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情感表达》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情感表达》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它聚焦美术作品中情感表达这一核心,通过丰富案例阐述美术元素与情感的联系。此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美术内涵,提升审美与创作能力,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和生活经验,但对美术情感表达理解较浅。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渴望通过美术表达自我。然而,在将内心复杂情感转化为美术语言、深度解读作品文化内涵上存在困难。教学中需多举例、多引导,激发兴趣,突破难点。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够准确感知美术作品中通过线条、色彩、形状等元素所传达的不同情感。2. 敏锐察觉不同风格、时期美术作品情感表达的差异。艺术表现1. 熟练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元素,精准表达自身情感。2. 依据自身情感选择合适材料与表现形式进行美术创作。创意实践1. 在美术创作中大胆创新,运用独特视角和方式表达情感。2. 尝试将不同美术元素组合,创造出新颖的情感表达效果。文化理解1. 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情感表达的特点和差异。2. 认识到美术作品情感表达与作者生活经历、社会背景的关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深刻理解美术元素(线条、色彩、形状、构图)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2. 熟练掌握运用美术元素表达不同情感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准确分析美术作品中情感表达与美术元素运用的关系。难点1. 突破传统思维,在创作中运用独特方式表达情感。2. 精准将内心复杂情感转化为具体美术语言和表现形式。3. 深度解读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欣赏法、讨论法、示范法、实践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美术作品资料、创作材料、评价量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趣味导入 播放视频与提问(1) 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充满情感变化的音乐视频。视频中,欢快的音乐搭配孩子们在游乐园尽情玩耍的场景,孩子们的笑容、活泼的动作与欢快的音乐相互映衬;悲伤的音乐则搭配阴雨天气中孤独行人的画面,行人落寞的背影、细雨飘落的场景,营造出浓厚的悲伤氛围。(2) 视频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回顾视频内容,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听到了不同的音乐,也看到了不同的画面,这些音乐和画面让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呢?”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3) 进一步提问:“音乐和画面是如何传达出这些情感的呢?比如,欢快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对应的画面又有什么特征?悲伤的音乐和画面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情感传达的方式。(4) 接着提出关键问题:“那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们又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呢?”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好奇和思考。(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发言,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6) 再次强调情感表达在艺术形式中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要探讨的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7)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大致内容,让学生对学习方向有清晰的认识。(8)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和期待,积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1. 认真观看视频,沉浸在视频营造的情感氛围中。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踊跃举手发言。3. 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从中获取启发。4. 对美术作品中情感表达产生好奇和兴趣。评价任务 参与度:☆☆☆思考深度:☆☆☆表达清晰度:☆☆☆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画面与情感的关系,自然过渡到美术作品中情感表达的主题,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和思维铺垫。知识讲解 情感表达的重要性(1) 以生动的语言讲解情感在美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情感是美术作品的灵魂。举例说明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如何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灵,引发情感共鸣。(2) 详细介绍梵高的《向日葵》,展示作品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浓烈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讲解梵高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心境和情感,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通过画面中的每一笔触、每一种色彩得以体现。(3) 展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即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的惨痛事件。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扭曲的形象、强烈的黑白对比,分析这些美术元素如何表达出毕加索对战争的愤怒和对和平的渴望。(4) 结合《向日葵》和《格尔尼卡》,总结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抒发,让学生深刻理解情感表达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5) 提出问题:“除了这两幅作品,你们还知道哪些美术作品能够强烈地表达出艺术家的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6)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情感表达重要性的认识。(7)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通过美术作品感受到强烈情感的经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8) 强调情感表达能够让美术作品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是美术创作不可或缺的要素。常见情感类型(1) 系统地分类讲解美术作品中常见的情感类型,包括喜悦、悲伤、愤怒、宁静、恐惧等。(2) 展示描绘节日庆典、丰收场景的绘画作品,如年画中热闹的场景、农民在田间收获的画面等,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人物的表情、色彩的运用等元素,分析这些元素如何传达出喜悦的情感。(3) 展示米勒的《晚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画面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画面中农民夫妇在暮色中默默祈祷的氛围,分析作品如何传达出深沉的悲伤和对生活的无奈。(4) 互动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能够表达愤怒、宁静、恐惧等情感的美术作品,或者生活中看到的能够体现这些情感的视觉形象吗?”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详细点评和分析,引导学生从美术元素的角度深入理解不同情感类型的表达。(6) 总结不同情感类型在美术作品中常见的表现特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记忆。(7) 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情感类型,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如何通过美术元素来表达这种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8) 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化学生对不同情感类型表达的理解。 1.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观看展示的美术作品。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参与互动回答。