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往事依依》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往事依依》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往事依依
(于漪)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相信,文学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今天,我们和于漪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
整体感知
1.听“依依”往事, 梳 理文章思路及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2.品“依依”之情,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 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辨“依依”之材,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文章选材用句的的精妙之处, 从文章中汲取语文学习的经验。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 注重“教文育人” ,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 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文章题目显示了对 美好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体感知——背景介绍
涟漪( ) 绚丽( ) 水浒( ) 水泊( )
停泊( ) 浩淼( ) 歌咏( ) 重读( )
镌刻( ) 阴晴雨晦( )谆谆教导( )
徜徉( )

xuàn

miǎo
yǒnɡ
juān
huì
zhūn
chánɡyánɡ


chóng
整体感知——重点生字
【依依】 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搜索枯肠】 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 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渺】 水面辽阔无边。
【心旷神怡】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眼花缭乱】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鸦雀无声】 形容非常安静。
*
整体感知——词语解释
绘声绘色地大声朗读课文。
(注意音调、语气、感情)
思考:
于漪老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她的成长的源头是什么?(用文中的材料回答)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最能打动你的心 ,为什么?
要求:
1、独立阅读、思考。
2、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范例: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
搜索枯肠而不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

(衬托印象非常深刻)
今记忆犹新。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 。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 小雅 ·采薇》
题目中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依依”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整体感知——理解题目
轻柔的样子。
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 。
①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
催我不断奋进。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第一部分(第1段):
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写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第2~6段):
深情地回忆少年时期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往事。
第三部分(第7段) :
篇末点题,再次强调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精读细研
1、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的
年华似流水。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①采用对比的手法;
②将不少事情的“模糊”与“几件事”的“记忆犹新”进行对比,
③突出那“几件事”在我心中的地位之重,影响之深。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华比喻成流水,展现出时光接连
不断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年华逝去的不舍,及对美好童年 的留恋、向往。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2、怀着依恋之情,作者在文中追忆了哪些往事?
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教辛弃疾《南乡子》
听教田汉新诗《南归》
小时候:
看图画
小屋里的山水画
《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
学生时代
听读品诗: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阶段 主要事件 感受
影响
小时候 看 图画 看山水画 甚得其乐 身临其境
启发“我”的形象 思维,来形成记忆
看《评注图 像水浒传》 学生 时代 读诗歌 美不胜收 沉浸其中
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
听讲课 古文 爱国
爱国爱文学。培养“我 课外阅读的兴趣
新文学 深深感动 铭教导 铭刻在心
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小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围绕“读书”分别选取了看画、读 诗 、 听课等事件进行叙写,且各有侧重。可谓线索明晰,选材精当。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3、于漪老师在这些优美的诗词中有什么收获?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阅读第二自然段:
1、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2、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
看画可以在作者脑子里形成生动的形象。
我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孩子。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3、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百看不厌----
身历其境----
4、作者所说的“形象思维的作用”具
体指的是什么?
怎么看也不厌烦。
亲身经历过。
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所形
成的生动的形象。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5、你觉得作者小时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时有趣吗?可以从哪些词或句子看出来?
①“百看不厌”“凝视”“徜徉”“津津有味”等词语表现了“我”看画入迷的情景。
②“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表明“我”入神。
③“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身临其境”等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形象地写出了“我”入神的感受。(作者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水 泊 梁 山
梁山雄伟险峻
水泊烟波浩淼
水边有无边无际的芦苇
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
何涛,黄安率领的军官在茫
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港
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6、为什么作者说“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
环的,竟是一本让人家看不上眼的石印本
《千家诗》”?
因为“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
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
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
变幻”在这本书中都有反映。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7、《千家诗》能让作者感到美不胜收,它到底美在哪里?
诗句语言优美,内容和意境总能让人浮想联翩。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情雨晦,日丽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前: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翃<寒食>
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山亭夏日>
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题榴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  (宋)卢梅坡<雪梅>
雪却输梅一段香




青娥素女俱耐寒  (唐)李商隐<霜月>
月中霜里斗婵娟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
了绚丽的色彩:
红紫芳菲
橙黄橘绿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能不能背出其中的一两句?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春晓
(唐) 杨万里
小池
(杨万里)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采莲曲
(唐)王昌龄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绝句
(唐)杜甫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江雪
[唐]柳宗元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梅花
(宋)王安石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作者在写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运 用动作描写,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 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运用神态描写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凝注”从正面写出了老师教学时的专注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鸦雀无声”“被 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诵使学生身临其境。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用横线画出描写老师诵读情状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表现学生感受的语句。
想一想,作者写了两位老师上课的情景,却没有重复之感,为什么?
①讲课情状不同。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归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②学生感受不同
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对新文学 更有兴趣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 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模糊的村庄已在眼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田汉<南归>
作者在写国文老师讲课时,列举了两位老师,这两位国文老师有何异同 最后老师的教导是哪位老师说的
相同点:
①讲课内容都是抒情诗,诗歌作者都是爱国人。②都采用诵读的方法,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
不同点:
一古一今。最后的老师可能是第二位、可能是其他老师,也可以是人生的老师。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
“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1、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都是回忆学习文学性作品,删去一部分行不行 颠倒次序可以吗
不能删去。这三件事分别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角 度来写,各有侧重。这三件事之所以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说明它们 在作者成长的道路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去掉,文章就显得单薄了 。
不能调换顺序。时间由小时候到学生时代;思维、情感发展,由浅入深 。
精读细研——合作交流
2、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精读细研——合作交流
3、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精读细研——合作交流
4、从“依依往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源头在何处?
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精读细研——合作交流
5、你最喜欢什么书?书中的故事、情感、形象为什么会使你着迷,令你陶醉?
许多名著拍成了电影电视,你认为读书好还是看电影电视好?
6、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看画、读书、听课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一谈有什么关系?
精读细研——合作交流
“文学和你的成长”
课堂小结
本文于漪老师回忆了她初中时代的几件往事,回顾了自己对文学的用心,抒写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 读好书,要热爱文学。
身 正
课堂小结——主题归纳
看图画——乐在其中,身历其境
读诗歌——沉醉意境,美不胜收 听讲课——入情入理,激发兴趣 聆教诲——铭刻在心,受用不尽
热爱自然、生活、
祖国
多读书、读好书
往事
依依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
多读优秀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熏陶。
课堂小结——老师寄语
拓展延伸
于漪 名句
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你既然先择了当教师,你就选择了高尚,你就必须用高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一个人民教师的良知来告诫自己,自己是教师,和市侩不一样,不能把教书当生意做,从学生身上揩油;把知识当商品贩卖,捞取高额回报。如果那样的话,一名教师的道德行为底线就崩溃了。
拓展延伸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 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 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 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 —于漪
拓展延伸
读书方法: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 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 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下列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雕镂(lòu) 浩渺(miǎo) 慷慨(gài)
B.稼轩(quān) 素娥(é)依稀(xī)
C.婵娟 (chán) 徜徉(yáng) 镌刻(juān )
D.铭刻(míng) 绚丽(xuàn) 沉浸(jīn)
解析:A.慨kǎi 。B.轩xuān 。D. 浸jìn。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A.破旧的补丁,成了行军锅身上独特的标记,透过这些标记,往昔 的峥嵘岁月似乎历历在且。
B.昆明湖、万寿山等在朝霞的映衬下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C.展览会上的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相比起流光溢彩的都市夜生活,于鸦雀无声中仰望满天繁星,既 是一种亲近自然的体验,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解析: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用在此处,使用对象错误,可改为
2.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3、学习本文的写法,以“最令难忘
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二百字
左右的小短文。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