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校园寻美》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校园寻美》是七年级美术教材中的重要一课,它紧密围绕校园生活展开,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美。通过对校园美学元素的学习和实践创作,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为后续美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在审美和艺术表现上还需提升。他们在生活中对校园有一定的直观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美学知识。在学习中,可能难以从多角度发现美并转化为艺术作品,需教师引导和启发。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够识别校园中的美学元素,如建筑、植物、自然景观等。2. 敏锐感知校园不同时间、角度的美,提升对美的敏感度。艺术表现1. 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色彩搭配原则,进行校园风景绘画。2. 运用所学知识,将校园之美生动呈现在作品中。创意实践1. 从不同角度观察校园,挖掘独特的美,进行创意表达。2. 在绘画中尝试创新的构图和色彩搭配。文化理解1. 体会校园文化内涵,感受校园环境对自身成长的影响。2. 通过作品展现对校园的热爱和独特情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识别校园中的美学元素,如建筑、植物、自然景观等。2. 掌握基本的色彩搭配和构图原则。3. 理解美学元素在校园环境中的具体应用。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发现校园的美,并转化为艺术作品。2. 色彩搭配和画面构图的创新与实践。3. 让学生在作品中融入个人情感和独特创意。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校园美景图片、绘画工具、示范作品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前导入 故事引入(1) 教师充满激情地讲述艺术家李小凡的故事:“艺术家李小凡居住在伦敦,她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日常细节的捕捉,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并将其转化为不朽的艺术作品。她深入探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之美,让我们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2) 引用雕塑大师罗丹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强调发现美的重要性。(3) 举例说明李小凡如何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如她可能从街边的旧物、行人的姿态等中获取创作灵感。(4)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发现美的瞬间。(5) 讲述李小凡创作背后的努力和坚持,鼓励学生在艺术学习中也要有这种精神。(6) 展示李小凡的部分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她对生活之美的呈现。(7) 分析作品中平凡事物被艺术化处理后的独特效果。(8) 强调艺术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问互动(1) 教师亲切地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我们的校园美不美?美在哪里?”(2)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的眼神。(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记录,以便后续教学参考。(4) 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校园的美,如建筑、植物、活动等。(5) 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适当提示和引导。(6) 对学生有创意的回答给予表扬和强调。(7) 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校园寻美。(8) 激发学生对校园美学元素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1. 认真倾听故事,积极思考。2. 踊跃回答教师关于校园美的问题。3.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瞬间。4. 对校园之美产生浓厚兴趣。评价任务 故事理解:☆☆☆问题回答:☆☆☆兴趣激发:☆☆☆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明白艺术源于生活。提问互动引导学生初步思考校园的美学元素,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校园美景赏析 多媒体展示(1)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校园内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美景图片。首先展示清晨的校园,描述道:“清晨时分,校园被薄雾笼罩,湖水平静,鱼儿偶尔跃出水面,睡莲纯洁美丽,小径边的鸡冠刺桐和龙爪槐等开花树种在晨光中生机勃勃。”(2) 展示雨后的操场图片,说:“雨后的操场,湿漉漉的地面、怒放的花朵和晶莹的露珠构成一幅淡雅清新的画面。”(3) 呈现夕阳下的教学楼图片,讲解:“夕阳西下,教学楼被染上温暖的色彩,天空呈现出柿子般的黄橙色。”(4)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如植物的形态、光影的变化等。(5) 分享一些拍摄这些图片的背景故事,增加趣味性。(6) 让学生感受不同场景下校园独特的氛围和美感。(7) 对比不同时间和角度的图片,强调校园美的多样性。(8) 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自己身处这些美景中的感受。小组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图片进行讨论。(2) 提出讨论要求:分析图片中的美学元素和色彩搭配。(3) 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4) 鼓励小组内成员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5) 提醒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美学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等。(6) 当小组讨论遇到困难时,提供一些提示和引导。(7) 引导小组总结讨论结果,准备进行汇报。(8) 营造积极活跃的讨论氛围,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 1. 