3. 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不同情感类型表达的理解。4. 倾听其他小组的分享,学习他人的观点。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参与讨论:☆☆☆表达准确性:☆☆☆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讲解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和常见情感类型,结合经典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从理论层面深入理解美术作品中情感表达的内涵和方式。互动提问和小组讨论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后续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作品欣赏与分析 活动一:欣赏经典绘画作品 欣赏《星月夜》(1) 展示梵高的《星月夜》高清图片,引导学生整体观察作品的画面效果,感受作品所营造的氛围。(2) 提问学生:“画面中的线条有什么特点?那些旋转的线条给你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线条的形态和走向,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3) 进一步提问:“作品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色彩?这些色彩的搭配传达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色彩的种类、对比和调和关系。(4) 分析画面的构图,提问:“画面的构图是如何安排的?这种构图对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理解构图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5) 总结学生的回答,结合梵高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深入分析作品中线条、色彩、构图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如线条的旋转和扭曲表现出一种躁动不安的情感,蓝色和黄色的强烈对比营造出神秘而又充满张力的氛围,画面的构图突出了天空的广阔和神秘,表达了梵高内心对宇宙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复杂情感。(6) 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7)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星月夜》所传达的情感,你会选择哪些词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星月夜》情感表达的理解。欣赏《蒙娜丽莎》(1) 展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蒙娜丽莎的表情、姿态以及背景的处理。(2) 提问学生:“从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你们能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表情所传达的情感信息。(3) 进一步提问:“画家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姿态和背景来衬托这种情感的?”让学生分析人物姿态和背景与情感表达的关系。(4) 介绍达芬奇的绘画技巧和创作理念,如他对人物表情的细腻刻画、背景的远近透视处理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的巧妙之处。(5) 总结学生的回答,深入分析《蒙娜丽莎》中情感表达的含蓄和微妙,强调画家通过精湛的技艺将人物的情感完美地呈现出来。(6) 引导学生对比《星月夜》和《蒙娜丽莎》情感表达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7) 提出问题:“你更喜欢哪一幅作品的情感表达?为什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喜好。(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经典绘画作品。 1. 认真观察作品,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 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3. 倾听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加深对作品的认识。4. 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喜好。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经典绘画作品《星月夜》和《蒙娜丽莎》,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构图、人物表情等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作品,深入理解美术作品中情感表达与美术元素的关系。对比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情感感知能力。作品欣赏与分析 活动二:欣赏雕塑作品 欣赏《大卫》(1) 展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雕塑的整体造型,感受雕塑所展现的力量感和美感。(2) 提问学生:“从大卫的身体姿态和表情中,你们能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感和精神状态?”让学生关注人物的姿态和表情所传达的情感信息。(3) 进一步提问:“雕塑家是如何通过对人体结构的塑造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引导学生分析雕塑家对人体比例、肌肉线条等方面的刻画与情感表达的关系。(4) 介绍米开朗基罗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强调他对人体美的追求和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5) 总结学生的回答,深入分析《大卫》中情感表达的阳刚和坚毅,强调雕塑家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大卫的勇敢、自信和充满力量的情感完美地呈现出来。(6) 引导学生思考《大卫》所传达的情感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理解能力。(7)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大卫》所传达的情感,你会选择哪个词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大卫》情感表达的理解。小组讨论与分享(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一幅美术作品(可以是之前欣赏过的作品,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其他作品)进行深入讨论。(2) 给出讨论问题:“作品中最能打动你的情感是什么?你是从哪些美术元素中感受到这种情感的?”“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表达这种情感?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或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是作者,你还会用哪些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3)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参与小组讨论的互动。(4) 提醒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意见,进行理性的交流和探讨。(5)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向全班同学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认真倾听代表的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6) 对各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美术作品情感表达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7)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小组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感受,体会艺术作品的多元性和开放性。(8) 总结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活动,强调通过交流和讨论可以拓宽我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1. 观察雕塑作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3. 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分享,学习他人的见解。4. 对教师的点评和总结进行思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评价任务 观察分析:☆☆☆讨论参与:☆☆☆分享表达:☆☆☆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雕塑作品《大卫》,让学生从不同艺术形式的角度感受情感表达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小组讨论和分享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艺术作品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审美水平。