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包身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包身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7《包身工》 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道中
包天笑
有一年在初冬时候,我乘着津浦路的火车,傍晚时到了沧州。火车上汽笛“啵”的一声,惊起了成群的寒鸦盘旋天空,好似觅不到一根枝栖。黄金色的杨柳摇曳在夕照之中,却比南方凋零得迟。火车里的客人经此长途旅行,不免都有疲倦之色;也有的正在睡乡,却被车站上人声喧杂和小儿的聒噪从睡梦中惊回来,揉着眼睛向车窗望出去,知道是到沧州车站了。
车站木栅的外面站着许多卖梨的、卖鸭子的、卖烧饼的,以及许多灾民,他们各携着一只篮,在木栅的上面伸了出来。几个巡警手中执着藤条往来梭巡,对老年人做种种的示威举动,那藤条却还不敢向他们身上抽;要是有小孩子从这折断的木栅中挤身而进,被那巡警老爷见了,便要痛打一顿。
车窗另一面横了七八条轨道。离月台稍远处的短栅已经开了几个好大的缺口。许多灾民便从这缺口中进来,但是那边也派了两个巡警在那里捘巡,使这些灾民不许靠近火车。可是那轨道上,已经有许多衣衫褴褛白发飘萧的老妇,和那赤脚蓬头遍体污泥的小儿。头等车中有许多洋大人、洋太太,都凭着车窗展览风景。淡黄的头发披拂于风前,雪白的手巾按着那个高鼻子,似乎怕闻着中国人臭气。也不知道他们出于慈善心呢,还是玩弄心呢,还是好奇心,忽然丢出几个铜圆来,引得一班蓬头赤脚的小孩子拼命地去争,也有踏痛了手的,也有跌破了头的,哭哭啼啼。旁边几个老灾民也禁止不住抢夺,而就丢在他近侧的铜圆也拾了两枚,塞在破裂的衣袋里。
见了小灾民抢钱打架的洋大人、洋太太们,都拍手欢笑。好像欧美人出钱,教中国人争夺的喜剧,都不过尔尔。然而没有抢着钱,在沙泥里爬着一阵子的小孩子,还是垂着眼泪,拖着鼻涕,伸着乌黑的小手嚷着尖峭的喉咙,高喊洋大人、洋太太们,舍一个铜子,舍一个铜子。洋大人、洋太太们却只是微笑不语。这时又惊动了头等车中另一中国人,紫膛色的脸儿,在鼻孔和嘴唇中间留着一抹胡子,披着一件灰鼠袍子,手中拈着半段雪茄,似乎想给外国人搭话。刚说得两句Yes,只听里面娇滴滴的声音,操着吴语说道:“僚进来。”那位中国先生便进去,同了一位二十左右的美妇人,凭着车窗眺望,便把从上海带来的鹦鹉牌饼干和她不大喜欢吃的陈皮梅与南华李,丢与许多小孩子。这时又一阵子乱抢,可怜那种最高贵最奢华的赈粮,沧州的小灾民生平从未尝过的东西、在灰里泥里掏出来,还怕别个小孩子来抢,便向口中乱塞,塞得气嗌泪流。又引动洋人夫妇和中国大人夫妇呵呵一笑。他们火车中的华洋赈济会,总算告了一个小结束。
火车停了有二十分钟,却还没有开,说是等天津来的急行车。可是火车中的华洋赈济会已经告终了。一班小孩子们见头等车里的华洋太太们,也不凭窗展玩风景了。警察老爷们知道这个时候可以行使职权,小灾民便也一哄而散。却留几个老灾民还是徘徊不去,只要车窗探出个头来,他那可怜的颜色,便故意地呈现到人家的视线上去。
而且这个当儿,有一股香味从头等车后面的大餐车厨房里透出,散扬到各处,是洋葱和牛肉同煎才发出这种味儿。那灾民一样地有食欲,而且在饥饿中更觉得这香味直透鼻端,可是仅仅这香味终不能果腹,反使胃里的虫蠕蠕欲动,馋涎只在舌尖上似春泉汩汩而流。
三四头黄色、白色的狗,跳跃在轨道的中间,时时摇着尾巴,张着眼睛,向车窗中而闪视,想见它的灵捷的嗅觉,已经嗅得这洋葱和牛肉的香味了。平常乡中的狗,每见有奇形怪状的外国人到它村里,便吠之不已;此刻车窗中虽有外国人的面庞时时出没隐现,它也司空见惯,或者交通路上的狗,它也知道些外交政策、国际道义吗?
