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庖丁解牛》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1.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来源也很多——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这学期我们就学习了出自《庖丁解牛》的 、 ,出自《鸿门宴》的 、 ,出自《齐桓晋文之事》的 、 。2.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肯(zhòng) 中意(zhōng)中断(zhōng) 切中肯綮(zhòng)B.炽热(zhì) 踟蹰(chí) 踯躅(zhí) 踌躇满志(chóu)C.怵然(chù) 沭河(shù) 苍术(shú) 沐猴而冠(mù)D.泡桐(pāo) 咆哮(páo) 庖厨(páo) 如法炮制(páo)3.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正确的句子,使之前后连贯。(填写序号)庖丁解牛的技术由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即“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由此,我联想到佛家的人生三境界: ; ; 。这样看来,庖丁解牛技术的三个阶段和佛家的人生三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比附起来,还可以一一对应。①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③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选自《庖丁解牛》)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 会:节奏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遇见C.彼节者有间 间:空隙 D.善刀而藏之 善:揩拭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技盖至此乎 进乎技矣 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而况大辄乎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6.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解牛”在庖丁那里,可以说不是技术,而是艺术。B.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从侧面烘托了庖丁技艺的精湛,同时也引出了庖丁的解释。C.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接着依次阐述了自己达到“道”境的三个阶段。D.庖丁尽管已经达到“道”境,但每次遇到筋骨错杂之处,依然会谨慎从事,心存戒惧,动作也轻微迟缓。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庄子《庖丁解牛》节选)乙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共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节选)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B.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C.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D.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名周,是春秋时蒙人,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C.“善哉!技盖至此乎?”中“盖”字的意思与《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中“盖”字的意思一致。D.飧饔,古时指饭食。其中“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告诉我们,这种“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无为境界并非原生的、天然的,而是经历了多年实践过程的。B.作者描写了庖丁解牛场面时,以动作描写为主,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C.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种树前后细心呵护所植之树,这是他成功的原因。文章由种树引申到理民,说明作者在有意识地寻求、探讨有关的政治方略。D.柳宗元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刻画上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庄子》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柳宗元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11.《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分别蕴含着怎样的“道”,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概括。三、名篇名句默写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守规矩。(2)《庖丁解牛》中用音乐效果来说明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句子是“ , ”。(3)《鸿门宴》中刘邦为不辞而别之事忐忑不安时,樊哙认为行事不能因小失大的名句是“ , ”。四、文言小题13.下列句子中对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接触C.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委地 委:卸落1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C.善刀而藏 善:揩拭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导:开导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散落,卸落16.指出下列词类活用情况。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 《1.3《庖丁解牛》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参考答案1.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 秋毫不犯) 缘木求鱼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衣帛食肉 不饥不寒 发政施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作品中成语的能力。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有:“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踌躇满志。“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切中肯綮。出自《鸿门宴》的成语:“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自《齐桓晋文之事》的成语:“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察秋毫,不见舆薪。“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木求鱼。“今王发政施仁”:发政施仁。“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衣帛食肉 不饥不寒。解答此题一要注意篇目与成语一一对应;二要注意所选词语应为成语,而不是普通四字短语;三要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如“踌躇”“肯綮”“俎”“毫”“缘”“舆薪”“帛”等。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项,应为“中意(zhòng)”。B项,应为“炽热(chì)”。C 项,应为“苍术(zhú)”。故选D。3. ② ③ 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做题时要瞻前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所见无非牛者”,即“所见是牛”,或者“看牛是牛”。这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人生境界是一致的,即所见之物就是事物本身。“未尝见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经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佛家人生第二境界关注的不再是山水的全貌,而是一石一木、一朵涟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牛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技术隐去,解牛过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成为一种享受。“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河水,不过,人已经变了,不再囿于一石一木、一朵涟漪,而是物我合一、物我两忘。4.B 5.D 6.A【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遇:接触。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语气词,表疑问;/介词,相当于“于”。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B.介词,替;/动词,根据前后文可以译为“动刀”。句意: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C.表转折,但;/连词,表递进关系,何况。句意: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更何况大骨呢!D.都是介词,用。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可以说不是技术,而是艺术”错误。应该用递进关系来陈述:“解牛”在庖丁那里,可以说不仅是技术,而且是艺术。故选A。参考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发出霍霍的声音,没有哪一种声音不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矩,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选自《庖丁解牛》)7.C 8.B 9.C 10.(1)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它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2)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11.①《庖丁解牛》之道:要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②《种树郭橐驼传》之道:做事要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旦视而暮抚”,“而”表并列,连接“旦视”“暮抚”,中间不断开,排除AD;“木之性”为“离”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A.“春秋”错误,庄周,战国时蒙人;C.“意思一致”错误。通“盍(hé)”,何,怎样。;句首发语词,不译。句意: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D.“飧”指晚饭,“饔”指早饭。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郭橐驼在种树前后细心呵护所植之树”有误,原文“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树前后细心呵护所植之树是他植者的做法。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怵然”,警惧的样子;“行为”,动作因此。(2)“长人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怜”,怜爱;“卒”,最终。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可知,《庖丁解牛》之道:要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根据“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可知,《种树郭橐驼传》之道:做事要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天致性”。参考译文:甲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乙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人们观察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的。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按树木的本性种植,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的人口兴旺,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12.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旅”“馑”“舞”“谨”。1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句意: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B.正确。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C.错误。技,筋脉。句意: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D.正确。句意: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故选C。14.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的能力。A. 句意: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B. 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C. 句意: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D.“盖”,通“盍”,可译作“何,怎么”。句意: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故选D。1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故选B。16. 岁,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年,年年 月,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每月,月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良庖岁更刀”,意思是“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岁: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年,年年。“族庖月更刀”,意思是“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月: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每月,月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