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沈阳市五校协作体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试卷说明:试卷共二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1-30题60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1-33题4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1.以下关于世界古代文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美尔人发明了象形文字,主要用于宗教祭祀和商业记录
B.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规划以网格状布局和先进的排水系统著称
C.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允许成年公民(包括妇女和奴隶)参与政治决策
D.玛雅文明因缺乏天文观测技术,未能建立精确的历法系统
2.《汉谟拉比法典》第245条规定:“如果一个人租用了一头牛,由于疏忽或虐待导致(牛)死亡,他应该将一头与(死)牛相同的牛向牛的主人赔偿。”第244条则规定:“如果一个人租用了一头牛或驴,但是在原野上,狮子(咬)死了它,(损失)应该属于他的(牛或驴)主人。”这些规定()
A.注重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 B.有利于租赁活动的有序进行
C.体现小农经济的发展特点 D.凸显法典的实用性和权威性
3.古埃及《亡灵书》记载:“我没有从任何人那里窃取粮食,我没有使饥饿者挨饿,我没有使任何人哭泣。”同时,考古发现众多神庙壁画中,法老常被描绘为主持正义、救济民众的形象。据此推断,古埃及()
A.法律体系完善且执行严格 B.法老权力不受任何制约
C.宗教观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D.民众生活富足没有饥饿
4.波斯波利斯差旅人员沿御道出行时需携带由国王或地方长官签发并盖章的函密。到达传舍之后,交给书吏检查,核实后传舍按照函密上所定标准,为差旅者和他们的牲口提供食物。此后,书吏还需要做好详细记录,并由双方盖章,用于存档和审计。波斯的传舍制度()
A.仿照秦朝文书制度创立 B.降低了御道通行效率
C.体现了帝国的集权管理 D.保障了君主至上地位
5.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在苏萨举行盛大集体婚礼,他带头迎娶波斯国王大流士之女斯塔提拉,众多马其顿将领也与波斯显贵之女结为夫妇,婚礼全程严格遵循波斯帝国传统仪式。亚历山大这一系列举措的根本意图是()
A.促进东西文化的深度交融 B.实现两大民族的全面融合
C.构建帝国稳定的统治秩序 D.缓和征服居民之间的矛盾
6.黄金之丘位于阿富汗北部,是贵霜帝国王陵所在,其墓葬品介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在这些黄金器物之中,出土了一个呈对称状装饰有男童骑海豚的镂空别针。男童的面部鼻梁高耸、眼窝深邃、头发卷曲,具有明显的希腊式人物特征。扣饰中海豚部位的凹陷处镶嵌着绿松石,这种表现手法又兼具了草原艺术的独特性。据此可知( )
A.文明碰撞促进区域文化融合创新 B.海外贸易促进欧亚大陆文化交流
C.反映了贵霜帝国审美意识的提升 D.亚历山大远征推动希腊文化扩散
7.有学者认为,12、13世纪西欧的经济社会变革比任何后来的革命都更重要,对文明发展极具社会意义。能够支撑此观点的是当时( )
A.庄园制度的兴盛 B.宗教改革的扩展
C.王权的全面衰落 D.自治城市的兴起
8.表1为中世纪欧洲英格兰、法兰西和西班牙三国的相关措施,由表可知,中世纪欧洲( )
表1
国家 措施
英格兰 13世纪末,爱德华一世将骑士、市民代表纳入议会,形成“模范议会”;通过《牛津条例》限制贵族特权,强化王室财政控制权
法兰西 1302年,腓力四世召开首次三级会议,联合市民阶层对抗教皇;路易九世设立巴黎高等法院,统一全国司法体系
西班牙 15世纪,伊莎贝拉女王和斐迪南二世建立宗教法庭,加强思想控制;将地方贵族领地税收收归王室。
A.通过宗教改革强化君主权威 B.借助多种手段以强化王权
C.依靠罗马教廷支持巩固统治 D.以军事征服实现国家统一
9.13世纪的日本法典《贞永式目》,摒弃了朝廷的律令体系,以武士社会的“道理”即实践道德和先例为基础立法,并确认守护(地方官)负责管辖“大犯三条”,即谋叛、杀人以及“山贼、海贼、强盗”等重罪,原庄园领主不能管辖上述案件。这体现出当时日本( )
A.天皇的权威有所提升 B.中央集权国家初步形成
C.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D.幕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
10.14-16世纪,西欧各个地区的建筑尽管都受到古希腊、古罗马的影响,却又各具特色:意大利的建筑注重对称和比例,强调建筑的轻盈感和空间感;法国的建筑则注重建筑的威严和庄重,强调立面的垂直感和对称性;英国的建筑则注重对古典元素的运用,追求典雅和古朴的世俗之美。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西欧()
A.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B.教会权威地位受到冲击
C.人文主义影响广泛 D.已经建立了新的宇宙观
11.17世纪中期,殖民者在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引入甘蔗种植,此后不到十年,全岛80%的耕地已用于种植甘蔗,粮食、肉类甚至日常用品严重依赖从北美殖民地进口。一位欧洲商人记载:“这里的种植园主只关心榨糖厂的烟囱是否冒烟,他们用蔗糖换取的不仅是金币,还有维持生存的所有必需品。”据此推断,巴巴多斯的甘蔗种植()
A.强化殖民地经济的依附性 B.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工业化
C.推动殖民地独立运动兴起 D.助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12.在17世纪,欧洲的棉纺织工业并不十分突出。1614年,英国商人出口了12500件未裁剪的棉布。而1699年至1701年,出口的数量飙升到了每年877789件。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英国出口的棉布数量增加了70倍。这是因为()
A.英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B.对外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C.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D.世界贸易中心转至大西洋沿岸
13.“国王的权力并没有被彻底摒弃,而是被限制于议会两院之中,英国的议会主权并非单一的人民主权,也同样为国王所分享······英国以一种“革命的反革命'之宪法形式把革命的正确性及历史成果保存下来,并抵御革命的再次发生。”材料意在说明英国的资产阶级政体()
A.使民众参政权利被边缘化 B.仍然给予国王很大的实权
C.属于政治权力的妥协共建 D.贯彻落实了三权分立原则
