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共34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课件(共34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闻一多格律诗派“三美”主张;
2.反复诵读诗歌,梳理诗歌内容,了解本文的抒情脉络与抒情方式;
3. 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燃烧自我照亮世人、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知人论世
第一节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诗人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闻一多的诗歌主张:三美理论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作者生平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为闻一多、徐志摩等。其中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音乐美——讲究平仄的韵脚,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律感,
绘画美——选择词藻,符合诗歌主题的鲜明色彩,富有画面感。
建筑美——强调节与句匀称整齐,富有层次结构美。
新月派
新诗特点
时期 特点 代表诗人 代表作 内容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资产阶级的独裁、普遍的种族歧视,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从美国归来后,他看到的却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闻一多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红烛》。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创作背景
第二节
感悟诗歌
1.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 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2.诗歌题目为何是“红烛”?而不是蜡烛或其他?“红”字有什么寓意?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咏物诗: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画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1.《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2.《春夜喜雨》唐·杜甫
3.《咏柳》唐·贺知章
4.《梅花》宋·王安石
5.《赏牡丹 》唐·刘禹锡
6.《竹石》清·郑燮
7.《孤雁》唐·杜甫
8.《石灰吟》明·于谦
咏物诗
“蜡烛”既包括“红烛”也包括“白烛”。
“红”字本身具有喜庆、热情、赤诚、热烈等寓意。(中国红)
2、诗歌题目为何是“红烛”?而不是蜡烛或其他?“红”字有什么寓意?
红烛的“色”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
根据作者的类比,同理推之
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红烛的“红”象征什么?
段解:凸显红烛的颜色,并联想到诗人自身。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思考:红烛的“光”象征什么?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2.“不误,不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思想感情?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段解:第2、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红烛的“光”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思考:红烛的“泪”象征什么?
“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
段解:诗人大悟:红烛流泪,是因“残风”的存在。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红烛的“灰”
思考:红烛的“灰”象征什么?
段解:第7节,诗人劝勉红烛,也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因为要“创造光明”,所以红烛灰心流泪”。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段解:卒章显志,揭示红烛不屈的奉献精神,也表明诗人的人生宗旨。
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分别象征了什么?
红烛的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2~8节):紧扣“灰”“泪”写自己的思考、困惑,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
第三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
红色象征:红心、赤诚、
热烈、忠诚。
光象征牺牲自我、
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流泪、成灰象征献身祖国、勇于牺牲。


泪、灰
象征手法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2.“红烛”这个意象特征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分别象征了什么?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引子出处: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6分)
情感上,表达的是作者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结构上,“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领导全篇,与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
内容上,该句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山势海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
1、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言志的?(赏析手法)
2、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
小组探讨,赏析诗歌
(1).象征的表现手法。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2).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采用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叙述某人或某物时,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听众或者读者,而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物说话的一种修辞格。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1、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言志的?(艺术技巧)
(3).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红烛当人来写,写他的身躯、写他的灵魂、写他的眼泪等。以“风”比喻恶势力,以“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等。比喻、拟人的灵活运用将红烛的形象刻画得更形象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1、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言志的?(艺术技巧)
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四 扬 三 抑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2、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
自焚
困惑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小组合作,思考:因何扬,因何抑?
总给全文
诗人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红烛的形象就成为一种精神品质的理想化身,具有象征意义,成了诗人抒情的依托。
赞扬了红烛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精神,也勉励自己要有红烛一样的为国家献出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三节
课外拓展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课堂练习
题目1:下列对《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就以“红烛啊!这样红的烛!”的呼喊,表达对红烛的赞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运用反问,引发读者对红烛生命来源的思考。
C.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唤醒民众、激励民众的急切心情。
D. 全诗以诗人与红烛的对话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认识过程和自己的情感变化。
答案:B(解析:这两句运用的是设问,不是反问 )
写作练习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国。
学了这首诗歌,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先生的纪念和崇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