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书法之韵》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赏书法之韵》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赏书法之韵 》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美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评述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赏书法之韵 ”在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体系中意义重大。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精华,蕴含深厚文化内涵。教材会介绍书法起源发展,不同书体特点,经典作品风格等,引导学生了解书法基本知识与艺术魅力,提升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过渡到中学,认知与审美有一定发展,但对书法专业知识了解有限。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书法独特魅力能吸引其注意力,不过书法专业性强,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困难产生畏难情绪。小学有一定美术基础,但书法知识储备不足,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待提高。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敏锐感知不同书体的线条、结构、章法等形式美。
2. 体会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艺术表现
1. 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书法作品的特点。
2. 尝试模仿简单的书法线条与结构。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为书法作品赋予新的创意解读。
2. 结合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简单的书法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1. 了解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2. 尊重和传承书法这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不同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特点。
2. 学会从线条、结构、章法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
3. 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
4. 感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难点
1. 理解不同书体之间的演变关系和审美差异。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书法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3. 体会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提升审美素养。
4.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欣赏法
教具准备
书法作品图片、书法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教师提前在教室墙壁张贴一些著名的书法作品,如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当学生进入教室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提问:“同学们,大家走进教室,有没有注意到墙壁上这些特别的作品呀?它们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呢?”
(2) 待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那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是什么艺术形式吗?它们有着怎样的魅力能流传千古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3) 教师简单介绍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是古人表达情感、记录思想的重要方式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赏书法之韵。
(4) 展示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对书法的赞美之词,如“书者,如也,如心之所欲也”,让学生感受书法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5) 讲述一个与书法相关的小故事,如王羲之吃墨的故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6)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与书法有关的事物,如店铺招牌、春联等,让学生体会书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7)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书法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8) 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书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学习兴趣。 1. 学生进入教室后,观察墙壁上的书法作品,寻找其特别之处。
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举手回答。
3. 认真聆听教师关于书法地位的介绍,对书法艺术产生初步的兴趣。
4.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书法作品的经历。
评价任务 观察积极度:☆☆☆
回答准确性:☆☆☆
兴趣激发度:☆☆☆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书法作品、讲述故事等方式,创设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与欣赏 活动一: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讲解
(1) 教师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书法艺术的起源,介绍其从原始的刻画符号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形式的过程。可以提及不同历史时期书法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如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秦汉时期的篆书、隶书等。
(2) 结合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书法艺术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例如,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对汉字书法发展的影响。
(3) 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作品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书法风格的演变。
(4) 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期书法作品的特点,如字体形状、线条粗细等,提问学生能发现哪些变化。
(5)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书法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6) 让学生思考书法发展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7)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书法发展的动力。
(8) 再次强调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书体介绍
(1) 教师详细介绍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的特点。篆书笔画规整,结构对称;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楷书结构严谨,笔画规范;行书行云流水,活泼自在;草书自由奔放,变化丰富。
(2) 分别展示五种书体的经典作品,如李斯的《峄山刻石》(篆书)、《曹全碑》(隶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楷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行书)、怀素的《自叙帖》(草书),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书体的魅力。
(3) 分析每种书体的代表作品,从线条、结构、章法等方面进行解读,如《兰亭集序》的线条流畅自然,结构错落有致,章法和谐统一。
(4) 让学生观察不同书体的作品,找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五种书体的异同点。
(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7) 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不同书体在书法艺术中的独特价值。
(8) 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不同的书体,加深学生对书体的理解。 1. 认真聆听教师关于书法起源与发展的讲解,结合历史知识,理解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
2.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书法发展原因的看法。
3. 仔细观察不同书体的作品,找出其特征并用语言描述。
4. 参与小组讨论,比较五种书体的异同点。
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
讨论参与:☆☆☆
特征描述:☆☆☆
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和直观的作品展示,让学生全面了解书法艺术的起源、发展和不同书体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比不同书体,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作品欣赏与分析 活动二:书法作品的欣赏方法 欣赏引导
(1) 教师选择一幅书法作品,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用文字描述作品的外观特征,如字体大小、字间距、整体布局等,让学生根据描述在脑海中想象作品的样子。
(2) 展示《祭侄文稿》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自己想象的和实际看到的有哪些不同。
(3) 引导学生从线条、结构、章法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线条方面,观察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刚柔等变化;结构方面,分析字的重心、比例、对称等关系;章法方面,看作品的整体布局是否协调、呼应。
(4) 教师先给出一些分析的角度和方法,如从线条的力度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作品。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6)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和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7)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如《祭侄文稿》中颜真卿对侄子的悲痛、愤怒之情,提问学生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这种情感。
(8) 总结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强调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作品。
自主欣赏
(1) 教师展示多幅不同风格、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进行欣赏和分析。
(2)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欣赏方法,从线条、结构、章法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3) 巡视学生的自主欣赏过程,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4) 鼓励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欣赏心得,分享不同的观点。
(5) 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欣赏的作品和感受,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可以提问和评价。
(6)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强调欣赏书法作品的要点。
(7)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适合在什么场合欣赏,加深学生对书法作品与情境关系的理解。
(8) 总结学生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和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1. 根据教师的文字描述,在脑海中想象书法作品的样子。
2.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从线条、结构、章法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自主分析。
3.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 选择一幅作品进行自主欣赏,写下感受并与同桌交流。
评价任务 想象能力:☆☆☆
分析能力:☆☆☆
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引导欣赏和学生的自主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艺术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组织小组讨论和学生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的总结和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课堂总结 总结归纳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不同书体的特点、书法作品的欣赏方法等。
(2) 强调书法艺术的重要价值,如传承文化、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等。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表现出色的学生,同时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4)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5) 总结学生的发言,再次强调欣赏书法作品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6)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书法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宣布下课。 1. 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 分享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3. 聆听教师的总结和评价,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4. 牢记课后作业和教师的鼓励。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
收获分享:☆☆☆
态度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强化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
1. 选择一幅书法作品,从线条、结构、章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欣赏短文。
2. 查阅资料,了解一位著名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和艺术风格,制作一张手抄报。
3. 收集身边的书法作品照片,如店铺招牌、春联等,分析其书体和特点。
实践作业
1. 尝试用毛笔或硬笔模仿一种书体,书写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2. 与家人一起欣赏书法作品,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板书设计
赏书法之韵
一、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1. 起源:刻画符号
2. 发展:商周 - 秦汉 - 唐 - 宋 - 元明清
二、书体特点
1. 篆书:规整对称
2. 隶书:蚕头燕尾
3. 楷书:严谨规范
4. 行书:行云流水
5. 草书:自由奔放
三、书法作品欣赏
1. 线条:粗细、曲直、刚柔
2. 结构:重心、比例、对称
3. 章法:布局、呼应、协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多种方式导入新课,如展示作品、讲故事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课堂气氛活跃。
2. 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讲解书法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法的发展和内涵,学生参与度较高。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欣赏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书法作品的欣赏方法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进度可适当放慢,多举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2. 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深入,教师的引导和监督还需加强。
3.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课堂总结部分有些仓促,对学生的作业指导不够详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