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B D C D D D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B C C B C D D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A A A B B A C D
31 32
A C
二、材料解析题
33.15分(1)同:实现国家统 一 ,恢复礼乐制度。(2分)
异: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2分) 同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2分)
异的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 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4分)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5分)
34.13分(1)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 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7分)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 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6分)
35.12分(1)原因:唐末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重文抑武政策的确立;科举取士规模 的扩大,士大夫势力的崛起和文人官僚集团的形成。(6分)
(2)解释:中央和地方管理体系的分化事权,政府内部的党争不断,严重削弱了宋 廷的政治凝聚力,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政策方针,导致宋代“ 效率并不很高”。( 6 分)
36.12分论题:唐朝对西域的治理具有智慧。(2分)
关键词:唐朝、安西都护府的设立、羁縻府州制度。(3分)
阐述:唐朝在西域的治理中,安西都护府的设立是重要的历史事件。贞观十四年 ( 640 年),唐朝平定高昌后,设立安西都护府。统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 四镇。控制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保障了中原与西域乃至中亚、欧洲的贸易往 来。也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为了更好地管理西域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 唐朝推行了羁縻府州制度。它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在自己的部落内保持相对独立的 统治权,唐朝则赐予他们都督、刺史等官职,实行自治管理。尊重了当地的民族 文化和风俗习惯,减少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得唐朝能够以较小的成本实 现对广阔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由此可见这些措施不仅巩固了唐朝的统治,也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 智慧,启示我们在边疆治理中要注重军事防御与民族政策的结合,尊重当地的文 化传统,实现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史实 2分,论述 4分,逻辑 1 分)。哈师大附中 2023级高二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 1. 5分,共 32题, 48分)
1. 距今约5000年的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下表为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发现的部分文物遗存。这 可以说明当时南佐地区
动物遗存 猪骨、鹿角
植物遗存 碳化的稻、粟、黍
骨器 笄、锥、针、镞
陶器 红陶、白陶、黑陶、灰陶
石器 锛、铲、刀、凿、石球、刮削器
建筑材料 土坯、陶砖
A.出现了小农生产方式 B.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C.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D.人们已经形成定居生活
2. 作为我国第一个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世界遗产委员会称其为“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 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 。据此推知,这一遗址
A.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B.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
C.处于母系氏族时期 D.有较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3. 下表为湖北、四川考古遗址出土的器物,它们与位于河南的二里头遗址有相似的风格。这可用于佐证
湖北盘龙城遗址 四川三星堆遗址
盉 绿松石镶嵌器 玉牙璋 铜牌饰
A.长距离的贸易活动频繁 B.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突出
C.周文化扩张到了川、鄂 D.早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
4. 据 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地发掘材料来看,在总数 939座墓葬内,有 508座墓中出现有陶爵和陶 觚类的陶制酒器。妇好墓中出土了 468件青铜器,酒器的数量最多,约占74%,种类也是最多,达 15 种。这可以佐证商朝
A.酿酒工艺领先世界 B.饮酒礼仪严格完备
C.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D.农业与手工业发展
5. 与夏商两代君主着力强化自身的军事实力以威慑诸侯的军事政策不同,西周军事制度的核心是通过政
治或宗法手段控制、限制地方诸侯的军事实力。这一变化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C.巩固了周王共主地位 D.导致礼崩乐坏出现
