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登岳阳楼》
杜甫
悲怆的长歌,不羁的灵魂
教学目标
诵读,把握情感变化
品读,赏析感受意境
联读,体悟圣贤情怀
登岳阳楼
诗歌节奏:二二一式、二一二式
诵 读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襄樊)。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大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曾在长安少陵短住,因此自称“少陵野老” 。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解诗
一、诗中重难点字词,翻译全诗。
坼:分裂;乾坤:指日、月;戎马:指战争;凭轩:依靠栏杆;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得流
二、跟随诗人的情感变化赏楼景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从首联中能获得哪些信息?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早就听闻洞庭湖的盛名,可见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如今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高兴激动。
除此了高兴激动之外,还能从“今”“昔”之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补充背景):768年,57岁的杜甫,距离生命的结束仅有两年。听说中原收复要回家,结果走到半路又有兵变,又沿着湘江逆流而上,辗转反侧,一路从公安漂泊到岳阳,最后病死在湘江。此时的他左臂已经残废麻木,患有严重的肺病,一只眼睛还瞎掉了,仅靠药物维持生命。
杜甫晚年真是凄惨无比。结合背景,在此时登岳阳楼心境如何?
明确:仍旧对岳阳楼洞庭湖美景充满期待与向往。但经历了“昔”与“今”之间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所以诗人的心境中还多了分历尽沧桑的平静。
登高能让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心情得到舒展。自古就有“登高必赋”的文化,杜甫登上岳阳楼赋了什么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如果这是一道古诗鉴赏题,要求你赏析颔联写景的句子,你会从哪方面作答
明确:炼字角度:
“坼”和“浮”字用得很好,富有动态感。写出了洞庭水宏阔的境界。的洞庭湖水既能够割裂大地,也能够浮动乾坤。体现了水面的宽阔与湖水的力量。
手法角度:
运用了夸张、想象的修辞手法。吴楚东南地势广阔,乾坤日月更是浩瀚无穷,使用夸张手法渲染洞庭湖水的宽阔有力。人的视野是有限的,杜甫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融进了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面对这样境界广阔、气魄宏大的景象。杜甫内心是无比震撼的。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是很少见的。登楼观景之后,杜甫写了什么?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明确:没有得到亲朋好友的一字音信,年老体衰只剩下一页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登上岳阳楼抒发人生的感叹。
解情
如果给杜甫贴一个标签“最爱哭的文人”,有了这个标签之后,可以抓住哪个字来解读最后两联呢?
明确:“涕”字。
思考杜甫为何而“涕”?
明确:杜甫为自己的境遇而哭泣“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杜甫的晚年境遇
明确:孤独(无亲朋好友。联系颔联阔大的洞庭湖,对比自己孤舟一页)漂泊(舟,小船漂浮不定,联系上联“乾坤日夜浮”(暗指国家)天地都在漂浮,更何况是站在洞庭湖上的“我”呢?北方遭受战乱,虽然“我”现在在南方,暂得安宁,但依旧有不安全感)、落寞、失意(富养长大,也有鲜衣怒马,驰骋官场的时候,如今自号“少陵野老”不在朝堂而在“田野”)
这里还只是杜甫情感的蓄势,真正让杜甫伤心流泪的是?明确:杜甫还为国家的战乱而哭泣“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
“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
解泪
杜甫是最爱哭的文人,据统计,在杜甫一千余首诗歌中,出现“眼泪”这一意象的诗就有
190余首。杜甫的眼泪味谁而流?
1.担忧社稷泪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杜甫颠沛流离,漂泊无依。流下忧国忧民泪《西阁口号》“社稷堪流涕,安危在运筹。”杜甫时刻忧虑国家的前途命运,为国家社稷抛洒血泪
2.悲悯黎明泪
《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因安史之乱曲江由原来的繁盛走向衰败,别人都在匆忙逃命,但杜甫却会停留下来,为曲江哭泣为黎明苍生哭泣《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一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国家动乱生灵涂炭,杜甫为天下黎民百姓痛哭流涕
3.慨叹英雄泪《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哭诸葛亮踌躇满志功业未成,在悲叹他人的同时又怎能不为自己流泪《咏怀古迹》“怅怀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悲叹才子宋玉的郁郁不得志,感慨自己同样的遭遇杜甫作为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物,但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上无以报效国家,下无以照顾妻儿。
课内练习1:具体分析句子妙处,赏析画面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你觉得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无字处”是什么?本联妙在何处?
 (1)“无字处”指“昔”和“今”之间的空白,“昔”“今”二字拉开时间的帷幕,漫长的时间里,环境在变、国情在变、人的遭遇也在变,一切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2)妙处:①“昔”“今”二字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平静的叙述下,蕴藏着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的感情,也暗含着诗人早年抱负至今才实现的沧桑之感。②结构上,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上”字登高望远,为下文宏大的景色做铺垫,并照应标题。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中景和情有什么关系?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两个?
