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淄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玳瑁是一种名贵的有机宝石,在我国南海地区广泛分布。《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记载:“赵平原君使人于(楚)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炫耀)楚,为玳瑁簪。”这可以用来佐证战国时期
A.贵族阶层的奢华之风盛行 B.丝绸之路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 中原与岭南地区存在交流 D.华夏观念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2.乡品是中正官对被评定人给予的品评平,共分九品。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二品才堪”的现象,皇帝提拔那些并无乡品二品身份的人就任只有乡品二品获得者才能担任的官职。这一做法
A 扩大了社会的统治基础 B.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C.打破了士族专权的局面 D.部分纠正了科举制的弊端
3.清朝建立后相当长时间内,“大清”与“中国”两种称呼往往交替使用。1904年,清朝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名称有“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很少使用“大清”;1909年通过的《大清国籍条例》,除标题外,正文中皆为“中国”和“中国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戊戌变法的开展 B.对外交往的需要
C.辛亥革命的推动 D.国家观念的革新
4.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在报道某次战役时提到:“(我军)在晋东北某地与日军数千人接触,内有骑兵数百人,激战数小时之久。我军全体将士奋勇杀敌 结果把进犯日军全部击溃。是役我军大获胜利缴获轻重机枪步枪三四百支,钢炮一门,汽车六十余辆,摩托车三辆,炮弹二千余发,其他军用品甚多。”这次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百团大战 D.忻口会战
5.流行词汇承载着中国人不同时期的生活记忆,反映了时代风貌的变迁。下列流行词汇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是
A.粮票列宁装公私合营公共食堂
B.炒股公司科教兴国市场经济
C.下海万元户女排精神五讲四美
D.东方红红旗渠铁人精神学习雷锋
5.有学者指出:“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下列选项中,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广泛使用了马拉战车 B.发明使用60进制
C.培育出西瓜等农作物 D.创制了独特的文字
7.图1体现了中世纪早期的某一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
图1
A.缘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形成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契约关系
C.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D.依赖血缘建立了牢固的政治联系
8.毛里求斯原是一座荒岛,1505年被葡萄牙人称为“蝙蝠岛”,1598年被取名为“莫里斯王子岛”,1715年又被命名为“法兰西岛”,1814年英国人将其重新命名为“毛里求斯”。据此可以推断
A.殖民扩张竞争激烈 B.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C.多元文化同时并存 D.命名方式不断更新
9.1752年,意大利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以东方叙事为基础,创作了一部歌剧-《中国英雄》。该剧将儒家二一礼”体系转化为歌剧的美学符号,塑造了中国主人公利恩戈这一“摄政者”形象,强调其谦逊、忠诚与高效治理能力。《中国英雄》终演时,喝彩声浪几乎掀翻剧院穹顶。该剧广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其
A.为启蒙思想提供了表达载体 B.将东方观念融入欧洲艺术语境
C.重塑了西方传统的英雄形象 D.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10.20世纪初,亚洲掀起了新的革命浪潮,相继爆发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立宪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等。列宁高度赞誉它们为“亚洲的觉醒”“世界风暴的新泉源”,把这些革命浪潮看作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直接而可靠的同盟军。之所以被看作是“同盟军”,因为两者有
A.一致的革命目标 B.相同的斗争方式
C 共同的革命对象 D.同样的领导阶级
11.表1为1890~1913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和电力)消耗情况(单位:相当于百万吨煤)。其中,乙代表的国家是
表1
国家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甲 145 171 185 195
乙 71 112 158 187
丙 36 47.9 55 62.5
丁 10.9 30 41 54
A 法国 B.德国 C.英国 D.俄国
12.1918年4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指出由于不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不能以继续向资本进攻这个简单的公式来规定当前的任务”,“为了今后进攻的胜利,目前应当“暂停”进攻”。这体现了当时苏俄
A.停止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确立了新经济政策基本框架
C.认识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困境
D.决定放弃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
13.20世纪30年代,法国菜肴开始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的公共宴席上退出,取而代之的是阿根廷的大块烤牛肉、秘鲁新鲜的酸汁鱼、智利的玉米蛋糕。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拉丁美洲
A.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B.摆脱了殖民国家控制
C.居民饮食结构不断革新
D.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增强
14.图2为二战期间美国漫画家比尔·莫尔丁创作的连环漫画《威利和乔》。这一作品风靡欧洲战场,几乎每个美国士兵都熟知这两个以步兵为原型的漫画人物。他们蓬头垢面、满身泥泞,在战壕中抱怨战争的荒诞,却又以幽默自嘲的方式直面死亡与恐惧。这反映出该时期
图2
A 战争对士兵精神世界的双重塑造
B.西方社会对战争创伤的集体反思
C.工业化战争催生新型文化表达方式
D.官方宣传对战争叙事的垄断与消解
15.自2012年以来,每年的9月12日被定为联合国南南合作日。表2是联合国南南合作日的部分主
题。该主题目的设立旨在 A.促进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 B.助力发展中国家深化合作 C.推动
亚非拉国家均衡发展 D.顺应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表2
时间 主题
2020年 南南合作助力消除贫困,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1年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