14.表2为17-18世纪法国不同群体对启蒙思想的态度。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表2
贵族 部分支持启蒙思想,希望借此削弱王权,增强自身影响力;部分因既得利益受损而抵制
资产阶级 大力推崇启蒙思想,将其作为反对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平民 多数起初对启蒙思想了解甚少,后在资产阶级宣传下逐渐接受,渴望改变自身困苦处境
A.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社会阶层分化严重
C.封建统治危机加深 D.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5.表3为1800-1830年英国伦敦男子年劳动时间估算表(单位:小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是( )
表3
年份 纯劳动时间 纯劳动时间与上下班路途时间之和
平均量 最低值 最高值 平均量 最低值 最高值
1800 2738 2546 2931 3227 3033 3420
1830 2709 2266 3153 3351 2905 3756
A.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社会生产的工厂化趋势
C.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D.新型垄断组织大量涌现
16.表4是1830-1859年英格兰农村生活消费部分指数(注:将1770-1779年每种商品指数设为100)。据此可知,该时期英国()
表4
年份 谷物 燃料 肉类 啤酒 奶制品
1830-1839 123 103 136 125 154
1840-1849 121 92 137 114 153
1850-1859 117 88 149 139 142
A.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B.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C.社会保障制度成效显著 D.农民阶级受剥削程度减轻
1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需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1881年,帝国议会通过一项限制童工的法案,皇帝威廉一世却以“可能损害企业主利益”为由否决。次年,议会再通过类似法案,皇帝仍拒绝批准。这一案例最能体现德国()
A.议会完全受制于皇帝缺乏实际权力 B.立法权由皇帝与议会共同平等行使
C.专制色彩浓厚致民主制度流于形式 D.君主与议会存在着权力制衡的机制
18.19世纪中叶,阿根廷诗人埃切瓦利亚曾说:“我们是独立的,但我们不是自由的;西班牙军队不再压迫我们,但他的传统却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拉丁美洲的社会解放只有通过放弃西班牙遗留的传统才能实现。”据此可知,当时阿根廷()
A.陷入殖民瓜分的境地 B.不具备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
C.面临继续革命的任务 D.未能摆脱宗主国的直接控制
19.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颁布后,美国工会领导人带头抗议中国“廉价劳工”抢走美国白人的工作机会;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中国海员对美国海员罢工的呼应,美国舆论界特别是劳工类媒体开始将中国海员视为相互支持的“罢工伙伴”。这从侧面折射出( )
A.阶级利益意识淡化彼此隔阂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广泛
C.近代工人阶级革命思想萌发 D.中国海员是美国航运的主力
20.190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公开质疑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权”。1906年,欧洲13国代表举行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会议承认摩洛哥名义上独立,但赋予法国、西班牙在摩洛哥组织警察的权利,法国获得经济“特殊利益”,德国被迫妥协。这次会议( )
A.缓和了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 B.推动国际地缘政治危机升级
C.标志着“有效占领”原则出台 D.加速非洲国家民族解放进程
21.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道,“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这一“急剧的转变”指的是( )
A.宣布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B.决定重点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C.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D.集中有限力量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22.在二战结束阶段的战略布局中,苏联试图通过激活共产国际的革命网络为占领地区的政权建构服务,在战后初期这一目标与巩固势力范围和安全地带的防御性战略结合在一起。苏联的行为()
A.体现了美苏冷战格局的初步形成 B.表明制度对抗成为国际冲突根源
C.有助于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稳定 D.呈现出防御与扩张相结合的特点
23.1954年,美国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粮食换和平”计划;也被称为“P1480”的《农产品贸易开发与援助法》。下表所示为1954~1973年“P1480”对10个主要国家的援助情况。这可用于说明( )
国家 印度 巴基斯坦 韩国 南越 南斯拉夫 印度尼西亚 巴西 埃及 以色列 土耳其
数额(百万美元) 4718 1714 1677 1281 1133 888 844 700 635 553
A.冷战局势下亚洲战略地位凸显 B.三权博弈影响美国外交政策走向
C.世界粮食贸易发展与危机并存 D.美国粮食过剩亟需开拓国际市场
24.1973年,历史学家阿尔诺·彼得斯公布了一幅新世界地图,声称该地图用“等积”投影代替了放大欧洲面积、缩小“第三世界”面积的墨卡托投影。新地图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采用,全球发行超过8000万份。这反映出()
A.联合国影响力的扩大 B.冷战局势趋于缓和
C.地图表达具有政治性 D.欧洲中心论被取代
25.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提高关税。而欧洲共同体九国通过内部协商,采取了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贸易策略,维持内部经济联系与稳定。这表明欧共体()
A.对外政策具有自主性倾向 B.构建了欧洲新的经济秩序
