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你眼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战乱竹林七贤承前启后士族势力文学觉醒武将专权民族融合短暂统一混乱江南开发新生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征,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张鹤泉《新编中国史 魏晋南北朝史》孕育新生秦、汉的大一统,到东汉末而解体。从此中国分崩离析,走上衰运,历史称此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钱穆《国史大纲》政局混乱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时间 户数 人口数东汉永寿三年(157) 1668万 5649万三国末期 417万 767万——根据《后汉书》统计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鼎立之势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公元207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联军以少胜多西晋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二)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魏:公元220年,曹丕汉:公元221年,刘备吴:公元229年,孙权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东吴,三国归于晋。思考:哪国最有实力完成统一?三国实力对比表户数 人口 兵力魏 103万 443万 60万蜀 28万 94万 10.2万吴 52.3万 230万 23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三国鼎立一、三国与西晋(三)门阀士族一、三国与西晋先秦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两汉官吏和知识分子察举制累世公卿士族地主阶级魏晋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世代高官特权阶层唐宋以后对读书人的统称门阀士族:地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权阶层,他们世代把持官位,形成了士族专权的局面。何为“士”?(三)门阀士族一、三国与西晋思考:西晋是如何保护士族利益的?政治:九品中正制提供制度保障,士族垄断政治。经济:①依品占田(一品占50顷,九品占10顷,依次递减。)②荫客(自一品至九品可荫佃客15户到1户,荫衣食客3人到1人。)③荫亲属(多者可至九族,少者可荫三世。)教育:设国子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之子方可入学。实质:世家大族与国家争夺劳动力、税收、兵源正式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确立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四)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一、三国与西晋1.汉族统治者为补充内地的劳动力和兵源,强行迁徙西北、东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到中原内地。思考: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2.小冰河期,气候变冷,北方游牧民族地区难以生存,主动南下。影响:1.激化民族矛盾,国家长期分裂割据。2.北方汉人被迫南迁,促进江南开发。3.内迁民族逐渐汉化,促进民族交融。(五)西晋的灭亡一、三国与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三国归于晋分封藩王拱卫皇室291-306年八王之乱公元316年刘渊反晋西晋灭亡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一)东晋二、东晋与南朝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北方士族:“多居显位,驾驭吴人”江南本地士族:“血统不纯”南北士族矛盾激烈东晋无法全力北伐(一)东晋二、东晋与南朝材料二:“东晋一朝,除最初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情势外,世家大族代有推选,依次出现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权臣,仍然是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田余庆等《东晋门阀政治》材料四:“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材料三:“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晋书》王与马,共天下士族专权与皇权衰弱王敦之乱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东晋 司马睿 317年—420年 建康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建康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梁 萧衍 502年—557年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二)南朝政权更迭频繁,均定都建康。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二、东晋与南朝二、东晋与南朝(二)南朝北边疆界逐步退缩,控制区域逐渐缩小,在南北对峙中处于劣势,覆亡已成定局。(三)江南地区的开发二、东晋与南朝观察对比: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至于元嘉末……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秦汉时期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魏晋以来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汉代手工业分布图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三)江南地区的开发二、东晋与南朝1.原因(1)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2)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3)自然条件:南方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暖湿润。(4)政策条件:统治者重视农业,鼓励开发经济,扩大耕地。2.结果南北经济差距大大缩小,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出现了一批大城市。十六国与北朝(一)十六国与前秦的短暂统一三、十六国与北朝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383年,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失败原因:北方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难以形成合力。(一)十六国与前秦的短暂统一三、十六国与北朝思考:十六国政权有何特点?1.彼此之间战争不断,存在时间短,统治方式残暴。3.主动笼络利用一些汉族地主,对汉族知识分子委以重任。4.政权性质:以胡人贵族为主的胡汉上层分子联合统治。2.普遍学习汉族文化。(二)北朝——北魏的崛起三、十六国与北朝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十六国与北朝冯太后:改制度——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孝文帝:改文化——少数民族的汉化1.政治制度改革:俸禄制——遏制贪污腐化,缓和社会矛盾。2.经济制度改革:均田制——恢复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按季发给俸禄;有贪赃绢一匹以上者,立即处以死刑。按职级高低授予公田,作为俸禄的补充。对荒地、无主地以及土地所有权不确定的土地,由政府按照劳动力加以分配。(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三、十六国与北朝1.迁都洛阳,随迁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后不得归葬北方。2.禁胡服、穿汉服;断北语、说汉语。“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思考: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①平城气候寒冷,交通不便,粮食运输困难,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②为了更好地经略南方,加强与南方汉族地主的合作。③为摆脱鲜卑保守贵族对改革的掣肘。三、十六国与北朝3.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姓 汉姓拓跋 元拔拔 长孙贺兰 贺独孤 刘4.改门第,允通婚:效仿汉族门阀,重新设定鲜卑贵族的族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取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首为妃。”——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三、十六国与北朝“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缓和民族矛盾加剧阶级矛盾鲜卑内部矛盾(四)北朝——北魏的灭亡三、十六国与北朝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6世纪前期,北魏动乱分裂。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北魏东魏(534年―550年)西魏(535年―556年)北齐(550年—577年)北周(557年—581年)隋朝灭576年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589年隋灭南陈统一全国三、十六国与北朝(五)北朝的政权更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