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湘艺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学习设计课题 《洪常青就义》 单元课时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一、学习内容分析 《洪常青就义》选自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这部诞生于 1964 年的舞剧,是中国芭蕾民族化的里程碑之作。其创作团队深入海南琼海采风,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在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为反抗封建压迫、争取男女平等,组建女子军特务连浴血奋战的真实事迹为蓝本,将战斗场景与人物情感熔铸于舞台艺术之中。 《洪常青就义》作为全剧戏剧冲突的巅峰,其音乐创作堪称典范。作曲家杜鸣心、吴祖强等巧妙萃取海南民歌《五指山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旋律基因,融入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节奏与调式,同时借鉴西方交响乐的配器手法,构建出层次丰富的音响世界。当激昂的《国际歌》旋律以变奏形式渐次浮现,弦乐组低沉的震音模拟着刑场上的肃杀氛围,铜管乐器骤然迸发的强音,则如洪常青高呼的革命誓言穿透云霄。这段仅数分钟的音乐,通过旋律的递进、和声的张力与配器的变化,不仅精准勾勒出党代表洪常青在面对敌人铡刀时,从从容赴死的坚毅神情,更以悲怆而崇高的情感基调,唤醒听众对革命先辈理想信念的深切共鸣,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音符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已积累了一定基础,对基础音乐理论知识,如音符、节拍等有了初步认识,也具备一定音乐鉴赏能力,在过往的音乐学习中,或许尝试过乐器演奏,对音乐表现手法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舞剧音乐这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以及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学生们可能较为陌生。不过,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需求强烈,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能够丰富他们对美的理解,音乐深层次的内涵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基于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引导他们从多维度深入欣赏《洪常青就义》的音乐,感受其魅力与精神内涵。三、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通过聆听《洪常青就义》的音乐,敏锐感知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要素,体会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基调。深入感受音乐中所营造的悲壮、豪迈氛围,理解音乐如何通过各种要素的组合来塑造洪常青英勇就义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艺术表现:能够准确哼唱《洪常青就义》中的两个主要主题,把握其旋律特点和节奏变化,用歌声表达出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升音乐表达能力。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为《洪常青就义》的音乐片段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或场景,以创新的方式诠释对音乐的理解。引导学生尝试对音乐进行简单的改编或再创作,如改变节奏、和声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红色娘子军》舞剧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深刻理解音乐作品与时代文化的紧密联系。体会革命精神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感受《就义歌》庄重激昂的旋律、有力的节奏,体会歌曲所蕴含的悲壮与崇高之美,辨别歌曲的情感变化。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深入聆听《洪常青就义》的音乐,感受音乐要素如何塑造洪常青的英雄形象,体会其中的革命精神。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复杂情感的交织,如洪常青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的悲壮以及对革命事业的乐观精神等,并能通过音乐分析和感受准确把握。五、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课堂导入随着多媒体设备亮起,雄浑激昂的《英雄的黎明》旋律骤然响起,低沉的大提琴如战鼓轰鸣,小提琴尖锐的音符似呼啸的子弹。与此同时,大屏幕依次呈现泛黄的历史照片:硝烟弥漫的战场、战士们攀爬城墙的身影、百姓含泪送别子弟兵的场景。每张图片下方标注着时间地点,如 "1934 年湘江战役,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教室的灯光逐渐调暗,将学生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音乐渐弱,教师走到讲台中央,语气庄重地说:"同学们,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无数英烈用热血铸就了新中国的基石。比如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还有在渣滓洞监狱,江姐面对酷刑坚贞不屈。这些英雄的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呢?请和大家分享他们最打动你的瞬间。" 同时在黑板上绘制简易的时间轴,随时记录学生提到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待学生分享结束,教师用红粉笔在时间轴上圈出 1931-1937 年区间:“大家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的英雄群像。今天,我们聚焦 1930 年代的海南琼崖,通过一段震撼人心的音乐,走进《红色娘子军》中党代表洪常青的故事。这段选自同名芭蕾舞剧的《洪常青就义》,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瑰宝,更凝聚着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精神气节。让我们闭上眼睛,用耳朵聆听,用心感受这段悲壮的英雄史诗。”设计意图:通过营造氛围和提问,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自然引出本节课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为后续教学做好情感铺垫。