那时大餐车厨房里的大司务,和那班中国人操外国语呼他为仆欧的侍者,随意地无意识地从车窗中丢出些吃剩的肉骨和面包上的边皮,却不想因此便引起黄白之争。黄狗的地位站得好,恰有半块明治猪排丢在距离黄狗三尺地;白狗却离此有一丈多远,连忙窜过来,却已被黄狗以势力范围所在,得有优先占有权,竟毫不客气地独吞了。白狗大怒,咆哮起来,一场争闹,却被守中立的一只花狗,拖了半只由德州吃剩一把瘦骨的熏鸡去。这也算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
可怜啊,还有一个想做渔翁的人类,却是一个没有脚的残疾乞丐。他的年纪也瞧不出,大概在这个地狱世界已经有三四十年罢。他用手帮着臀,用臀帮着手,在地面上移动。他身上的衣服分不出孰是衫,孰是裤,破裂的地方还用那种厚皮的纸包着。他慢慢地从短缺口处将身体挪至轨道,又慢慢地移至与车窗相近。他正仰望着车窗中丢出的肉类和面包屑,他还羡慕着黄狗、白狗、花狗等有这跳跃的脚;他并且艳羡黄狗、白狗、花狗等在这天气渐寒的时候,已穿了各色的皮囊。他怨望天老爷怎么不让他变作一只四足灵便的狗。他盼望了半晌,只望从车窗中丢出一块面包,恰巧地落在他身边。
俄而隐隐听得如雷声一般,知道前面的火车来了。巡警不愿这轨道上还留着人,急忙把那个无脚的可怜人驱逐出了轨道。一刹那间,从天津开来的急行车已到眼前。那头等车里有许多大人、先生、太太、小姐玉笑珠香,酒痕花气,把个荒寒的原野遮去了。我们的车也 地动了。许多小灾民还呐着一声喊,再要寻那无脚的人,早已不知所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站巡警对待灾民中的老年人和小孩子的动作虽有差别,但本质上都是威吓欺压。
B.洋人丢出的几个铜圆就让一群小灾民们踏痛了手、跌破了头,这一场景令人痛心。
C.“好像欧美人出钱,教中国人争夺的喜剧”一句影射了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悲苦。
D.那对中国夫妇把饼干等零食丢给儿童灾民,这一举动表现出迥异于洋人的同情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文中没有“我”的身影,但“我”事实上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B.文章开篇描写寒鸦群,既烘托了故事压抑、悲凉的气氛,也象征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苦难。
C.文章以那无脚灾民“不知所之”结尾,含蓄蕴藉,引人遐思,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D.文中的人物都无名无姓,这使得故事更具普遍性,增强了作品的代表性,引人共鸣。
3.本文与夏衍的《包身工》都写了底层人的生活,而社会意义却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中描写几只狗争抢食物的画面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在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5.第一段文字中描写包身工早晨起床时的情景,认真阅读,说说她们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
6.“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7.“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制度下的奴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④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⑤“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⑥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9.“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10.选文第③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表现出她们怎样的心态?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
11.人们把其中一个女工称作“芦柴棒”,仅从这个名字上你能联想到这位女工有着怎样的处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 ,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 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 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 ,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寥寥可数 鞭长莫及 作壁上观 天衣无缝
B.屈指可数 鞭长莫及 袖手旁观 无懈可击
C.屈指可数 望尘莫及 袖手旁观 天衣无缝
D.寥寥可数 望尘莫及 作壁上观 无懈可击
13.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对包身工制度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C.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包身工制度,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D.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拿出血汗换的钱来孝敬工头,在她们当然是一种难堪的负担。
②但是在包身工,那是连这种送礼的权利也没有的!
③外头工人在抱怨这种额外的负担,而包身工却在羡慕这种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权利!
