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清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学科试卷
(全卷共8页,33小题,完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巴比伦王国神化王权,形成了强大的国家机器;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强调社会分工;古希腊城邦中的雅典,形成了民主政治。以上历史现象体现了
A.古代希腊文明最为先进B.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C.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D.古代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2.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对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来说,地中海东部是一个死胡同,由埃及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互相猜忌的把守着,远征之后,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这表明亚历山大远征
A.力图打通东西间的直接联系B.消除了帝国各区域间的猜忌
C.扩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范围D.加强了东西文明之间的联系
3.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起源于西亚的冶铁技术,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据此可知
A.西亚是人类文明唯一的发祥地B.古代希腊文明源于西亚
C.文明之间交往的趋势不断加强D.文明的交流以技术为主
4.有关中古西欧的某一历史概念,有学者认为其本质上就是一块土地地产,应该当作社会经济生产大方式来研究,也有学者认为其事实上是半独立的政治实体,通过土地来控制农民的经济生产,实际上垄断经济并掌握司法权。据此判断,该历史概念应是
A.市民自治B.封建庄园C.议会传统D.教会经济
5.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废除全国一切私地,将贵族土地收归国有,每隔六年授田一次;土地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对大夫以上官员按职级发放俸禄。孝德天皇的这些举措
A.确立了天皇统治地位B.削弱了幕府统治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D.解决了贫富分化问题
6.“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奥尔梅克、玛雅、托尔特
克、阿兹特克、印加......数不清的故事在密林中悄然上演。”这段描述可能出自
A.《古代近东文明》B.《亚历山大远征记》
C.《探寻古罗马文明》D.《追踪美洲古代文明》
7.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材料
A.反映出宗教戒律束缚人性发展B.记载了哥伦布到达亚洲的史实
C.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D.表明了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帝国
8.全球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节点,根据下表回答,这些活动
时间 事件
1492年 哥伦布率船队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1497-1498年 达·伽马率船队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
1594-1597年 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
1642-1643年 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15-17世纪欧洲人的部分海上探险活动
A.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共存共荣
B.揭开了探索全球航路的序幕
C.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D.拓宽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9.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促进了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B.改变了世界人民物质生活
C.加强了人类文明的汇合交融D.促进了世界物种的大交流
10.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反抗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作品成为他们肯定个人价值、表达个人真实感情的工具。该学者意在强调文艺复兴
A.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D.猛烈批判封建专制王权
11.陈乐民先生在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时,勾勒出一条发展脉络:《大宪章》-洛克的《政府论》-《权利法案》-“宗教宽容”-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这一发展脉络体现了西方对
A.专制王权的制约B.宗教思想束缚的抗争
C.天赋人权的践行D.人类共同理想的思考
12.如图为近代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结构关系示意图,结合所学判断该国是
A.17世纪中期的德国B.19世纪初期的美国C.18世纪中期的英
国D.19世纪后期的法国
13.1781年美国的《邦联条例》规定:中央需要经费时,只能向各州摊派款项,各州可以拒绝提供;1787年《联邦宪法》代替了《邦联条例》,规定国会有权直接向国民征税。这说明《联邦宪法》
A.强化了中央权力B.实行了三权分立C.增加了国民负担D.刺激了经济发展
14.下表是有关工业革命的部分内容。这可以用于研究和探讨
第一次工业 革命 将分散的家庭作坊、手工工场转向纵向一体化的工厂模式
第二次工业革命 出现了许多大型企业集团
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市场中,企业通过网络,跨越边界与环境相联系已成为最经常、最普遍的现象
A.生产组织方式的变迁B.生产技术的提高
C.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D.社会结构的变动
15.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其诞生的标志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建立D.第一国际的成立
16.有学者指出:“19世纪70年代,这次革命新的特点还在于人民......把他们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该学者说的“这次革命”指的是
A.光荣革命B.独立战争C.巴黎公社D.十月革命
17.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列强经过激烈争议,达成协议,确立了“有效占领”原则,即先到先得;并决定在地图上就可以确定殖民地的划分,即所谓的“地图上作业”。这次会议
A.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中的基本秩序
B.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
C.协调了殖民者与非洲国家间的矛盾
D.促进了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8.下图是1918年英国泰晤士报的一篇报道,标题是《秘密的中国军队帮助我们赢得了一场大战》。这反映了
A.中国军队秘密参加了一战B.一战使中国国际地位得以改观
C.中国参战影响了一战结局D.中国的贡献得到西方社会承认
19.1918年12月,当美国总统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作“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这反映出
A.美国主导战后国际秩序B.欧洲资本主义前途渺茫
C.战后世界渴求强权政治D.战后欧洲需要和平发展
20.《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了领土肢解与军事阉割,但英国担忧法国独大而暗中扶植德国;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虽限制日本海军规模,但英美却在太平洋基地建设上对日妥协。材料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复兴B.瓦解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
C.有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D.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2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生产过程中质量指标在不断地上升。在整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生产资料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09.3%6。到1937年,大工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较之1932年增长了82%(计划增长63%)。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计划经济活力显现B.新经济政策有效实行
C.经济结构趋于合理D.工业化战略成效显著
22.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中“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炸弹的爆炸......他建议同伴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材料中的“他”
