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三单元、选择性必修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考古发掘的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通过柱间缝隙观测日出方位来确定节气。同时,该遗址还发掘出彩绘龙盘、玉琮等礼器,以及大量农业生产工具。这反映出陶寺遗址A.社会结构的奴隶制转型 B.手工业生产的单一化倾向C.礼仪制度的宗教化特征 D.天文学与农业文明的结合2.表1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手工业发展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表1记载内容 出处齐地“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秦国有“左采铁”“右采铁”等专门管理冶铁的官职,其青铜剑采用复合金属工艺,刃部坚韧、锋利 考古发现与《秦律》记载楚国漆器工艺发达,其彩绘漆器色彩艳丽,纹饰精美,远销各地 湖南、湖北等地战国楚墓出土文物A.手工业地域特色与专业化发展 B.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开始确立C.各国手工业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D.民间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汉书》称:“使蒙恬将数十万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这些史料表明秦代边疆治理A.以郡县制强化军事控制 B.初步构建基层治理体系C.忽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民族矛盾不断激化4.汉代贾谊在《治安策》中发出“天下之势,方病大瘇”的警示,直陈当时社会的危机。他以“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形象地指出中央集权弱化、地方诸侯势力膨胀的严峻局势。由此可见,贾谊A.主张推行政治改革 B.推崇浪漫主义文学C.具有浓厚家国情怀 D.崇尚法家治国理念5.西晋末年,大量中原士族和百姓纷纷南迁至江南地区,史称“永嘉南渡”。《晋书》中记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说明当时A.民族交融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B.北方经济的主导地位开始丧失C.南方统治者主动招纳北方流民 D.政治动荡引发大规模人口迁移6.隋文帝时期,推行“无隔华夷”“文轨攸同”的治边思想,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治边方略和“严防边塞”“清边制胜”的治边措施。这一系列治国举措A.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加剧边疆民族间的冲突C.侧重军事手段控制边疆 D.忽视文化认同构建需求7.唐代诗歌创作流派纷呈,既有杜甫“三吏三别”式沉郁顿挫的现实关怀,也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般浪漫奇幻的想象挥洒;中唐白居易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新乐府运动,王维以“明月松间照”的山水诗闻名。不同风格的诗作在市井坊间传唱,宫廷宴饮亦以赋诗为雅趣。由此可见,唐代A.诗歌题材局限于社会现实主题 B.文学创作呈现多元融合趋势C.诗坛审美体现了开放兼容气象 D.市民文化主导诗歌发展方向8.南宋高宗无嗣,将帝位禅让给养子赵昚(宋孝宗)。宋孝宗一共使用过三个年号,第一个年号“隆兴”为宋太祖首个年号“建隆”与宋高宗年号“绍兴”的结合;第二个年号“乾道”化用了宋太祖第二个年号“乾德”;第三个年号“淳熙”为宋太宗“淳化”“雍熙”两个年号的结合。宋孝宗此举意在A.表达光复中原之志 B.弘扬儒家宗法传统C.宣示政权的正统性 D.实现权力和平让渡9.元代有“交通八达,行旅无虞”的说法。《元史》记载:“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据此可知,元代A.交通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 B.全国交通得到均衡发展C.交通工具未得到有效革新 D.陆路交通占据主导地位10.明末利玛窦所著《天主实义》融合了儒家经典与天主教义,书中引用了《诗经》《尚书》等内容,他还向西方介绍中国礼仪制度。康熙年间,《天主实义》被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据此可推知,当时中西文化交流A.以宗教传播为核心目标 B.呈现双向互动的融合特征C.借助皇权实现广泛传播 D.突破传统等级观念的束缚11.17世纪末至18世纪,法国传教士李明在《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中详细介绍了北京故宫的建筑布局与装饰艺术,英国建筑师威廉·钱伯斯据此设计出带有中式飞檐的邱园“中国塔”。这可以用来说明A.建筑技术的创新性 B.文化交流的桥梁性C.东学西渐的必然性 D.艺术审美的趋同性12.表2所示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澳大利亚华工数量统计(累计数量,单位:人)。这种状况导致澳大利亚表2年份 1861 1871 1881 1891 1901人数 24 752 17 064 14 963 9 622 3 131A.本土劳工竞争压力减小 B.华人社区规模呈萎缩态势C.文化交流渠道逐渐拓宽 D.华工对澳经济贡献被忽视13.中山装是民国初年由孙中山设计的,因融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立领、盘扣等元素,且口袋设计象征“四维八德”,迅速成为革命与现代性的象征。