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 欧洲西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地图和案例分析,掌握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理解欧洲西部工业与服务业的分布特点及国际地位。重难点 重点:欧洲西部畜牧业与气候、地形的关联性;工业与服务业的分布特点。 难点:理解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新课教学 环节一:情境导入——欧洲西部“地理盲盒”挑战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欧洲西部地图轮廓,播放1分钟短视频《欧洲西部风光集锦》(包含阿尔卑斯山滑雪、荷兰风车、巴黎埃菲尔铁塔等场景)。 提问:“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地理元素?这些景观可能分布在哪些国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关键词( “畜牧业”“旅游业”“工业”)。 任务发布: 每个小组获得一个“地理盲盒”(信封内装有欧洲西部国家名称、气候类型卡、地形模型图等碎片信息)。 目标:通过合作拼合信息,推测本组国家名称及主要地理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盲盒游戏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区域多样性,为后续任务铺垫。 环节二:任务一——畜牧业与自然环境的“密码破译” 子任务1:气候与地形的“天然牧场” 教师分发《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地形图》,播放动态气候模拟视频(展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提问:“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有何特点?其成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地图,结合视频回答(如“全年温和湿润”“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小组合作: 任务:结合气候与地形图,分析“为什么欧洲西部适合发展畜牧业?” 提示:从降水、气温、地形平坦度、草场面积等角度思考。 成果展示: 小组1:用思维导图展示分析过程(气候→多汁牧草→畜牧业)。 教师补充案例:荷兰“鲜花牧场”与机械化养殖模式。 子任务2:农业与饮食文化的关联 教师展示欧洲西部传统饮食图片(如英式下午茶、法式面包、丹麦奶酪)。 提问:“这些饮食特点与畜牧业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后总结:畜牧业发达→乳肉制品为主食→饮食文化特色。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分析、案例对比,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环节三:任务二——工业与服务业的“经济拼图” 子任务1: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教师展示德国鲁尔区工业分布图与新能源汽车工厂图片。 提问:“欧洲西部传统工业(钢铁、机械)面临哪些挑战?如何转型?” 学生阅读教材案例,结合资料卡(德国工业4.0、瑞士精密仪器)分组讨论。 角色扮演: 学生分别扮演“德国政府官员”“瑞士工程师”“法国设计师”,提出产业升级方案。 子任务2:服务业的“全球标杆” 教师播放巴黎时装周、瑞士雪山滑雪场的短视频。 提问:“欧洲西部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结合地图分析(如交通便利、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经济发达)。 数据冲击: 教师展示数据:欧洲西部占全球国际旅游收入40%,瑞士银行业管理全球30%的跨境财富。 学生感叹并总结服务业的国际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与数据对比,理解欧洲西部从传统工业向高端服务业的转型路径。 环节四:任务三——旅游业的“可持续探索” 子任务1:旅游资源“大搜索” 教师发布任务卡: 要求: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意大利、西班牙),设计一条3日旅游路线,标注景点类型(自然/人文)及交通方式。 学生利用电子地图(如Google Earth)查找信息,绘制简易路线图。 子任务2:旅游业的“双刃剑”辩论 教师抛出争议话题: 正方:“旅游业发展应优先保护自然景观。” 反方:“旅游业应满足游客需求,适度开发。” 学生分组辩论,教师总结平衡发展的策略(限制游客数量、推广生态旅游)。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与辩论,培养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 环节五:总结升华——欧洲西部的“未来蓝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重点(畜牧业、工业、旅游业),并提问: “如果欧洲西部气候变暖,会对区域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强调地理要素的动态变化,呼吁关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