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2张PPT)极地地区—— 区域地理 第14讲 ——Central Asia课标要求1.识记两极地区的范围、轮廓及海陆位置。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和资源特征。运用材料分析北极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能比较两极地区的区域差异。2.探究人类对两极地区的开发利用方向,以及两级地区的保护。一、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二、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三、极地地区的人文环境特征目 录COTENT南极地区的地理概况考点一①大洲:图中的A是南美洲,B是非洲,C是大洋洲。②大洋:图中的D是大西洋,E是印度洋,F是太平洋。海陆位置:位于地球最南端,南纬66°34′以南的广大地区。经纬度位置:基础梳理一、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在图中描绘:0°、180°、30°W、60°W、120°E经线,南极圈;画出地球自转方向。找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德雷克海峡、罗斯海,南极半岛、文森山。据图描述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0°180°30°W60°W120°E自西向东南极圈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德雷克海峡罗斯海南极半岛文森山位置:南极地区指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地区。范围:以南极洲为主体,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以大陆为主体)。包括南极大陆,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基础梳理一、南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0°30°60°90°120°150°180°150°120°90°60°30°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自南极半岛顺时针依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南极:距离赤道90°的点,即南极点南极大陆:围绕南极点的一块完成的陆地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绝大部分在南极圈内南极地区:包括南极洲及周围的海洋基础梳理一、南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200030002000100010000(米)文森山5140大 陆 基 底南极点东方站和平站冰 盖别林斯高晋海南极洲地形剖面图(沿东、西经90°附近)读南极地形剖面图,归纳南极洲的地形特征。A.高原为主,冰雪覆盖,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有“高原大陆”之称。B.中部高,四周低,呈盾型,顶部比较平坦。C.冰层最厚:平均厚度2000多米,有“冰雪大陆”之称。基础梳理二、南极地区的地形地形以高原为主,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约2350m),南极洲有“冰雪高原”之称(绝大部分陆地为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余米)。世界最大的冰库,南极洲的冰如果全部融化,世界海平面将升高50—70米。基础梳理二、南极地区的地形南极内陆地区平均气温在–50℃,最低气温达–89.2℃,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寒极”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被称为“ 白色沙漠”南极大陆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被称为“世界风库”酷寒 干燥 烈风基础梳理三、南极地区的气候电影《南极之恋》中主人公在废弃的避难所安顿下来之后,开始检查避难所里的物资,其中有一盒1992年澳大利亚产的罐头。罐头能够历经30多年而不腐,得益于南极地区酷寒的气候条件。南极全年分为寒、暖两季。4-10月是寒季,11-次年3月是暖季。暖季是进行南极科考的理想季节。此时,沿海有些地方冰雪消融,岩石露出的地方生长着地衣植被。可见到成群的企鹅聚集在这里觅食、嬉戏、晒太阳。基础梳理三、南极地区的气候影片第一组镜头展现的是一架小型客机静静地滑过广阔无垠的冰雪世界,随后在主人公的求生过程中,白色成为其活动背景的主色调。南极大陆降水极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在初到南极的几个星期,几乎所有人都会嘴唇干裂,因此人们把南极大陆称为“白色荒漠"。分析南极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的原因。① 水汽:酷寒,降水以固体存在。气温低,蒸发弱,空气干燥。② 下沉气流:南极大陆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基础梳理三、冰原气候/极干南极大陆总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有95%的面积被厚厚的冰盖覆盖,南极大陆冰盖平均厚度达2000米左右,由于厚厚的冰盖覆盖,使得南极大陆成为了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高达2350米。南极洲降水少,为什么会形成巨厚的冰层 气候酷寒,降水形式主要是雪。南极洲的纬度高,气候寒冷,蒸发极为微弱,所降的雪几乎都积累起来。经过漫长的年代,形成巨厚的冰层。南极冰盖下的大陆地貌基础梳理三、冰原气候/极干影片中小型客机坠落不久,主人公就遭遇了一场可怕的“白毛风”。白毛风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群众对这种天气的地方性称呼,指大风、降温并伴有降雪的天气,在气象上又称“吹雪”或“雪暴"。也有人把南极的风叫作 “杀人风"。分析南极成为全球“风极”的原因。