仔细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感受校园之美。2. 分组选择图片进行讨论。3.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4. 准备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评价任务 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结果准备:☆☆☆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展示校园美景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校园不同时间、角度的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美学元素和色彩搭配。美学元素讲解 教师讲解(1) 教师开始讲解美学元素,首先介绍线条:“线条是由点移动形成的路径,具有长度和方向。在校园建筑中,直线常用于传达简洁和现代感,比如教学楼的轮廓;曲线则能带来柔和和温馨的感觉,像校园的回廊。”(2) 讲解形状:“形状是由线条或颜色变化定义的区域,基本形状有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和长方形。教室是长方形布局,运动场是圆形跑道,这些形状在校园设计中广泛应用。”(3) 阐述色彩:“色彩由光反射产生,具有色调、饱和度和强度等特征。校园中绿色代表自然和生态,蓝色代表宁静和智慧,不同颜色可区分不同功能区域。”(4) 说明纹理:“纹理是指表面的质感,校园里草地有柔软感,石墙有粗糙感,不同材料创造出丰富的纹理效果。”(5) 结合校园建筑案例,详细分析美学元素的应用:“在现代教学楼设计中,多使用直线和矩形,体现简洁高效;图书馆或艺术中心可能采用曲线和有机形状,营造艺术氛围。”(6) 以校园景观为例,讲解色彩和纹理的运用:“校园道路两侧用不同颜色的花卉和植被装饰,地面用不同材质铺装区分功能区域。”(7) 分析教室布局中美学元素的作用:“直线和几何形状的桌椅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色彩鲜艳的墙面装饰和柔软的地毯营造温馨学习环境。”(8) 总结美学元素在校园中的重要性,强调它们能提升校园环境的美感和功能性。互动问答(1)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在校园中还发现了哪些美学元素?它们是如何构成校园美景的?”(2)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3) 倾听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4) 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美学元素,如人文环境、校园活动等。(5) 当学生回答有独特见解时,大力表扬。(6) 对学生回答中的不足进行纠正和指导。(7) 总结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美学元素的多样性和重要性。(8) 鼓励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继续关注校园美学元素。 1. 认真听讲,理解美学元素的概念。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3. 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学习不同观点。4. 进一步认识校园美学元素的多样性。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问题回答:☆☆☆思维拓展:☆☆☆设计意图 教师详细讲解美学元素,结合校园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美学元素在校园中的具体应用。互动问答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构图与色彩实践 示范指导(1) 教师展示一幅校园风景画,开始讲解构图原则:“我们来学习‘黄金分割法’,这是一种在造型艺术中广泛应用的分割法则,比值约为1:0.618。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将画面按这个比例划分,让主体物处于黄金分割点附近,画面会更和谐美观。”(2) 介绍对比色与邻近色的概念:“对比色是色相环上相对位置的颜色,如红与绿、蓝与橙,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邻近色是色相环上相邻的颜色,如红色和黄色,搭配起来和谐统一。”(3) 讲解使用对比色的技巧:“使用对比色时,要注意比例变化,选择一种颜色为主色,另一种为副色,起到点睛效果。”(4) 说明邻近色搭配的要点:“邻近色搭配能保持画面协调统一,但可能会单调,要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5) 在示范画中,实际运用构图和色彩搭配原则,边画边讲解。(6) 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整体布局和色彩平衡。(7) 分享一些构图和色彩搭配的小窍门,如利用光影突出主体等。(8)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尝试。草图绘制(1) 教师布置任务:“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绘制校园风景草图,先熟悉校园各个地方的景色,选择合适的构图方式。”(2) 引导学生参考常见的构图形式,如三分法:“可以将画面分成三等份,把重要元素放在分割线上或交叉点处。”(3) 提醒学生在色彩搭配上,可以尝试铅笔淡彩的方法:“先用铅笔勾勒轮廓,再用简单的灰色填充主体物颜色,然后逐步添加细节和明暗对比。”(4) 鼓励学生运用色彩理论选择合适的色调:“根据色相、明度和饱和度来调整画面色彩平衡。”(5) 提供一些色彩搭配的基础教程供学生参考。(6) 强调注重细节刻画和光影效果表现,让画面更生动。(7) 巡视学生的绘制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8)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绘制出独特的校园风景草图。交流点评(1) 教师组织学生互相展示草图,说:“现在请大家互相展示自己的草图,分享一下创作思路。”(2) 鼓励学生积极评价他人作品,提出优点和建议:“大家要认真观察,客观评价,同时也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3) 教师巡回指导,倾听学生的交流内容,适时给予引导。(4) 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5) 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纠正。(6) 表扬有创意和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7) 鼓励学生根据交流意见,对草图进行修改完善。(8) 营造积极的交流氛围,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1. 认真观看教师示范,学习构图和色彩搭配技巧。2. 开始绘制校园风景草图,运用所学知识。3. 互相展示草图,积极交流评价。4. 听取他人意见,修改完善草图。