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激发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制定 《乡土中国》阅读规划,使学生在全书内容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愿读、会读《乡土中国》,初步积累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教学重点:制定阅读规划,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教学难点:培养阅读兴趣,形成《乡土中国》的阅读期待。一.导入我们阅读前言、后记,浏览目录,预测推想……对《乡土中国》这本书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乡土社会”也有初步了解。“乡土中国”是一个“礼俗社会”,老师“入乡随俗”,送给同学们一套“方块积木”。这节课我们来做拼搭积木的游戏,借助这个游戏完成《乡土中国》的阅读规划。二.环节1:明确拼搭字形拟定时间规划活动说明:依据篇章间的关联程度,对目录进行“合并同类项”。借此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的篇章结构,进而确定拼搭“土”字需要选择的“命名积木”的数量,由积木数量进而合理地制定阅读时间规划。1.明确拼搭字形根据自己对这部著作的理解,“乡”“土”“中”“国”四个字,最关键的是哪个字?明确:是“土”字。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是“靠种地谋生的人”的命根。今天拼搭的就是汉字“土”。2.明晰篇章关联本书各篇看似各自独立,实则有大有关联。“土”字的拼搭便需要依据这种关联。(1)“一目了然”的关联:篇名显著相关明确:《乡土本色》承接书名而来,总纲性质,第一篇章,单独一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篇名直接关联,归为一类;《无为政治》《长老统治》都以“治”为名,关乎权力,归为一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篇名关于概念关系,有比较有变化,归为一类。(2)“翻书即得”的关联:内容紧密相关有些篇章,仅仅看篇名难以辨别,可以通过翻看该篇的首尾段落,快速找到与上下篇的的关联,完成这些篇章的“合并同类项”。明确:开篇内容提示:《家族》,“家”的特征,社群性质,为一类;《男女有别》,情感目的,寻求方向,为一类。上篇尾段与下篇首段相衔接:《差序格局》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社会结构,格局特征,归为一类。上篇首段与下篇尾段相呼应:《礼治秩序》与《无讼》,社会秩序,方式维持,归为一类。3.拟定时间规划根据积木块的划分,引导学生基于日期、时长两个角度,从阅读时间方面初拟阅读规划。三.环节2:剖析积木特点明确阅读等级活动说明:以积木3中的《差序格局》为例,具体指导圈点批注、图文梳理、撰写内容提要等阅读方法,即剖析“积木”,借此指导学生阅读每个篇章。1. 指导学术著作的圈点批注,明确基础等级的阅读活动。七年级下册大家在阅读《骆驼祥子》时,学习了“圈点和批注”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在阅读《乡土中国》时依然可以使用。不过著作类型不同,圈点批注的内容也会有所区别。我们以“积木3”中的《差序格局》一文的第15段为例,学习学术著作圈点批注阅读。2.指导图文梳理、内容提要等方法,明确进阶等级的阅读活动(1)图文梳理——形象可观《差序格局》中多次用到“比喻”的方式,形象地呈现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的特征。我们可以将这些特征和图形结合起来,以最直观鲜明的形式梳理差序格局的各种性质。当然,“图”的形式可以有许多种。如果概念抽象难解,可以借助形象的图文帮助自己梳理;如果观点的提出层次分明,你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自己梳理文章内容。总之,图文梳理的形式多种多样,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合理选择,才真正能做到“形象可观”知识。示例:以图文的形式梳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2)内容提要——逻辑凝练学术著作的内容提要,必须关注概念及其性质,尽可能的体现内容逻辑。示例:《差序格局》内容提要,围绕“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条理清楚地将这个概念的各种性质表述出来。乡土社会的格局,犹如石头丢进水面泛起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是一个差序格局。这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中心势力的变化使社会圈子富于伸缩性。社会中的“群”和“己”的界限是相对的,“公”和“私”也是相对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四、环节3:完成“土”字拼搭丰富阅读规划活动说明:进一步梳理“积木”块之间的关联,进而合并为“土”字的三划。了解《乡土中国》的章节结构,完成“土”字拼搭,并完善阅读规划。1. 以成书逻辑为例,拼搭“土”字模型成书逻辑依据:“我们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民的生活,就得先明白赋有指导作用的价值标准是怎样的,然后才可以进而从他们的历史和地理的特殊处境中解释这些特具的价值内容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只有从他们在人民生活上所发生的实际作用去看这些观念的实践。实践的场合是在他们的社会制度里。”(《美国人的性格·后记》)明确:根据这个成书逻辑,我们不难发现, “积木块”1、2、3,即《乡土中国》前五篇文章,阐述的是乡土社会的“观念”,或者成为“价值标准”。而“积木块”4、5、6、7,即《乡土中国》第六篇至第十一篇,则是在呈现维持乡土社会的诸多模式,或者称之为“社会制度”。不过,作者在《名实的分离》一篇中言道,“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但是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书的后半段,即《乡土中国》的最后三篇,提醒本书最后还涉及到了“乡土社会的演变”问题。2. 提炼简洁名称,为积木块命名《美国人的性格·后记》中,费孝通先生将“美国式”社会的“观念”和“制度”都归类指称。在“土”字积木模型拼搭完成后,我们也可以效仿费孝通先生的做法,像这样为这些“观念”和“模式”提炼出简洁的名称,也就是为那8个“积木块”命名。05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我们教材的主编温儒敏先生说:“《乡土中国》其实未 必那样遥远。读完了,也许就从中学到如何阅读社科论著,如何分析思考社会现象,如何做一个有头脑、有见识、有担当的青年。”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勇气开启新的阅读旅程,去收获阅读的欢喜吧。课后完成以下作业:1.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完成《乡土中国》阅读规划表,以8天(或一周)为期,通读《乡土中国》全书。2.根据自己对全书结构的理解,完成“土”字拼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