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将中山装定为礼服,要求公务员统一穿着。这反映出A.服饰变革推动政治革命进程B.传统礼制借助服饰得以复兴C.服饰符号承载社会文化认同D.西式服装主导中国服饰潮流14.1983年3月,中共中央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截至1985年底,全国有98项“五讲四美三热爱”优秀青年工程受到共青团中央表彰。其间,南京、宁波等城市的中小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宣传。这些做法主要着眼于A.抵御西方国家价值观渗透 B.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C.加快新型社会风尚的构建 D.加强党对基础教育的领导15.据统计,截至2023年,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43项,包括昆曲、古琴艺术、剪纸、二十四节气等,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这一数据反映出A.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文化 B.非遗保护区域均衡发展C.现代科技助力文化传承 D.中华文化国际认同提升16.考古发现,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常刻画祭司、贵族及劳动者形象,祭司雕像佩戴着象征神性的角冠,贵族雕像身着华丽服饰,劳动者雕像则姿态朴素且多与农具相伴。这可以用来说明苏美尔文明A.神权与王权实现高度结合 B.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C.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社会等级秩序较为明显17.图1所示为苏格拉底的一段演讲内容。这反映出苏格拉底图1A.忽视物质追求功利主义 B.以死明志唤醒民众觉醒C.否定雅典民主政治体制 D.强调道德修养追求理性18.日本奈良时代(710-784年)诗歌集《万叶集》中写道:“老天偶生我,耕作不稍闲”“矮屋四倾颓,稻铺湿地眠”“里长气汹汹,吆喝在房前”“多摩河,晾麻布”。这些诗歌A.歌颂劳动人民与田园生活 B.凸显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对立C.展现社会矛盾与生产场景 D.体现农业生产的决定性作用19.13世纪初,君士坦丁堡遭到多国联军洗劫,无数文物遭亵渎的同时,大量古希腊、古罗马遗存流入西欧。13世纪中叶,蒙古人通过激烈的攻城战占领阿拉伯帝国都城,数不清的阿拉伯手稿和古迹受损,而新式火药武器等通过阿拉伯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这反映出A.跨区域文化传播主要依靠战争 B.先进文明征服落后文明的进程C.古代战争对文化影响的复杂性 D.征服者对文化渗透的高度重视20.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民法典》在荷兰、比利时等被占领地区强制推行,使当地封建土地制度和等级特权得以废除;与此同时,意大利各邦国知识分子通过翻译法典条文,结合本土法律传统推动司法改革。这些现象表明,《法国民法典》的推行A.激化了被征服地区的民族矛盾B.推动了欧洲法制近代化与本土化结合C.巩固了拿破仑帝国的殖民统治D.阻碍了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1.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要求恢复被压迫民族的主权;1945年《联合国宪章》将“发展国际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列为宗旨之一。这些自决原则的提出有助于A.确立民族独立理论基础 B.终结全球文化殖民统治体系C.消除列强间的利益冲突 D.推动国际秩序向民主化转型22.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中写道:“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这一规定客观上有助于A.推动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B.确立英美世界霸权地位C.消除大国间的利益冲突 D.拓展殖民文化体系空间23.图2所示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美国放宽了移民政策 B.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C.美苏冷战局势的缓和 D.福利国家制度的完善24.20世纪中叶以来,大量来自印度的软件工程师、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家以及欧洲的电子技术专家陆续迁徙至美国西部的硅谷。他们不仅带来了多元的技术理念和创新思维,还推动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科研团队形成紧密合作。这些变化A.促进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 B.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人才结构C.推动了全球科技中心的转移 D.使文化冲突成为产业发展阻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军事,但秦朝太尉虚设,汉朝虽设太尉,却时常由其他官员兼任;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与掌管图籍文书。九卿分管宗庙礼仪、宫廷宿卫、财政税收等具体事务,且部分机构设置带有明显为皇室服务的色彩,如奉常负责皇家祭祀,少府掌管皇室财政。