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渡荆门送别唐·李白学习目标(一)反复诵读诗歌,感知诗意,感悟诗境。(二)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三)体会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豪放飘逸,充满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他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作者简介李白人生经历读书和游历时期。(25岁之前)壮游与求仕时期。(41岁之前)长安三年入仕时期。(42岁-44岁)再次游历时期。(45-55)安史之乱时期。(56-62)62岁客死当涂。作者简介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到二十五岁之前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写作背景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文体知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理解诗意jīnglián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从】往。【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译文:我乘船远渡荆门山之外,来到楚国这个地方游览。理解诗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江】长江。【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译文: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奔流进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理解诗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译文: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理解诗意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依然。【怜】喜爱。【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万里】喻行程之远。译文: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乘舟远行。理解诗意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远渡的地点与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赏析诗歌2.颔联中“随”“入”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妙在何处。“随”字化静为动,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将静景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江水涌入原野的磅礴景象。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借景抒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万丈豪情、喜悦心情和蓬勃朝气。赏析诗歌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赏析诗歌4.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衬托了江水的平静。赏析诗歌“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衬托了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艺术效果十分强烈。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赏析诗歌主旨归纳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结构梳理渡荆门送别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绘景抒情:怜水送行舟远景——平野 江流近景——江月 云生雄浑壮阔意境高远起承转合李白经典诗句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最狂傲不羁的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课外拓展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训练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当堂训练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