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沈阳市五校协作体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试卷说明:试卷共2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型(1-24题 60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型(25-27题 40分)
第I卷(选择题 每题2.5分,共60分)
1.沈阳新乐遗址距今7200多年,其房址布局与西安半坡文化很相似,出土文物有磨制精细的石斧、石凿、磨盘等石器,有“之”字纹深腹罐、高足钵、簸箕形器等陶器以及大量碳化谷物、果核等,还有极珍贵的煤精制品和木雕艺术品等.由此可知当时()
A.已处于新时期时代晚期 B.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文明特征
C.物质生产已具一定规模 D.与西安地区有区域文化交流
2.外服制首见于《尚书·酒诰》,即侯、甸(田)男卫四服.侯,即“为王斥侯”,乃防守边疆的部族;甸,即田猎之田,是向商王朝贡献猎获物的地区;“男服”多为江淮地区被征服族;卫,“为王捍卫也”,即王的禁卫军。这体现了商代外服制()
A.具有一定政治色彩 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方国处于主动地位 D.改变了天下共主局面
3.与夏商两代君主着力强化自身的军事实力以威慑诸侯的军事政策不同,西周军事制度的核心是通过政治或宗法手段控制、限制地方诸侯的军事实力,这一变化()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C.巩固了周王共主地位 D.导致礼崩乐坏出现
4.秦朝建立后,大力推行“书同文”政策,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但考古发现诸多秦简牍使用隶体书写。《汉书·艺文志》提到隶书是因狱事繁多,为便于徒隶(狱卒)使用而创制.此外,当时民间书写中,隶书的使用也较为广泛。这一现象反映出秦朝()
A.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相互对立 B.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矛盾
C.文化发展与政治意图存在差异 D.法家思想助推隶书的广泛传播
5.秦朝对于男子的人口登记尤为严格,规定只要是男子不论是否成年都要登记年龄,同时对于不报、虚报等情况给予重罚。除此之外,《秦律》明确规定成年人口都需登记入籍,称作“傅籍”;人口迁移居住地时也需重新登记,叫作“更籍”.这些做法旨在()
A.加强对基层的治理 B.保障国家赋役征发
C.缓和社会流民问题 D.确保农业人口稳定
6.西汉时期,入市采买之人均是仆役之流,有身份者不屑人市。但这一风气至东汉后期发生变化,所谓“命士”之人(受有爵命的士)逛市场者也不乏之,一些地方官吏出入市里,旁顾无人,这表明,东汉后期()
A.时人商业意识有所提升 B.豪强地主保护商业环境
C.财政运行趋势总体向好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固化
7.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御史监郡制度被废除,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重新划分监察州部,将州部由九个增至十三个.同时,刺史不再只是秋分时到州部,而是在州部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起初,刺史受丞相司直(丞相属下)的节制,后改为御史中丞“督部刺史”.汉代这些举措()
A.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B.削弱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
C.巩固了封建大一统政治局面D.体现了中枢决策权力的制衡
8.西汉末年,强宗豪族就开始建筑坞堡。当时豪族地主的“大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一般均具备相应的防御功能.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画有高墙厚壁,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后来福建地区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北方坞堡的特点.这段论述意在强调坞堡建筑()
A.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大 B.结构风格的创新
C.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D.历史传承与变迁
9.“永嘉之乱”后,初到江南的北方世族因置身于其地而哀歌痛哭.而后他们惊喜地发现,这方山水竟如此清朗秀丽。于是,寂寞千古的江南山水便有了情趣、诗意和生命。这一变化()
A.激发了世族收复故土的雄心壮志 B.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的时局
C.拓宽了“文人地理”的生存空间 D.促使世族心理结构由务实到敏感
10.据《魏晋南北朝官制考》整理的北周官员任职情况表(部分),这反映了()
官员姓名 民族 官职 主要政治举措
宇文泰 鲜卑 太师、大冢宰 推行府兵制,融合鲜卑八部与汉族六军
苏绰 汉族 大行台度支尚书 制定《六条诏书》,推行汉族均田制度
独孤信 鲜卑 大司马 采用汉制礼仪修订鲜卑婚丧习俗
韦孝宽 汉族 徐州总管 在边境推广鲜卑马政与汉族屯田结合模式
A.汉族官员主导北周政治改革 B.汉文化对鲜卑的单向渗透
C.北周民族交融下的制度创新 D.南北朝官制的同质化趋势
11.如图所示,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对于道的设置论述正确的是()
A.打破了自然地理界限,形成了犬牙交错局面
B.反映了当时唐统治者注重地方监察制度建设
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加强南北方经贸往来
D.易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12.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隋唐书法艺术难以超越 B.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流
C.君主开明有助艺术繁荣 D.对外开放利于艺术多元
13.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14.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大都兼有多个党籍,如伍廷芳有11个党籍。政党的组成往往不是以主义而是以党魁的感情为联络纽带,如为反对孙中山,章太炎与张 謇组建了共和党,当两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章太炎又退出,另立门户,这反映出当时政党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个人冲突导致政党分化组合 B.反动专制势力过于强大
