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律动青春》教案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彩校园——动态与场景表现”的第2课。教材围绕运用雕塑表现人物动态、突出青春主题展开,介绍雕塑基本知识,展示多件雕塑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欣赏与创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提升对青春的理解与表达。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但对雕塑表现人物动态了解较少。他们身心发展迅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浓厚兴趣。不过,在理解雕塑艺术美感与材质关系、把握人物动态表现主题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可通过多展示作品、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突破。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够敏锐感知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艺术美感,体会其色彩、造型与环境的融合。2. 深入感受雕塑作品所传达的青春活力与情感内涵。艺术表现1. 熟练掌握人物雕塑创作的基本流程,能用黏土等材料创作动态人物雕塑。2. 准确运用线条和造型表现人物的青春姿态与活力。创意实践1. 发挥创意,为青春主题的雕塑创作设计独特的造型与表现手法。2. 在小组创作中积极合作,共同解决创作中的问题。文化理解1. 理解雕塑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青春主题的表达。2. 认识雕塑作品作为文化载体在校园等环境中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雕塑的基本知识,包括雕、刻、塑三种方法及不同材质的特点。2. 学会观察雕塑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与所处环境,分析其艺术美感。3. 熟悉人物雕塑创作的过程,能运用合适材料创作动态人物雕塑。难点1. 深刻理解雕塑的艺术美感与材质之间的紧密关系,并能在创作中合理运用。2. 精准把握不同风格雕塑作品利用人物动态表现青春主题的手法。3. 在小组创作中协调分工,创作出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青春主题雕塑。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木偶模型、黏土、超轻黏土等。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程导入 引入主题(1) 教师热情地向学生打招呼,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然后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同走进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彩校园——动态与场景表现’的第2课‘律动青春’。”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生活图片,如运动会上运动员奔跑、跳跃的身影,文艺演出中同学们精彩的表演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提问:“这些图片让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激发学生对青春的回忆和情感共鸣。(3)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用艺术形式把这种青春的活力表现出来呢?”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地引出雕塑这一表现形式。(4) 简单介绍雕塑在表现人物动态和主题方面的独特魅力,强调本节课将重点探索运用雕塑来表现青春主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初步的认识。(5) 展示一些经典的青春主题雕塑作品的图片,如充满朝气的青年运动员雕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雕塑的艺术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 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雕塑作品的第一印象,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7) 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独特见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雕塑作品的造型、色彩等方面,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8) 总结导入环节,再次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运用雕塑表现青春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接下来的学习活动。 1. 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2. 仔细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校园生活图片,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3. 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青春活力表现形式的想法。4. 观察雕塑作品图片,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评价任务 参与讨论积极:☆☆☆表达想法清晰:☆☆☆观察作品认真:☆☆☆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校园生活图片和经典雕塑作品,营造青春活力的氛围,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自然导入课程,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知识讲解 雕塑基本知识(1)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雕塑是一门造型艺术,详细解释雕、刻、塑三种方法的区别。例如,雕是去除多余材料,像石雕;刻是在材料表面进行刻画,如木雕的雕刻;塑是通过堆积、塑造材料来成型,如黏土雕塑。(2) 强调雕塑具有一定的体量并占据相应的空间,不同材质的雕塑以其丰富的艺术语言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展示不同材质的雕塑图片,如不锈钢、石材、木材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材质的差异。(3) 结合图片,分析不同材质的特点。如不锈钢材质具有坚韧、耐用、有现代感和科技感的特点;石材材质古朴、厚重;木材材质自然、温暖。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材质适合表现的主题和风格。(4) 举例说明不同材质雕塑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如不锈钢雕塑适合放置在现代城市广场,石材雕塑适合在园林景观中,让学生理解材质与环境的关系。(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材质雕塑的优缺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6)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7)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同时进一步强调材质选择对雕塑作品的重要性。(8) 总结雕塑基本知识的讲解,再次强调不同材质的特点和应用,为学生欣赏和创作雕塑作品提供理论支持。 1.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理解雕塑的三种方法和特点。2. 观察不同材质雕塑图片,思考材质与主题、环境的关系。3.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对不同材质雕塑优缺点的看法。4. 听取小组代表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评价任务 理解知识准确:☆☆☆讨论参与积极:☆☆☆发言有条理:☆☆☆设计意图 系统讲解雕塑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雕塑方法和不同材质特点,为欣赏和创作雕塑作品奠定理论基础。