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建新生》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古建新生》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古建新生》教案
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古建新生》是初中美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聚焦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涵盖榫卯等结构知识及修复方法。此内容不仅丰富学生美术知识,还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能培养学生对古建筑的审美和保护意识,提升文化认同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但对古建筑知识储备少。他们在生活中可能见过古建筑,却缺乏深入了解。学习上,形象思维较强,抽象理解能力待提升。理解古建筑修复原则和方法有困难,需借助实例讲解。可通过实地考察、小组合作激发兴趣,突破学习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丹棱古建筑的独特之美,提升对古建筑的审美能力。
2. 体会古建筑修复后焕发出的新生魅力,增强对美的敏感度。
艺术表现
1. 能够运用所学古建筑结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表达。
2. 尝试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对古建筑修复的设想和方案。
创意实践
1. 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中,发挥创新思维,提出独特的修复创意。
2. 利用古建筑模型和材料,进行简单的修复实践,锻炼动手能力。
文化理解
1. 深入了解丹棱古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
2. 培养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榫卯结构及其他古建筑结构知识,理解其特点和优势。
2.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丹棱古建筑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3. 能够提出合理的古建筑修复设想和方案。
难点
1. 准确理解古建筑修复的原则和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2. 培养创新思维,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修复方案。
3.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将其融入到修复实践中。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实地考察法、图片展示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丹棱古建筑视频、图片、模型、修复材料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播放视频,引发思考
(1) 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精心挑选的丹棱古建筑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丹棱古建筑的宏伟外观、精美的装饰细节以及周边的环境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建筑的美丽和历史价值。
(2) 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适时暂停,引导学生观察古建筑的独特之处,如屋顶的形状、门窗的样式、墙体的材质等,并提问学生对这些建筑元素的感受。
(3)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在视频中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和感受。
(4)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古建筑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他们对古建筑保护的兴趣。
(5)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建新生。
(6)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强调本节课将围绕丹棱古建筑的结构、修复等方面展开学习。
(7) 教师再次提醒学生关注古建筑的保护问题,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8)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古建筑,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丹棱古建筑的魅力。
2. 积极参与交流,分享自己对视频中古建筑的印象和感受。
3.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回顾生活中见过的古建筑,与同学进行分享。
评价任务 观看专注度:☆☆☆
交流参与度:☆☆☆
思考活跃度:☆☆☆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直观地展示丹棱古建筑的美丽和历史价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知识讲解 古建筑结构知识讲解
(1) 教师首先介绍榫卯结构,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展示榫卯结构的组成部分,如榫头和卯眼。详细讲解榫卯结构的特点,如不用钉子却能紧密连接、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等。
(2) 教师现场演示榫卯结构的拼接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榫头如何插入卯眼中,形成稳固的连接。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拼接后的效果,感受榫卯结构的精妙之处。
(3) 教师结合古建筑的实际案例,说明榫卯结构在古建筑中的应用,如宫殿、庙宇等建筑中,榫卯结构如何支撑起巨大的屋顶和墙体。
(4) 教师展示其他古建筑结构,如斗拱、梁柱等的图片和模型,详细介绍它们的名称、形状、功能和在古建筑中的作用。
(5) 教师通过对比不同结构的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古建筑结构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例如,比较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在连接方式和受力原理上的不同。
(6)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古建筑结构的美学价值,如斗拱的层层叠叠、梁柱的挺拔粗壮,让学生感受古建筑的构造之美。
(7) 教师提问学生对古建筑结构的理解和疑问,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结构知识。
(8) 教师总结古建筑结构知识,强调这些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结晶,对保护和传承古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古建筑修复原则和方法讲解
(1) 教师强调古建筑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具体案例说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例如,展示一些修复前后的古建筑图片,让学生对比修复效果,感受遵循原则的好处。
(2) 教师详细讲解古建筑修复的基本方法,如加固、修补、清洗等。对于加固方法,介绍常用的加固材料和技术;对于修补方法,说明如何根据不同的损坏情况进行修补;对于清洗方法,讲解清洗的注意事项和环保要求。
(3)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例如,对于墙体裂缝的修复,根据裂缝的大小和位置,选择不同的修补材料和方法。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修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材料的选择、技术的难度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5) 教师强调修复古建筑不仅是恢复其外观,更重要的是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修复观念。
(6) 教师提问学生对修复原则和方法的理解,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7) 教师总结古建筑修复的原则和方法,提醒学生在后续的实践操作中要严格遵循。
(8)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古建筑修复的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1.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观察图片和模型,了解古建筑结构知识。
2. 积极参与互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3. 思考古建筑修复原则和方法,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4. 做好笔记,记录重要的知识点。
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度:☆☆☆
互动参与度:☆☆☆
思考深度:☆☆☆
