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1. C(内涵没有更新,只是形式更新。 )2. C(其独特性与 “ 生命力更为旺盛” 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且原文表述的是“ 其他濒临灭绝、后继无人的非遗” ,题干中 “ 超过其他非遗项目” 扩大了范围。)3. D(A文学虚构场景,且缺少代际互动; B只是春节的氛围,未涉及集体记忆; C现代科技对传统的改变。)4.材料一侧重春节文化内涵与申遗的意义。材料二侧重春节的集体记忆与传承方式。(每点 2分)5. ①在拜年走亲访友、春运城乡流动等氛围中,春节的集体记忆被群体成员分享。②在阖家团圆、祭祀祈福等节日仪式中,家族文化和亲情在家庭场域中实现代际传递。③海外华侨华人在海外因地制宜传播春节符号,助推春节文化不断更新。(每点 2分)6. D(这只是个夸张的说法,与过日子是否精细、谨慎无关。)7. B( “ 加建的装饰性结构” 原文无据,且并不是回到简陋的状态,而是产生了一种“ 可方便逃生” 的安全感。 )8. ①强调许多看似不起眼的东西,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②暗示万物都都严格按照规律生长,或受到条件的制约或影响。③暗示乌乡的自然生态处于一种完美和谐的状态。(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合理的理解,可酌情给分。)9. ①通过西北沙漠地带和乌乡门廊用途的不同,感受到不同地域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巨大文化差别,揭示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深远影响。②借当地居民的亲身经历,传达对灾难的独特思考。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包括身体的伤残和心理的阴影,也会成为生命中最深的印记。③深刻感知人与事物的关系。意识到生活中的每样东西都有存在的意义,哪怕看似平凡普通,也都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传达出对生活质朴、真实的理解与感悟。(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0.CEG11.C(A 本文中的“ 无以” 意为“ 没有能……的人” ,《陈情表》中的“ 无以”意为“ 没有办法……” ;B都可译为“ 认为” ;D本文中的“ 以” 可译为将、把,把国政托付给他,《归去来兮》中的“ 以”译为 “ 来” ;C 本文中的 “ 封” 指 “ 泰山封禅”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 “ 封” 意为 “ 边界” ,故选项判断错误。)12. D(材料二说李世勣 “ ‘ 家事’ 一言,而社稷倾于武氏,所必然矣” ,是说李世勣的话加速了武氏掌权导致社稷变化的趋势,而 “ 最终导致了武氏篡夺唐朝社稷” 表述过于绝对,武氏篡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3( 1)我现在贬谪他(或:将他降职),如果他即刻出发,等我死后,你以后任用他为仆射,他就承受了你的恩情,必定会为你竭尽全力。(“ 黜” ,贬谪、降职;“ 俟” ,等待;“ 荷” ,承受;“ 致其死力” ,为…… 竭尽全力。)(2)利益在别人那里,就会抛弃君主、亲人,违背诺言,转眼之间就会这样,这是必然的道理。( “ 君亲” ,君主、亲人; “ 不旋踵” ,转眼之间,形容时间短; “ 券” ,道理或证明;句意 1分 。)14. ①李世勣唯利是图,以利益为导向,不可托付国政; ②太宗明知李世勣的品性,却仍用利益操控他,策略错误; ③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更可靠的托孤人选,太宗却选择李世勣,用人不当。(每点 1分,意思对即可。)15. C(并非直接抒发)16. 李诗:以“ 碧草” 的茂盛反衬西施馆的荒芜,突出历史遗迹的冷寂( 1分)。 “ 碧草” 与“ 寒飞” 的江鸟构成凄清画面( 1分),烘托诗人对吴越兴亡的感伤,暗含物是人非之叹( 1分)。杜诗:“ 碧草” 春意盎然,却与“ 自” 字结合,( 1分)暗示无人瞻仰,突出武侯祠的荒凉。( 1分)表达对英雄逝去的惋惜和悲慨。( 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理解,能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7.(1)松菊犹存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2)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18. 甲:他们“ 社交体力” 流失/下降 乙: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丙:向外探寻 (每空 2分,意思对即可)19. 胚—坯(毛坯);衷—钟(钟情);亲—青(青睐)20. 第一处 “ 降低” 改为 “ 减少” ;第二处 “ 从而” 改为 “ 而非” 。21. ①千差万别 ②与世隔绝22. “ 零糖社交” 指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距离和独立性( 1分),节约社交成本( 1分),避免社交焦虑( 1分)的一种社交方式( 1分)。(单句形式 1分,几个要点大意符合即可。)23.作文①内涵阐释:缝隙:可指人生的挫折、缺憾、空白或弹性空间,也可象征压力下的喘息、困境中的转机。成长:需探讨如何面对、利用甚至创造 “ 缝隙” ,使其成为突破的契机。②立意角度“ 缝隙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成长需要留白与弹性,过度紧绷反而限制发展。“ 疏密有致,方成气象” ——人生的节奏应张弛有度,既不懈怠,也不盲目内卷。“ 在密处扎根,在疏处生长” ——扎实积累与灵活调整同样重要。“ 接纳缝隙,方能完整” ——正视不完美,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注:因结尾有 “ ……” ,如考生有独特且正确的认识和联想应予以肯定。