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秋思》知识清单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秋思》知识清单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净沙 秋思》知识清单
一、作者名片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他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 “元曲四大家” 。其作品风格多样,以豪放洒脱、清逸苍凉著称,作品常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文人的苦闷,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二、文题解说
“天净沙” 是曲牌名,规定了曲子的格律、字数、平仄等 。“秋思” 是题目,点明作品主题为秋天里的思念 。“秋” 是特定时节,“思” 是题眼,“秋思” 二字概括全曲内容,透露出游子思乡的愁绪。
三、文体知识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戏曲形式,有完整故事情节和角色表演;散曲是诗歌形式,可分为小令和套数 。《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小令,小令在元代又名 “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 。因其是能歌唱的文字,有不同曲调,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天净沙 秋思》便是一曲牌对应一小令。
四、写作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 。这首小令就是他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情调虽低沉,但反映了时代气息 。也有传说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却仕途坎坷,一直未能得志 。在漂泊旅途中,他看到秋天景色,触景生情,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和思乡之情,于一个黄昏时分,坐在路边老树下,写下这首千古传颂的小令。
注释和全文翻译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诗人对温馨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二)全文翻译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六、内容理解
意象分析:小令运用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深秋羁旅图 。“枯藤”“老树”“昏鸦” 描绘出衰败、凄凉景象 。枯萎藤蔓、古老树木给人岁月沧桑、生命枯竭之感;黄昏乌鸦归巢,游子却漂泊在外,形成鲜明对比,增添孤独凄凉 。“小桥流水人家” 看似宁静祥和,却勾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别人享受家的温暖安宁,自己却旅途漂泊,突出游子孤独失落 。“古道西风瘦马”,古老道路、萧瑟秋风、瘦弱马匹,烘托出游子旅途艰辛疲惫,以及内心愁苦凄凉 。
意境营造:作者巧妙组合意象,营造出凄凉、孤寂、愁苦的意境 。画面充满萧瑟衰败气息,读者身临其境,感受游子在深秋黄昏的孤独无助 。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增强诗歌艺术感染力,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
情感表达:主要表达作者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 。游子漂泊,见眼前景象触景生情,勾起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旅途艰辛孤独,“断肠人在天涯” 将情感推向高潮,生动表现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 。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作者将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写,情与景浑然一体 。通过细腻描绘秋景,自然流露内心情感,读者感受意境美时体会作者情感 。
语言简洁凝练:仅用二十八个字,描绘丰富画面,表达深刻情感 。每个字词精心锤炼,表现力强 。如 “枯”“老”“昏”“瘦” 等形容词,准确传达秋天萧瑟和游子疲惫、愁苦,以少胜多 。
画面感强:运用生动意象,构建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画面 。读者可通过文字想象出枯萎藤蔓、古老树木、归巢乌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等景象,如亲眼所见,艺术感染力强 。
结构分析:前三句为一层,每句三个并列名词,描绘出九种景物,组成深秋晚景图,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后两句为一层,“夕阳西下” 点明时间,渲染氛围,引出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点明游子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
七、拓展链接
对比阅读:与白朴《天净沙 秋》对比,两首小令都描绘秋天景色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选取衰败、萧瑟意象,表达游子思乡和羁旅之苦,情感沉重 。白朴《天净沙 秋》在凄凉底色上增添明快色彩,如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等,使意境开阔,情感相对平和 。
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秋” 常被赋予凄凉、萧瑟、感伤等情感色彩 。此曲体现这一文化传统,作者借秋景抒发内心愁苦,反映当时社会中文人漂泊的普遍心境 。同时,“思乡” 是古代文学重要主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深厚真挚,此曲通过细腻描写深刻表达这种情感,具有浓郁文化内涵 。
八、背诵技巧
理解记忆:先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意象、意境、情感等,明白每句诗含义和作用,记忆更深刻 。比如理解 “枯藤老树昏鸦” 描绘的衰败景象,有助于记住诗句 。