C.政党组织自身发展的不成熟 D.不同党派竞争异常激烈
15.202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介绍,目前西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全民公费教育体系,享受教育“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政策的农牧民学生年人均经费标准达到5620元。这说明()
A.制度优越保障教育公平发展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完善
C.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全面实施 D.教育变革推动地区经济繁荣
16.在第一次迁徙中,印欧人主要驾着马车奔向古埃及、西亚等区域.而在第二次迁徙时,由于马镫和马掌的发明,印欧人已可以直接骑在马上奔驰,于是产生了骑兵,地区性帝国也随之出现.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A.推动了游牧技术广泛传播B.增强了跨区域文明的联系
C.加速了欧亚文化的一体化D.奠定欧洲族群的主导地位
17.英国1265年召开的国会和法国1302年召开的三级会议,是等级代表会议的肇始.等级代表会议中的第一、二等级本就是封建的特权阶层、统治阶级,而作为没有特权和爵位的第三等级-市民,能够进入国家政治机构,参与国家大事,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等级代表会议的出现()
A.反映了西欧城市经济的发展 B.表明西欧社会形态已经改变
C.加快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推动了欧洲政治民主化进程
18.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A.有利于近代国家的发展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D.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19.下图为英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因为国内政局的纷争动荡
B.BC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推动
C.CE段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是因为世界局势的稳定
D.FG段城市化水平滞缓是因为经济“滞胀”的影响
20.1920年12月,印度国大党用一切和平与合法的手段实现“司瓦拉吉”(意为“自治”)的新纲领,取代以“宪法手段”实现“殖民地式”自治的旧纲领.甘地对“自治”的含义作了新的解释:如有必要,就脱离英帝国独立.这()
A.反映了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瓦解B.体现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C.说明印度国大党放弃了非暴力抵抗 D.表明印度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21.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指明的道路”是指()
A.集中全国物力和财力战胜敌人 B.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实现工业化 D.实行农业集体化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22.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修正民族国家”是指
A.接受马歇尔计划 B.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C.加入世贸组织 D.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23.全球经济治理框架的建立,始于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的全球经济秩序的重建,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主要标志,如下面的结构图所示.此框架()
A.基于美国积极建立单极世界 B.面临改革和重构的重要挑战
C.倡导践行多边合作治理机制 D.聚焦于人类和平与发展问题
24.鉴于气候变化加剧导致全球气候移民数量激增,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合作建立系统性政策框架,并于2024年启动“气候移民适应计划”,协调成员国责任,推动移民接收地提供语言培训、职业认证等服务,并设立跨文化对话平台,这()
A.体现了全球治理中责任共担原则 B.加速了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认同
C.推动了国际劳动分工的政策调整 D.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均衡优质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25.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个屈辱与振兴并存的转型时期,无疑也给丝绸之路打上了时代烙印。从“近代丝绸之路”的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特别是晚清民初,我们从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可以看到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只是中国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民国时期,中国丝绸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价格变动受国际市场需求决定,曾经一度出现繁荣局面,南浔出了许多著名的丝绸商人,形成了“浔商”群体。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原来对边疆民族王公贵族的丝绸赏赐及贸易活动停止,陆路丝绸之路受到影响。随着国际市场萧条,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先进丝绸制品的竞争排斥,技术落后、式样陈旧、单调的中国传统丝绸急剧衰落,
-摘编自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6分)
(2)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4分)
