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社会发展与制度创新的双向互动——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第7课课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汪洙《神童诗》阅读教材,思考:九品中正制为何产生?有何特点?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地方大族名士交结朋党,操纵人才选拔,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背景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选官权选拔方式选拔标准选才范围中正官中央官员定级家世、道德、才能以士族为主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选官权选拔方式选拔标准选才范围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统治者如何应对?中正官中央官员定级家世以士族为主科举制中央政府考试才学士族、庶族选官之变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官员文化素质不高;士族门阀控制选官,不利于中央集权;下层读书人无法参政,有失公平。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社会中下层读书人有机会参政,扩大统治基础,选拔方式更趋公平。改进创新商周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血缘军功品德才能家世门第学识才能选官制度选拔标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有何趋势?“由来丞相重,分掌国之钧”——唐·李隆基“一朝逢纠谬,三省竟无虞”——唐·沈佺期阅读教材,说明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中枢制度产生了什么变化?有何创新?中枢之变中枢制度日趋完善政事堂唐宰相议事的地方,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723年,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唐代三省位置图秦朝-汉初汉武帝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央官制时期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历程?有何趋势?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制度化、合法化;宰相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府卫兵先坏,租庸调不行”——曾极《大唐》“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唐·白居易土地买卖与兼并政府直接支配土地日益减少权利义务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破局之道权利逐渐消失义务难以履行结合教材,梳理魏晋至唐初的税制,思考唐中期为何颁布新税法?相比租庸调制,两税法好在哪里?租庸调制 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时间人丁资产田租、户调、力役、杂税户税田税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旬月输送夏秋两季租庸调制VS 两税法人丁 征税标准 资产田租、户调、力役、杂税 征税项目 户税田税授田农民 征税对象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旬月输送 征税时间 夏秋两季根据表格,小组讨论:租庸调制有何不足?两税法如何弥补了它的不足?当堂巩固当堂巩固当堂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