① 水平气压梯度力:南极陆地中心常年的冷高压与外围海洋上的低压间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差② 摩擦力:地表为冰雪面,摩擦力小、地势平坦,缺少植被南极大陆雪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就像一块中部厚、四周薄的“铁饼”,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基础梳理三、冰原气候/烈风冷性下降风 VS 暖性下降风基础梳理南极下降风(干冷)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但地球表面的地势是有起伏的,水平气流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受下垫面的影响,出现爬升和下沉的情况由于南极大陆雪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就像一块中部厚、四周薄的“铁饼”,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200030002000100010000(米)文森山5140大 陆 基 底南极点东方站和平站冰 盖别林斯高晋海南极洲地形剖面图(沿东、西经90°附近)基础梳理南极下降风(干冷)南极下降风强劲的原因①南极地区纬度高,冰盖面积大且厚,冰盖反射太阳辐射能力强,冰面温度低,受地面辐射冷却导致近地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②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斜坡多③冰面阻力小。基础梳理南极下降风(干冷)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1.风向非常稳定在冷空气从较高的冰盖下降到沿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风的走向就很稳定,从高到低不太发生偏转,到了近岸时,风的走向也只会受到冰川走向的影响,所以它在近岸海域的风向非常稳定。2.下降风具有非常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这是因为冰盖辐射冷却作用会随着昼夜和季节发生变化。如在夏季(12月至翌年2月)晴天时,中山站的下降风一般在傍晚至夜间开始出现,此时地面观测到的风速随时间逐渐加大,风力短时间内可由静风迅速增加至五六级。天气越晴朗,下降风越强烈。下降风在夜间维持较高的速度,在次日中午之前逐渐减弱,具有显著的日循环特征。3.具有明显的局地特点,它常常在某些区域的沿岸附近稳定出现。如我国中山站最为常见。南极沿岸下降风的特点基础梳理南极下降风(干冷)白色冰雪对阳光的反射率高达30%一80%,人的皮肤和眼睛很容易受到伤害。影片中吴富春因长时间曙露在雪地中,缺少防护措施,皮肤被紫外线严重灼伤,也一度患上雪盲症。雪盲是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炎症。特点是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有剧烈的异物感和疼痛,症状有怕光、流泪和睁不开眼,发病期间会有视物模糊的情况。南极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简要分析其原因。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海拔高,空气稀薄。污染小,大气洁净。基础梳理三、冰原气候/纯净分析南极成为全球最冷地区的原因,以及南极洲比北冰洋地区寒冷的原因。南极洲以陆地为主,比热容较小,降温幅度大。南极洲地势高,气温低。南极洲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反射;北冰洋地区覆冰较少,受到太阳辐射较多。南极大陆周围有势力强劲的西风漂流,不利于低纬度的热量向高纬度输送;而北大西洋暖流却可以直接进入北冰洋。一年中南极极昼天数比北极极昼天数少。基础梳理三、南极地区的气候南极地区气候成因纬度高——地处高纬度地区,一年之内地面接收太阳光照最少地势高——那几周的高原地形和巨厚的冰层,加剧寒冷的气候气压高——低温使南极大陆形成了强大的高气压中心,降水稀少且风力大洋流——南纬40°--60°的西风漂流、南极环流,阻碍了极地地区和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冷气流从高原内部向四周扩散(极地东风),冰雪表面摩擦力小形成狂风。烈风极地高压控制,降水少气温低,蒸发量小,由于降水以固体形式为主,空气中水气含量小干燥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冰雪覆盖,反射强烈海拔高气温更低周围海洋的西风带阻隔了低纬热量向高纬传递酷寒气候特点基础梳理三、南极地区的气候极地冷高压地势高、中高周低纬度高冰雪覆盖西风漂流环绕极地东风热量散失快太阳辐射少反射作用强降温减湿烈风酷寒干燥冰川广布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气候形成的内在因果关系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主要有煤、石油、铀、铁、锰、铜等。主要分布在东南极洲、南极半岛和沿海岛屿地区。南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和铁矿带。1998年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议定书》禁止了各国在南极开采资源。根据南极洲有大煤田的事实,可以推想它曾一度位于温暖的纬度地带,才能有茂密森林经地质作用而形成煤田,后来经过长途漂移,才来到现今的位置。基础梳理三、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南极洲冰川占世界冰川的90%以上,周围海洋上多冰山。是个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拥有地球70%左右的淡水资源。基础梳理三、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淡水资源地区 储水量(立方千米)南极大陆 21600000格陵兰 2340000北极岛屿 83500亚洲 15630北美洲 14062南美洲 6750欧洲 4090大洋洲 107非洲 3海星企鹅企鹅阿德利企鹅南极洲腹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气候严寒的南极洲,植物难于生长,偶能见到一些苔藓、地衣等植物,以及一两种昆虫。