2022年 南南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生活和福祉
2023年 团结、公平和伙伴关系:开启南南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4年 南南合作共创美好明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8分)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苏东坡的不同形象
材料一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抉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摘自《宋史》卷九十七
材料二
宋话本讲述了形形色色的东坡故事,塑造了不同的东坡形象。《章台柳传》中称赞苏轼“文章冠世,下笔珠玑”,苏轼不因章台柳是女性而轻视,反而满口称赞她的才华:“不枉了这女子,如此聪明!难得难得。”《宝颜堂秘笈》讲述了东坡与佛印的二十七件趣事,内容大多诙谐戏谑。在与佛印的谐谑中,东坡往往是挑起事端率先发难的一个,佛印机变巧妙应答,东坡往往落下风。
-摘编自陈凡玉《宋元话本小说中的苏东坡形象探析》
概括指出两则材料中苏东坡的不同形象,并分析其原因。(8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民运动讲习所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1924年在广州创办,共举办6期。表3是1926年农民运动讲习所理论课程表。
表3
课程 课时 课程 课时 课程 课时
三民主义 6 农业合作概论 10 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 9
中国史概要 10 中国农民问题 23 苏俄状况 18
帝国主义 14 广宁高要曲江农运状况 15 各国革命史 9
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 5 海丰及东江农运状况 4 军事运动 6
中国政治状况 12 农村教育 9 农业常识 16
-摘编自范国盛《中国共产党早期干部教育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对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理论课程进行合理阐释。(12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中海。文明的漩涡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周边诞生了众多文明,各种文明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材料一
图3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自[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
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以“地中海·文明的漩涡”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场围绕《谷物法》的争论
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曾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英国的粮食进口几乎中断,又逢国内歉收,致使粮价从封锁前的66先令飞涨至 1810年的117先令。1813年英国谷物获得丰收,而且随着拿破仑战争接近尾声,英国可以更为方便地进口谷物,1814年英国谷物价格明显下跌,几乎为1804年以来的最低点。由于之前对谷物长期高价的预期,农场主已续租土地且在土地改良上作了大量投资,为了免受损失,她主和农场主呼吁进一步加强对本国农业的保护。
181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谷物法》。该法令规定当谷物价格达到特定价格时(具体来说,小麦是每夸特80先令,黑麦、豌豆等为每夸特53先令,大麦为每夸特40先令,燕麦为每夸特27先令),才允许外国谷物免关税进口或者将之前进口但储存在仓库的谷物在国内市场销售;在未达到上述价格时,严禁外国谷物进口或者将之前进口但储存在仓库的谷物流入国内市场销售。
实施该法后,谷物价格骤贵,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外国也提高英国工业品进口税。对此,英国社会各阶层展开了长达30年的持续不断的争论。最终1846年6月,议会通过废除《谷物法》的议案。《谷物法》废除之后,在英国,所有继续抵制自由贸易的企图都随之而去。
-摘编自王静强《论英国谷物法废除的影响》
关于《谷物法》的存废问题19世纪上半叶英国议会进行了激烈争论,一方主张继续实施,另一方主张废除。
请为双方各写一段辩护词。(12分)
20.(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
材料一
表4
时间 总统 就职演说内容(节选)
1917年 威尔逊 尽管我们一直试图置身战争之外,但其他国家事务尤其是战争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国......美国虽在海上遭受冤屈,但仍希望秉持公平、正义、自由等原则,为全人类争取权益......我们意识到国内仍有许多事务要做,同时也明白未来重大事务需要在全球舞台上与全人类力量合作完成,美国已成为世界公民,无法回头。
1933年 罗斯福 首先,允许我申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
1969年 尼克松 经过一段对抗时期,我们正进入一个谈判的时代。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我们的对话线路是敞开的......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任何国家,不论大小,都不会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我们邀请那些很可能是我们对手的人进行一场和平竞赛。
材料二
一篇篇就职演说连缀起来,就是半部美国史,其中承载着美国民众的期待,也展现着每届总统面临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时的施政方针,是了解美国政策、政治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均摘编自岳西宽等《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13分)
答案
1.C2.B3.D4.A5.C
6.D7.B8.A9.A10.C
11.B12.C13.D14.A15.B
16.材料一:苏东坡是勤政爱民、忠君爱国、才华卓绝、坚守节义的贤臣。材料二:苏东坡是才华出众、尊重女性、诙谐幽默的文人。原因:材料一为正史,侧重记载其政绩与品德;材料二为话本,侧重娱乐性与生活化形象。
17.课程涵盖多领域,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外兼顾的特点。三民主义等课程传播革命思想,中国农民问题等课程聚焦实际,苏俄状况等课程借鉴外国经验。这些课程培养了农民干部,为农民运动发展奠定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
18.地中海是文明交汇的漩涡。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在地中海殖民,传播希腊文明,与埃及等文明交流。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成为商贸中心,汇聚欧亚非商品与文化。地中海促进了各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19.主张继续实施:《谷物法》保护农场主利益,稳定农业生产;避免外国低价谷物冲击,保障粮食安全;维持高地租,利于土地改良。主张废除:《谷物法》导致粮价上涨,增加工人负担;引发外国报复,损害工业出口;违背自由贸易原则,阻碍经济发展。
20.总统就职演说反映美国历史变迁。威尔逊时期,美国卷入一战,转向全球事务;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强化政府干预;尼克松时期,美苏进入谈判时代,推行缓和政策。演说承载民众期待,体现不同时期的施政方针,是了解美国政策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