课内练习2
洞庭湖把吴楚大地分东南隔开,
天与地在湖面上日夜荡漾漂浮。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思考: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
坼,分裂,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隔于东南两边;浮,漂浮,日月星辰昼夜都在洞庭湖上漂浮。“坼、浮”两字描写了湖水的力量与宽阔,写出了洞庭湖水的浩渺壮阔,无边无际,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景色宏伟奇丽。运用夸张的手法,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复习诗歌炼字题答题思路:
释字意 + 描画面 + 明手法 + 析效果
练习3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意象意境特点 意象宏大、壮美,意境开阔雄壮。 “坼”和“浮”炼字 释字义 坼,分裂;浮,漂浮。
描景象 方圆数千里的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洞庭湖水分隔于东南两边,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浩渺的湖水之上。
点效果 “坼”“浮”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雄壮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图景。
表达技巧和效果 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视觉错觉加上想象,渲染了洞庭湖水的宽阔有力。
②诗人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融进了画面,从而构成了吴楚大地被裂开,整个乾坤都在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③情景交融,既写出了岳阳楼的壮美景色,又衬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
知识归纳 古诗词鉴赏之炼字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1)炼字类型及主要功用
炼字类型 主要功用
动词 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虚词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颜色词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2)赏析炼字五角度
①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义、暗指义、双关义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的意蕴,读出其弦外之音。
②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诗歌语言不但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是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赏析时,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字词,看它们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或意愿。
③看是否能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是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
④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
⑤看结构上是否有特别作用。如照应、过渡、对比、点出题旨等。
课内练习4:清代学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以“诗境阔狭顿异”来评价此诗,请探究此诗的“狭”和“阔”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景物由狭到阔。杜甫由登临之地岳阳楼看到了浩渺的洞庭湖,再由洞庭湖联想到了关山北(国家的局势),是以景物由狭到阔。
(2)情感由狭到阔。杜甫由自己老病孤独、亲友离散、漂泊不得志的晚年生活联想到了国家的动荡、人民生活的悲苦。由感慨自己的身世到忧国忧民,这是情感上的由狭到阔。
(3)选材狭小,内容广阔。杜甫在本诗中选用了古代文人最为寻常的登楼作为题材,但却描写出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对自己身世的慨叹,展现出他对天下苍生关心与关怀的博大胸襟。
(4)个体狭小,胸怀阔大。在浩瀚阔大的洞庭湖面前,杜甫是脆弱的;在辽阔的宇宙星辰面前,杜甫是渺小的。虽然他也只是沧海一粟,过着困苦不堪、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未放弃对国与民深深的关切。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时间)对比——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空间)夸张、想象、动态——虚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个人)漂泊流离、孤苦无依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家)借代、动荡不安
文本总结


沉郁顿挫:沉郁指情感的深沉浓郁
顿挫指语意的停顿转折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比较阅读、感受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 ·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歌。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问题探究: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以及情感内容、诗人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诗歌 艺术手法 情感内容 诗人风格
《登岳阳楼》杜甫 对比、写景抒情、夸张、想象、虚实结合、动态描写 对个人晚年孤苦无依,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之情 现实主义(沉郁顿挫)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侧面描写、融情于景 、拟人、夸张、想象、虚实结合、动态描写 乐以忘忧闲适之情 浪漫主义(清新飘逸)
同是登临岳阳楼,李白和杜甫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联系诗句说明。
答案 (1)李诗“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景。
(2)杜诗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表现了诗人越在个人不幸之时越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诗人年老、多病、孤独、思归的境况;“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以这两首诗的写景句为例,简析李诗和杜诗意境风格的异同。
答案 (1)李诗前两联为写景句,杜诗第二联为写景句。
(2)相同点:意境开阔、气势恢宏。李诗所见之景,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之声,浪声、雁声;视野开阔、渺远;心胸阔大、宽广。杜诗写洞庭湖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3)不同点:李诗运用拟人手法,写雁儿飞走了,带走了诗人的愁苦之心;月儿出山,仿佛是群山衔来了团圆美之月。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一个“衔”字,诙谐、飘逸。杜诗的意境极其阔大宏丽,但凄凉落寞,沉郁顿挫,少了李诗的飘逸诙谐。
作业布置:理解默写填空
1. 杜甫《登岳阳楼》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吞吐日月,写出了它浩瀚壮阔、无比恢宏的气象
2.杜甫《登岳阳楼》中虚实交错,借“昔”“今”二字对照来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基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一诗中,写诗人在岳阳楼上远眺,想到兵荒马乱的动荡时局,无限忧国忧民愁思涌上心头,不禁潸然泪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岳阳楼》中,抒写诗人漂泊天涯、思乡念亲,生活孤苦,老病凄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登岳阳楼》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