作品欣赏 活动一:欣赏《冬奥之约 (不锈钢) 2018 年 黄剑 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冬奥园区》 引导观察(1) 展示《冬奥之约》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雕塑的造型。引导学生描述运动员的身姿,如运动员的身体姿态、动作幅度等,体会作品以简洁而流畅的线条勾勒出运动员在冬奥场上拼搏精神的表现手法。(2) 提问学生对雕塑色彩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不锈钢本身的银色光泽在阳光下的效果,思考这种色彩给人带来的明亮、耀眼的感觉与运动员在赛场上光芒四射的联系。(3) 讲解不锈钢材质的特点,如坚韧、耐用、便于清洁和维护等,让学生理解雕塑家选择这种材质对作品耐久性的考虑。(4) 展示雕塑所处的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冬奥园区的环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雕塑与周围工业遗迹和现代建筑的相互映衬,分析这种环境对雕塑艺术效果的影响。(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雕塑的造型、色彩、材质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6)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艺术美感、文化内涵等。(7)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雕塑作品是造型、色彩、材质和环境的有机统一。(8) 总结对《冬奥之约》的欣赏,再次强调作品在表现主题和艺术美感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圣火传递 (不锈钢) 2008 年 史抒青 仲马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1) 展示《圣火传递》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雕塑的造型,让学生描述火焰的形状和传递圣火的场景,体会火焰线条的流畅和动感。(2) 提问学生对雕塑色彩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不锈钢材质的银色与火焰红色的对比,分析这种对比所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和象征意义。(3) 再次强调不锈钢材质的坚韧和耐久性,让学生理解其在户外环境中长期保存的优势。(4) 展示雕塑所处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环境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雕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会其营造的宁静而庄严的氛围。(5) 组织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雕塑如何通过造型、色彩和材质表现圣火传递的主题和奥林匹克精神。(6) 巡视小组讨论,给予学生指导和启发,鼓励学生深入思考。(7) 请小组代表发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解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 总结对《圣火传递》的欣赏,强调作品在表现主题和与环境融合方面的成功之处。 1. 仔细观察雕塑作品图片,描述造型和色彩特点。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听取小组代表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4. 思考雕塑作品与主题、环境的关系。评价任务 观察描述准确:☆☆☆讨论参与积极:☆☆☆理解分析深入:☆☆☆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两件不锈钢雕塑作品,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材质和环境等方面分析雕塑的艺术美感,理解雕塑与主题、环境的关系。风格探究 活动二:欣赏《走向世界 (铜) 1985 年 田金铎 中国美术馆藏》 风格分析(1) 展示《走向世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雕塑的造型,让学生描述人物的行走姿态和身体线条,体会人物的自信和活力。(2) 讲解作品采用的具象表现手法,强调艺术家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如人物的表情、服饰等,让学生感受作品对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展现。(3)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动态表现,提问学生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青春的活力和朝气,如人物的步伐、头部姿态等。(4)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具象风格雕塑作品如何利用人物动态表现主题,鼓励学生结合作品进行分析。(5) 巡视小组讨论,给予学生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细节和艺术处理手法。(6) 请小组代表发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具象风格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方面的优势。(7) 进一步拓展,展示一些其他具象风格的青春主题雕塑作品,让学生对比欣赏,加深对具象风格的理解。(8) 总结对《走向世界》的欣赏,强调具象风格雕塑在表现青春主题方面的特点和方法。欣赏《走向殿堂 (不锈钢) 2014 年 曾振伟 暨南大学番禺校区》(1) 展示《走向殿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雕塑的造型,让学生描述人物的站立姿态和身体线条,感受其庄严、肃穆的形象。(2) 讲解作品采用的抽象表现手法,强调艺术家将人物形象简化为几何形状,通过线条的组合和排列营造独特视觉效果。(3)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动态表现,提问学生如何从抽象的造型中感受到人物的动态和力量,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4)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抽象风格雕塑作品如何利用人物动态表现主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5) 巡视小组讨论,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抽象风格的艺术表达。(6) 请小组代表发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抽象风格在表现抽象主题和情感方面的特点。(7) 展示一些其他抽象风格的青春主题雕塑作品,让学生对比欣赏,拓宽学生的视野。(8) 总结对《走向殿堂》的欣赏,强调抽象风格雕塑在表现青春主题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方法。 1. 观察雕塑作品,描述造型和动态特点。2.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不同风格雕塑表现主题的手法。3. 听取小组代表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4. 对比欣赏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加深理解。评价任务 风格识别准确:☆☆☆分析方法合理:☆☆☆观点表达清晰:☆☆☆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让学生掌握不同风格利用人物动态表现主题的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分析能力。创作指导 活动三:了解人物雕塑的创作过程 综合考虑要素(1) 讲解雕塑创作需要综合考虑主题表达、素材选择、表现风格、材料特点等要素。以青春主题为例,说明如何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素材,如选择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或场景。(2) 强调表现风格的选择要与主题相契合,如表现青春的朝气可以选择具象风格,表现青春的抽象情感可以选择抽象风格。(3) 举例说明不同材料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如黏土适合塑造细腻的人物形象,木材适合塑造古朴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想法选择合适的材料。(4)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创作青春主题雕塑时会考虑的要素,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创作思路。