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秘密*考试开始前甘孜州2024-2025学年全州统一调研考试高二下期历史期末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项目获准列入此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拥有复杂的水利系统、成熟的稻作生产、统一的文化信仰、礼仪建筑和分化的社会阶层等,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据此可以推测当时()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禅让制是权力传承的主要方式C.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黄河流域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2.1986年,考古学家严文明将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形容为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三重结构组成的花朵,每部分之间都紧紧相连、不能分离。这一观点()A.强调了中华文化具有整体性B.凸显了环境对文化的决定作用C.实证了中国一万年的文化史D.确立了中国近现代考古学体系3.仰韶文化早期所发现的大量墓葬中,男性平均每墓随葬陶器2.43件,女性平均每墓随葬陶器2.84件,大体相当;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墓葬遗址中,大型墓葬随葬品数量多而精美,中、小型墓葬则依次递减。这一变化说明了()A.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B.阶级阶层关系已明显分化C.南北方早期文明出现了明显差异D.我国奴隶制国家正式形成4.春秋中期以后,各国间的战争逐渐由“以礼为固”向“兵以诈立”过渡,即由重“偏战”(各占一面相对)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演变为“出奇设伏、兵不厌诈”;由点到即止”向“夺地灭国”过渡。这()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弱化 B.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现实需要C.表明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壮大 D.反映出传统宗法体系开始解体5.周代初期,人们特别重视兄弟情感,《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兄弟情感的政治伦理咏唱诗,《尚书》中也有诸多周王以诏策劝勉兄弟间要友”“和”“合”的记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血缘宗法政治体系的形成 B.消除分封失衡产生的矛盾C.鉴于前代兄弟不睦的教训 D.维护王权独尊地位的需要6.《左传》成公三年载鲁大夫臧宣叔说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关于该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贯穿于夏商周奴隶社会 B.它建立起坚强有力的中央集权C.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D.它的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族7.右图为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所监制的标准量器,方升的一侧刻有“十八年,齐遣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底面刻有另一组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嫌疑者,皆明一之。”商鞅方升()A.诏书文字为时行的隶书 B.反映了工商食官的瓦解C.奠定了秦朝统一的根基 D.见证了历史的关键走向8.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制度 B.浓厚的宗族色彩C.皇帝非常勤政 D.权力高度集中9.下表为《汉书》中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高帝纪》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武帝纪》 有司以币轻多奸......改币以约之......废期有月,而山泽之民未谕。《食货志》 缘(王)莽禁......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A.山泽管理体制亟待建立 B.政府改革引发户口隐匿问题C.土地兼并推动山泽开发 D.山泽为流民提供庇护与生计10.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汉兴以来,“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故事,糜不毕集。”司马迁记述的这一现象()A.奠定了独尊儒术的基础 B.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确立C.完成了诸子思想的整合 D.得益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11.唐朝诗人李嘉祐在《送陆士伦宰义兴》中云:“浅疏通野寺,绿茗盖春山”;郑谷则吟出了:“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的诗句。这反映了当时()A.茶叶交易打破了市场时间限制 B.传统经济结构已被突破C.茶叶生产丰富了文学创作视野 D.重农抑商观念趋向淡薄12.《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殷人井田采用“助法”,即百姓的全部劳动时间,大约有8/9用于耕种私田,1/9用于耕种公田。周代井田则采用“彻法”,即公田不再从井田中单独划出,而是一并授与八家共同耕种,最后约8/9的收获物分给八家,约1/9的收获物作为田赋缴给国家。这一变化()A.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鼓励了民间私人开垦荒地C.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促进小农经济兴起和发展13.《国语》记载“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翟、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荆蛮戎翟人也。”这在当时()A.彰显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 B.导致了诸侯割据局面C.确立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 D.促成了华夏认同观念14.如图是成都出土的东汉“弋射收获”画像砖,该图体现了()A.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B.社会生活与艺术创作的结合C.个体农耕与畜牧养殖的联动 D.政治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互动15.汉高祖“弛山泽之禁”“令民铸钱”“弛商贾之律”,富民以安天下。汉武帝任用东郭咸阳、桑弘羊等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这些政策说明西汉()A.在经济上坚持中央集权政策 B.延续了秦朝“上农除末”政策C.统治者努力巩固“大一统”D .政府不断加强对工商业的控制16.《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后汉书陈球列传》记载“迁南阳太守,以纠举豪右,为势家所谤,征诣廷尉抵罪。”这体现了汉代()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士绅承担基层社会治理责任C.外儒内法的治理理念 D.地方社会治理遭到一定破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上图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请从图中提取一项与“唐朝对外交往”相关的信息,自拟观点,并予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材料一材料二自李鸿章奏请废漕折色(田赋交钱)始,漕运停止,京杭大运河迎来关键性噩梦。