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蝶恋花·答李淑一》(苏州评弹)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蝶恋花·答李淑一》(苏州评弹)教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湘艺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学习设计
课题 《蝶恋花·答李淑一》(苏州评弹) 单元课时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 《蝶恋花 答李淑一》由毛泽东作词,赵开生作曲,是将苏州评弹与毛泽东诗词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1958 年毛泽东该诗词发表后引起轰动,彼时 23 岁的赵开生,怀揣着对艺术革新的追求,决心将其搬上评弹舞台。当时文艺界正掀起 “技术革新” 浪潮,这一创作顺应时代需求。 在创作过程中,赵开生面临诸多挑战。为理解诗词内涵,他请教作家朋友,深入了解杨开慧、柳直荀的革命故事,从而积淀了深厚情感。谱曲时,他打破传统评弹流派唱腔的束缚,巧妙融合蒋调、丽调、沈调、薛调、陈调等多种流派特色,还从歌曲、京剧等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如借鉴歌曲《崖畔上菜花崖上红》旋律来表现 “寂寞嫦娥舒广袖”,采用京剧倒板唱法增强音乐表现力。同时,他广泛征求评弹界和音乐界前辈的意见,在众人帮助下,历经无数次修改,最终成就了这首经典。 从音乐风格看,苏州评弹独特的吴侬软语特质尽显其中,旋律婉转细腻、节奏灵动多变,三弦与琵琶的伴奏相得益彰,营造出浓郁的江南韵味。从情感内涵来讲,歌曲既饱含对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的深切缅怀,又抒发了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是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这种将江南婉约音乐风格与宏大革命情感相融合的创作,使作品在苏州评弹艺术创新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新中国音乐史上也独树一帜,传唱半个多世纪依然魅力不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在生理上,他们的听觉感知系统已趋于成熟,能敏锐捕捉音乐中的音高变化与节奏律动;在心理层面,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征明显,开始主动探寻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逻辑。经过小学与初中阶段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熟练掌握节拍、调式等基础音乐知识,部分学生甚至能通过哼唱片段分析曲式结构,在欣赏流行音乐时,能够准确辨别和声编排与配器特色。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普遍具有强烈的探索欲,乐于尝试音乐剧、电子音乐等新兴艺术形态,但对苏州评弹这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触甚少。苏州评弹特有的吴侬软语说唱形式、三弦琵琶的细腻伴奏,以及 "说、噱、弹、唱" 的表演体系,对学生而言充满陌生感。特别是评弹表演中 "欲说还休" 的叙事节奏、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与学生日常接触的直白化流行音乐形成鲜明对比,需要教师通过生动讲解与示范,帮助学生跨越文化认知壁垒。 更为重要的是,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期。《蝶恋花 答李淑一》作为融合革命诗词与传统曲艺的经典之作,既承载着毛泽东对革命伴侣的深切追思,又展现了江南曲艺的美学精髓。通过沉浸式欣赏,学生不仅能感受评弹艺术 "声、情、理、趣" 的独特魅力,更能在字里行间触摸到革命先辈的精神温度,从而在审美体验中自然萌发文化自信,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自觉。
三、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通过聆听、分析,准确把握《蝶恋花 答李淑一》的苏州评弹音乐风格,包括旋律的婉转曲折、节奏的疏密变化、音色的柔美清丽等特点。深刻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对革命烈士的崇敬、缅怀以及对革命胜利的激昂喜悦之情,提升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与理解能力。 艺术表现:能够准确哼唱《蝶恋花 答李淑一》的主旋律,把握其节奏和音准,用歌声表达出音乐的情感韵味。尝试运用苏州评弹的基本表演形式,如简单的手势、身段等,进行模仿表演,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和诠释能力。 创意实践: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为歌曲设计新的表演场景或情节,通过舞台表演展现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创新。 文化理解:了解苏州评弹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以及其与江南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深刻领会毛泽东诗词的文学魅力和革命精神,理解音乐作品如何将文学与音乐、地域文化与革命文化有机融合,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并分析《蝶恋花 答李淑一》的苏州评弹音乐风格,体会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难点:精准把握苏州评弹音乐风格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韵味,能够在演唱和分析中体现出来。
