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
一、单选题
1.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2.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时期,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改革开放后,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 B.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
C.立足于农村现实条件 D.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3.1906年,清政府改巡警部为民政部,下设卫生司中有保健、检疫、方术三科。1907年,各省增设的巡警道,其下属警务公所中的卫生课职能如下:“掌卫生警察之事。凡清道、防疫、检查食物、屠宰考验、医务、医科及官立医院各事项皆属之。”这些措施( )
A.使中央传统的六部建制得到发展 B.使基本医疗体系得以在我国建立
C.体现了中国对西方公共卫生措施的借鉴 D.使各地的立宪派转而倒向革命
4.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一次自救运动,也是一次“自掘坟墓”的改革。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清末教育改革( )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D.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5.下表为青岛海信公司发展大事记。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
1979年 青岛电视机总厂成立,并被国家确立为电视机定点生产单位
1984年 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下线,创造当年引进、当年投产的高速度
1994年 青岛电视机厂改制为青岛海信集团公司
1997年 青岛海信电器股票上市
2006年 海信进入欧洲市场,以高科技的平板电视打入欧洲销售主渠道
2007年 海信欧洲研发中心正式运转
A.基础设施建设位于世界前列 B.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C.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发展完善 D.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政权,在外交上采取的紧迫措施是( )
A.抗美援朝斗争 B.参加日内瓦会议
C.出席万隆会议 D.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7.根据国家三线建设规划,经周总理批准,1964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等专业外迁,选址在四川绵阳建立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蒋南翔亲任分校校长,代号“651工程”。清华大学内迁是三线建设时期高校内迁的一个缩影,这主要是为了( )
A.培养科技人才 B.应对紧张形势 C.改善工业布局 D.增强国防力量
8.学者王先明指出,百日维新时期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王先明旨在说明百日维新时期( )
A.官僚集团思想较僵化 B.改革内容背离了国情且无实效
C.改革的举措急躁冒进 D.政治变革缺乏深入开展的条件
9.公元前536年在我国法制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就是这年三月,“郑人(子产)铸刑书”。杜预注说∶“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此举引起晋国名人叔向的批评,认为百姓有刑书作依据,将不看你的位置高、权势大而引刑书的条条与其争论是非。孔子也认为,将刑罚条款铸在鼎上,民众只以鼎上的条文为据,那还能尊重当官的贵人?据此可知,子产此举( )
A.实现了礼治向法治转变 B.催生了我国第一部法律
C.宣告传统统治秩序崩溃 D.触动了传统贵族的利益
10.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发布上谕禁止国民缠足,制定相关章程发展女学,并采取有步骤、分类别的方式来实现禁烟,除此之外还在禁毒和剪辫易服、婚姻习俗变革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这些改革( )
A.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使清政府摆脱统治的困境
C.源于鸦片走私后的白银外流 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化
11.1898年1月,康有为给光绪帝上书,建议在中央设立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康有为此举意在( )
A.建立代议制机构 B.增强改革派的实力 C.裁撤旧官僚机构 D.寻求社会各界支持
12.史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列史料的信息中可以推断的结论有( )
公上年(前688年),“我邦,其成,初县”。 《史记》
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一前338年)年间商鞅变法:“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
①地方实行县制萌芽于春秋时期 ②商鞅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
③郡县制的形成与诸侯争战有关 ④战国初期普遍推行郡县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
A.使得特务政治横行无忌 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14.自1979年以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短期职业大学。这种大学实行“收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的办学原则,坚持为地方服务,具有地方性、职业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等鲜明特色。短期职业大学的兴起( )
A.适应了改革开放的人才需求 B.响应了“三个面向”的要求
C.开始引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 D.得益于高校内部结构调整
15.1907年3月8日,鉴于“近来京外官商士民创立女学堂者,所在多有”的事实,学部被迫颁布了以“启发知识、保存礼教”为宗旨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这表明( )
A.儒学丧失统治地位 B.新式教育成为潮流
C.女子政治地位提高 D.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16.如表所示为王安石变法中的相关内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王安石变法( )
法案 内容
青苗法 责成县令、县佐于借贷时亲自与者长、户长一道检视,防治“吏缘为奸”
方田均税法 方田官员亲自检验之后,官府还得慕人复算,又立方帐、庄帐、甲帖、户帖,防止“隐户漏 税”“产去税存”等弊端
A.注重变法措施的落实 B.加强了三司的财政权
C.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D.造成严重的冗官现象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仁宗时期,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国内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参知政事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改革主张,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法制等各方面,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从而揭开了“庆历新政”的序幕。但新政遭到强烈反对和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摘编自张俊英、邹璇《近60年来庆历新政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内容大体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财政经济改革,二是军政方面的改革,三是教育改革。改革开始后,王安石最为得意的“青苗法”,也最为时人所诟病。推行“青苗法”的目的本是济贫困、抑兼并、促生产。然而新法一经全面推行,不但无惠民之效,反而变成了害民之法。从政治上看,变法还导致了一个更为严重、贻害无穷的恶果-党争。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史称“新旧党争”。在反对派的巨大压力下,王安石在熙宁年间的变法夭折。
——摘编自金声《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比较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中期改革运动频发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党的百年历史看,土地政策不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时间 内容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1928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没收地主、富农、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以“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
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年) 1942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明确提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947年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提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摘编自张天佐《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百年历史回顾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27-1956年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变化的因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中国最古老的经籍之一《易经》里已出现了“改革”的概念一“天地革而四时成”。“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几千年前,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刚刚照亮历史地平线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等等古老的中国智慧,积淀为中华文明的固有秉性,历千秋万代而不衰,行千里万里尤蓬勃。纵观中国历史,通过改革或变法以强国,同样是古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摘编自徐成芳《改革开放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敞开的伟大品格》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A D A B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C A B A
17.(1)同:都一度得到统治者支持;内容都涵盖经济、军事和教育(改革措施全面、丰富);都遭到强烈的反对;都以失败告终。(答出两点即可)
异:内容上,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王安石变法以财政经济改革为先;过程上,庆历新政极其短促,很多措施未能全面实施,王安石变法的大多数措施得到了全面推行;政治影响上,庆历新政对官场未造成明显影响,王安石变法则引发了持续数十年的激烈党争。(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社会矛盾尖锐;边境局势紧张;统治者希望有所作为;有识之士(改革家)的思考和探索;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特点:土地政策的调整于社会主要矛盾(或国共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土地所有制经历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演变;土地政策的调整始终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
(2)因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苏联模式的借鉴。
19.(1)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农业发展;诸侯国为富国强兵进行变法。
影响:秦国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内容: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使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
(3)作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能推动国家强盛和民族交融。
20.(一)论题层次I:论题不明确或价值导向不正确;层次2:论题比较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层次3:论题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二)史料实证A.史料内容:所选史料须与题目取向相合,可以论述多个改革,也可以专写一次改革;史实描述有误酌情扣分。
B.层次要求:
层次1:观点正确,但史实较散,或运用不恰当,或史论未结合;
层次2:观点正确,能结合比较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较好;
层次3:双点正确,能结合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好。
(三)历史表述
层次1:思路不清,词不达意,表述不成文;
层次2:思路基本清晰,逻辑基本合理,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层次3:思路清淅,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四)结构合理
示例: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求变”与“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纷纷推行变法。秦国商鞅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措施,推动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成就统一霸业奠定基础。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顺应北方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又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为缓和民族矛盾,加快民族交融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朝时期,面对日益加深的统治危机,张居正在其辅政期间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改革税制,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综上所述,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而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