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让学生掌握古建筑结构和修复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实际案例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地考察 活动一:前往考察地点 组织学生前往丹棱文武庙
(1) 教师提前与丹棱文武庙的管理部门取得联系,确定考察的时间和路线,并安排好交通工具。
(2) 在出发前,教师再次强调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如遵守参观规定、注意安全、爱护文物等。
(3)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管理小组的活动。
(4) 教师带领学生有序地上车,前往丹棱文武庙。在途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关于丹棱文武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让学生对考察地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5) 到达丹棱文武庙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庙前集合,再次强调考察的要求和纪律。
(6) 教师与庙方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当天的参观安排和注意事项,并领取相关的资料和讲解设备。
(7)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丹棱文武庙,开始实地考察。在入口处,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庙门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细节,感受古建筑的威严和庄重。
(8)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和氛围,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古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如庙宇的朝向、殿堂的分布、院落的设计等,并讲解这些布局和结构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2) 教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古建筑的各个部分,如屋顶、门窗、墙体、柱子等,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些部分的材质、工艺和装饰细节。
(3) 教师提醒学生关注古建筑的损坏情况,如裂缝、脱落、变形等,并引导学生分析损坏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4) 教师为学生提供记录表格和工具,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问题和损坏情况,包括位置、程度、类型等信息。
(5) 教师鼓励学生拍照记录古建筑的外观和细节,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讨论。
(6) 教师引导学生与庙方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古建筑的历史变迁和保护情况。
(7)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共同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8)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 1. 按照教师的安排,有序前往丹棱文武庙。
2. 认真观察古建筑的结构、布局和损坏情况,做好记录。
3. 积极与同学和庙方工作人员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4. 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
记录完整性:☆☆☆
交流活跃度:☆☆☆
设计意图 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古建筑的魅力和历史氛围,增强学生对古建筑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古建筑的问题和损坏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
(1) 教师组织学生回到教室,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
(2)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地考察的收获和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言,如对古建筑结构的新认识、对修复工作的思考、对传统文化的感悟等。
(3)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得到了认可。
(4)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对发言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5)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提炼出大家的共同收获和亮点,强调实地考察对学习和理解古建筑知识的重要性。
(6) 教师再次展示实地考察过程中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回顾考察的精彩瞬间,加深对考察内容的记忆。
(7)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古建筑保护问题,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
(8) 教师提醒学生保存好自己的考察记录和资料,为下节课的讨论和实践做好准备。
总结知识和强调保护重要性
(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古建筑结构知识和修复原则,通过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2) 教师强调古建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教师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分析当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自然损坏、人为破坏、资金短缺等。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古建筑保护中可以发挥的作用,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爱护古建筑、宣传保护知识等。
(5)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更多关于丹棱其他古建筑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6) 教师提醒学生在查阅资料时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选择正规的渠道获取信息。
(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保护古建筑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8) 教师宣布本节课结束,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1. 积极分享实地考察的收获和感受。
2.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
3.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4. 明确课后作业的要求,准备查阅资料。
评价任务 分享积极性:☆☆☆
知识掌握度:☆☆☆
保护意识:☆☆☆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实地考察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调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查阅丹棱其他古建筑的资料,包括建筑的历史背景、结构特点、现状等。
2. 整理实地考察的记录和照片,制作一份简单的手抄报,展示自己的考察成果。
3. 思考自己在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
拓展作业
1. 选择一座丹棱的古建筑,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初步的修复方案。
2. 与家长或朋友一起参观当地的古建筑,了解更多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情况,并记录下来。
3. 参加一次古建筑保护的志愿者活动,亲身体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古建新生
一、古建筑结构
1. 榫卯结构
2. 斗拱、梁柱等
二、修复原则
修旧如旧
三、修复方法
加固、修补、清洗
四、保护意义
传承文化,责任义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视频播放、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较高。
2. 注重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亲身体验古建筑的魅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引导学生思考古建筑保护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古建筑结构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实践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实地考察时间有限,学生可能没有充分观察和记录,需要在下次考察中合理安排时间。
3. 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