任务(二):作品介绍介绍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芭蕾舞剧的里程碑之作,《红色娘子军》创作于 1964 年特殊历史时期,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海南岛琼崖革命根据地为时空坐标,通过戏剧化叙事呈现了贫苦渔家女吴琼花从复仇心切的旧社会受害者,在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的引导下,逐步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战士的蜕变历程。这部舞剧打破西方芭蕾传统,创新性地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与芭蕾技巧融合,塑造了 “足尖上的红色经典”。在舞蹈艺术发展史上,它不仅开创了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先河,更通过肢体语言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将革命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传递给几代观众。 介绍《洪常青就义》选段:作为全剧戏剧冲突的最高潮,该场景以倒叙蒙太奇手法展开 —— 洪常青在完成掩护任务后不幸被捕,面对国民党军威逼利诱,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捍卫信仰。舞台上,熊熊烈火与锁链构成视觉牢笼,洪常青的独舞融合了中国武术的刚劲与芭蕾的挺拔,将革命者的凛然正气具象化。音乐与舞蹈形成互文,通过管弦乐的强烈对比与节奏突变,烘托出紧张悲壮的氛围,尤其是洪常青牺牲时的慢镜头处理,将英雄主义的崇高感推向极致,成为诠释革命精神的经典符号。 介绍音乐创作特点:该选段音乐由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等联合创作,深度挖掘海南黎族、苗族民歌素材,巧妙提炼《五指山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经典旋律,融入芭蕾音乐织体。在配器上,大胆使用板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对话,形成独特的听觉张力。特别是《国际歌》旋律的变奏运用极具巧思:当洪常青高呼 “共产主义万岁” 时,《国际歌》片段以铜管乐庄严奏响,既象征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永恒传承,又通过音乐动机的变形处理,将个人牺牲升华为全人类解放事业的精神图腾,实现了音乐主题与情感表达的高度统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背景、剧情和音乐特点有全面了解,为深入欣赏音乐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任务(三):初听全曲教师在教室内调暗灯光,营造沉浸式的音乐欣赏氛围,随后播放《洪常青就义》的完整音频。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轻轻闭上眼睛,跟随音乐节奏放缓呼吸,专注感受乐曲从弦乐低沉的引子逐渐推向高潮时的情绪转变,捕捉唢呐激昂旋律与打击乐铿锵节奏交织出的悲壮张力,在脑海中勾勒出音乐所传递的宏大叙事画面。 音频播放结束后,教师稍作停顿,给予学生回味空间,随后轻声提问:"同学们,这段音乐像一部没有画面的电影,在你们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故事?当弦乐如泣如诉时,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而唢呐骤然响起的瞬间,又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感受,用 "肃穆庄严"" 热血沸腾 ""荡气回肠" 等词汇表达情绪,同时引导学生分享脑海中浮现的具体场景,如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坚毅身影、硝烟弥漫的战斗画面等,将音乐感知转化为具象化的情感表达。设计意图:通过初听,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后续深入分析音乐做好准备。设计意图:通过初听,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后续深入分析音乐做好准备。 任务(四):分段聆听与分析引子部分 播放引子部分音乐,低沉的弦乐如呜咽般缓缓流淌,单簧管偶尔穿插的旋律似隐似现。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速度、力度和音色,提问:"这段引子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它仿佛在描绘什么场景?注意听弦乐震颤的音效,这可能暗示着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子部分速度采用柔板(Adagio),速度仅为每分钟 50 拍,力度控制在弱(p)到中弱(mp)之间,以低音弦乐器的震音和木管乐器的半音下行构成。这种音乐语言营造出压抑、紧张的氛围,如同 1931 年琼崖革命根据地遭受敌人围剿前的死寂,远处隐约传来的不和谐音程,恰似乌云压境时的电闪雷鸣,预示着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 主题一呈现 播放主题一音乐,教师范唱主题一旋律,同时用手势模拟旋律从主音到属音的五度跳进。"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哼唱这段旋律,感受它的附点节奏和同音反复带来的力量感。这种音乐处理和 1927 年南昌起义时战士们坚定的步伐有什么联系?"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主题一采用进行曲风格,每分钟 120 拍的快板(Allegro),大量运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构成的铿锵节奏。旋律以主和弦分解为基础,辅以跳进音程,这种音乐语言生动刻画了洪常青作为琼崖纵队党代表,在 1932 年反围剿战斗中沉着指挥的形象,体现了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 主题二呈现 播放主题二音乐,弦乐组突然转为小调音阶,长笛吹出带有颤音的装饰性旋律。引导学生对比主题一:"注意这段音乐突然出现的三连音节奏,和主题一的规整节拍有什么不同?这种旋律上的不稳定感,和洪常青被捕后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时的心理状态有何关联?"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讲解:主题二采用混合拍子,在 3/8 和 4/8 拍间频繁转换,旋律线出现大量半音化进行和倚音装饰。这种音乐处理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洪常青在狱中面对敌人劝降时,内心既有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又有对未竟事业的深沉思考,以及即将赴死时的慷慨豪情。 《国际歌》旋律出现部分 重点播放《国际歌》旋律融入的部分,当铜管乐器以强奏(ff)奏响熟悉的旋律时,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这段旋律为何选择在洪常青高呼 ' 中国共产党万岁 ' 时响起?