分层背诵:将小令分为两层,前四句描绘深秋景色,后两句表达情感 。先背诵前三句景物描写,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顺序,记住每种景物;再背诵后两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画面联想背诵:边读边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如想象自己置身深秋黄昏,看到枯藤缠绕老树,乌鸦鸣叫,小桥下流水潺潺,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西风萧瑟,瘦马艰难前行,最后夕阳西下,断肠人漂泊天涯 。通过画面联想,加深对诗句记忆 。
韵脚记忆:此曲一、三、五句押尾韵 “a”,二、四句押尾韵 “ia” 。背诵时注意韵脚,朗朗上口,帮助记忆诗句顺序 。
反复诵读:反复朗读小令,读准节奏和韵律,在读的过程中加深记忆 。可以早读、晚读,多次重复,强化记忆效果 。
九、易错点提醒
注意 “昏鸦” 的 “昏” 不要误写为 “婚”“浑” 等字,“昏” 在这里指傍晚,要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瘦马” 的 “瘦” 不要写成 “搜”“艘”,“瘦” 形容马的状态,体现出旅途的艰辛。
背诵时容易混淆句子顺序,要结合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背诵技巧来记忆,避免把 “小桥流水人家” 和 “古道西风瘦马” 的顺序弄混。
十、名句赏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是全曲的点睛之笔。“夕阳西下” 不仅点明了时间,而且渲染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为 “断肠人” 的出现做了铺垫。“断肠人” 直接点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极度悲伤,“在天涯” 则写出了游子离家的遥远,将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推向了极致。这两句以景结情,情景交融,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与愁苦,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天净沙 秋思》测试题
一、理解性选择题
下列关于《天净沙 秋思》作者马致远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B.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 “元曲四大家”。
C. 其作品风格以豪放洒脱、清逸苍凉著称。
D. 马致远一生仕途顺利,生活安逸。
答案:D
详解:由知识清单中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却仕途坎坷,一直未能得志” 可知,他仕途并不顺利,所以 D 选项错误。
“天净沙 秋思” 中,“天净沙” 和 “秋思” 分别指什么( )
A. 题目、曲牌名
B. 曲牌名、题目
C. 都指曲牌名
D. 都指题目
答案:B
详解:根据文题解说,“天净沙” 是曲牌名,“秋思” 是题目,所以答案选 B。
3.《天净沙 秋思》属于哪种文体( )
A. 唐诗
B. 宋词
C. 元曲中的小令
D. 元曲中的套数
答案:C
详解:文体知识中提到《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小令,属于元曲,所以选 C。
4.下列对 “枯藤老树昏鸦” 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描绘了一幅衰败、凄凉的景象。
B. “昏鸦” 指的是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C. 此句与游子的漂泊形成对比,增添了孤独感。
D. 体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秋日景象。
答案:D
详解:“枯藤”“老树”“昏鸦” 描绘的是衰败、凄凉的景象,并非生机勃勃,所以 D 选项错误。
5.“断肠人在天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A. 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B. 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
C. 对仕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D. 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B
详解:内容理解中提到 “断肠人在天涯” 生动表现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主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所以选 B。
二、理解性默写
《天净沙 秋思》中,描绘出深秋衰败、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
答案:枯藤老树昏鸦
详解:“枯藤”“老树”“昏鸦” 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了深秋时节衰败、凄凉的景象,符合题意。
诗中通过描绘宁静祥和的景象,勾起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答案:小桥流水人家
详解:“小桥流水人家” 展现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面,而这种画面与游子的漂泊形成对比,从而勾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所以是这句。
烘托出游子旅途艰辛疲惫,以及内心愁苦凄凉的句子是:( )。
答案:古道西风瘦马
详解:“古道” 体现道路的古老,“西风” 营造出萧瑟的氛围,“瘦马” 表现出旅途的艰辛,这三个意象共同烘托出游子的愁苦凄凉,因此是该句。
《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时间,渲染凄凉氛围的句子是:( )。
答案:夕阳西下
详解:“夕阳西下” 明确指出了时间是傍晚,同时夕阳西下的景象也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符合要求。
全曲的点睛之笔,将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推向极致的句子是:( )。
答案:断肠人在天涯
详解:“断肠人” 直接点出游子内心的极度悲伤,“在天涯” 说明游子离家遥远,此句将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推向了极致,是全曲的点睛之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