④实际上,拿莫温对待外头工人,也并不怎样客气,因为除了打骂之外,还有更巧妙的方法。
⑤譬如派给你难做的“生活”,或者调你去做不愿意去做的工作。
⑥所以,外头工人里面的狡猾分子,就常常用送节礼巴结拿莫温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安全。
A.④⑤①②⑥③ B.④⑤⑥①②③
C.①②⑥④⑤③ D.③④⑤⑥①②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迟钝 裸体 蠕动 咳漱 B.褴褛 惺松 怜悯 荤腥
C.契据 嘈杂 焦酌 欧打 D.骷髅 嗑睡 难堪 贿赂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相称(chèn) 施与(yǔ) 着力(zhuó) 横七竖八(hèng)
B.游说(shuō) 福分(fen) 懒散(sǎn) 三差二错(chā)
C.排场(chǎng) 差人(chāi) 盛饭(chéng) 生杀予夺(yù)
D.大抵(dǐ) 淌汗(tǎng) 揩油(kāi) 美味佳肴(yáo)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一句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带工老板们到乡下用花言巧语哄骗包身工及其家长们的卑劣行径,把他们披着羊皮的豺狼本质揭示得活灵活现。
B.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的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包身工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
C.对现在的青年人来说,包身工制度已经时过境迁,成为“历史的陈迹”了。但是我们不可忽视这篇课文深刻的教育意义。
D.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地保存着奴隶制度,肆无忌惮地对中国女工进行着巧取豪夺的剥削。
19.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②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③于是老板娘……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
④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A.借喻 暗喻 借代 借喻 B.借代 借代 双关 借喻
C.借代 暗喻 借喻 双关 D.借喻 借代 暗喻 双关
三、小阅读
20.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夏衍《包身工》)
21.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22.本文《包身工》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包身工》一文,作者对包身工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些包身工多是农村贫苦少女,她们被诱骗到城市,失去了人身自由。她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劳动,过着非人的生活。文中通过对包身工们居住环境(“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饮食情况(“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等细节描写,展现了她们凄惨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是一种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方式。这种制度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的结果,它反映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作者指出,包身工们的血汗是资本家积累财富的源泉,包身工制度是一种 “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 “安全地”“保藏”,“自由地” 使用,而不必担心她们会像普通工人那样罢工等反抗行为,因为包身工们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从本质上揭示了这种制度的反人道和剥削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①报告文学《包身工》采用纪实手法,真实再现包身工的生活状态,直指当时工厂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激发了读者对社会公正和工人权益的关注和呼吁。
②《沧州道中》通过火车旅途中的见闻,描述了上流社会人们的优越和底层人民的苦难,呼唤读者关注并反思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4.①狗争抢食物的场景与同样处于饥饿状态的人类形成鲜明映照,强化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不公。
②狗争抢食物隐喻当时底层人民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残酷竞争。
③对狗的描写增加了文章的情感色彩,使读者的感受更加形象直观,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量。
5.在老板们的残酷管理和压榨下,她们的精神已变得麻木不堪。 6.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7.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8.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9.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在前面,突出了她们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胁迫的可怜。 10.“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麻木的心态,这是长期被侮辱、被奴役的结果。 11.这是一个十分瘦削的女孩,长期的非人的折磨使她瘦成皮包骨头,她没有名字,不被人尊重,被当作牲口一样使用,被当作泥土一样践踏。
12.C 13.A 14.D
15.B
16.B
17.D
18.A
19.C
20.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21.“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通过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22.①对比。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地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②比喻。比如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另外,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另外,还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23. 铭记历史,守护公平正义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夏衍笔下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场景,如同一把锐利的刀,划开了旧中国黑暗社会的脓疮,让我们看到了那惨无人道的剥削与压迫。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沉痛记录,更如警钟长鸣,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守护公平正义。
包身工制度,无疑是旧中国社会的一颗毒瘤。它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狼狈为奸的恶果,将农村贫苦少女们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些少女们本应在青春年华绽放光彩,却被诱骗到城市,成为资本家肆意剥削的对象。她们失去人身自由,每天承受着繁重的劳动,生活条件恶劣到难以想象。她们的遭遇,是对人权的公然践踏,是对公平正义的无情挑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包身工这段黑暗历史的阴影不应被忘却。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惨痛的教训中汲取力量,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它时刻警示着我们,公平正义的缺失将会带来怎样的人间惨剧。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远离了包身工制度那样赤裸裸的剥削,但公平正义的维护依然任重道远。
在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仍存在着各种不公平现象。从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再到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机会不平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侵蚀着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不能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因为每一次对不公平的漠视,都是对历史教训的辜负,都是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隐患。
守护公平正义,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生活和工作中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当我们看到身边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时,要勇敢地站出来,发出正义的声音。对于社会而言,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通过舆论监督、公益活动等方式,推动公平正义理念的传播和落实。
回望包身工的历史,那是一段充满血泪与苦难的过往。但我们不能仅仅沉浸在对过去的悲痛之中,更要将这份悲痛转化为前行的动力。让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用实际行动守护公平正义,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平正义的阳光下,自由地追逐梦想,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因为,只有公平正义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美好的社会,才是我们共同向往的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