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建新生》教案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古建新生》是初中美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聚焦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涵盖榫卯等结构知识及修复方法。此内容不仅丰富学生美术知识,还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能培养学生对古建筑的审美和保护意识,提升文化认同感。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但对古建筑知识储备少。他们在生活中可能见过古建筑,却缺乏深入了解。学习上,形象思维较强,抽象理解能力待提升。理解古建筑修复原则和方法有困难,需借助实例讲解。可通过实地考察、小组合作激发兴趣,突破学习障碍。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感受丹棱古建筑的独特之美,提升对古建筑的审美能力。2. 体会古建筑修复后焕发出的新生魅力,增强对美的敏感度。艺术表现1. 能够运用所学古建筑结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表达。2. 尝试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对古建筑修复的设想和方案。创意实践1. 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中,发挥创新思维,提出独特的修复创意。2. 利用古建筑模型和材料,进行简单的修复实践,锻炼动手能力。文化理解1. 深入了解丹棱古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2. 培养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榫卯结构及其他古建筑结构知识,理解其特点和优势。2.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丹棱古建筑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3. 能够提出合理的古建筑修复设想和方案。难点1. 准确理解古建筑修复的原则和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2. 培养创新思维,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修复方案。3.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将其融入到修复实践中。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实地考察法、图片展示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教具准备丹棱古建筑视频、图片、模型、修复材料等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 播放视频,引发思考(1) 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精心挑选的丹棱古建筑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丹棱古建筑的宏伟外观、精美的装饰细节以及周边的环境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建筑的美丽和历史价值。(2) 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适时暂停,引导学生观察古建筑的独特之处,如屋顶的形状、门窗的样式、墙体的材质等,并提问学生对这些建筑元素的感受。(3)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在视频中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和感受。(4)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古建筑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他们对古建筑保护的兴趣。(5)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建新生。(6)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强调本节课将围绕丹棱古建筑的结构、修复等方面展开学习。(7) 教师再次提醒学生关注古建筑的保护问题,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8)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古建筑,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丹棱古建筑的魅力。2. 积极参与交流,分享自己对视频中古建筑的印象和感受。3.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4. 回顾生活中见过的古建筑,与同学进行分享。评价任务 观看专注度:☆☆☆交流参与度:☆☆☆思考活跃度:☆☆☆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直观地展示丹棱古建筑的美丽和历史价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知识讲解 古建筑结构知识讲解(1) 教师首先介绍榫卯结构,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展示榫卯结构的组成部分,如榫头和卯眼。详细讲解榫卯结构的特点,如不用钉子却能紧密连接、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等。(2) 教师现场演示榫卯结构的拼接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榫头如何插入卯眼中,形成稳固的连接。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拼接后的效果,感受榫卯结构的精妙之处。(3) 教师结合古建筑的实际案例,说明榫卯结构在古建筑中的应用,如宫殿、庙宇等建筑中,榫卯结构如何支撑起巨大的屋顶和墙体。(4) 教师展示其他古建筑结构,如斗拱、梁柱等的图片和模型,详细介绍它们的名称、形状、功能和在古建筑中的作用。(5) 教师通过对比不同结构的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古建筑结构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例如,比较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在连接方式和受力原理上的不同。(6)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古建筑结构的美学价值,如斗拱的层层叠叠、梁柱的挺拔粗壮,让学生感受古建筑的构造之美。(7) 教师提问学生对古建筑结构的理解和疑问,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结构知识。(8) 教师总结古建筑结构知识,强调这些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结晶,对保护和传承古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古建筑修复原则和方法讲解(1) 教师强调古建筑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具体案例说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例如,展示一些修复前后的古建筑图片,让学生对比修复效果,感受遵循原则的好处。(2) 教师详细讲解古建筑修复的基本方法,如加固、修补、清洗等。对于加固方法,介绍常用的加固材料和技术;对于修补方法,说明如何根据不同的损坏情况进行修补;对于清洗方法,讲解清洗的注意事项和环保要求。(3)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例如,对于墙体裂缝的修复,根据裂缝的大小和位置,选择不同的修补材料和方法。(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修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材料的选择、技术的难度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5) 教师强调修复古建筑不仅是恢复其外观,更重要的是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修复观念。(6) 教师提问学生对修复原则和方法的理解,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7) 教师总结古建筑修复的原则和方法,提醒学生在后续的实践操作中要严格遵循。(8)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古建筑修复的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1.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观察图片和模型,了解古建筑结构知识。2. 积极参与互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3. 思考古建筑修复原则和方法,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4. 做好笔记,记录重要的知识点。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度:☆☆☆互动参与度:☆☆☆思考深度:☆☆☆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让学生掌握古建筑结构和修复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实际案例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实地考察 活动一:前往考察地点 组织学生前往丹棱文武庙(1) 教师提前与丹棱文武庙的管理部门取得联系,确定考察的时间和路线,并安排好交通工具。