但是,海洋里却充满了生机,那里有海藻、珊瑚、海星和海绵,大海里还有许许多多叫做磷虾的微小生物,磷虾为南极洲众多的鱼类、海鸟、海豹、企鹅以及鲸提供了食物来源。其中代表动物:企鹅、磷虾、海豹。基础梳理三、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南极·企鹅南极气候严寒,内陆地区植物难以生长,但海洋周围充满生机。代表动物有企鹅、磷虾、海豹等。帝企鹅是唯一在南极大陆生息并繁衍后代的企鹅,它是南极大陆真正的主人。帝企鹅是最能适应寒冷的鸟类,同时它还是潜水冠军,潜水深度最大可达265米,最长时间为18分钟。基础梳理三、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动物资源淡水资源固体淡水资源丰富,地球上90%的冰雪集中在南极,72%的淡水储存在南极。矿产资源煤和铁的储量丰富,印度洋沿岸地区有露天铁矿,维多利亚地有储量很大的煤田。煤、石油、铁、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但由于气候恶劣,开采难度大。生物资源植物种类稀少,代表动物有磷虾(数量巨大)、鲸、海豹、企鹅(南极的象征)等。原始自然环境天然实验室,科研价值高。南极地区主要可以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南极地区的煤矿资源丰富,说明了什么 说明远古时期南极大陆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后由于板块运动,漂移至此。基础梳理三、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南极条约》1959年12月1日,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挪威、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南非共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南极条约》。《条约》的宗旨和内容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只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南极矿产资源的开发,禁止一切军事活动和核爆炸试验和处理放射性废弃物;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保证科学的考察自由和为此进行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采取一切军事性质的措施,冻结各国对南极的领土要求。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北极地区的地理概况考点二北冰洋的主要特征北冰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小,平均深度最浅的大洋,1475万平方千米。北冰洋是世界最寒冷的大洋。北冰洋的大陆架面积辽阔。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北冰洋和北极上空是亚、欧和北美三洲之间的空中捷径。北冰洋基础梳理一、北冰洋在图中描绘:0°、180°、60°W、120°E经线,北极圈;画出地球自转方向。找出亚洲、欧洲、北美洲、格陵兰岛,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格陵兰海、巴伦支海、白令海峡。据图描述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位置: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范围:北冰洋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洲、欧洲、北美洲三洲的部分岛屿与陆地(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800平方干米)。0°180°60°W120°E北极圈自西向东亚洲欧洲北美洲格陵兰岛北冰洲太平洲大西洲格陵兰海巴伦支海白令海峡基础梳理一、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大部分以及沿岸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经度位置:跨360 °经度纬度位置:北极圈以北海陆位置: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包围,有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北极八国:俄罗斯、芬兰、瑞典、挪威、冰岛、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基础梳理一、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北极苔原及最外围的泰加林带。在66°33’N以北地区,北冰洋占总面积的60%。海运困难,但可作为空中要道和捷径。 陆地部分分属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瑞典、芬兰八个环北极国家。即“一洋、三洲、八国”基础梳理一、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北极地区虽然气候恶劣,海运困难,但其上空却是重要的交通要冲,是联系亚洲北部、欧洲北部和北美北部的最短航线和空中走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空中交通:北冰洋上空是亚洲北部、北美北部、欧洲北部三个地区之间来往的重要空中走廊和最短航线。例如,从美国华盛顿——北极——俄罗斯莫斯科的航空线比经过西欧的航线要短1000多千米。基础梳理一、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2)水面交通:由于全球变暖,常年冰封的北极有望开通“黄金水道”。此航道将是北美、北欧和东北亚国家之间距离最短的航道。(3)北极航道:主航道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东北航道”和主航道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的“西北航道”。北极航道若开通将改变长期以来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局面。