评价任务 示范学习:☆☆☆草图绘制:☆☆☆交流评价:☆☆☆设计意图 示范指导让学生直观学习构图和色彩搭配技巧。草图绘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点评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提高艺术表现水平。课堂总结 总结回顾(1)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校园美景,学习了美学元素,包括线条、形状、色彩和纹理,还掌握了构图和色彩搭配原则。”(2) 强调美学元素和绘画技巧的重要性:“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校园之美,并将其呈现在作品中。”(3) 回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品亮点:“很多同学在讨论和实践中表现出色,作品有创意。”(4) 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部分同学在构图和色彩搭配上还需加强练习。”(5) 再次强调从不同角度发现美和创新表达的重要性。(6)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校园,寻找更多的美。(7) 提醒学生在后续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作品质量。(8)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加深学生记忆。鼓励表扬(1) 教师表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的学生:“某某同学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某某同学的草图很有创意,色彩搭配也很协调。”(2) 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大家在这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继续加油。”(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创作:“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希望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4) 强调艺术创作需要坚持和耐心:“艺术之路没有捷径,只要大家不断努力,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5) 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美术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能让我们表达情感、展现自我。”(6) 鼓励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巧。(7) 给予学生信心,相信他们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8)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预告下节(1) 教师预告下节课内容:“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大家要准备好自己的作品。”(2) 提醒学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如整理作品、准备展示材料等。(3) 强调下节课的重点和要求:“希望大家在作品中充分体现校园之美和个人创意。”(4)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完善作品,争取在展示中取得好成绩。(5) 说明作品展示的形式和流程:“会让大家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6) 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安排,合理利用课余时间。(7) 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下节课会很精彩,大家要好好准备。”(8) 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 认真倾听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2. 接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增强自信心。3. 明确下节课的任务和要求。4. 对下节课充满期待。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态度表现:☆☆☆期待程度:☆☆☆设计意图 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不足。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预告下节让学生明确后续任务,为下节课做好准备。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寻找自己认为最美的角落,用铅笔和色彩笔绘制一幅完整的校园风景画。2. 标注出作品中运用的美学元素和构图、色彩搭配方法。3. 写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画面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拓展作业1. 尝试用不同的绘画风格或材料,再次创作一幅校园风景作品。2. 与同学交流作品,互相提出改进建议。3. 收集校园内不同季节的美景照片,制作成一个小型的画册。板书设计校园寻美一、美学元素1. 线条:直线、曲线2. 形状:正方形、矩形等3. 色彩:色调、饱和度等4. 纹理:柔软、粗糙二、构图与色彩1. 构图:黄金分割法、三分法2. 色彩:对比色、邻近色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故事引入和多媒体展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课堂气氛活跃。2.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校园实际案例讲解美学元素,学生理解较好,能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3. 实践环节中,学生大胆尝试,部分作品有创意,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1. 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发现美并转化为艺术作品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方法指导。2. 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在构图和色彩搭配上进步较慢。3.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的草图修改和完善时间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