C.具备抗衡美国霸权的实力 D.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6.表5是美国对华技术进出口管制政策演变表。其中,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对华技术进出口管制政策双放松的核心动因是()
表5
时期 技术出口限制 技术进口限制 总体政策特征
20世纪50-60年代 高 高 全面封锁
20世纪70-80年代 低 低 双放松
20世纪90年代 中 中 波动调整
21世纪初 中高 中 选择性收紧
A.冷战背景下制衡苏联的战略需要 B.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C.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技术交流加强 D.国内的反共势力对政府施加压力
27.2025年1月,因美国政府对TikTok(抖音国际版)禁令将生效,大量美国用户涌入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就经济生活成本、医疗教育、社会福利保障等多方面与中国网友展开“对账”交流。对此解释最全面的是()
A.逆全球化浪潮下民间交流的韧性 B.数字技术加速中美文化交流
C.社交媒体成为中美竞争的新阵地 D.经济全球化深入到文化领域
28.联合国将于2025年10月24日迎来80周岁的生日。《联合国宪章》第一条明确“应以和平方法实现和平”。联合国首任秘书长、挪威人特里格夫·赖伊曾言:联合国永远不会比其成员国希望的更强大或更好。可悲的是,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仍然远远大于全球主义。由此可知,当今世界,联合国的发展( )
A.得益于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 B.需要努力提升效能以维护世界和平
C.已经影响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D.仰赖于各成员国无条件的认可支持
29.地缘冲突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美国通过关税政策和“脱钩断链”策略,加速制造业回流和供应链区域化。例如,美国从中国进口电子产品的比例从40%降至30%,转而依赖东盟国家。美国还推行“去风险化”战略,加征对华关税、限制芯片出口。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仍由美欧主导,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不足,削弱了制度公信力。这些问题表明()
A.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无法协调 B.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C.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D.全球治理面临复杂挑战
30.下图所示漫画反映出()
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B.经济全球化具有普惠性特征
C.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全球化下人类联系日益紧密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规定:“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改革要求“农民支付比实际地价高出两三倍的赎金”。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指出:“富裕农民通过租种土地、购置改良农具和雇用劳动力,形成农村资产阶级”,挤压了小农的生存空间。改革导致“大量农民沦为农村无产阶级”,非黑土省份地主“提高代役租,迫使农民离乡受雇于手工工场”。1861-1863年共记录1847次农民骚动,梁赞省农民因土地不足多次起义。1905年大饥荒期间,农民要求土地平均分配。随着进城务工,传统村社纽带瓦解,部分农民开始质疑“好沙皇”意识形态。
-摘编自刘祖熙《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小农经济是“分散、落后且必然消亡的形态”。他提出:“小农不管怎样勤奋,也无法弥补其与大生产相比的天然劣势。”1930-1932年,约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52.5万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亚,中农也被大量错划为富农。苏联强制实行住宅、牲畜、农具的公有化。至1932年,集体农庄占比从7.6%暴增至93%,1930年1月甚至提出“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摘编自吕卉《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农民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时期改造小农经济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采取上述举措的合理性。(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0年,美国对日本汽车产业实行制裁。1981年,日本被迫实施“自愿出口限制”计划,主动将对美汽车出口量做出限制。但日本通过《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推动汽车产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型,政府研发补贴占企业投入比重达20%。丰田生产系统(TPS)将缺陷率从1980年的140件/万辆降至1990年的34件/万辆。将有限的对美出口额度分配给附加值更高的高端豪华汽车成为日本各大车企的共识,开发了雷克萨斯、英菲尼迪、讴歌高级轿车系列,日系车对美出口额度逐步向高端车型倾斜,实现了“量减价增”的平衡。本田、丰田等车企加速在美国建厂,1990年日本在美本土化产能占比达45%,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均有日本汽车制造商的海外生产布局。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不降反升。
-摘编自钱乘旦总主编《日本通史》等
材料二
以奇瑞、长城和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2023年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速达57.4%;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585.9万辆,增速19.3%。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75%,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2024年9月,美国政府决定对中国产品实施进口关税上调,电动汽车的关税增加幅度达到100%。中美汽车贸易战的持续周期和激烈程度要远比日美博弈战更久、更高,但中国具备日本当年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这有利于中国与美国开展博弈。
