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湘艺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学习设计课题 《大路歌》 单元课时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一、学习内容分析 《大路歌》旋律简洁有力,以跳进和重复音为主,如 “哼哟咳嗬嗬 咳咳嗬咳” 的重复,形成富有劳动气息的旋律线条,展现工人劳动的节奏感。节奏上大量运用切分节奏,像 “合力拉绳莫偷懒,嗬嗬咳”,增强了歌曲的动力感与冲击力,契合工人集体劳动的场景。速度中等偏快,营造出紧张而奋进的氛围。 歌曲通过朴实直白的歌词和激昂的旋律,生动展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工人阶级在艰苦环境中,团结协作、不畏艰辛、渴望改变命运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对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早表现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劳动生活的音乐作品之一,它是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关注社会底层、贴近劳动人民的范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基本的音乐要素知识,能辨别简单的节奏和旋律特点,但对切分节奏等复杂节奏型的把握可能存在困难,演唱时音准和力度控制需加强。对生动的情境、互动性强的活动兴趣浓厚,而对年代较远的音乐作品可能缺乏共鸣,需通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感受歌曲的感染力。三、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能够通过聆听、分析《大路歌》,感受其独特的旋律、节奏特点,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劳动气息与工人阶级的情感,提升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 能够辨别《大路歌》中不同乐段所传达的情绪变化,增强对音乐情感的敏锐度。 艺术表现:能够准确地跟唱《大路歌》,掌握歌曲中的节奏难点,如切分节奏等,用坚定有力的声音表现出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演唱过程中,能够运用适当的力度、速度变化,展现出筑路工人劳动时的艰辛与团结奋斗的精神,提升歌唱表现力。 创意实践:分组合作,对《大路歌》进行重新演绎,如加入新的和声、表演形式等,增强团队协作与创意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大路歌》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等,体会音乐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认识到《大路歌》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对推动社会进步和音乐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大路歌》的音乐风格,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工人阶级的情感和精神。能够准确演唱《大路歌》,把握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 难点:体会《大路歌》中蕴含的深刻社会内涵,理解音乐如何反映时代特征。在演唱中准确表现出歌曲的力度、速度变化,展现出工人阶级的力量与情感。五、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课堂导入教师播放一段现代工人在建筑工地上忙碌劳动的视频,视频中伴有嘈杂的劳动声音和简单的劳动号子声。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工人劳动的场景,也听到了他们劳动时发出的声音,那你们有没有感受到一种特别的节奏呢?这种节奏和我们平常听到的音乐节奏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举手回答。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听到的节奏很有力、很整齐,和流行音乐的节奏不一样,听起来更有干劲。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现代工人劳动的视频,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劳动与节奏的关系,为引出《大路歌》这首表现工人劳动的歌曲做好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音乐元素的观察和感知能力。任务(二):歌曲背景介绍展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的一些图片,如工人在恶劣环境下劳动、城市贫困景象等,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同学们,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人阶级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生活十分艰难。但是,他们并没有屈服,而是勇敢地站起来,用自己的劳动和斗争来争取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路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接着,简要介绍歌曲的词曲作者孙瑜和聂耳,强调聂耳深入筑路工地体验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的经历。提问学生:“在这样艰苦的社会环境下,大家觉得工人阶级创作的歌曲可能会表达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增强对音乐与时代关系的认识,提升文化理解素养。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任务(三):初听歌曲播放《大路歌》的音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歌曲中所描绘的画面,思考歌曲的整体情绪是怎样的。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听完这首《大路歌》,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歌曲给你们的整体感觉是怎样的,是欢快的、悲伤的还是其他的?” 学生积极分享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如工人一起拉着铁滚修路、大家齐心协力喊着号子等。对于歌曲的整体感觉,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激昂的、有力的、充满斗志的。设计意图: 初听歌曲让学生对《大路歌》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对音乐情绪的感知能力,为后续深入分析歌曲奠定基础。通过分享想象的画面和感受,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任务(四):分段赏析再次播放《大路歌》,将歌曲分为几个乐段,分段播放并讲解每个乐段的旋律、节奏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讲解第一段时,指出旋律中多运用了重复的音和有力的节奏,像 “哼哟咳嗬嗬 咳咳嗬咳” 的旋律,就如同工人劳动时沉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表现出工人劳动的艰辛。