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 )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件(共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 )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件(共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温故知新
①说说中共开辟的革命新道路。
②(判断)1912-1922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十年。
课程目标:了解日本侵华的罪行;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大概念·微情境系列课件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日本侵华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From local resistance to nationwid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新课导入
【思考】概括这次会议的主题?
东方会议是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
《对华政策纲领》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攫取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
日本东方会议会场
局部抗战
【思考】分析日本为何会侵略中国。
1927年,东方会议: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1927)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积蓄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秘密文件
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①历史: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②现实: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急于转嫁矛盾;③国内:国共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④国际:英、美等国推行纵容日本侵略的“绥靖政策”;⑥根本: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困境,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局部抗战
【思考】根据教材135-136,梳理日军侵华过程。
1931.9.18
九一八事变
(局部抗战开始)
1940.3 南京
汪精卫 伪国民政府
1932.1.28
1931.9.18 沈阳
九一八事变
1932.1.28
一二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1932.3
建立伪满洲国
1932.3 长春
伪满洲国
1933
进犯长城沿线
1933向长城沿线进犯
1935
华北事变
1937.7.7
七七事变
(全面抗战开始)
1937.12.13
南京大屠杀
1938-1943
重庆大轰炸
1938.2-1943.8
重庆大轰炸
1940.3
建立汪伪政府
华北事变则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日军侵华暴行
【思考】根据课本,列举日军侵华暴行。
方针 侵略暴行
军事上 反和平 发动九一八、一二八、华北事变、七七事变、扫荡敌后根据地“三光政策”、华北地区“治安强化运动”、重庆大轰炸等;
政治上 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32年,伪满洲;1940年 汪伪政权
经济上 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文化上 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泯灭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他们统治下的顺民,实现其同化政策。
社会上 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慰安妇制度等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慰安妇制度;
以华治华
以战养战
奴化教育
反人道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思考】说说国民政府的反应?
1931年9月21日,中国政府正式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控告日本在东北德野蛮侵略,请其出面敦促日本停止在东北的侵略行径。但此后数月内,国联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日本趁机扩大侵略,攻占全东北。
——张宪文,庞绍堂等《中国抗日战争史 第一卷,日本侵华与中国的局部抗战》
局部抗战
国民党:消极抗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思考】国联调查团递交的《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有何效用?
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推出国联。
局部抗战
国际联盟:未能制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思考】说说爱国将领的抗日行动。
局部抗战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
东北人民革命军
东北反日游击队
赵尚志
(1908-1942)
赵一曼
(1905-1936)
杨靖宇
(1905-1940)
1933年长城抗战
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爱国将领:积极抗日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
抗联不畏艰难,奋起反抗,成为中国局部抗战的主力军,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武装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史》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思考】说说爱国学生的抗日行动。
局部抗战
1935 一二九运动
爱国学生:一二·九运动
亲爱的全国同胞:
眼见华北的主权,也要继东三省热河之后而断送了!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感受到难堪的亡国惨痛。 ——《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
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思考】说说中共的抗日行动。
局部抗战
中国共产党
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秋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5年《八一宣言》与瓦窑堡会议
《八一宣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策略开始了一个新的转变,不再把民族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当作反革命内部的不同派别来看待,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抗日战争新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思考】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有何意义?
局部抗战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张、杨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
原因:
(1)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2)中共正确运用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战略;
(3)当事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
(4)英美苏等势力极力谋求和平解决,维护在华利益;
意义:
(1)扭转时局的枢纽;
(2)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3)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4)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基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思考】根据材料说说,局部抗战的特点及意义。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艾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退出中国。中国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上海、北平、南京、天津、北平、汉口、青岛、长沙、重庆、桂林、汕头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也都以集会请愿、募集捐款、禁售日货等形式,掀起抗日爱国运动的热潮。许多城市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沉重打击日本的经济侵略。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平津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纷纷组织南下宣传团,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摘编自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特点:中国共产党作用突出;地域广泛,波及全国;抗战斗争形式多样;参与阶层多,群众基础广泛;抗日与反蒋相结合;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
意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的侵略;利于唤起民众觉醒;促进了民众奋起与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局部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思考】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全面抗战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1935.5-12.华北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8.1《八一宣言》中共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12 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7.7 卢沟桥事变
全国抗战开始
1937.7 中共提交合作宣言
1937.8 洛川会议形成全面抗战路线
1937.9 国民党发表合作宣言,承认中共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共在全国抗日期间提出的一条政治路线,团结一切力量,坚决抗战到底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让步,
付出了极大努力,发挥了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思考】对比国共两次合作?影响国共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项目 第一次国共合作
(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社会背景
政治地位
斗争对象
合作方式
群众基础
结 果
国际环境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共都处于发展期,都属于革命政党
国民党是执政党;共产党逐渐成熟
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四大阶级联盟)
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及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人士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途破裂,大革命失败
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共产国际和苏联支持;帝国主义国家反对
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全面抗战
主要因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根本原因):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思考】说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统一战线中不仅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2.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
3.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中共领导的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4.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全民族抗战”: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与的抗战行为。
全面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探究】结合所学,简述中共历史上的五次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
1924-27年;建立国共合作,唤起民众,进行民族民主大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27-37年;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反抗封建压迫和国民党反动统治。
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45年;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坚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5-78年;团结民主党派和一切爱国力量,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建设新中国。
爱国统一战线
1978至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