基础梳理一、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体,多数地区冰雪覆盖,浮冰广布。北极点附近是常年不化的冰盖,永久性积雪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的内部。北极地区地形和水深图北极地区基础梳理二、北极地区的地形地貌北极地区气候特征:北极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气候严寒,干燥。有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北极地区主要是极地苔原气候。基础梳理三、北极地区的气候以苔原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降水少,集中夏季,格陵兰岛内陆为冰原气候。冬季:从11月起直至下一年的4月,为极夜时期,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20°C~-40°C。夏季:为7、8两个月,为极昼时期,最暖的8月份平均气温只有-8°C。在西伯利亚观测到的历史最低温度为-70°C。北极极点的历史最低温度为-59°C。基础梳理三、北极地区的气候北极涡旋因北极与其他地区的温度差异等因素,北极及周边区域上空长期存在着北极涡旋与极锋急流,并将极地的冷空气束缚其中。北极地区由于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气候严寒、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40—-20℃,暖季也多在-8-10℃以下。北极点的历史最低气温为-59℃。有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基础梳理三、北极地区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铁和有色金属。其储量之丰品质之高也是罕见的。俄罗斯北极地区的油气田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煤田基础梳理四、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北极狐北极熊独角鲸北极熊白鲸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主要包括矿产、海洋生物、渔业、旅游(极光)等。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海底锰结核、金属矿产等。煤炭储量差不多相当于美国南部48个州的煤炭资源总量。生物资源:北极熊、驯鹿、北极狐;苔原植物(苔藓、地衣等)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陆地。基础梳理四、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寒冷的自然景观地貌 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体,多数地区冰雪覆盖,浮冰广布,冬季冰雪覆盖面积为73%,夏季为53%。北极点附近是常年不化的冰盖,永久性积雪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的内部地区。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严寒干燥,降水少。主要为极地苔原气候,格陵兰岛内陆为冰原气候。植被 以地衣、苔藓、藻类为主。动物 代表性动物有北极熊、驯鹿、北极狐等。北极熊素有“冰海霸王”之称,是北冰洋的象征。基础梳理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长期居住在北极地区的人口已接近300万,原住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因纽特人身材不高,宽鼻子,黄皮肤,头发又黑又直。世界上现有15万多因纽特人,多居住在格陵兰岛、美国阿拉斯加州、加拿大北部以及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因纽特人十分耐寒,能够在冰天雪地中活动自如。他们以捕鱼和猎杀海豹为生因纽特人与他们驯养的爱斯基摩狗相依为命。这种狗以擅长拉着雪橇在冰面上奔跑而闻名,还能够协助主人捕猎。传统上,因纽特人穿着用兽皮缝制的衣服,住房低矮而厚实,有时还用冰雪构筑临时性的住房。基础梳理五、北极地区的居民/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建造圆顶雪屋。其建筑材料就是一条条长方形的大冰块,建筑方法是先将雪块交错堆垒成馒头形的小屋,再在雪块之间浇水,很快便冻成一体,密不透风。绝对称得上是无污染建材,无公害施工。将捕来的食物放置在储藏室,当外出打猎时,打开用兽皮做成的通风口,并标注方位。雪屋多分布于背风坡山麓之处。人体内发热在冰屋内,形成内循环随着时间推移,内部温度将高于外界温度。内部冰洞与积雪绝缘抗拒严寒,再加上热循环,人们就像住在了燃着的熔炉。所以是一点都不冷的。北极航道由两条航道构成:加拿大北部沿岸的“西北航道”和俄罗斯北部沿岸的“东北航道”。东北航道也称为“北方海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离岸海域。从北欧出发,向东穿过北冰洋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五大海域直到白令海峡。西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以白令海峡为起点,向东沿美国阿拉斯加北部离岸海域,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直到戴维斯海峡。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基础梳理北极航道简述北极航道的开通对世界海洋航运格局的影响。改变长期以来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要道的局面,使航程大大缩短,不仅能减少运输成本,而且可以避开索马里海盗和印度洋海盗的威胁。基础梳理北极航道北极行船面临的问题:浮冰(冰山)、狂风、严寒等。北极航线的评价:优点:距离近,缩短航程,耗时少,减少运输成本;路过国家少,政治上较安全。缺点:只有夏季才可以通行,通行时间短,而且需要破冰船护航;沿途补给少;技术要求高;环保要求高。基础梳理北极航道结合地理环境评价评价北极航线。推测北极航线未来的地位会如何变化?说说你的理由。