从此,贸易路线从内河航道转向海运和铁路沿线,沿海城市和铁路枢纽城市成为新的贸易中心,运河沿岸淮安、扬州、临清等城市的南北物资转运枢纽地位被铁路沿线城市取代。城市经济机会减少,导致人口外流,城市发展速度放缓,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减弱。传统商业规模缩小,相关牙行、货栈等行业衰落;造船、纺织、陶瓷等因运输成本增加、市场范围缩小,发展受到抑制,一些手工作坊倒闭,从业者失业;一些以运河生态为基础的产业,如渔业、旅游业等也受到冲击,影响了沿岸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改编自刘士林等《近代大运河衰落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三截至2024年8月中部六省8500亿规划和修建内河航运项目情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京杭大运河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大运河衰落的原因,概括其衰落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部“沿海化”的意义为方向,结合国家战略,为中部六省运河建设自拟题目写一份宣传稿。(要求200字左右,文学化用语不超过25%)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材料一两汉间湘江流域各郡户口增长表郡名 户数 口数公元 2年 公元 140年 倍数 公元2 年 公元 140年 倍数湘 长沙 43470 255854 588.58% 235825 1059372 449.22%零陵 21092 212284 1006.47% 139378 1001578 718.61%武陵 34177 46672 136.56% 185758 250913 135.08%桂阳 28119 135029 480.21% 156488 501403 320.41%赣 豫章 67462 406496 602.55% 351965 1668906 474.16%-《续汉书·郡国志》材料二中国历朝人口变化图-《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汉时期湘江流域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中历史时期,围绕人口状况与社会发展”自拟论题展开论述。甘孜州2024-2025学年全州统一调研考试高二下期历史期末试题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C A B B A D D D D D C C A B C D17.观点:唐朝对外交往海陆交通线都较为发达。论述:唐朝通过陆路与中亚、西亚等地区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唐朝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为保障陆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提供了支持。在海路方面,沿海岸线有众多的对外交通线路。唐朝时期,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得海上贸易和交流成为可能。沿海的港口城市如扬州等,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节点,促进了唐朝与东亚、东南亚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开放包容的政策也鼓励了对外交往的发展,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有大量的使节、商人、学者等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繁荣。综上所述,唐朝对外交往的海陆交通线都呈现出繁荣和发达的局面,反映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18.(1)特点:时间:历史悠久;修建时间长,逐渐完善。空间:沟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照顾都城。作用(影响)服务于国家政治统治和经济交流;影响深远。工程体量:工程浩大。(2)原因:政策:漕运停止,官府不再大力维护运河;交通:铁路修建,近代海运兴起(近代新型交通的兴起);社会环境:社会动荡或战争破坏,近代政府管理不善等;自然环境:黄河泥沙集淤,水源不足致河道淤塞。影响:地位降低:在交通和贸易格局中地位下降。(在交通格局中的地位下降;交通枢纽地位下降;区域贸易重心转移,物资转运枢纽地位下降);发展速度放缓:运河沿线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传统商业城镇衰落;在区域经济影响力减弱);经济结构调整:传统手工业、商业衰落,生态经济受冲击。(人口分布改变;传统商业衰退;手工业受冲击;渔业、旅游业等生态经济受冲击)。辐射力降低:影响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3)示例一:标题:中部“沿海化”助力国家战略协同推进。内容:中部六省日益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区位,中部运河项目推动中部“沿海化”,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协同推进。斥资8500亿的运河规划已经出台。运河建成后,将成为经济大动脉,吸引外资,汇聚人才,促进内外循环,向“沿海化”大步迈进。运河建成必将降低物流成本,合理资源配置,带动产业升级,中部六省借此突破地理局限,对盘活中部地区和协调全国经济有重要作用,成为国家战略协同推进的又一个发动机。示例二:标题:中部“沿海化”-运河开启中部崛起新篇内容:投资8500亿的运河建设将重塑中部区域经济格局。它将发挥产业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串联资源与市场。它将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助力企业高效运营。它将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带来新兴产业勃兴。中部运河,是新时代的伟大工程,将使中部六省从内陆腹地迈向“沿海前沿”,吸引更多投资与人才汇聚,为中部地区的腾飞注入强劲动力,让经济活力在运河两岸尽情绽放。(写作方向提示:意义:吸引人才与投资、降低物流成本、带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战略地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等。国家战略: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强国家地缘政治影响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19.(1)特点:人口迅速增长;增长区域不平衡。原因: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受交通条件的影响。(2)示例:题目:人口状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观点:社会发展的状况影响着人口的增长。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黑暗,军阀混战,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使人口数量锐减。明清时期,国家大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摊丁入亩等赋役制度的改革,高产作物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的引进与推广,使粮食产量大大提升,医疗水平的提高等众多因素促成人口数量飙升。人口的状况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稳定,中原人民不断南迁,不仅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技术,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明清时期,人口的急剧增长,一方面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造成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尖锐,向山要地、围湖造田,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同时还带来其他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