在讲解第二段时,强调旋律的上扬和节奏的加快,体现出工人阶级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决心。提问学生:“同学们,仔细听这一段,你们从旋律和节奏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在每段讲解后,引导学生模仿该乐段中体现的劳动动作,如拉铁滚、铲土等。 学生认真聆听每个乐段,跟随老师的讲解分析旋律和节奏特点,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从旋律中感受到工人的坚韧,从节奏中感受到劳动的紧张氛围等。同时,积极参与模仿劳动动作的活动,进一步体会歌曲与劳动的紧密联系。设计意图: 分段赏析能够让学生更细致地了解歌曲的音乐要素,深入体会每个乐段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审美感知能力。通过模仿劳动动作,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对音乐的表现力。任务(五):学唱歌曲教师先示范演唱《大路歌》的第一段,用清晰、准确的声音展示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同时强调发声方法,如用腹部呼吸,声音要坚定有力。示范结束后,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每教一句,让学生跟着模仿练习,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节奏和音准问题。例如,在教唱 “合力拉绳莫偷懒,嗬嗬咳” 这句时,重点纠正 “莫” 字的发音和 “嗬嗬咳” 的节奏把握。当学生基本掌握第一段后,采用同样的方法教唱第二段和第三段。教唱完成后,组织学生跟着钢琴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提问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你们觉得哪个地方最难唱,需要老师再帮助一下?” 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示范演唱,仔细观察老师的发声和演唱动作,跟随老师一句一句地学唱。积极模仿老师的发声和节奏,对于自己唱不好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提问。在跟着钢琴伴奏演唱时,努力做到声音整齐、节奏准确。学生可能会反馈某些节奏较快的地方或者音准较难把握的地方存在困难。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逐句教唱,让学生掌握《大路歌》的演唱技巧,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任务(六):情感表达与演唱处理“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演唱《大路歌》,那你们觉得在演唱时,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和情感来表现工人阶级的形象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讲解在演唱时如何运用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例如,在表现工人劳动的艰辛时,声音可以稍微低沉、力度稍强;在表现工人团结奋斗、充满希望时,声音要明亮、有力,速度可以适当加快。然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要求他们按照刚才讨论的情感表达和演唱处理方式进行演唱。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达自己对歌曲情感表现的理解。在老师讲解力度和速度变化的作用后,认真体会并在再次演唱时尝试运用,努力通过自己的演唱展现出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学会运用音乐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提升艺术表现素养。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更生动地演绎歌曲。任务(七):创意实践教师提出创意实践任务:“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大路歌》的风格和内容,为歌曲创编一些简单的动作或者节奏型,让我们的演唱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创编。” 在学生创编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如提醒学生动作要与歌曲的节奏相配合,节奏型的创编要符合歌曲的风格等。 学生认真思考创意实践任务,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小组内,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讨论并确定创编方案。有的小组可能会创编一些简单的劳动动作,如推、拉、铲等,配合歌曲的节奏进行表演;有的小组可能会创编新的节奏型,用拍手、跺脚等方式为歌曲伴奏。设计意图:通过创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创编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丰富对音乐表现形式的认知。任务(八):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大路歌》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演唱技巧以及通过学习歌曲所体会到的工人阶级的精神。提问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大路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音乐学习方面有什么收获?”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大路歌》作为经典音乐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加深对教学重点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分享,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态度。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大路歌》音频与视频、图片、课件、等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大路歌》这首经典作品有了较为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在审美感知方面,学生能够较好地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和情感变化,但在对一些细微音乐元素的感知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引导。在艺术表现上,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演唱学习,努力掌握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但仍有少数学生在音准和节奏把握上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关注和个别辅导。创意实践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们的创编展示充满活力,但在创意的深度和与歌曲的融合度上还有提升空间。在文化理解方面,学生通过了解歌曲背景,对音乐与时代的关系有了一定认识,但可以引入更多同时期的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总体而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