变化及理由:在国际航线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北极航线是北美、亚洲东部到欧洲的海上最短航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线通航时间会越来越长;加上北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资源的开采对航运的需求量也会加大。基础梳理北极航道两极地区地理特征的比较地区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纬度位置 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 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海陆位置 以南极洲为主体,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 以北冰洋为主体,被亚、欧、北美三大洲包围地表状况 绝大部分为陆地 60%以上为海洋昼夜状况 3-9月出现极夜现象,9月至次年3月出现极昼现象,极夜时间长于极昼 3-9月出现极昼现象,9月至次年3月出现极夜现象,极昼时间长于极夜气候类型及特征 绝大部分为冰原气候,主要特征为酷寒、干燥、烈风(原因从纬度高、海拔高、气压高、西风漂流阻挡热量交换等方面考虑) 以苔原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降水少,且主要集中于夏季,格陵兰岛内陆为冰原气候矿产资源 煤、铁以及各种金属矿储量丰富 煤、铁、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金属矿储量丰富生物资源 动物主要有企鹅、鲸、磷虾等 植物有苔藓、地衣等,动物主要有北极熊、驯鹿等《南极日记》我们这么做是冒险的,我们深知这一点运气并没有站在我们这一边,这都是天意我们没什么好抱怨的,只能努力到最后一刻如果我们得以幸存,将向世人展示我同伴的进取心与勇气并将以此激励每一个英国人我们的遗骸和这些潦草的便条会向他们讲述我们的故事并且我们富强的祖国一定会证明那些支持我们的人的信心没有被辜负——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考点三中国南极科考站包括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中国南极泰山站。以及在恩克斯堡岛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基础梳理一、中国南极科考站思考:选择什么时间去比较合适,理由是什么?10月至次年2月比较合适。南极大陆几乎位于南极圈范围内,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此时南极大陆大部分范围处于极昼,温度相对更高,为南极的暖季。读图说明我国3个南极科考站的建站时间为什么都选在2月?2月是南极洲的暖季,且又有极昼现象,便于考察,该季节是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黄金时间。基础梳理一、中国南极科考站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路线经停弗里曼特尔的理由进入南极大陆前,最后一个较大城市,补充淡水、燃料和给养。由弗里曼特尔出发,向东顺时针方向航行的原因顺西风带和西风漂流,顺风顺水,速度快,节省燃料和有利于航行安全。一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狂风巨浪、冰山、低温、洋流。基础梳理一、中国南极科考站问题3:科考员在南极地区考察期间,面临哪些恶劣的自然现象?低温、大风、空气干燥资料:2016年1月31日(农历腊月二十二),一个上百人的大型中国旅游团来到南极长城站参观旅游,尽管长城站科学考察队员科研任务很重,但还是安排了专人接待,此事引发了网友热议。我国并未将南极洲列入公民旅游目的地,相关管理条例也一直空白,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往南极旅游,诸多问题随之出现。分析旅游者选择此时到南极旅游的原因及南极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1985年2月10米(平均)4200平方米长城站/常年科考站原因:此时为南极的夏季,白昼时间长,气温相对较高;春节期间,旅游者有较长的假期,适合长距离旅行。注意问题:做好旅游规划与管理工作;保护南极生态环境;适当配置旅游富足设施,保障生活用品补给,避免对科考工作造成冲中击;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基础梳理一、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南极洲地区资源丰富,资源的经济价值高。南极洲目前保存了原始的自然环境,未经人类开发,是地球上惟一没有工业污染的大陆,这里空气清洁、大气能见高,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冰上作业气象观测收集陨石基础梳理一、中国南极科考站/资源考察1989年2月11米(平均)2700平方米中山站/常年科考站我国南极中山站(南纬69°附近)受__________带影响,五星红旗常年飘向________方。极地东风带西北基础梳理一、中国南极科考站/中山站2009年1月4087米558.56平方米昆仑站/度夏科考站简析位于南极冰盖之巅的昆仑站适合天文观测的原因。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大气污染小,大气透明度高;人类活动少,光污染小;有较长的极夜期,可连续观测。基础梳理一、中国南极科考站/昆仑站读图,思考昆仑站的海拔高度为何如此之高?基础梳理一、中国南极科考站/地貌考察中国南极昆仑站(80°25′00″S、77°07′E)选址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80°22′00″S、77°21′11″E)西南方向约7.3千米处,高程4087米。洲名 平均海拔(米)亚州 900非洲 750欧洲 300北美洲 700南美洲 600大洋洲 340南极洲 2350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2350m)冰雪高原(冰川平均厚度2000米)基础梳理一、中国南极科考站/地貌考察2014年2月2621米1000平方米泰山站/夏天科考站指出泰山站外形设计特点,试分析该设计特点的目的。采用圆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圆形外表视野开阔,便于科学观测;碟形结构可减少风阻,减弱强风侵袭;高架设计有利于大风通过,吹走建筑物附近的积雪,避免暴雪堆积甚至掩埋建筑物。