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共6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共6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68张PPT)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回看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斯言诚哉!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那是一个文化启蒙,文明奠基的时代;那是一个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战,杀伐不断,民不聊生......
有神情枯淡、不疾不徐地编织着草鞋,但内心却渴望鲲鹏展翅于九万里高空的庄周;
有一路风尘、坐在马车上弦歌不绝,当看到弟子在用音乐教化百姓然后莞尔一笑的孔丘;
有腰间佩带短剑、眼神中闪着坚毅之光,面目一片黧(lí)黑的“独行侠”墨翟;
有一群人如炬火般照亮了那个动乱而黑暗的时代:
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的孔子;
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孟子;
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的老子;
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庄子;
主张“治民无常,唯法为治”的韩非子
有一群人如炬火般照亮了那个动乱而黑暗的时代: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__________
1.理解文意,认识孔子的思想内涵及其文化价值。
2.通过语言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特征。
3.了解本文在《论语》中的独特地位,把握曾皙言志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学习目标
教学难点: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文学常识
01
02
课文翻译
内容详解
03
04
总结练习
目录
01 文学常识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孔子
青年时期
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已开办私学。
孔子不被重用,带着弟子周游列国,“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52岁
从政鲁国
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是他从政生涯最高峰。
35岁
齐国经历
54岁
周游列国
鲁国国君鲁昭公与季平子一战失败后逃走,逃往齐国,孔子跟随而去,但思想未被重用,又返回鲁国。
返回鲁国
卒葬泗上
孔子68岁返回鲁国,继续从事教育和编订《春秋》的工作,儿子孔鲤、弟子颜回、子路先后离他而去,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
孔子思想
①仁治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亲爱亲人,然后博爱众人——对人的尊重与同情。
②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③礼治
子曰:“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ì)而耕也。”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不言,非礼勿动。”
④教育观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均衡发展
《论语》“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论语》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
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包括《学而》《为政》《里仁》《八佾》等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 498章,不相连属;言简意赅,精警诫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五经:
六艺:
《论语》: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诗》《书》《礼》
《易》《春秋》
礼、乐、射、御、书、数
题目解读:
“侍”是陪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
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由)
(点)
(求)
(赤)
(在尊长近旁陪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称名表示上对下、长对幼亲昵的称呼或自谦的称呼。
称字表示尊敬,平辈之间或下对上、卑对尊的称呼。
文化常识
姓、名、字、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包括姓、名、字、号四项。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婚姻只在不同的母系氏族之间进行,一个氏族内部不能通婚。因此,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就出现了姓的概念。后来,由于子孙繁衍,原来的氏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便是氏。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男子才可称氏,而女子和贫贱者不得称氏。战国以后,姓氏融合为一,平民百姓都有了姓氏。
文化常识
姓、名、字、号
名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古人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因而有“幼名冠字”的说法。
字由名演化而来,且与名的意思有机相联。命字方法有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与义相反(如公孙黑,字子皙)、连义推想(如朱张,字子弓)、以物连类(如孔鲤,字伯鱼)等。
文化常识
姓、名、字、号
古代有地位的人除了有名有字外,还有号。
号有人号和自号之别。人号,是由他人对己的称呼。但要值得别人称号,必须具备受人特别尊敬的条件。先秦时男子的尊称常用伯仲或公、翁、子、父、甫等等。称伯仲是有区别的:二十称伯仲是敬而不尊;五十称伯仲,既表示恭敬,又表示尊重。公、翁、父是对尊老的敬称。子是对男子的美称。甫即傅,犹如今天的师傅、先生。自号,多以各人的性情、志趣、爱好和处境而定,可以随时随地增加。
文化常识
冠礼
冠礼在古代礼仪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冠礼也叫“成丁礼”或者“成人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一项重大典礼,属于“五礼”中的嘉礼,被称为“礼之始也”。冠礼之所以被称为“礼之始”是因为其表示青年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人而存在,其表现为具有了可以继承父业,拥有婚丧嫁娶、掌管家族的资格,言行举止都需要以“礼”为准则,正式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成人步入礼制社会之中。所以冠礼是青年进入社会的标识,是“成人之道”,被称为“礼之始”。加冠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所以以"弱冠"代称20岁。
知识链接
姓、氏:
名:
号:
上古时期,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
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又叫“表字”,古人称人称字(成年以后才起)
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
字:
相似性:张衡,字平子。
相关性:李渔,字笠翁。
相反性: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名与字的关系
姓氏名字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姓 名 字 小孔子几岁
子路


子路
曾皙


冉有


子有
公西华
公西

子华
-9岁
-42岁
-29岁
(约)-20多岁

关于人物
称名表示上对下、长对幼亲昵的称呼或自谦的称呼。
称字表示尊敬,平辈之间或下对上、卑对尊的称呼。
02 课文翻译
字音字形
曾皙 饥馑 哂之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然
俟 撰 莫春
毋吾以也 千乘 摄乎大国
端章甫
j n

sh n

kēng
xiàng

guàn
kuì

zhuàn


shèng
shè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3.围绕“言志”写了哪些内容?简要梳理文章结构。
2.谈话的内容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坐在一起谈话的整个过程。
围绕“言志”展开的。
孔子问志(第1—2自然段)
学生述志(第3—13自然段)
孔子评志(第14—21自然段)
全文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因为
年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同“已”,意为止。
相当于“不知吾”,不了解我
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平日,平时
不要
有人
全文翻译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夹处
于,在。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 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接续

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 相当于 “然”,……的样子。
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 ,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
泛指饥荒
等到
连词,并且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全文翻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使动用法,使……富足
连词,表选择,或者
纵横。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
至于

等待
全文翻译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 ,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 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连词,或者
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动词,能做到,胜任
诸侯会盟
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古代的一种礼服
古代的一种礼帽。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全文翻译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不过是各自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同“稀”,稀疏,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古乐器

