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契诃夫(1860—1904)
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
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剧作家
代表作《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樱桃园》等。
(l860~1904)
作者简介
教学目标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2、理解“套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时代意义,以及对当下的现实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3、领会文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
它以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以嘲讽、批判、揭露的态度描述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乃至腐朽反动的现象、事物,以表达某种思想。
讽刺小说
其主人公多是没落势力的代表或在品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
我国的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莫里哀的《伪君子》、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都是讽刺小说的代表作。
19世纪30年代发端于法国而后席卷欧美的一场资产阶级近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
因倡导如实反映生活,故名“现实主义”;因对社会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故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俄】契诃夫
(1860-1904)
【法】莫泊桑
(1850-1893)
【美】欧·亨利
(1862-1910)
300多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50多篇,以小
见大,情理之中

700多篇
姐弟
别里科夫
“情侣”
柯瓦连科
布尔金
(我)
同事
同事
同事
华连卡
初读课文,梳理人物关系
段 落 主 要 情 节
序 幕
尾 声
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别里科夫的死及其影响
(故事主体)
(38-40)
婚事失败(37)
(1-5)
(6-37)
漫画事件(6—10)
开端
发展
骑车事件(11-17)
高潮
与华连卡弟弟的谈判(18-36)
结局
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和叙述人称来叙述故事情节?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别里科夫的死亡,然后再叙述其故事,这样写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也是别里科夫命运的见证者,这样写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
学习活动一:因题启思,一字激趣
“装”是何意?谁在做“装”这个动作?
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
了解别里科夫
的特征
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活习惯(有形的套子)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胆小古怪
穿着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封闭保守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与世隔绝
出行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狭隘多疑
住处
用具
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只求不出乱子
禁闭开除学生
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
沙皇卫道士
现实的逃避者
顽固保守
害怕新事物
维护旧制度
神态
语言
心理/动作
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
别里科夫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脸色苍白,站起来……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迂腐可笑胆小怕事
惧怕新事物,保守落后
虚伪保守因循守旧
性格特点
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难堪极了
漫画事件
(6-10)
骑车事件
(11-17)
与华连卡
弟弟的谈判
(18-36)
别里科夫为何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害怕改变现状
害怕新生事物
别里科夫总担心闹出什么乱子,所以他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风云激荡
暗流涌动
新旧交锋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
“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
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并付诸行动。
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写作背景】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本体
旧思想
旧生活
旧制度
喻体
套子
相似点
比喻
束缚、禁锢
装在套子里的人
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套子:沙俄专制制度的腐朽、凶恶;专制主义和旧思想对人民的压迫和控制。
  ①顽固保守,反动腐朽,害怕变革,扼杀一切新事物新思想的“套中人”典型,是一切害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是沙皇专制制度和政府的忠实而又可怕可鄙的卫道士和守墓人;
  ②胆怯孤僻,迂腐孱弱,因循守旧,诚惶诚恐,敌视新生,维护专制,卑劣畏缩,外强中干,是自欺欺人的伪君子,更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③别里科夫的性格具有二重性:他是沙皇专制反动统治的主动、自觉的卫道士,也是这一专制腐朽反动统治的牺牲品。既是一个性格典型,也是一个时代的典型。
小结: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
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别里科夫?(柯瓦连卡)
“您到底要怎么样?”
“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前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
向往自由
光明正大
憎恶黑暗势力
敢于作为
柯瓦连卡:光明正大、敢作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他的一“推”导致了别里科夫的一“滚”。
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别里科夫?(华连卡)
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哈哈哈!”
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华连卡:为人率真、爽朗、纯洁,活泼可爱、向往自由。她的一“笑”导致了别里科夫的一“死”,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活泼可爱
大胆纯真
光明坦荡
华连卡姐弟是敢做敢当、具有新思想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敢于挑战旧秩序的新生力量的代表,象征了对爱和自由的呼唤。
他们之间的交锋,实质上是新旧两种思想的交锋,是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冲突。作者借华连卡姐弟表达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科瓦连科
别里科夫
华连卡姐弟与科瓦连科的交锋实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冲突?
别里科夫“差点结了婚”这一情节,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1)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
(2)“差点”一词已点明别里科夫的婚事是以悲剧收场的。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经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3)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分别代表了保守、没落与进取、新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态度,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力量,这两种观念和力量是不可能依照人们的愿望被“撮合”到一起的。
(4)作者安排这一情节,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更有利于彰显主题。
辖制了全城人十几年的别里科夫就这样突兀地去世了,导致他死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真的被华连卡笑死的吗?
别里科夫死于“套子”
①喜欢辖制一切的他发现自己对华连卡姐弟没有任何办法,无计可施的他被气死。
②胆小多疑的他把华连卡爽朗的笑声误认为嘲笑,他认为“摔下楼”的事肯定会被所有人嘲笑,他自己吓死自己。
③思维固化的他接受不了所有的新事物,好不容易走出套子的一次尝试也失败了,让他蜷缩到家里,害怕世界。
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
自杀:从他的日常穿着与习惯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极为保守,正是这种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
他杀:别里科夫的死也属于他杀,当时的俄国实行沙皇专制统治,而别里科夫就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从根本上说,沙皇专制制度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一切维护旧制度、旧秩序且阻碍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反动人物及其思想,是注定要被抛弃的。
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滋生这种人的土壤还在,所以问题不会消失。更多人会因恐惧成为新“套中人”。
杀死一个怪人只需坟墓,
杀死一种思维需要整个时代的自省。
沙皇专制制度
土壤
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套子”这一物象有何作用?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套子”式的生活习惯、思想特征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封闭守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社会秩序的典型形象。
串联故事情节:“套子”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
反映社会背景:“套子”点出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一所学校、一个小城市,影射了一个处处皆有“套子”的社会。
揭示小说主题:“套子” 具有象征意义,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保守反动。
小说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描写别里科夫的特征及婚事的失败等情节,刻画了一个封闭保守、害怕变革、极力维护旧秩序的“套中人”形象,揭示了精神的奴役对人心灵的巨大毒害,批判了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呼唤。
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