6 .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 勤劳于王家” ,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 管“ 王家内外” 。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 当时
A.内外服制度得到了延续 B.中央集权有着重要保障
C.诸侯国独立性日益增强 D.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7. 下图所示为西周晚期(鬲)攸比鼎的铭文,该铭文记载了周王介入攸卫牧与比的土地纷争,派史(管 文书记录的官吏)南去调查,而史南交付虢旅督促下属攸卫牧将田地还给比,虢旅却让攸卫牧发誓,强 调田乃祖宗所分,不应交给他人这一事件。此记载说明,当时
A.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 B.周王室与诸侯的矛盾激化
C.周天子的权威完全丧失 D.王权已受到贵族势力冲击
8. 据《论语》记载,孔子欲定居在九夷地区,有人认为“ 陋” ,孔子答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春秋公羊传》认为夷夏之称无常定,如果夷狄遵循中国的礼义,夷狄也可以进为中国;如果中国放弃 了礼义,则退为夷狄。这体现了
A.同源共祖观念 B.阶级关系异变 C.崇德尚贤理念 D.文化认同意识
9 .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确立了“ 立官贵爵以称之,论荣举功以任之” 的用人原则,大量文武士人进 入官僚队伍。楚国的《茅门之法》及赵国的《常法》等,皆对规范官员行为、惩治不法官吏提出了具体 规定。这体现出当时
A.贵族政治的式微 B.法家思想跻身社会主流地位
C.士族影响力增强 D.法律知识水平成为选官标准
10 .如图为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春秋子犯和钟之一。子犯和钟成组八件,各有刻铭,记载了子 犯(晋文公舅舅)辅佐晋文公重耳,促成“ 晋公子复国” “ 城濮之战” “ 践土之盟” 等史实。子犯和钟
反映出当时
A.铭文成为书法艺术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社会政治秩序变动 D.青铜工艺领先世界
11. 《礼记》记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这反 映出
A.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B.诚信观念成为主流意识
C.春秋时期社会趋于安定 D.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12. 西周及春秋早期,国人军赋的征收,以乡为单位,在基层村社中按户征取。春秋末期,鲁国开始推 行按土田征收军赋的政策,即“ 用田赋” ;晋国也实行了按田亩征收军赋的制度。 “ 田赋” 制度的出现 表明当时
A.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B.商品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D.地主阶级主导政治舞台
13 .秦朝三公和诸卿的设立,行政、军事、司法、监察、财政的分设,博士议政,既分工,又相互制衡, 皇帝操大权于股掌,驭群臣如牛马,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这说明秦朝
A.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B.强化君主专制的政治格局
C.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奠定大一统文化基本格局
14. 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 · 捕律》载:“ 捕从诸侯来为间者一人,拜爵一级,有(又) 购二万钱。不当拜爵者,级赐万钱,有(又)行其购。” 又据《二年律令 · 贼律》载:“ 来诱及为间者, 磔(一种酷刑)” 。据此可知,当时
A.法家思想成为主要治国理念 B.推恩令得到了有效实施
C.中央对诸侯国具有防范心理 D.刑罚严酷激化社会矛盾
15 .据《汉书 · 西域传》记载,征和三年(公元前 90年),汉武帝下诏曰“ 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 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次年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 “ 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 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这些做法的实施有利于
A.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B.大幅提高粮食产量
C.缓解战争对经济的冲击 D.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16.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匈奴、南越、东越等六篇民族史传列入“ 七十列传” 里。既写了其发展、 习俗,也写了他们与中原内地的关系,如遵守职责、藩卫汉朝的事迹。司马迁这样书写得益于
A.北部边患的根本解决 B.大一统格局的巩固
C.“ 文景之治” 的强盛 D.纪传体史学的延续
17. 汉儒对周代实行“ 采诗制” 极为推崇,汉代文献对此多有表述。《汉书 · 食货志》中有“ 孟春之月, 群居者将散,行人(采诗官)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的记录。这 一做法旨在
A.以礼乐教化百姓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借风谣体察民生 D.彰显王朝治理成效
18. 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制,宗主驱使依附人户为之耕种,依附者不在官府簿籍。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对受田的对象、种类、数量、还受方法等方面,都加以详尽规定。由此可知,均田令的颁布
A.消除了封建依附关系 B.破除了世家大族的影响力
C.推动庄园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遗存中有许多体现农耕劳作的墓室壁画,如甘肃酒泉市境内的诸多壁画墓,
有月氏人“ 犁地图” “ 扬场图” 、氐人“ 耙地图” ;嘉峪关新城画像砖墓,有多幅胡人放牧、龟兹人采 桑、汉人劳作图,甚至有龟兹人与孩童游戏图。这反映了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交流 B.中原政权具有强大吸引力