(2) 在出发前,教师再次强调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如遵守参观规定、注意安全、爱护文物等。(3)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管理小组的活动。(4) 教师带领学生有序地上车,前往丹棱文武庙。在途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关于丹棱文武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让学生对考察地点有更深入的了解。(5) 到达丹棱文武庙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庙前集合,再次强调考察的要求和纪律。(6) 教师与庙方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当天的参观安排和注意事项,并领取相关的资料和讲解设备。(7)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丹棱文武庙,开始实地考察。在入口处,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庙门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细节,感受古建筑的威严和庄重。(8)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和氛围,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古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如庙宇的朝向、殿堂的分布、院落的设计等,并讲解这些布局和结构所蕴含的文化意义。(2) 教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古建筑的各个部分,如屋顶、门窗、墙体、柱子等,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些部分的材质、工艺和装饰细节。(3) 教师提醒学生关注古建筑的损坏情况,如裂缝、脱落、变形等,并引导学生分析损坏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4) 教师为学生提供记录表格和工具,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问题和损坏情况,包括位置、程度、类型等信息。(5) 教师鼓励学生拍照记录古建筑的外观和细节,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讨论。(6) 教师引导学生与庙方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古建筑的历史变迁和保护情况。(7)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共同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8)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 1. 按照教师的安排,有序前往丹棱文武庙。2. 认真观察古建筑的结构、布局和损坏情况,做好记录。3. 积极与同学和庙方工作人员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4. 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记录完整性:☆☆☆交流活跃度:☆☆☆设计意图 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古建筑的魅力和历史氛围,增强学生对古建筑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古建筑的问题和损坏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1) 教师组织学生回到教室,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2)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地考察的收获和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言,如对古建筑结构的新认识、对修复工作的思考、对传统文化的感悟等。(3)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得到了认可。(4)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对发言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5)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提炼出大家的共同收获和亮点,强调实地考察对学习和理解古建筑知识的重要性。(6) 教师再次展示实地考察过程中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回顾考察的精彩瞬间,加深对考察内容的记忆。(7)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古建筑保护问题,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8) 教师提醒学生保存好自己的考察记录和资料,为下节课的讨论和实践做好准备。总结知识和强调保护重要性(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古建筑结构知识和修复原则,通过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2) 教师强调古建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3) 教师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分析当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自然损坏、人为破坏、资金短缺等。(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古建筑保护中可以发挥的作用,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爱护古建筑、宣传保护知识等。(5)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更多关于丹棱其他古建筑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讨论。(6) 教师提醒学生在查阅资料时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选择正规的渠道获取信息。(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保护古建筑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8) 教师宣布本节课结束,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1. 积极分享实地考察的收获和感受。2.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3.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4. 明确课后作业的要求,准备查阅资料。评价任务 分享积极性:☆☆☆知识掌握度:☆☆☆保护意识:☆☆☆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实地考察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调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查阅丹棱其他古建筑的资料,包括建筑的历史背景、结构特点、现状等。2. 整理实地考察的记录和照片,制作一份简单的手抄报,展示自己的考察成果。3. 思考自己在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拓展作业1. 选择一座丹棱的古建筑,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初步的修复方案。2. 与家长或朋友一起参观当地的古建筑,了解更多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情况,并记录下来。3. 参加一次古建筑保护的志愿者活动,亲身体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板书设计古建新生一、古建筑结构1. 榫卯结构2. 斗拱、梁柱等二、修复原则修旧如旧三、修复方法加固、修补、清洗四、保护意义传承文化,责任义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视频播放、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较高。2. 注重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亲身体验古建筑的魅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 引导学生思考古建筑保护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不足之处1. 部分学生对古建筑结构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实践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2. 实地考察时间有限,学生可能没有充分观察和记录,需要在下次考察中合理安排时间。3. 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