(3)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古代“丝绸之路”相比,近代“丝绸之路”有哪些不同之处?(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墨西哥美食是其文化的生动诠释,在西班牙殖民者到来前,阿兹特克人、玛雅人等已形成以玉米、辣椒、豆类为基本元素的饮食文化,1519年西班牙殖民后,猪、牛、羊等食材被引入,产生一系列的融合性菜肴。在调味品方面,本土的辣椒、香草与欧洲香料混合,产生多样的酱料体系。西班牙殖民当局以欧洲文明为依托,建构“小麦一文明”与“玉米-野蛮”的认知范式,认为食用玉米导致土著族群体质与文明的“双重落后”,塔玛尔和塔可作为前哥伦布时代重要玉米主食,受到西班牙殖民者打压,但墨西哥女性成为民族美食的守护者与革新者,他们将本土风味与欧洲烹饪技艺进行融合.1910年墨西哥大革命后,玉米饮食价值被认可,塔玛尔和塔可逐渐成为国民美食。如今,墨西哥美食走向世界,2010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张青仁《塔可里包裹的不是馅料,而是时光-墨西哥美食的历史记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班牙殖民后墨西哥美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墨西哥美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从上图中任选3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
2024-2025学年度(下)沈阳市五校协作体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答案
考试时间:75分钟考试分数:10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A C C B A C D C C B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C A B- A D B B B B B A
25.(1)史料价值:“黑石号”考古发现为实物史料(2分)。该史料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航海史和贸易史提供了新的史料;为研究古印度或阿拉伯地区的造船工艺、航海技术提供了依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南北方磁窑生产情况;也可用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情况。(任答两点,4分)
(2)史料类型:古代中国历史文献、扬州的地方志、外国档案文献、相关笔记等(任答2点,4分)
(3)不同之处:在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进行: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在口岸贸易中获得一定发展;政局动乱、政府腐朽落后,支持力度小;主要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推动,以近代工业商品为主。(任答三点,6分)
26.(1)变化:食材增加;形成多样酱料体系;产生融合性菜肴;本土玉米美食受到冲击。(任答2点,4分)
原因:世界联系加强推动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流;欧洲殖民者文明认知范式的影响。(4分)
(2)意义:保护和传承墨西哥的饮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增强墨西哥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为研究墨西哥多族群文化融合的历史提供依据;推动墨西哥饮食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任答2点,4分)
27.【说明】本题12分。必须写明选择哪3条及以上信息,2分。论题和结论各2分。中间的论证要条理清晰,语句通顺,符合史实,6分。示例一:
选取信息: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
主题: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
论述: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其具体表现有: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就三教合一而言,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受众,它们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起,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就李、杜诗歌与胡旋舞而言,这一时期,唐诗的创作达到顶峰,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气象,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社会境况;在各民族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来自西域地区的乐舞如胡旋舞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娱乐生活。
结论: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的特点。示例二:
选取信息: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
主题: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论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时期,其主要表现为: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在经济上,伴随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为沟通汉族与西域各族及中外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隋唐中央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如设置都护府与藩镇,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外传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与此同时,一些儒家学者,如韩愈,以弘扬“道统”为己任,积极推进传统儒学的复兴。
综上所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看,隋唐时期的制度文明、物质基础及思想文化均高度繁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示例三:
选取信息:曲辕犁的出现与均田制的推行;制瓷与丝织业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主题: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论述:(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