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7课 百家争鸣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想变化的重要源泉。核心素养目标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知道老子的思想主张,结合相关史料,分析“道”“辩证”“无为”等思想,感悟老子的智慧;(重点)2.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讲述孔子的故事,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孔子“仁”的核心思想及其对教育的贡献,认识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重点、难点)3.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制作表格归纳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联系现实,认识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重点)01老子和《道德经》02孔子和儒家学说03百家争鸣目 录导入新课这是山东嘉祥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拜访老子的情形。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典故:孔子问礼感悟人生一、老子和《道德经》1.概况材料1:老子者,楚苦县厉多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姓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国籍 楚国出生年代 春秋后期地位作品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人前期经历:周朝史官,掌管王室典籍,学识渊博2.思想主张材料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①核心思想:是“道”,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材料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马丢了马多了腿断了人活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②哲学思想: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材料4:退之道,不争而胜 。道之柔,弱之胜强 。——《道德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道德经》③处世之道: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材料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材料6: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务。——摘自陈鼓应白话今译《道德经》④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 ,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托尔斯泰感悟人生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1.概况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年轻时和中年时,做过鲁国的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简介历史地位工作经历著作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出生明志教学从政周游修订逝世前551年前479年(73岁)15岁37—50岁51岁55—68岁68岁悲苦的少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失意的政治家治学严谨的教育家2.思想主张材料7: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思考:从这些材料中你得到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仁” (有爱心、有同情心)材料8:《马棚失火》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闻讯回家,看见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财产的损失只字未提。仁礼内在核心外在表现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制度和文化材料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环绕)之。——《论语·为政》材料10: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诱导,用刑罚来整顿,人民只是暂时免于犯罪,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规范,人民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于正道。”(2).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材料11:孔子遇到一位妇人,那个妇人说:“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史料链接3.教育成就自主阅读教材,结合下列材料,概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 学生 孟懿子 南宫敬叔 端木赐 颜回 冉雍家庭情况 鲁国贵族 鲁国贵族 富商 “居陋巷” “贱人之子”材料12:《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材料13: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司徒·师氏》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材料12: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译文: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有两个人胆量,所以我抑制他)②因材施教材料1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材料1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③注重道德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知识链接下列的孔子言论体现了哪些学习方法?材料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材料16:学而不恩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材料1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材料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诚实求学虚心请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4.文化成就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述而不作”,搜集、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如《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①整理古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②其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材料19:截至2024年10月31日,中国在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99所孔子学院 ,同时配套设立了764个孔子课堂。这些机构以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为核心,通过中外高校或社会组织合作模式运作,成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平台。材料20:为稳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合作探究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孔子为何会受到各国的冷遇呢?材料21: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楚辞》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你是否会采用儒家的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不符合时代背景和争霸战争的需要感悟人生三、百家争鸣概念解析百家争鸣“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1.背景战国牛耕图汉画像石《孔子讲学图》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铁犁牛耕的推广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形成。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诸子百家纷纷出现。分封制瓦解示意图感悟人生三、百家争鸣2.内容任务:阅读课本,完成战国百家争鸣相关表格。学派 代表 人物 主张 著作儒家 主张实行_____;提出“_________ ”的思想。主张实行“______”,明确尊卑等级。墨家 主张__________,选____的人治理国家,提倡_____。道家 顺应_____________,人生应追求 。法家 强调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兵家共同点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墨子兼爱,非攻《孟子》《荀子》贤能节俭《墨子》庄子自然和民心精神自由《庄子》韩非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韩非子》探讨治国方略,解决社会问题,追求治世。礼治《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治国方略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诸子百家争鸣的焦点:3.影响梳理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点,感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概述百家争鸣的影响。孔子兼爱仁政仁者爱人礼礼法并用法治墨子荀子孟子韩非材料25:“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拓展延伸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中国战国时期田齐在齐国临淄举办的官办高等学府。齐宣王之时,在稷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名士: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人物,会集于此,自由讲学、著书论辩。材料26:“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中论·亡国篇》学史崇德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编连竹简的绳子都被磨断了好几次,不断换上新的再读。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历。说一说我们能从孔子、孟子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平等法治正义仁爱兼爱自由公平儒法墨道和谐感悟人生思维导图结合本课所学,绘制思维导图。课堂总结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思想活跃老子、孔子诸子百家思想文化繁荣促进出现促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