三公九卿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处理政务,重大事务需向皇帝奏报,由皇帝裁决。-摘编自安作璋等《秦汉官制史稿》材料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唐朝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进行审核,若认为不妥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官吏任免、财政、礼仪、军事、司法、工程建设等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议事于政事堂,相互牵制,最后由皇帝定夺。这一制度使得政务处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三公九卿制与隋唐三省六部制在运行机制上的异同。(10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央政府体制演变对现代政治制度建设的启示。(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表3宋代至元代制瓷业发展概况时间 发展概况北宋时期 景德镇成为“瓷都”,烧制青白瓷,胎质轻薄,釉色晶莹;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技艺成熟,官府设窑务管理官营手工业南宋时期 南宋临安官窑烧造仿汝瓷的礼器与陈设瓷艺;龙泉窑吸收汝窑技术后,以梅子青釉闻名,釉层肥厚如凝脂;景德镇工匠利用本地高岭土,结合北方透明釉技术,创烧出影青瓷元代前期 设立浮梁磁局掌管全国制瓷业,首创青花瓷、釉里红等彩瓷技术,钴料从波斯进口,纹饰融合了伊斯兰几何图案与汉地花鸟题材元代中后期 景德镇窑场集中,匠户制度推动技术传承,瓷器输出范围扩大,欧洲贵族以收藏元瓷为风尚-摘编自冯先铭《中国陶瓷》材料二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地区,泉州港出土大量南宋青白瓷残片。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经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片。景德镇青白瓷和青花瓷远销至印度洋沿岸。制瓷技术的传播也影响了周边地区,朝鲜工匠发挥了才智和创造性,所造的中国式釉彩瓷器别具风格,波斯工匠学习青花技艺后发展出本地陶瓷风格。-摘编自任荣兴《宋元时期中国瓷器外销述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元时期制瓷业发展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制瓷业对中外文明交流的促进作用。(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越南北部是东南亚古代铜鼓较为集中的地区。铜鼓还广泛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并流传到印尼。印尼没有单独存在青铜器时代,所有青铜器都是成熟期的形态,这说明印尼的古代铜鼓主要是外部输入的。起初,中国的百越民族在漫长的民族迁徙过程中,把铜鼓文化传播到东南亚。铜鼓文化又通过来往于中国南海的船只得以传播到印尼群岛,并逐渐渗入当地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印尼各地的铜鼓在体积、风格、纹饰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且明显有别于中原地区的周代至汉代的铜器传统,铜鼓上的纹饰包括了东南亚史前期和民族艺术常见的几何图案和象征主题。除爪哇岛外,印尼有铜鼓的其他地方大都是孤立存在的,除非铜鼓是由强大的酋长有意识地进口,否则很难想象它们是如何被贩运至东南亚的边缘地带的。-摘编自梁志明、郑翠英《论东南亚古代铜鼓文化及其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材料二楚雄万家坝曾出土过一面铜鼓和六个编钟的乐器组合,人们还在昆明石寨山发现过铜鼓和芦笙同在的场景。关于铜鼓作为乐器的文字记录有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唐太宗伐其国(高昌),尽得其乐。其器有竖箜篌、琵琶······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鼓、铜钹具等十五种。”清代《广南府志·风俗》中有“花土獠······自正月至二月击铜鼓跳舞为乐,谓之过小年”。铜鼓舞是云南文山州壮族、彝族中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是文山人民铜鼓文化、稻作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2006年“彝族壮族铜鼓舞”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摘编自肖怡婷、杨欣颖《滇式铜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铜鼓文化在印尼传播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研究铜鼓文化可搜集哪些类型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承和保护铜鼓文化的意义。(6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世纪中叶,中国生丝、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与此同时,西方的纺织机器、铁路技术和启蒙思想通过贸易口岸传入中国。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枢纽,旗袍的改良设计融合了西式剪裁,西餐文化逐渐在沿海城市流行。这种贸易与文化的双向流动,既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也冲击了固有的社会文化秩序。