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 )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 )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温故知新
①说说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②(判断)西柏坡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课标: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大概念·微情境系列课件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initial construction
新课导入
【思考】简要说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思考】结合所学,说说新政协召开的背景和内容。
1949年9月,为筹建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总人数 党代表
(中共) 党代表
(民主党派) 已解放与待
解放区代表 解放军
代表 社会团
体代表 特邀
人士
662 18 147 116 71 235 75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会场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946-197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的组织形式。
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徽、国歌、纪年;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思考】结合材料,说说《共同纲领》的地位和意义。
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
(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新中国的政体)
确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政协商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规定了新中国的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等。
《共同纲领》书影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思考】结合材料,说说新中国成立有何伟大意义?
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宣告二十多年来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史、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几千年来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统治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同时,它把中国的历史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已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选集》第4卷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油画《开国大典》
链接高考
(2024·海南高考·8)码头工人是中国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体,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国后上海码头工人的工作开始“竞赛化"。1951年上海市运输公司举办的首次劳动竞赛分为团体和个人赛,前三甲可以获得一定奖励。码头工人还被宣传为“替国家增加了财富,爱护人民财产”的模范。这一转变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
D.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人民政权的巩固
【思考】结合地图,说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都解放了吗?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951年
和平解放
肃清残敌,剿匪镇反(1949~1951)
为巩固新生政权,保证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人民政权的巩固
【思考】结合材料,说说为何要土改及其影响?
土地改革首先是中国农民的强烈要求。旧中国的土地占有和租佃关系极不合理。其次,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不能成为工业的市场,限制着工业的发展。 ——《剑桥中国共和国史》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土地改革,解放农民(1949~1952)
1959年以后
进行土改
向群众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分到土地的农民
人民政权的巩固
【思考】结合课本,说说新中国在城市面临怎样的经济难题?
从10月15日开始,华北由粮食带头,上海由纱布带头,又掀起物价的大幅度上涨。纱布、粮食的价格在一个月内都上涨两倍以上。上海11月中旬的物价比7月底平均上涨两倍,有些商品上涨到五六倍。物价的飞涨,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人心开始波动。这关系到人民政权建立起来后能否站住脚跟的大问题。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实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项目 全国总产量 平均每人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万吨 0.29公斤
稳定物价,恢复经济(1949~1952)
民族资产阶级,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他们是“土包子”,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
人民政权的巩固
【思考】结合课本,说说新中国是如何稳定经济的?
稳定物价,恢复经济(1949~1952)
1950年春物价趋于稳定,赢得人民信任。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采用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进行银元之战、米棉之战;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
上海学生宣传反对非法的银元买卖。
人民政权的巩固
【思考】说说美国干涉朝鲜内战的原因和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和影响。
1953年9月,彭德怀在一份报告中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侵入中国台湾海峡,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10月,中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953)
1953年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链接高考
2. (2024·重庆高考·8)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  )
A.土地所有制性质 B.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中国的社会结构 D.农村的经济格局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思考】结合材料,说说影响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因素及影响。
政策 内容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在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认识: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环境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
认识:此阶段,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新中国积极外交活动的意义。
1949年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朝鲜、波兰、蒙古国、东德、阿尔巴尼亚
1950年 越南、印度、印尼、瑞典、丹麦、缅甸、瑞士、列支敦士、芬兰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简表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
影响: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会议,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所起的积极作用。
“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链接高考
3. (2024.6·浙江高考·9)2024年5月3日,某外国媒体刊文称:“历史上,世界主要大国以武力行事已是惯例,而中国却颠覆了这些国家行为方式的许多细节。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美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是如何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的。”该文旨在赞扬中国倡导的(  )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真实亲诚”理念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思考】为什么说新中国初期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未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还需要团结资产阶级。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过渡时期
总路线
1953年
一化
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五计划(1953-57)
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思考】说说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看图整理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1952年国庆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22日)
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思考】说说三大改造的目的?
经济制度的建立
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上海举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会议
天津盛锡福帽厂公私合营挂上新招牌
农业改造
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土地、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
手工业
改造
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和平赎买,公私合营
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
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思考】说说三大改造的目的?
经济制度的建立
1956年 首都各界群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
项目 社会主义
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
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成效:
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链接高考
4.(2023·福建高考·9)表2列出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国际学术交流密切
C.科技人才受到重视 D.科学精神得以弘扬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思考】说说五四宪法的意义?
政治制度的建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部分代表合影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思考】分析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
社会主义革命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五四宪法
初步构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过渡时期
总路线
1953年
一化
三改造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改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探究】结合所学,梳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形成阶段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成熟阶段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丰富发展
《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提供稳定的国内环境
小结
建立新政权
新政协
开国大典
巩固新政权
肃清残敌,剿匪镇反(1949~1951)
土地改革,解放农民(1949~1952)
稳定物价,恢复经济(1949~1952)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953)
五项原则,两次会议(1953-1955)
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建设新政权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五四宪法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毛泽东思想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