C.边地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 D.多民族共同开发河西走廊 20 .据《魏晋南北朝官制考》整理的北周官员任职情况表(部分),这反映了
官员姓名 民族 官职 主要政治举措
宇文泰 鲜卑 太师、大冢宰 推行府兵制,融合鲜卑八部与汉族六军
苏绰 汉族 大行台度支尚书 制定《六条诏书》,推行汉族均田制度
独孤信 鲜卑 大司马 采用汉制礼仪修订鲜卑婚丧习俗
韦孝宽 汉族 徐州总管 在边境推广鲜卑马政与汉族屯田结合模式
A.汉族官员主导北周政治改革 B.汉文化对鲜卑的单向渗透
C.北周民族交融下的制度创新 D.南北朝官制的同质化趋势
21. 两汉时期没有具体的“ 个体” 或“ 个人” 观念,有的只是“ 慈父” “ 孝子” “ 仁君” “ 忠臣” 等“ 角 色化” 的对“ 人” 的代称。魏晋时期人们直接回到作为个人的“ 人” 的内心之中,审视自己以及周围的 一切。这一变化说明
A.门阀政治影响力弱化 B.儒家伦理受到了挑战
C.佛道思想融入了儒学 D.地方教化已出现扭曲
22. 史书记载了从广州到缚达(今巴格达)的海上交通路线。 1984年陕西省泾阳县发现的唐代《杨良瑶 碑》记载,宦官杨良瑶于德宗贞元元年( 785),奉命出使,从广州出发,经三年有余,到达黑衣大食, 完成使命后返回唐朝。这有助于说明
A.实物史料远比文献史料更具价值 B.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存在官方交往
C.广州已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 D.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之间文明互鉴
23 .唐宪宗以后,翰林院学士起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中书舍人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 同时又设枢密使,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如枢密使认为诏敕有不便之处,可以黄纸书写意见, 贴于诏敕之后,称为“ 贴黄” ,以这种形式来指挥政事。由此可见唐中后期
A.中枢决策权异变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宦官掌控军政大权 D.皇权旁落宰相手中
24 .唐代,南方涌现升州、江陵和益州三大都会,以及润州、扬州、睢阳和番禹四大港口城市。中唐时 期,益州和扬州的税收,包括盐、茶等占了全国专利收益岁入的九成。这些发展显示出
A.南方经济影响力的增强 B.南北经济差距的日益扩大
C.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南方已冲破农业经济藩篱
25 .敦煌莫高窟第 220窟所见初唐《维摩诘经变》壁画中,维摩诘形象从东晋顾恺之所绘的“ 清羸示病 之容” 变得“ 体态丰腴、神采奕奕” ,其服饰也由宽衣博带的褒衣玄服转为圆领襕袍的唐朝官员常服。 这一变化折射出
A.主流文化影响文化创作 B.科举制度重塑文士形象
C.民族交融改变服饰习俗 D.市民阶层审美影响艺术
26 .大历三年(768), 北庭行营节度使及邠宁节度使马璘驻兵泾原(今甘肃泾川), “ 边土荒残,军费不给” , 朝廷未能“ 以内地租税及运金帛以助之” , 而是让他“ 遥领郑颍二州(今河南郑州、安徽阜阳)” 以使其 军费“ 当路自供” 。唐政府的这一举措
A.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B.反映了统治危机的加剧
C.保证了中央政权的正常运转 D.导致了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
27. 下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 怀集县,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 典陈友,匠高童。 ” 该银饼是百姓所纳的庸调折变而成的轻货,将被运输到京城国库。关于此银饼的史 料价值解读错误的是
A.可用于印证唐代赋税征发具有灵活性 B.说明当时百姓纳银代替庸调
C.可用于研究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 D.反映唐代银饼铸造规范严格
28. 北宋王岩叟,状元及第,历任栾城县主簿、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践行儒家“ 仕以行道” 的理 念,关心民生,订立乡约,推行礼治。后人为他和寇准、苏轼等人建“ 十贤祠” 。这反映北宋
A.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B.注重教化,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C.完善制度,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 D.发展儒学,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29 .南宋时,杭州的官方名称是“ 行在所” ,也称杭都,杭京,京城,官民们把开封仍尊为 “ 京师” 。 杭州城的建造多仿照开封城,又带有东南沿海地区的特色,商业氛围更加浓厚。南宋都城的状况反映了
A.南宋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两京制度 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逐渐分离
C.国家统一理想与偏安现状的矛盾 D.专业化商业手工业市镇的兴起
30 .宋代的经济作物,特别是在南方 ,有相当大的发展。两浙,福建等地种茶的园户极多,不少州郡以 产茶出名;川蜀、两广等地都有一些“ 糖霜(冰糖)户” ,生产各种蔗糖;苏州洞庭山共三千户居民, “ 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 。据此可知,当时
A.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B.经济作物种植占据主导地位
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瓦解 D.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31 .隋唐至两宋时期家训风格迥异,如成书于隋初的《颜氏家训》引经据典讲修身处世,儒释道、士族 治家治学等,而成书于宋初《袁氏世范》则强调管理家业、家庭理财、节制用度等俗人俗事。这种风格 变化主要反映唐宋之际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思想观念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印刷术进步使家训广泛传播 D.科举制推动儒学广泛传播