-整理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结合材料,围绕“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自拟一个论题,运用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D 2.A 3.A 4.C 5.D 6.A 7.C 8.C 9.A 10.B 11.B 12.B 13.C 14.C 15.D 16.D 17.D 18.C 19.C 20.B 21.D 22.A 23.A 24.A25.(1)异同:相同点:都服务于皇权;都是中央行政制度;职责都有分工,官员共同处理政务。(4分,答出两点即可)不同点: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较大,三省六部制下相权被分割;三公九卿中部分设置为皇室服务色彩更浓,三省六部制政务处理更侧重国家事务;三公九卿制政务处理程序相对简单,三省六部制政务处理规范化、程序化更强。(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启示:权力需要合理分工与制约,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制度建设要注重规范化、程序化,提高行政效能;政治制度应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优化;要平衡好国家治理与服务民众的关系。(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6.(1)时代背景:宋元政府对手工业的管理与支持;农业发展推动手工业分工细化,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兴盛(海上丝绸之路拓展),刺激制瓷业商品化;民族交融与中外文化交流;技术传承与创新(如宋代名窑技艺、元代彩瓷突破)。(6分,答出三点即可)(2)促进作用:青花瓷纹饰融合伊斯兰、汉地文化元素,成为跨文明交流的载体;制瓷技艺外传至朝鲜、波斯等地,推动周边地区陶瓷业发展;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大宗货物,加强亚非欧经济联系;欧洲、中东通过瓷器,加深对东方文明的认知,推动了文化双向交流。(8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7.(1)特点:以外部输入为主;以越南等其他东南亚地区为中介;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密切;逐渐融入本土文化;路径多元,相对独立发展;存在主动引进的倾向。(6分,答出三点即可)(2)史料类型:考古发现的历史遗存(实物);史书、地方志等文献的记载;民俗文化考察(调查)结果。(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意义: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帮助人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地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提供材料;为发展旅游业,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文化纽带。(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8.示例一论题:近代世界贸易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社会转型。(2分)阐述:19世纪中叶,英国借工业革命优势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建立起中西贸易通道,引发双向文化交流与社会变革。中国生丝、茶叶因英国市场需求而大量出口,刺激了中国沿海商品经济发展。英国纺织机器、铁路技术传入中国,洋务派引入机器创办近代企业,铁路修建改变交通与时空观念,推动中国工业化与社会生活近代化。通商口岸成为文化碰撞的前沿。旗袍在上海等地改良,融合西式剪裁,形成中西合璧风格,象征服饰文化转型;西餐文化在沿海流行,咖啡屋等新业态出现,改变部分市民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西方启蒙思想(民主、科学)通过传教士等渠道传入中国,冲击儒学正统地位,为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这种交流伴随英国贸易主导权下的文化输出,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客观上打破了封闭状态,促使传统文化与工业文明碰撞。从技术引进到生活方式改变,再到思想启蒙,贸易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催化剂,推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也让西方进一步接触中国文化(如东方美学影响欧洲艺术)。(8分)总之,近代中西贸易以经济为纽带推动中西文化双向流动,加速了传统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融,成为全球化早期文化互鉴的重要篇章,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与世界发展进程。(2分)示例二论题:近代世界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2分)阐述:(10分)示例三论题: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加剧了东西方发展的不平衡。(2分)阐述:(10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