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赏书法之韵 》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美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评述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赏书法之韵 ”在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体系中意义重大。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精华,蕴含深厚文化内涵。教材会介绍书法起源发展,不同书体特点,经典作品风格等,引导学生了解书法基本知识与艺术魅力,提升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从小学过渡到中学,认知与审美有一定发展,但对书法专业知识了解有限。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书法独特魅力能吸引其注意力,不过书法专业性强,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困难产生畏难情绪。小学有一定美术基础,但书法知识储备不足,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待提高。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敏锐感知不同书体的线条、结构、章法等形式美。2. 体会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艺术表现1. 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书法作品的特点。2. 尝试模仿简单的书法线条与结构。创意实践1. 发挥想象,为书法作品赋予新的创意解读。2. 结合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简单的书法创意实践。文化理解1. 了解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2. 尊重和传承书法这一传统文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不同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特点。2. 学会从线条、结构、章法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3. 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4. 感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难点1. 理解不同书体之间的演变关系和审美差异。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书法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3. 体会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提升审美素养。4.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欣赏法教具准备书法作品图片、书法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1) 教师提前在教室墙壁张贴一些著名的书法作品,如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当学生进入教室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提问:“同学们,大家走进教室,有没有注意到墙壁上这些特别的作品呀?它们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呢?”(2) 待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那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是什么艺术形式吗?它们有着怎样的魅力能流传千古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3) 教师简单介绍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是古人表达情感、记录思想的重要方式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赏书法之韵。(4) 展示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对书法的赞美之词,如“书者,如也,如心之所欲也”,让学生感受书法在古人心中的地位。(5) 讲述一个与书法相关的小故事,如王羲之吃墨的故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6)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与书法有关的事物,如店铺招牌、春联等,让学生体会书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7)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书法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8) 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书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学习兴趣。 1. 学生进入教室后,观察墙壁上的书法作品,寻找其特别之处。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举手回答。3. 认真聆听教师关于书法地位的介绍,对书法艺术产生初步的兴趣。4.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书法作品的经历。评价任务 观察积极度:☆☆☆回答准确性:☆☆☆兴趣激发度:☆☆☆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书法作品、讲述故事等方式,创设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知识讲解与欣赏 活动一: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讲解(1) 教师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书法艺术的起源,介绍其从原始的刻画符号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形式的过程。可以提及不同历史时期书法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如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秦汉时期的篆书、隶书等。(2) 结合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书法艺术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例如,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对汉字书法发展的影响。(3) 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作品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书法风格的演变。(4) 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期书法作品的特点,如字体形状、线条粗细等,提问学生能发现哪些变化。(5)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书法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6) 让学生思考书法发展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7)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书法发展的动力。(8) 再次强调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书体介绍(1) 教师详细介绍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的特点。篆书笔画规整,结构对称;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楷书结构严谨,笔画规范;行书行云流水,活泼自在;草书自由奔放,变化丰富。(2) 分别展示五种书体的经典作品,如李斯的《峄山刻石》(篆书)、《曹全碑》(隶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楷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行书)、怀素的《自叙帖》(草书),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书体的魅力。(3) 分析每种书体的代表作品,从线条、结构、章法等方面进行解读,如《兰亭集序》的线条流畅自然,结构错落有致,章法和谐统一。(4) 让学生观察不同书体的作品,找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五种书体的异同点。(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7) 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不同书体在书法艺术中的独特价值。(8) 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不同的书体,加深学生对书体的理解。 1. 认真聆听教师关于书法起源与发展的讲解,结合历史知识,理解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2.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书法发展原因的看法。3. 仔细观察不同书体的作品,找出其特征并用语言描述。4. 参与小组讨论,比较五种书体的异同点。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讨论参与:☆☆☆特征描述:☆☆☆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和直观的作品展示,让学生全面了解书法艺术的起源、发展和不同书体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比不同书体,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作品欣赏与分析 活动二:书法作品的欣赏方法 欣赏引导(1) 教师选择一幅书法作品,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用文字描述作品的外观特征,如字体大小、字间距、整体布局等,让学生根据描述在脑海中想象作品的样子。(2) 展示《祭侄文稿》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自己想象的和实际看到的有哪些不同。(3) 引导学生从线条、结构、章法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线条方面,观察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刚柔等变化;结构方面,分析字的重心、比例、对称等关系;章法方面,看作品的整体布局是否协调、呼应。(4) 教师先给出一些分析的角度和方法,如从线条的力度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作品。(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6)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和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7)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如《祭侄文稿》中颜真卿对侄子的悲痛、愤怒之情,提问学生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这种情感。(8) 总结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强调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作品。自主欣赏(1) 教师展示多幅不同风格、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进行欣赏和分析。(2)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欣赏方法,从线条、结构、章法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3) 巡视学生的自主欣赏过程,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4) 鼓励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欣赏心得,分享不同的观点。(5) 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欣赏的作品和感受,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可以提问和评价。(6)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强调欣赏书法作品的要点。(7)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适合在什么场合欣赏,加深学生对书法作品与情境关系的理解。(8) 总结学生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和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1. 根据教师的文字描述,在脑海中想象书法作品的样子。2.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从线条、结构、章法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自主分析。3.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4. 选择一幅作品进行自主欣赏,写下感受并与同桌交流。评价任务 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分享交流:☆☆☆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引导欣赏和学生的自主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艺术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组织小组讨论和学生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的总结和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课堂总结 总结归纳(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不同书体的特点、书法作品的欣赏方法等。(2) 强调书法艺术的重要价值,如传承文化、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等。(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表现出色的学生,同时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4)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5) 总结学生的发言,再次强调欣赏书法作品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6)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书法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8)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宣布下课。 1. 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 分享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3. 聆听教师的总结和评价,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4. 牢记课后作业和教师的鼓励。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收获分享:☆☆☆态度表现:☆☆☆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强化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业设计书面作业1. 选择一幅书法作品,从线条、结构、章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欣赏短文。2. 查阅资料,了解一位著名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和艺术风格,制作一张手抄报。3. 收集身边的书法作品照片,如店铺招牌、春联等,分析其书体和特点。实践作业1. 尝试用毛笔或硬笔模仿一种书体,书写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2. 与家人一起欣赏书法作品,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板书设计赏书法之韵一、书法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刻画符号2. 发展:商周 - 秦汉 - 唐 - 宋 - 元明清二、书体特点1. 篆书:规整对称2. 隶书:蚕头燕尾3. 楷书:严谨规范4. 行书:行云流水5. 草书:自由奔放三、书法作品欣赏1. 线条:粗细、曲直、刚柔2. 结构:重心、比例、对称3. 章法:布局、呼应、协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多种方式导入新课,如展示作品、讲故事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课堂气氛活跃。2. 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讲解书法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法的发展和内涵,学生参与度较高。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欣赏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不足之处1. 在讲解书法作品的欣赏方法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进度可适当放慢,多举一些例子进行说明。2. 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深入,教师的引导和监督还需加强。3.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课堂总结部分有些仓促,对学生的作业指导不够详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