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知识清单及练习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知识清单及练习 (学案)

资源简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知识清单
一、作者名片
李白(701 年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善于运用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抒情表意 。
二、文题解说
“闻” 即听闻。“王昌龄” 是李白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以边塞诗和宫怨诗等见长 。“左迁” 在古代指降职,古人尊右卑左,所以称贬官为左迁。“龙标” 是王昌龄被贬之地。“遥有此寄” 表明诗人要通过此诗,将自己的情感遥寄给远方的友人。整个题目意思是:听闻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远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
三、文体知识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全篇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它讲究平仄、押韵,押韵严格,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 。其节奏通常按二二三划分,如 “杨花 / 落尽 / 子规啼” 。七言绝句短小精悍,语言凝练,能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意境 。
四、写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 年)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 。据《新唐书 文艺传》记载,王昌龄被贬是因为 “不护细行”,并非因重大问题,只是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李白在扬州听闻好友被贬的不幸遭遇后,怀着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写下了这首情深意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王昌龄 。
五、注释和全文翻译
(一)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注释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啼声哀婉凄切,在古诗中常象征着悲伤、哀愁 。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人。这里指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 。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当时是偏远荒僻之地 。
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 “随君直到夜郎西” 。
(三)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鸟不停地啼叫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这五条溪水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
六、内容理解
首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诗人选取了 “杨花” 和 “子规” 两个典型意象。“杨花落尽” 点明时节为暮春,此时柳絮漫天飞舞,给人以漂泊不定、凄凉落寞之感;“子规啼” 则进一步渲染氛围,杜鹃鸟的啼叫凄厉哀伤,相传它的叫声仿佛在呼喊 “不如归去” 。这两种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凄清、伤感的氛围,既点明了写诗的季节,又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惋惜与同情 。
次句 “闻道龙标过五溪”:此句以简洁的叙事,点明事件核心。“闻道” 直接表明消息来源,“龙标” 明确友人贬谪之地,“过五溪” 则强调路途遥远且环境艰苦。从这句诗中,能感受到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前往偏远之地的担忧与关切 。
后两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 。自己和友人天各一方,无法当面倾诉关怀,而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自己的 “愁心” 带到夜郎去 。这里的 “愁心” 既包含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这种奇特的想象,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
七、拓展链接
与友情相关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通过对比,极言汪伦对自己情谊之深厚。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在劝酒的细节中,体现出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与牵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真正的友情不受距离限制,只要心灵相通,即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的豁达情怀 。
关于月亮的文化内涵: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常常被赋予多种文化内涵。它可以象征团圆,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人们在月圆之夜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渴望团聚;也可以寄托思念之情,如本诗中李白将愁心寄与明月,借明月传达对友人的牵挂 ;还可以营造清幽、孤寂的氛围,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
八、背诵技巧
理解记忆:先深入理解诗歌每一句的含义、意象、情感等,明白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当对诗歌内容有了透彻的理解后,背诵起来就更容易记住 。比如理解了首句中杨花和子规营造的凄凉氛围,就能更好地记住诗句 。
抓关键词:每一句诗都有关键词,抓住这些关键词有助于记忆。如 “杨花”“子规”“龙标”“五溪”“明月”“夜郎” 等。背诵时,先记住这些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回忆整句诗 。
划分节奏:按照七言绝句二二三的节奏划分,“杨花 / 落尽 / 子规啼,闻道 / 龙标 / 过五溪。我寄 / 愁心 / 与明月,随君 / 直到 / 夜郎西” 。按照节奏诵读,既能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又有助于记忆 。
想象画面: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杨花飘落、子规啼叫的暮春景象,友人长途跋涉过五溪的艰难,以及明月照着友人前往夜郎的情景 。通过生动的画面记忆,能加深对诗歌的印象,帮助背诵 。
反复诵读:反复大声朗读诗歌,从生疏到熟练,在诵读过程中逐渐加深记忆 。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诵读,早上读几遍,晚上再读几遍,强化记忆效果 。
九、易错点提示
字词理解易错:“左迁” 容易与 “右迁” 混淆,要牢记 “左迁” 是降职,“右迁” 是升职;“子规” 不要简单理解为普通鸟类,要知道其象征意义;“夜郎” 在诗中并非指成语 “夜郎自大” 中的夜郎国,而是指特定的地名。
情感把握易错:不要仅认为诗人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思念,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对友人旅途艰辛的担忧等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易错:分析 “杨花” 时,不能只看到是暮春景物,还要理解其漂泊不定所烘托的凄凉感;“明月” 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
十、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的凄凉景象,叙述友人被贬远方的遭遇,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担忧与思念之情寄托于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和真挚的情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测试题
一、理解性选择题
下列关于李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 “诗仙”
B. 李白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
C. 李白的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D. 李白善于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创作诗歌
答案:C
详解:李白的诗歌风格是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所以 C 选项错误。
2.对 “左迁” 一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升职
B. 降职
C. 平级调动
D. 退休
答案:B
详解:在古代,古人尊右卑左,所以 “左迁” 指的是降职,因此答案选 B。
3.“杨花落尽子规啼” 一句中,“杨花” 和 “子规” 的作用是( )
A. 点明时间和地点
B. 营造热闹欢快的氛围
C. 营造凄清伤感的氛围,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D. 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答案:C
详解:“杨花落尽” 点明暮春时节,杨花漂泊不定给人凄凉感;“子规啼” 啼声哀婉,二者组合营造出凄清伤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所以选 C。
4.下列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句理解有误的是( )
A.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
B. 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担忧
C. 诗人希望明月能代替自己陪伴友人到夜郎以西
D.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之情
答案:D
详解:这句诗主要是诗人将愁心寄托给明月,让明月陪伴友人,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情感,而非对明月的赞美,所以 D 选项错误。
5.关于本诗的写作背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王昌龄因重大过错被贬
B. 李白在龙标听闻王昌龄被贬的消息
C. 王昌龄被贬之地龙标是当时的繁华之地
D. 李白写下此诗表达对王昌龄的同情与关切
答案:D
详解:王昌龄被贬是因为 “不护细行”,并非重大过错,A 错误;李白在扬州听闻消息,B 错误;龙标在当时是偏远之地,C 错误;李白写此诗是表达对王昌龄的同情与关切,D 正确。
二、理解性默写
诗中以景衬情,既点明时令,又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
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
详解:“杨花落尽” 点明暮春时节,“子规啼” 渲染哀伤氛围,以景衬情,符合要求。
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担忧的句子是:( )
答案:闻道龙标过五溪
详解:“闻道” 表明听闻消息,“过五溪” 强调路途遥远艰难,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
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深切关怀的句子是:( )
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详解:诗人把明月当作使者,将愁心寄托给它,让其陪伴友人,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深切关怀。
诗中直接点出友人被贬之地的句子是:( )
答案:闻道龙标过五溪
详解:“龙标” 指王昌龄被贬之地,此句直接点明友人要经过五溪前往龙标。
诗中集中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详解:诗人将自己的 “愁心” 通过明月寄给友人,集中体现了对友人的同情与思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