技巧讲解与示范 活动三:运用线条表达情感 线条知识讲解(1) 讲解线条是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不同类型的线条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介绍直线通常给人以硬朗、稳定、力量的感觉,如垂直线可以表现出庄严、挺拔,水平线传达出平静、安宁,而斜线则可能带来动感、紧张或不稳定的情感。(2) 举例说明曲线较为柔和、流畅,能够表达出优雅、灵动、温柔等情感,如S形曲线常常用于表现女性的柔美。(3) 展示不同类型线条的图片或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线条所传达的情感差异。(4)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们能找到哪些地方运用了不同类型的线条来表达情感?”引导学生将线条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化学生对线条情感表达的认识。(6) 强调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等变化也会影响情感表达,如粗线条可能表现出强烈、厚重的情感,细线条则可能传达出细腻、柔和的情感。(7) 让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在纸上尝试表现不同的情感,如喜悦、悲伤等,初步体验线条的情感表达。(8)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线条示范(1) 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绘画软件进行示范,分别画出不同类型的线条,如直线、曲线、折线等,并让学生观察线条所传达的不同情感。(2) 以“喜悦”和“愤怒”两种情感为例,示范如何运用线条来表现。对于“喜悦”,用流畅的曲线和轻快的折线组合,如描绘一群欢快奔跑的孩子,用曲线表现孩子的身体动态,折线表现他们飞扬的头发和衣服,传达出喜悦的情感。(3) 对于“愤怒”,则用粗重、尖锐的直线和折线,如表现一个愤怒的人紧握的拳头,用粗直线表现手臂的力量感,折线表现手部的紧张状态。(4) 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线条的运用方法和技巧,如线条的起笔、落笔、转折等,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线条的绘制过程。(5) 让学生再次观察示范作品,体会线条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6) 提出问题:“除了老师示范的方式,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用线条表达‘喜悦’和‘愤怒’情感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7)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线条表达其他情感,如“宁静”“恐惧”等。(8) 对学生的尝试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线条表达情感的技巧。 1.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观看线条示范。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参与互动回答。3. 用线条尝试表现不同情感,进行实践练习。4. 分享自己用线条表达情感的想法和作品。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实践表现:☆☆☆创新思维:☆☆☆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线条知识和进行线条示范,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类型线条的情感表达特点和运用方法。实践练习和互动提问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用线条表达情感的技巧,为后续美术创作奠定基础。学生实践创作 创作任务布置(1) 向学生明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近期经历过的情感,如快乐、烦恼、感动、思念等,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现形式,创作一件能够表达这种情感的美术作品。(2) 介绍作品形式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拼贴画等,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特长。(3) 强调作品要突出情感表达,运用所学的美术元素(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来准确传达情感。(4) 给出创作的时间限制和基本要求,如作品的尺寸、整洁度等。(5) 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案例,为学生提供创作灵感和参考。(6)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用独特的方式表达情感。(7) 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8) 让学生明确创作的目标和方向,开始进行创作。创作指导(1) 学生开始创作后,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2) 对于在创作中遇到困难的学生,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美术元素更好地表达情感,如“你想表达的这种情感,用什么样的线条或色彩会更合适呢?”(3)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材料,突破传统思维,创新表达情感的方式。(4) 对有创意和想法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建议他们进一步完善作品,如在细节处理、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优化。(5) 提醒学生注意作品的整体效果和构图的合理性,避免出现画面失衡或元素堆砌的问题。(6) 关注学生的创作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指导的重点和方式。(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创作思路和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8) 对学生的创作过程进行阶段性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改进作品。 1. 明确创作任务和要求,确定自己要表达的情感。2.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现形式进行创作。3. 积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4. 参与小组交流和讨论,分享创作思路。评价任务 任务理解:☆☆☆创作表现:☆☆☆交流合作:☆☆☆设计意图 通过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巡视指导和小组交流活动,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美术作品,确保作品能够清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2. 写一篇简短的文字说明,阐述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美术元素来表达情感,以及自己创作的思路和感受。3. 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中情感表达与美术元素的运用。拓展作业1.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表现形式,重新创作一件表达相同情感的美术作品,对比不同方式的表达效果。2. 与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件能够表达集体情感的美术作品,如班级的团结、友爱等。3. 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记录自己印象深刻的作品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回来后与同学分享。板书设计情感表达一、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美术作品是情感的抒发- 案例:《向日葵》《格尔尼卡》二、常见情感类型- 喜悦、悲伤、愤怒等- 对应作品举例三、美术元素与情感表达- 线条:直线、曲线- 色彩:红、蓝、黄等- 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 构图:对称、不对称四、创作实践- 选择情感,运用元素创作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欣赏法、讨论法、示范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创作活动。2. 案例选择丰富且具有代表性,如《向日葵》《蒙娜丽莎》《大卫》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3. 注重实践指导,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和反馈,学生的作品能够较好地表达出情感,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不足之处1. 部分学生在将内心复杂情感转化为美术语言时仍存在困难,教学中对这部分学生的针对性指导还不够。2. 小组讨论环节中,个别小组的讨论深度不够,教师引导还可以更加深入。3.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有些仓促,学生的交流和反馈不够充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