A.提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B.击败了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军
C.被誉为“人民的良心”D.成立民族解放阵线进行斗争
23.十月革命后,中国爆发了国民革命,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印度多次掀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表明十月革命
A.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B.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C.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理论指导D.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
24.下图所示是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的图标。这些组织的建立
A.保证了国际贸易公平公正B.加强了经济领域的国际协调
C.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D.缓解了美国的经济“滞涨”
25.图1、图2分别为1952年苏联和1959年美国的宣传画。两国的行为
图1美国“外交官”和他们的海盗船
图2 引导美国远离共产主义阴谋
A.加速了两极格局形成B.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
C.体现了明显霸权思想D.导致局部战争的频发
26.《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冷战的和平而迅速的终结,让戈尔巴乔夫在国际关系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而□□□□则使他(戈尔巴乔夫)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其中□□□□应为
A.华约解散B.苏联解体C.东欧剧变D.经济改革
27.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等,这些变化体现了
A.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彻底瓦解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增强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到解决
28.近年来,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网络安全等新挑战,发达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下降,全球南方国家联合自强,提升了在国际议题上的话语权。这一变化反映了
A.发达国家主导全球治理B.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C.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缓慢D.发展中国家影响力的上升
29.下图为2023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据此可知
A.南北国家经济差距缩小B.经济多极化趋势较明显
C.亚洲地区经济领跑世界D.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形成
30.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了21世纪的时代潮流。这一潮流是
A.文化多样化B.经济区域化C.政治多极化D.社会信息化
二、非选择题。请根据下列各题要求,回答问题。(共3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拜占庭人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崇尚文学、热爱艺术、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并在前人取得的成就上再创辉煌。......它的文化对周边的基辅罗斯、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宗教信仰。有伊斯兰信仰的武装的阿拉伯人......占领了原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大片领土,他们从那里学习到了罗马的政治理论思想、古希腊和君士坦丁堡的历史文化,从而将中世纪的阿拉伯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摘编自任罪、杨文雅《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及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也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拜占庭文化对古代世界文明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的两种政体。并以美国为例,说明启蒙思想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治制度上的体现。(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全球南方的浮现过程中,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上追求战略自主,其立场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拒绝参与西方大国主导的对俄制裁与孤立。诞生于“万隆时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组织仍然存续,一些新的磋商机制也在不断产生与拓展。这些国家试图充当整合南北政策的桥梁角色,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文明国家身份。可以说全球南方的浮现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不断演进之中。
-摘编自李东琪《全球南方的源流辨析》
(1)材料一中,马克思揭露了殖民主义的哪些罪恶?谈谈你对“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理解。(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球南方”浮现的表现。并指出“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原则。(8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从古代到近代,世界科学技术中心随着文明中心的发生了5次大转移,如下表:
序号 时间阶段 科学技术中心
1 16世纪以前 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
2 1540~1620年 意大利
3 1660~1750年 英国
4 1760~1840年 法国
5 1840~1910年 德国
6 1920年至今 美国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认为,近400年来,导致世界科学中心发生5次大转移的机制有5种:
①文化的震荡;②社会的变革;③经济的快速增长;④新学科群的崛起;⑤科学家的集体流动。世界科学发展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理论。
-摘编自叶岱夫《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中心的转移》
(1)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就世界科学中心发生的5次大转移中的任意一次,用汤浅光朝理论中至少3个观点进行合理的解释。(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预测未来世界科技活动中心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C2.D3.C4.B5.C
6.D7.C8.D9.D10.C
11.C12.C13.A14.A15.B
16.C17.B18.D19.D20.D
21.D22.A23.B24.B25.B
26.B27.B28.D29.B30.D
31.(1)继承并发展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周边国家的宗教信仰;推动阿拉伯文明的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2)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体现:美国《独立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制度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思想。
32.(1)罪恶:掠夺财富;剿灭、奴役土著居民;贩卖黑奴。理解: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市场和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表现:追求战略自主;维护《联合国宪章》原则;拒绝参与西方制裁;相关国际组织存续并产生新机制;强调文明国家身份。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尊重文明多样性。
33.(1)示例:1660~1750年英国成为科学技术中心。文化震荡:文艺复兴的影响扩展到英国,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变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经济快速增长: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带来经济繁荣,为科学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2)预测:多中心并存。理由: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科技领域投入增加;科技合作日益密切,单一中心难以形成;发展中国家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推动科技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