32 .下图为 1072年郭熙创作的《早春图》。图中所绘无一不精,无一不细,其成功描绘来自于郭熙对 山水的深入观察,坚持“ 身即山川而取之” ,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知,该绘画
(
B
.反映市民审美力的提升
D
.着眼于事物的外在形似
)A.展现了现实社会的动乱
C.体现出时代的文化气息
二、材料解析题(共 52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 “ 霸诸侯,一匡天下 ”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 “ 如有用我者,吾 其为东周乎 ” 。
孟子提出 “ 定于一 ” ,尊新王。 “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 他希望改朝 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 “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 ……其聚天下不难矣。 ” “ 故治民无常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
“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 ……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 ——《韩非子》
( 1)依据材料一 ,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10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 “ 兼天下” 思想的特点。(5分)
34.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做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汉文帝变 “ 抑商 ” 政策为 “ 惠商 ” 政策。下令“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 。这些措施实行后, 出现了 “ 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 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 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 “ 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 “ 用贫求富 ” 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 学问,商人们把 “ 求利 ” 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
业贪者之资也 ” ,还有 “ 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 等。 ·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 1)据材料一 ,指出汉文帝 “ 惠商” 政策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 抑商” 政策的主要目的。(7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 “ 求富” 观念。(6分)
35.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行伍出身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后, 毅然革除武将所凭恃的政治资本,奉行“ 重文抑武 ” 的基本国策,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将国家治理方 式由武转文,以至于 “ 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 ” 。为了以本朝文人官僚取代前朝旧臣,将科举取士规模空 前扩大,士大夫势力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与皇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官僚集团,形成了 “ 皇帝与士大 夫共治天下 ” 的政治格局。
——据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等 材料二 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但是,宋代没有贵族,皇室和后族基
本上都不参与政治,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的。文官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 但是,就宋代整体而言,并不是效率很好的政府。整个宋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是真找不 出一个像样的政治家。政府内部党争不断,许多贤达之士就在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的贡献,甚至于因此 而牺牲了。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也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 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 “ 效率并不很高” 进行合理解释。(6分)
36.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地域辽阔、民族聚集,边疆治理历来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了解和研究边疆治理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及形成的政策、制度,可为当今的边疆 治理提供历史智慧和启示。
——摘编自林文勋《开创新时代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等
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区域的边疆治理,拟定一个论题,选取三个关键
词,需涵盖时间或空间、历史事件、政策或制度,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列出所选的关 键词;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