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公元4世纪后期发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战役,南方的取胜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使南方的发展得以持续,而失败的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用世纪、年代的方式表示,描述正确的是( )A.公元前3世纪80年代 B.公元3世纪80年代C.公元4世纪80年代 D.公元4世纪90年代3.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统八十七万步骑,气势如虹,南下攻晋,却在淝水河畔被谢玄率领的八万晋军击溃。材料描述的这场战役( )A.导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B.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乱局面C.成为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使匈奴遭到了沉重的打击4.“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次战役( )A.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 B.奠定了楚汉战争的结局C.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D.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5.1980年,考古学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发现了一处石室遗址,结合洞内石壁祝文刻辞与史籍记载,确定其为拓跋鲜卑先祖所居,命名为嘎仙洞遗址。历史上,鲜卑拓跋部所建立的统一北方的政权名为( )A.北魏 B.东魏 C.北周 D.前秦6.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羌7.貊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8.我国历史上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到的地点是( )A.殷 B.洛邑 C.咸阳 D.洛阳9.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1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1.平城是鲜卑勋贵的聚居地,保守势力非常强大,汉化政策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孝文帝决心将都城迁到洛阳。材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 )A.推行改革 B.整顿吏治 C.移风易俗 D.统一北方12.《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1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写出①②两处代表的政权名称。(2)材料二中的“魏主”是指哪个皇帝?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3)材料三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语言?为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4)除了材料三中措施外,孝文帝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写出两个即可)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14.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一:从北魏建国至孝文帝亲政前,北魏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上,作为都城已一百多年,人口不断增加;处于寒瘠之地的平城,粮食运输极为困难。军事上,北魏与经济、文化更为发达的南朝政权接壤,南朝对北魏构成天然的威胁,使其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不仅如此,在北魏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劲敌柔然等族。再从政治上看,北魏贵族保守势力相当强大,而且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原来的鲜卑旧俗已不适应当时政权的巩固与皇权的集中,从而滞缓了北魏的进一步发展。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实行汉化政策使自己的政权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材料二: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1)依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A.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起义军同秦军主力在巨鹿地区的一场战略决战,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排除A项。B.官渡之战是公元200年在官渡发生的北方两个最强大的军阀袁绍与曹操之间进行的一次大战。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B项。C.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D.根据所学可知,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于肥水交战,最终东晋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D项正确。故选:D。2.答案:C解析: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为一个世纪,十年为一个年代,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383年为公元4世纪八十年代。C项正确。3.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统八十七万步骑,气势如虹,南下攻晋,却在淝水河畔被谢玄率领的八万晋军击溃可知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B项正确;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八王之乱成为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C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奴使奴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D解析:分析题文的“公元383年……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打败了前秦,稳固了东晋统治。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与秦灭六国有关,垓下之战奠定了楚汉战争的结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D。5.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A项正确;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排除B项;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排除C项;前秦是氐人苻氏建立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B项正确;匈奴建立过汉赵、胡夏、北凉政权,排除A项;氏族建立了前秦,排除C项;羌族建立了后秦,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民族交融。根据“貊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可知,题干说明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得到传播,体现了民族之间相互交融。故选D。8.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到的地点是洛阳,D项正确;殷是商朝都城,排除A项;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排除B项;咸阳是秦朝都城,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C10.答案:C解析:为了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首先迁都洛阳,然后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旧俗兴汉化方面,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汉化政策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孝文帝决心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顺利推行汉化政策,孝文帝于494年将都城从亚城迁到洛阳。故选A。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按照华夏礼制举行祭典,这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C正确。“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说法太绝对,A排除;北魏只是统一了北方,没有统一南北,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举行祭典方式的变化,没有反映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D排除。故选C。13.答案:(1)①:西晋;②:东晋。(2)北魏孝文帝。洛阳。(3)“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4)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写出两个即可)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解析:(1)根据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知,材料一中的“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2)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知,这涉及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禁胡语,说汉语的措施。因此“北语”指的是鲜卑语,“正音”指的是汉语。(3)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列出汉武帝采取的其他汉化措施,包括易汉服、改汉姓、通婚姻等。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作答。14.答案:(1)平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周边并立政权对北魏存在军事威胁;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皇权的集中和统治的巩固;鲜卑旧俗制约了北魏的进一步发展。(2)加快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增强了北魏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为汉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经济上,作为都城已一百多年人口不断增加;处于寒瘠之地的平城,粮食运输极为困难”可以得出,改革的原因是平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根据材料一中“军事上,北魏与经济、文化更为发达的南朝政权接壤,南朝对北魏构成天然的威胁,使其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不仅如此,在北魏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劲敌柔然等族”可以得出,改革的原因是周边并立政权对北魏存在军事威胁;根据材料一中“再从政治上看,北魏贵族保守势力相当强大,而且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原来的鲜卑旧俗已不适应当时政权的巩固与皇权的集中,从而滞缓了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得出,改革的原因是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皇权的集中和统治的巩固;鲜卑旧俗制约了北魏的进一步发展。(2)依据材料二中“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可以得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二中“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可以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根据材料二中“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可以得出为汉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