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1.《晋纪·总论》载:晋武帝时期,天下安定,人乐其业,“牛马被野,余粮委亩……故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而当时的京城,更是天下财富最集中的地方。当时的京城是(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开封2.420—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见,南朝时期( )A.政权更迭频繁 B.疆域面积扩大C.商品经济发达 D.多个政权并立3.《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南朝名士王肃投奔北魏,“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已后……食羊肉酪粥甚多”。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A.社会生产的恢复 B.民族交融的加深 C.中外交流的频繁 D.南北经济的互补4.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历史上统称为( )A.“南朝” B.“北朝” C.“十六国” D.五代十国5.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动了( )A.八王之乱的爆发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6.公元609年,淮南、江南、岭南登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2.4%,到742年,上述地区的登记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27.7%;到11世纪,这一区域的人口已经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这反映了( )A.政治中心的转移 B.经济格局的变迁 C.民族交融的深入 D.社会治理法治化7.西晋灭亡后,北方流民进一步南迁。史载:“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百姓南渡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由此可知,当时(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人口南迁促进经济发展C.通过改革实现富强 D.政治局势影响人口迁徙8.汉初,“荆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到南朝宋时,“民勤本业,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 B.劳动人民辛勤劳作C.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 D.江南人注重积蓄9.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作物种类增多,以前江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农作物大都来自北方。据此可知,东晋南朝时,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主要得益于(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口的南迁C.江南开垦大量荒地 D.生产工具的改进10.东晋时期,一些原来主要种植在北方的农林品种,如小麦、麻、粟、豆、枣树和杏树等,也在南方种植。这主要源于( )A.北民南迁促进物种交流 B.北方自然灾害频繁发生C.南北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D.南方耕地面积不断增加11.小麦原本产自北方。318年,东晋政府下诏:“徐、场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熯地投秋下种。”444年,刘宋令“南徐、兖、豫及扬州、浙江西属郡,自今悉督稻麦,以助阙乏。”材料强调了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政府对农业的重视C.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D.江南土壤肥力增强12.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A.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B.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C.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13.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二: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南方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这一事件对秦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14.【中国古代经济】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由于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粮食的储备,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摘编自卜宪群主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东晋南朝时期,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部分地方的养蚕技术很可观,如永嘉郡有八辈蚕(一年内八次出茧),每年三月至十月出丝。刘裕灭后秦时,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设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再限于成都一地。——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的表现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东晋南朝时期南方丝织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江南丝织业得以发展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时期,是在西晋,这一时期的都城是洛阳,故选项C符合题意;A.咸阳,秦朝都城,不符合题意;B.长安,西汉等王朝的都城,不符合题意;D.开封,北宋等王朝的都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答案:A解析: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存在时间都较短,说明政权更迭频繁,材料未提及疆域、商品经济和多个政权并立,A正确。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可知,王肃由“不食羊肉及酪浆”到“食羊肉酪粥甚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加深,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习 惯逐渐被中原地区人民接受,B项符合题意。故选B。4.答案:A解析: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故选:A。5.答案:C解析:据题干“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可知,西晋灭亡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C符合题意;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在西晋建立以前,排除B;西晋灭亡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D。故选:C。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公元609年,淮南、江南、岭南登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2.4%,到742年,上述地区的登记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27.7%;到11世纪,这一区域的人口已经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表明南方地区人口逐渐增加,最终超过北方,反映的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即经济格局的变迁对人口的影响,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基本在北方,基本未转移,排除A项;民族交融涉及的基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迁移促进了民族交融,与南方人口的增加关系不大,排除C项;社会治理法治化不是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江淮地区的战乱不断,导致人口不断南迁,说明政治局势影响人口迁徙,D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A:题干未提及人口南迁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B;题干信息与改革无关,排除C。故选D。8.答案:C解析:阅读题干材料可知,材料是关于汉初到南朝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变化。汉初时,描述是“荆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意思是地广人稀,没有积累,贫穷。到南朝宋时,描述是“民勤本业,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意思是人民勤劳于本业,鱼、盐、木材等资源丰富,供应充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如西晋八王之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北人南迁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如铁制农具、牛耕、水利工程)、手工业技术(如制盐、纺织)和资源开发方法。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生产力,使江南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网、鱼盐、木材)得到有效开发,从而促进了经济积累和繁荣。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C项正确;江南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温暖、水源丰富)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汉初时这些条件已存在,却未导致繁荣,因此,自然条件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人民勤劳(如“民勤本业”所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这更多是普遍现象或结果,而非具体驱动力,汉初江南人民也可能勤劳,但因缺乏先进技术,无法改变贫困局面,排除B项;注重积蓄是经济繁荣的表现或文化习惯,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B解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与农作物种类的增多无关,排除A项;根据题干“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作物种类增多……这些农作物大都来自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大量北方农作物品种,故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主要得益于北方人口的南迁,B项正确;江南开垦大量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与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无关,排除C项;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无关,排除D项。故选:B。10.答案:A解析:东晋时期北方农林品种在南方种植,主要是因为北方战乱,大量北方民众南迁,带来了北方的农作物品种,促进了物种交流。北方自然灾害频繁不是主要原因;当时南方经济发展,但南北方经济并非协调发展;南方耕地面积增加与北方农林品种在南方种植无直接关联。11.答案:B解析:东晋政府于2018年和2019年先后发布诏令,允许在除特定地区外的更多区域开垦荒地,并鼓励江南地区广泛开展农业生产以解决物资匮乏。这些政策直接体现了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是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选项A未提及人口迁移,选项C和D则与题干信息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B。12.答案:D解析:由题干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替频繁,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即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D符合题意。13.答案:(1)事件:商鞅变法。影响:促进秦国经济发展,使秦国国力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2)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南迁人民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3)因素: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生产工具的革新;安定的社会环境;劳动力因素;先进的生产技术等。解析:(1)事件:根据材料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和所学可知,商鞅出生于卫国,又称卫鞅,入秦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成效显著。故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影响:对秦国经济的影响可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和在诸侯国中的地位的角度回答。促进秦国经济发展,使秦国国力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2)原因:根据材料二“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得出北方战乱;根据材料二“南方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得出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根据材料二“南方……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得出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南迁人民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3)因素: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可得出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这一因素;根据材料二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可得出安定的社会环境、劳动力、生产工具的革新、先进的生产技术等因素。14.答案:(1)表现: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影响: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2)发展:丝织业在南方比较普遍:南方养蚕技术提高:南方织锦地区增加。原因: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技术;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江南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的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由于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可知,当时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的表现为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根据材料“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粮食的储备”可知,有了粮食储备。(2)发展:根据材料二“东晋南朝时期,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可知,丝织业在南方比较普遍;根据材料二“部分地方的养蚕技术很可观,如永嘉郡有八辈蚕(一年内八次出茧),每年三月至十月出丝。”可知,南方养蚕技术提高;根据材料二“刘宋时期,江南织工、缝工随日本使者东渡,对日本的丝织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可知,对日本的丝织技术有促进作用。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江南丝织业得以发展的原因包括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技术;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江南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的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