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后检测 (含解析)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后检测 (含解析)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

资源简介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如果想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阅读( )
A.《九章算术》 B.《伤寒杂病论》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
2.该人物生活于北朝时期,他亲自参与耕作,在广泛搜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齐民要术》,书中对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工具作了详细介绍。该人物是( )
A.祖冲之 B.张仲景 C.华佗 D.贾思勰
3.网上搜索一位历史人物,得到“《大明历》”“水碓磨”“擅长机械制造”等信息。这位历史人物是( )
A.顾恺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祖冲之
4.祖冲之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由朝廷正式颁行;唐玄宗征召僧一行入宫,制定了《大衍历》,并将之通行天下。这说明我国古代( )
A.经济重心南移 B.官员素养提高
C.历法源远流长 D.政府关注民生
5.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其科技成就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学、医学、数学等领域。这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
A.开放性 B.实用性 C.理论性 D.实验性
6.《南史》记载,祖冲之经过反复测算,把圆周率精确至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还制造出水碓磨、千里船、指南车等。这体现了他( )
A.注重实践与创新 B.传承儒家经典 C.关注百姓的生活 D.追求仕途晋升
7.某校书法社团学员在临摹《兰亭集序》书法字帖时,被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笔势所折服。《兰亭集序》的作者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欧阳询
8.“虽无丝竹管弦乐,却有觞咏吟唱题,茂林修竹惠风畅,崇山峻岭清流急。潇洒淋漓呈一序,天下行书数第一。”下列作品与优美诗句对应正确的是( )
A.《汉书》 B.《女史箴图》
C.《兰亭集序》 D.《洛神赋图》
9.晋代士人崇尚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以阴柔为基调,柔中带刚;鲜卑族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北魏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这表明书法艺术( )
A.体现经济发展程度 B.融入崇文尚德内涵
C.凝练民族地域特性 D.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10.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著名的两大石窟。石窟的雕造吸收了哪一教派的艺术( )
A.伊斯兰教 B.儒家思想
C.佛教 D.道教
11.某同学拟定了主题为“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四个探究小课题,其中最切题的是
A.《论语》与佛教文化 B.《史记》与宗教活动
C.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 D.云冈石窟与雕塑艺术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科技文化成就包括( )
①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②王羲之书法与魏碑在南方盛行
③范缜的《神灭论》
④《齐民要术》的农学成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③④
13.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延二年(436年),魏灭北燕。太延五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随着进军中原,拓跋族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的封建文化。……孝文帝时,北魏政府中已较牢固树立了“农为政首”“务农重谷、王政所先”的农本思想。……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抗旱保墒,以及肥料使用、作物轮栽和选种育种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齐民要术》的成书条件。
材料二:北魏以降,石窟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云冈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饰加上鲜卑的饰带,带有一种身体的透明感,龙门石窟的大佛则是完全的汉服,……宾阳中洞的主佛与云冈石窟中的大佛相比较而言,少了一些宗教气质的威严,更多体现了汉家文化的温和可亲。……洛阳作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新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越使得龙门石窟在开凿之际就已经汲取了南朝佛画流变的精粹以及承载着汉文化的碑刻以及书法精华。
——《犍陀罗样式的汉化终点》
(2)据材料二,概述北魏石窟造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3)综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北魏文化发展的特点。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从艺术风格来说,云冈石窟的造型反映北魏前期的生活写真,其雕像的线条粗犷洗练,胡人的味道很重,有些石窟还将北魏的政治状况用雕像的排列造型反映在石窟结构上。后来北魏从大同南迁洛阳,北魏政权为了维护统治和减少民族冲突,全面汉化,连祖先的姓氏也放弃而改汉姓,这时候龙门石窟的雕像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观。
材料二
(1)要想参观云冈石窟应去我国哪省的哪一城市
(2)石窟艺术的修建,反映了哪一宗教的盛行
(3)为什么说石窟艺术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D项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朝的数学家,排除A;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排除BC两项。故选:D。
3.答案:D