放下
立起来,站起身
才具,才能
妨害
语气词,呢
表顺承
全文翻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叹息着说道 :“我赞同曾皙啊。”
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副词,已经
指农历三月;莫,通“暮”
叹息的样子
赞成
n作v,吹风
1.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3.龆龀(tiáo chèn)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4.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5.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 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6.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7.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8.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9.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时年龄称谓
知识链接
10.而立之年:三十岁。
11.不惑之年:四十岁。
12.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13.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又《论语》中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故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14.耆(qí)艾: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15.古稀:七十岁。
16.耄耋(mào dié):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颐:一百岁。
古时年龄称谓
知识链接
全文翻译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为什么
n作v,走在后面
介词,靠,用。
礼让,谦逊
语气词连用,罢了
治理
全文翻译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的事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国家,指国家大事
难道
同“欤”,疑问语气词
怎见得
adj作n,小相,大相
03 内容详解
we
问志——言志——评志
文章结构
问志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内容分析
重点探究
分角色朗读,在文中找出有关四个弟子志向的句子并能简单说说四人的志向。
言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学生向孔子言志: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 并且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子路
冉有
学生向孔子言志: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去沂水边洗洗澡,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
深入文本,探寻“志”向
阅读“孔子评志”部分,思考孔子对四个弟子的志向,孔子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人物 孔子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深入文本,探寻“志”向
阅读“孔子评志”部分,思考孔子对四个弟子的志向,孔子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人物 孔子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哂之
叹之
惜之
与之
“其言不让” 赞成,但他不够谦虚
“唯求则非邦也与” 鼓励,小国也是国家,不可轻视,仍然要以礼治国。
“唯赤则非邦也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肯定,他的志向和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他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吾与点也 大力肯定
深入文本,探寻“志”向
孔子独独“与点”,是否说明是对其他弟子志向的一种否认?
我要不挨打,
强国
我要不挨饿,
富民
我要知礼节,
文明
我要追求幸福,
终极目标
过程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目标
内容分析
重点探究
结合四位弟子的言谈、动作、神态与孔子的态度、评价,分析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塑造手法是什么?
内容分析
①子路:志向远大、坦诚、自信、鲁莽、轻率(语言、神态)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内容分析
②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语言)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内容分析
③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语言)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内容分析
④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安贫乐道,不求闻达,卓尔不群,淡泊于功名、志向高洁。(动作、语言)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皙构建的是讲究“仁”和“礼”、人人安乐幸福的太平盛世。不像其他三人汲汲于仕途,他只想在礼乐教化上发挥点作用, 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
内容分析
重点探究
纵观全文,分析孔子的人物形象。
形象分析
01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02
循循善诱
03
教学民主
04
因材施教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点,尔何如?”“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1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2
文本结构
侍坐
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
四子言志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自信直率,鲁莽轻率。
冉有:
小诸侯国,可使足民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
宗庙会同,愿为小相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
暮春者,“浴”“风”“咏”
----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孔子评志。
天下大同
礼治教化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也表现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和态度。
04 总结练习
一、通假字
(1)鼓瑟希
“希”通“稀”,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3)莫春者
“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唯求则非邦也与
“莫”通“暮”;暮春,指农历三月。
文言知识积累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弹奏
走在后面
吹风
二、词类活用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可是有勇,且知方也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小相,大相
3、使动用法
足,使动用法,使......足。
可使足民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三、一词多义
1、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果
至于
或者
三、一词多义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3)、鼓瑟希,铿尔
你们
……的样子,相当于“然”
……的样子,相当于“然”
三、一词多义
3、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何伤乎


和,跟

语气词,表反问,“呢”
三、一词多义
4、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介词,因为
通“已”,停止
动词,用
介词,用
介词,表目的,方法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1)状语后置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吾乎尔长一日 ”
② 加之以师旅 “以师旅加之”
③ 因之以饥馑 “因以饥馑(加)之”
④ 摄乎大国之间 “乎大国之间摄”
⑤ 异乎三子者之撰 “乎三子者之撰异”
⑥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乎沂浴,乎舞雩风,咏而归。”
⑦ 为国以礼 “以礼为国”
正常语序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2)宾语前置
① 毋吾以也 “毋以吾也”
② 不吾知也 “不知吾也”
③ 则何以哉 “则以何哉”
④ 尔何如 “尔如何”
⑤ 何伤乎 “伤何乎”
⑥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三子者之言如何”
正常语序
拓展训练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学生们的顾虑,让他们自由发言,就用“ , ”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胸襟开阔。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 , ”的事情上 公西华愿意穿好礼服戴好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先表明自己的志向,他所要治理的国家的地理情况是: , 。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先表明自己的志向,他要治理的国家外忧内患的情况是: , 。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宗庙之事,如会同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拓展训练
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他去治理国家三年后,取得的成果是: , 。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 ”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7、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设想他治理国家所取得的成果是: , 。
8、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礼乐,冉有的态度是: , 。
9、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谦虚表明自己没有出众的才能,但是愿意学习的两句是: , 。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其言不让
舍瑟而作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愿学焉
拓展训练
10、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政治理想与其他弟子有所不同,所以当孔子刚开始询问他时,他回答“ ”曾皙所述之志与孔子“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老者安之”的愿望不谋而合,这使得孔子不禁发出感叹:“ ”。
1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宗庙祭祀活动和诸侯会面朝见天子的事情上,公西华的态度是: , 。
1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答志时,曾皙描绘了同行之人在暮春时节沐浴临风的两句是: , 。
1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曾皙的疑问,孔子告诉他,嗤笑仲由的原因是: , 。
异乎三子者之撰
吾与点也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作 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完成课后达标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