它和 1871 年巴黎公社战士高唱此歌走向刑场的历史场景有何精神共鸣?" 组织学生分享感受,教师总结:《国际歌》旋律采用复调手法与原主题交织,将音乐推向辉煌的高潮。这个片段不仅象征着共产主义信仰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更通过音乐叙事重现了 1932 年洪常青英勇就义的历史瞬间。当庄严的旋律响起,我们仿佛看到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的理想信念,这种精神火种至今仍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熊熊燃烧。设计意图:通过分段聆听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深入理解音乐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同时,通过对《国际歌》旋律的重点讨论,强化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感受和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分段聆听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深入理解音乐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同时,通过对《国际歌》旋律的重点讨论,强化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感受和理解。任务(五):哼唱主题 教师再次范唱主题一和主题二的旋律,放慢速度,一句一句教唱学生,同时用钢琴为学生伴奏,帮助学生把握音准和节奏。 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和歌声,一句一句反复练习哼唱,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音准和节奏错误。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哼唱展示,一组唱主题一,另一组唱主题二,然后交换,互相评价和学习,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设计意图:通过哼唱主题,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旋律特点,增强对音乐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任务(六):小组讨论与分享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从《洪常青就义》的音乐中,我们感受到了洪常青的伟大革命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或事例体现了类似的精神?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革命精神?” 学生分组进行热烈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给予适当引导。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革命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将音乐所传达的革命精神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任务(七):创意实践布置创意实践任务:“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洪常青就义》的音乐设计一段简单的舞蹈动作或场景,来展现你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分组进行创意实践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给予必要的建议和帮助。 各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认真观看,展示结束后进行互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设计意图:通过创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任务(八):课堂小结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动态展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系统梳理《洪常青就义》中管弦乐交织营造的悲壮氛围、旋律中跳进音程传递的坚毅情感,以及节奏变化所刻画的英雄气概。结合课堂互动记录,点评学生在音乐要素分析、情感共鸣表达等环节的精彩表现,肯定大家从音乐中汲取精神力量的学习成果。 引入当代戍边战士、科研工作者传承革命精神的鲜活案例,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理解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借助多媒体展示革命历史博物馆中洪常青原型人物的珍贵史料,强调这种为理想信念献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鼓励学生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学习中的攻坚克难、生活里的助人为乐,从点滴做起践行新时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 开启沉浸式音乐体验环节,教师指挥学生配合多媒体播放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洪常青就义》片段,全体起立以饱满的情感哼唱主题旋律。当唱到旋律高潮处,画面定格在洪常青振臂高呼的经典场景,在激昂的歌声与震撼的视觉冲击中,为本节音乐欣赏课画上圆满句号。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记忆。以哼唱主题旋律结束课堂,让学生在音乐中再次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洪常青就义》音频与视频、图片、课件等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洪常青就义》音乐欣赏课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音乐作品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教学目标。在聆听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音乐要素和情感变化,但在对音乐中复杂情感的深度理解上,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在创意实践活动中,学生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小组的创意未能充分展示和完善。在后续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给予学生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此外,在引导学生将革命精神与现实生活联系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