③ 写作注意事项紧扣材料:写作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材料中对 “ 缝隙” 的不同态度展开,要避免脱离材料,泛泛地谈人生的完美与缺陷等话题。避免片面:立意时要辩证思考,不能一味否定追求完美、密不透风的奋斗,而是强调在其中找到平衡,突出 “ 缝隙” 的价值。一类文(48-58) 二类文(42-47) 三类文(36-41) 四类文(35以下)内容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中心明确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感情真挚 感情真挚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表达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大 体符 合 文 体要 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求 结构混乱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不通顺字体工整 字体较工整 语言基本通顺 语病多字迹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发 深刻(1、透过现象深 丰富( 1、材料丰富 有创意( 1、见解 有文采( 1、语言展 入本质 2、揭示问题 2、形象丰满 3、意 新颖、材料新鲜、 生动,句式灵活等 产生根源 3、观点具 境深远) 构思精巧 2、推 2、善于运用修辞级 有启发作用 4、有思 理、想象有独到之 方法 3、文句有辨色彩) 处 3、有个性特 意蕴)征)其他扣分项评定:出现错别字 ,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 50字扣 1分;无标题扣2分。 ·残篇评定:6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 (每少50个字扣 1分)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200字以下的文章, 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分或 2分,不评0分。只写标题的,给 2分,不评0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译文:材料一 :李世勣曾经在宴会上陪侍太宗,太宗从容对他说: “ 我儿刚刚登上储君之位,朕寻求可以托付朝廷之事和年幼太子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你的,你以前没有辜负李密,难道能辜负我吗! ” 世勋流泪谢恩,咬破指头,沾血(为誓),不久李世勣大醉,太宗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他身上,他被信任到了这种地步。二十三年,太宗卧病,对太子说:“ 李世勣才智卓绝,然而你对他没有恩德,恐怕他不能够顺服你。我现在将他贬谪,假如他即刻就走,等我死后,你以后可再重用他为仆射,他就会感激你的恩情,一定会拼死效力;如果他徘徊不定,犹豫观望,应当杀掉他。 ” 五月,戊午日,(太宗)任命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李世勣接受诏令后,没有回家就前去上任。过了不久,太宗驾崩。 六月初一 ,甲戌日,高宗即位。九月,乙卯日,(高宗)任命李世勣为左仆射。某天,李世勣入宫觐见,高宗问他说: “ 朕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诸遂良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褚遂良已是顾命大臣,那么事情就应该停止吗?” 李世勣答道:“ 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再问外人呢!” 高宗的主意就定了下来。庚午日,高宗将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麟德初年,高宗东行到泰山封禅,封李世勣为封禅大使,于是随驾前行。途中在滑州住宿,李世勣的姐姐很早守寡,住在李世勣的旧宅,武皇后亲临她的住所慰问,赐给她衣服,并且封她为东平郡君。 李世勣又坠马伤脚,高宗亲自下问,把自己乘坐的马赐给他。材料二:把利益当作恩德的人,见到有利可图就没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了。所以能够孝顺父母的子女,必定不会把父母给予的土地房屋等财产当作恩德;能够忠诚于君主的臣子,必定不会把君王赐予的爵禄当作恩德;能够诚信对待朋友的人,必定不会把朋友赠予的车马裘服当作恩德。怀着图利之心去孝敬父母、忠于君王,利益一旦消耗完,这些人就会像驾车一样快速离开。如果别人那里能提供利益,那他们会背弃君王和父母,违背诺言,转眼之间就会这样,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慈父不用利益来养育自己的孩子,明君不用利益来引诱他的臣子,正直忠贞之士不以利益来结交朋友。唐太宗将李世勣贬为叠州都督,而告诫高宗说: “ 你对他没有思情,我死后,你任命他为仆射, 来亲近信任他。” 太宗这是早已明知李世勣唯利是图,一贬一赐之间,想比较就会产生感激或怨恨之情,他是个无赖小人,这是清晰可见的:但却把辅佐柔弱的皇太子的重任托付给他,不是很愚蠢吗! 长孙无忌作为元勋重臣兼外戚是可以依赖的,诸遂良忠诚正直是值得托付的,李世勣能做些什么呢?唐高祖不能明察而轻率赞许他是纯臣, 太宗犹豫不决而将国政托付给他。利益在高宗那里,则李世勣被高宗任用,利益在武则天那里,则被武则天任用。正因为李世勣一心只贪图利益,而太宗拿利益来笼络他,这一点早就被李世勣所窥测到,来谋求更多利益。 “ 家事” 那句话,使得社稷最终掌握在武则天手中,这是必然的结果。如果说李世勣才智卓绝,把边陲大事委任给他,在叠州禁锢就可以了。唐朝还怎么会发生祸乱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