(5) 巡视学生讨论,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创作思路。(6) 请学生代表发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进一步强调创作要素的重要性。(7) 展示一些不同要素组合的成功雕塑作品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优点,加深对创作要素的理解。(8) 总结综合考虑要素的讲解,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合理运用这些要素。观察木偶模型(1) 展示木偶模型,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木偶的结构和动态。引导学生观察木偶的头、胸、腹、四肢的比例关系和形体特征。(2) 讲解人体结构和动态的基本原理,如人体的重心、关节的活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木偶模型所反映的人体特征。(3) 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木偶模型,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分享对人体结构和动态的理解。(4) 巡视小组观察和讨论,给予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观察的准确性。(5) 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观察结果,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观察人体结构和动态对创作人物雕塑的重要性。(6) 展示一些根据人体结构和动态创作的优秀雕塑作品,让学生对比欣赏,进一步体会观察的作用。(7) 布置任务,让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在纸上勾勒出木偶模型的动态,巩固学生对人体动态的观察和理解。(8) 总结观察木偶模型的环节,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运用观察到的人体结构和动态知识。制作动态人物(1) 讲解绘制草图的重要性,草图可以帮助我们规划作品的结构和造型。展示一些优秀的雕塑草图案例,让学生学习草图的绘制方法和技巧。(2)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和思考,绘制出人物雕塑的草图。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动态、比例和姿态,以及作品的整体布局。(3) 展示不同材料在色泽、肌理、可塑性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草图和创作想法选择适合的材料塑造人物造型。(4) 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动态人物,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细节和比例的准确性,同时注重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艺术表现力。(5) 巡视学生制作过程,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6) 鼓励学生借助摄影手段,收集人物动态的图像素材,为创作提供参考和灵感。(7) 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的交流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进度,互相学习和借鉴。(8) 总结制作动态人物的过程,强调每个环节的关键要点,鼓励学生继续完善作品。 1.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思考创作要素。2. 仔细观察木偶模型,交流观察发现。3. 绘制草图,选择材料进行制作。4. 交流制作进度,学习他人经验。评价任务 要素考虑周全:☆☆☆观察记录准确:☆☆☆制作操作规范:☆☆☆设计意图 详细讲解创作过程,让学生掌握创作方法和技巧,为课堂实践奠定基础。课堂实践 分组创作(1) 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青春主题,如运动、学习、友谊等。组织小组讨论,确定创作主题和具体的表现内容。(2) 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创作主题,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制定创作计划,包括草图设计、材料选择、人员分工等。(3) 为每个小组提供黏土等创作材料,鼓励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作品。(4) 巡视各小组的创作过程,观察小组的分工协作情况和创作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5) 当小组遇到困难时,引导小组同学共同思考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6) 鼓励小组同学发挥创意,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丰富作品的艺术效果。(7) 组织小组之间进行阶段性的交流和分享,让小组展示创作进展,互相学习和启发。(8) 对各小组的创作表现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小组同学的创作信心。 1. 分组讨论,确定青春主题和创作计划。2. 分工合作,用黏土创作动态人物雕塑。3. 交流创作进展,互相学习。4. 听取教师指导,完善作品。评价任务 主题选择明确:☆☆☆分工合作有序:☆☆☆创作进展合理:☆☆☆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养合作和创新能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用超轻黏土完成一件表现人物动态的雕塑作品,要求主题明确,造型生动。2. 为自己的作品撰写一段简短的说明,阐述作品所表达的青春主题和创作思路。3. 整理课堂笔记,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雕塑知识和创作方法。拓展作业1. 收集不同材质和风格的青春主题雕塑作品图片,制作一份手抄报,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2.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创作一个小型的青春主题雕塑作品。3. 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雕塑展览,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参观感受。板书设计《律动青春》一、雕塑基本知识1. 方法:雕、刻、塑2. 材质:不锈钢、石材、木材等二、作品欣赏1. 《冬奥之约》《圣火传递》2. 《走向世界》《走向殿堂》三、创作过程1. 要素:主题、素材、风格、材料2. 步骤:观察、草图、制作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展示大量的雕塑作品图片和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雕塑的艺术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参与讨论和实践的主动性较强。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思维。学生能够从造型、色彩、材质和环境等方面对雕塑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3. 分组创作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同学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创作任务,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不足之处1. 在创作指导环节,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指导还不够细致和深入,导致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2.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作品欣赏和讨论环节花费时间较多,导致课堂实践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小组的作品未能充分完善。3.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环节,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作品和学习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