基础梳理一、中国南极科考站/泰山站—气象考察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小处,是臭氧层缺失处。而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目前南极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怎样产生的?带来什么危害?成因:大量使用制冷设备,排放出大量氯氟烃破坏臭氧所造成。危害: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基础梳理一、中国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环保考察对生物资源的商业化捕捞,如对鲸等生物的捕捞使南极地区的鲸濒临灭绝。蓝鲸是南极最大的哺乳动物,也是世界兽类之最。南大洋中鲸的数量和捕获量均占世界各大洋的首位。现存量100万头左右。全球变暖使两极地区的冰川加速融化,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基础梳理一、中国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环保考察2020年2月28日,在南极的乌克兰科考站附近出现了粉红色的“西瓜雪”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科学家表示,这是因为雪中含有一种叫极地雪藻的微生物,它们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存,并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但当温度升高时,就会开始迅速生长。因为其含有虾青素(类胡萝卜素)防止紫外线辐射,所以呈现红色。科学家表示,当冰雪呈现红色的时候将会降低对阳光的反射、降低融化速度,如果大面积出现将会加剧气候变暖的情况,威胁到生态系统。如对鲸等生物的捕捞使南极地区的鲸濒临灭绝。日本人爱好捕杀鲸鱼,这是世界皆知的事情,即使环保组织和多个国家一再抗议这种行为,他们仍然照做不误,在这种人为捕捞之下鲸鱼数量急剧减少。而人类现在又要从另一方面“迫害”鲸鱼了,这次是针对它的食物——南极磷虾,这种被誉为南极生物圈基石的物种。磷虾数量急剧下降,南极的大型生物都将面临饥饿的困境,并且生物学家指出假如南大洋的生物圈平衡被破坏,是无法被恢复的,将会引起大量物种灭绝的可怕灾难。对生物资源的商业化捕捞资料1:我国南极科考站——秦岭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沿岸的难言岛,岛上岩石裸露,风雪交加。秦岭站的建设采用了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在中国先定做加工构件,再运到现场安装),能够实现短暂窗口期的快速施工。资料2:罗斯海的南部边界为罗斯冰架(冰架的底部为空腔),是一大片漂浮的冰川。近年来罗斯冰架消融、崩离明显。资料3:下图为秦岭站位置示意图。(1)从气象角度简析南极科考站建设的困难。(2)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说明秦岭站采用模块化建设的出发点。(3)分析罗斯冰架近年来消融、崩离的原因。秦岭站问题探究(1)纬度高,气温低,终年严寒;位于极地东风带,常年风力强劲;多暴雪,不利于科考站建设。(2)夏季时间短,采用模块化建设可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当地生态环境脆弱,模块化建设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施工现场恶劣天气(暴风雪、严寒等)的影响。(3)气候变暖,南极气温上升,冰川消融;海水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暖海水进入冰架底部空腔,加剧消融;风力强劲,破坏冰架稳定性;冰架的底部空腔,易受海浪侵蚀;冰山受重力作用崩离。问题探究2004年7月40米500平方米黄河站/极光光学观测每年春天到秋天,不同学科的科考队员根据任务需要轮流上站开展考察;当极夜来临,黄河站上会有1至2名极光观测队员上站考察;其他时间,站上没有考察队员,但有设备自动观测。基础梳理二、中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黄河站黄河站 :78 55′N,11 56′E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落成仪式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斯瓦尔巴群岛)北极科考基地--新奥尔松举行。最佳考察时间为每年的5-9月,为北极的暖季在黄河站考察发现,这里的温度比南极地区要更高,是何原因?海陆性质:南极以大陆为主,且冰雪覆盖,对阳光反射强,吸收热量少,放出热量多,而北极以海洋为主,海洋释放热量慢。海拔高度:南极海拔高,气温低;洋流:南极周围受到南极环流影响,而北极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基础梳理二、中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自然环境考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1)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盛行风、海陆轮廓、洋流等;南极高纬地区盛行东南风,表层海水受东南风的吹拂从罗斯湾东岸向西岸运动;到西岸后受地形影响向低纬运动;到60°S附近受西风漂流影响形成环流。问题探究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2)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从冰筏漂移方向可知,其与极地环流(洋流)方向一致,说明洋流造成冰筏移动;极地环流(洋流)的形成是因为极地东风的吹拂;而极地东风的形成是由于极地高压和副极地低压间存在气压差;两地间的气压差与太阳辐射高低纬间分布不均有关。问题探究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冰面减少,反射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固态降雪,使海冰补给来源变少;与降雪相比,降水的温度较高,增加流经海冰区域温度,加速海冰融化。问题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