解析:题目中提到的“《大明历》”“水碓磨”“擅长机械制造”等信息,与祖冲之的成就相符。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编制了《大明历》,并设计制造了水碓磨等机械。因此,答案为D。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祖冲之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由朝廷正式颁行;唐玄宗征召僧一行入宫,制定了《大衍历》,并将之通行天下”,可知,南朝宋齐之间的杰出科学家祖冲之创制《大明历》,唐朝时期,唐玄宗征召僧一行入宫,制定了《大衍历》,因此材料说明我国古代历法源远流长,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指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核心区域逐渐从北方黄河流域转移至南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历史过程,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因为题干内容反映的都是历法,排除A项;官员素养是综合政治品格、道德修养、履职能力等多维度的复合型素质要求,其核心在于实现个人修为与公共职责的有机统一,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因为题干内容反映的都是历法,排除B项; 关注民生是指国家和社会重视并解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福祉,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因为题干内容反映的都是历法,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A.中国古代科技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不能体现开放性,排除A。B.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是农业文明,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农学、天文学、医学、数学,这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实用性,故B正确。C.中国古代科技以技术为主,没有产生系统的理论,排除C。D.中国古代科技以生产为基础产生,不是以实验为基础产生,不能体现实验性,排除D。故选:B。
6.答案:A
解析:题干提到祖冲之在数学领域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并制造了水碓磨、千里船、指南车等实用工具。这些成就既包含数学理论的突破(创新),又涉及技术发明与实际应用(实践)。选项A“注重实践与创新”直接对应其兼具理论探索与技术创造的双重特质。B“传承儒家”侧重思想继承,与科学实践无关;C“关注百姓生活”虽部分关联技术应用,但未突出创新性;D“追求仕途”则与题干内容无直接联系。因此,答案应为A。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故A符合题意;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都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与《兰亭集序》不符,排除BCD。故选:A。
8.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天下行书数第一”指的是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集序》,C项正确;《汉书》属于史书,排除A项;《宣和书谱》是一部系统记录宫廷藏帖的巨著,排除B项;《洛神赋图》是绘画作品,排除D项。故选:C。
9.答案:C
解析:晋代书法体现士人精神气度,北魏书体体现鲜卑族民风,说明书法艺术凝练民族地域特性,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崇文尚德和书法发展态势,C正确。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佛教的东传及魏晋南北朝的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石窟里雕刻着数量惊人的大小雕像,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艺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云冈石窟是雕塑艺术的代表,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
12.答案:C
解析: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魏碑则盛行于北魏控制的北方,②排除;《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的作品,④排除。其余两项均为南方地区的科技文化成就。
13.答案:(1)北魏统一北方; 统治者接受中原封建文化(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农业生产技术的长期经验积累、贾思勰的努力创造。
(2)佛像服饰从印度服饰、鲜卑服饰到完全的汉服; 佛像神态从威严到温和可亲。
原因:佛教的传播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民族大交融)。
(3)交融性、继承性、创新性。
解析:(1)成书条件:根据材料“太延二年(436年),魏灭北燕。太延五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随着进军中原,拓跋族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的封建文化。”可知,北魏统一北方为《齐民要术》的成书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孝文帝时,北魏政府中已较牢固树立务农重谷、王政所先的农本思想”可知,统治者接受中原文化,重视发展生产;根据材料“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抗旱保墒,以及肥料使用、作物轮栽和选种育种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知,农业生产技术的长期经验积累为《齐民要术》的成书创造了条件。
(2)变化:根据材料“云冈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饰加上鲜卑的饰带,带有一种身体的透明感,龙门石窟的大佛则是完全的汉服,宾阳中洞的主佛与云冈石窟中的大佛相比较而言,少了一些宗教气质的威严,更多体现了汉家文化的温和可亲”可知,北魏石窟造像的变化:佛像服饰从印度服饰、鲜卑服饰到完全的汉服;佛像神态从威严到温和可亲。
原因:根据材料“洛阳作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新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越使得龙门石窟在开凿之际就已经汲取了南朝佛画流变的精粹以及承载着汉文化的碑刻以及书法精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的传播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北方民族大交融促进了北魏石窟造像的变化。
(3)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齐民要术》的成书条件可得出,北魏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交融性,北魏政权到中原之后,接触到了中原封建文化,树立了农本思想,在此基础上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根据材料二,概述北魏石窟造像的变化可得出,北魏文化具有创新性,佛像服饰从印度服饰、鲜卑服饰到完全的汉服,还有佛像神态从威严到温和可亲,佛教造像实现了本土化的改变;因此北魏文化发展具有交融性、继承性、创新性。
14.答案:(1)山西省大同市。
(2)佛教。
(3)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