉些,语速也应慢一些。02我觉得这首诗还给人一种悲愤的感觉,“激怒的风”、“悲愤的河流”、鸟儿的歌唱后的泪水,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肯定是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悲愤的情感。03我想谈谈重音的处理,除了上述意象要重读以外,“也”“嘶哑”“歌唱”要重读,因为这些词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执著的爱,即使化为鸟儿,哪怕喉咙“嘶哑”,也要歌唱。请同学们初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思考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基调朗读。 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1.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初读课文诗人所爱的土地,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思考:土地——祖国暴风雨打击——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本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歌唱的爱国者形象。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自比,寄寓了自己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赤子之心。[真题模拟]诗歌第一节鸟儿歌唱的对象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作用?[答题思路](1)找出诗歌中描绘的意象;(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义+象征义);(3)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考点分析诗歌意象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意象 象征土地河流风黎明遭受日寇践踏的国土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独立自由的曙光[参考答案]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抒写了人民对侵略者的悲愤,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甘愿为之献身的精神。象征和比喻的区别比喻中会出现喻体。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中只出现本体,不出现象征体。象征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鸟的歌唱为何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止,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哪怕面对困难内心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深刻的感觉,弱化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分析讨论“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诗歌的最后两句中,诗人眼中的“泪水”都包含了哪些东西?如何理解这两句诗?“泪水”中包含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沉的爱,对敌人、对侵略者无比的恨,对遭受到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这两句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课后练习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sī yǎ( )的喉咙歌唱。(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xiōng yǒng(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3)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lí míng( )……(4)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fǔ làn( )在土地里面。嘶哑汹涌黎明腐烂2.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没有演奏过乐器,甚至连一个音符也不识,却喜欢用发自胸腔的嘶哑声音大声唱歌。B.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定能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驾驭好经济这艘大船。c.革命烈士视死如归、气冲霄汉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怒着我们奋勇前进。D.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解析】A项,嘶哑:声音沙哑。使用正确。B项,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使用正确。C项,激怒:刺激使发怒。这里与句中“大无畏精神”和“奋勇前进”的情境不协调,属不合语境。D项,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使用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