-摘编自张燕玲、李普《以史为鉴论中美贸易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汽车产业在日美贸易战中竞争成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美贸易战“中国具备日本当年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的认识。(8分)
33.【历史中的儿童】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重要构成,儿童的成长环境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二幅或二幅以上图像信息,围绕“历史中的儿童”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2024-2025学年度(下)沈阳市五校协作体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C C A D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C B B D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A C A A A B D A
31.(14分)
(1)影响:积极:农民获得形式上的人身解放,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农村阶级分化,部分农民成为农村资产阶级,小农贫困化,成为雇佣工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削弱农民对沙皇的传统忠诚,加速了社会变革。消极:农民受到赎买制度的严重剥削;农民暴动增加,农村阶级矛盾激化。(任答3点6分,只答积极或消极最多得4分)
(2)举措:强制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消灭富农阶级;生产资料公有化。(任答2点2分)
合理性:俄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弊端;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资金积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对农业的全面控制,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任答3点6分)
31.(14分)
(1)原因:日本国家产业政策扶持;车企重视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品高端升级;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完成全球生产布局。(6分)
(2)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外交战略上充分自主;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先;综合国力强,拥有全工业化体系;中国市场体量大(庞大内需支撑);政策资源整合高效(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补贴等集中资源推动技术突破)。(任答4点8分)
33.(12分)
儿童生长环境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童工在煤矿中劳动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工业革命期间以童工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劳动境况:生产条件非常恶劣,劳动强度也非常高。这折射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无产阶级被工业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悲惨境况。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煤作为重要的能源亦备受重视。这种大机器的采用将儿童卷进了劳动力市场,使得儿童被过早地物化为资本的元素。此时期底层儿童的境况是工业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压迫的重要证据。
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爆发,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工人,照片上的孩子们更是受害者。大危机引发经济崩溃、政治动荡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灾难,如大规模失业、贫困、健康问题、儿童失学率也飙升,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下来,深刻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经济危机中的儿童不仅是受害者,也是社会崩溃的缩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更对儿童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儿童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照片中孩子们躲避轰炸的情景折射出战争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伤害。德国对英国的轰炸不仅摧毁了城市,更是给儿童的身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反复的空袭与被迫躲避,让儿童在轰炸中担惊受怕、甚至会引发麻木、条件反射等应激反应,内心受到巨大创伤。这些儿童的遭遇折射了战争的代价不仅是鲜血,更是孩子们被吞噬的童年。
1993年苏丹女童的境况折射了二战后非洲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二战后非洲国家虽然相继摆脱了殖民统治。但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之下,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大量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了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非洲儿童的命运被时代裹挟。如何改变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应该携手解决的。
儿童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构成,是人类的未来,其成长需要我们加倍关注和重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