五、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课堂导入播放一段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苏州评弹经典选段《苏州好风光》,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如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画面,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江南文化氛围中。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家能听出它来自我国哪个地区吗?这种音乐形式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音乐的直观感受和对地域风格的初步判断。设计意图: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江南音乐文化的兴趣,为引出本节课要欣赏的苏州评弹《蝶恋花 答李淑一》做好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苏州评弹的音乐风格特点。任务(二):苏州评弹知识介绍结合珍贵历史图片与非遗传承人的纪录片视频,深入剖析苏州评弹的历史脉络。其萌芽于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彼时苏州作为水陆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茶馆书场遍布街巷,为曲艺发展提供肥沃土壤。清乾隆年间,评弹艺术正式成型,经几代艺人创新,在清末民初迎来鼎盛时期,涌现出诸多名家,至今已跨越 400 余年岁月长河,成为江南文化的活态传承。 系统讲解苏州评弹 “说、噱、弹、唱” 的艺术精髓。其说表以吴侬软语为载体,语调软糯婉转,抑扬顿挫间尽显江南韵味;演唱部分融合 “蒋调” 的醇厚、“俞调” 的柔美、“徐调” 的跌宕等十余种流派唱腔,每派皆有独特艺术风格。在表演形式上,单档以一人演绎生旦净末丑,展现深厚功底;双档则通过 “上手” 三弦、“下手” 琵琶的默契配合,实现角色转换与情节推进;三档表演时三人分工明确,可同时呈现复杂故事场景。演出中,三弦与琵琶的合奏堪称一绝,三弦刚劲明快,琵琶清脆灵动,交织出层次丰富的音乐画卷。 精选苏州评弹经典曲目进行赏析:长篇书目《珍珠塔》以方卿与陈翠娥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官场沉浮与民间百态,其 “前见姑”“后见姑” 等经典选段脍炙人口;《玉蜻蜓》围绕私生子认祖归宗的曲折故事,将社会伦理与人性情感巧妙融合,其中 “庵堂认母” 等情节通过细腻的唱腔与说表,将人物内心矛盾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作品不仅是评弹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江南地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设计意图:让学生系统了解苏州评弹的相关知识,为深入欣赏《蝶恋花 答李淑一》这一苏州评弹作品提供背景支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任务(三):作品创作背景介绍介绍《蝶恋花 答李淑一》的诗词创作背景。1950 年 1 月 17 日,李淑一首次写信给毛泽东,详述了他们母子别后的情况。4 月 18 日,毛泽东温情回信,信中说道 “直荀牺牲,抚孤成立,艰苦备尝,极为佩慰”,字里行间满是对李淑一艰难处境的理解与关怀。1957 年 1 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的 18 首诗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读的浪潮。春节期间,身为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员的李淑一,怀着对诗词的热爱与对往昔的追忆,提笔给毛泽东写信。信中,她真诚地分享了自己阅读毛泽东诗词后的深刻感想,还附上了两首词。一首是她在 1933 年听闻丈夫柳直荀牺牲噩耗后,怀着巨大悲痛创作的《菩萨蛮》,词中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 等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她对亡夫的深切思念与寻觅不得的哀伤;另一首则是从杨开慧处抄来的毛泽东早年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 枕上》,并向毛泽东求证相关事宜,满心期待能得到毛泽东重新书写相赠。5 月 11 日,毛泽东郑重回信,信中提到 “淑一同志:惠书收到了。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样。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 。在正式发表时,词题从《游仙》改为《蝶恋花 答李淑一》,“游仙” 改为 “赠李淑一”。词开篇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以极为深情且浪漫的笔触,表达了对革命烈士杨开慧和柳直荀的深切缅怀。杨开慧为了革命事业,面对反动派的残酷迫害,英勇就义,展现出坚定的革命信仰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柳直荀同样在激烈的战斗中,为了理想与信念,壮烈牺牲,其英勇事迹可歌可泣。 讲述赵开生将诗词改编为苏州评弹的创作动机和过程。当时的文艺界大力倡导 “技术革新”,力求文艺作品能紧跟时代步伐,展现新的风貌与精神内涵。身为评弹艺术家的赵开生,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与感召,内心萌生出将时代精神深度融入评弹艺术的强烈愿望。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心挑战改编毛主席诗词这一颇具难度的任务。为了能精准把握诗词背后的深厚意蕴与革命精神,他积极行动起来,频繁地请教诸多作家朋友,从他们那里广泛收集关于革命历史、英雄事迹的资料,深入了解一个个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内心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不断积聚,情感愈发深厚浓烈。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赵开生充分展现出大胆创新的精神。他深入钻研多种评弹流派的唱腔特色,精心挑选并巧妙融合各派之长,同时,还积极借鉴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秀元素,如戏曲的表演张力、民歌的质朴情感表达等。初稿完成后,他并未满足,而是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历经多次反复修改完善。每一次修改,他都从旋律的流畅性、情感的传递效果、与苏州评弹风格的契合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与打磨。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最终成功创作出这首成为经典之作的苏州评弹《蝶恋花 答李淑一》 。设计意图:通过初听,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后续深入分析音乐做好准备。任务(四):初听作品课前调试好音响设备,确保播放的余红仙 1960 年首唱版《蝶恋花 答李淑一》高清音频音质纯净。播放时,同步在多媒体大屏上以动态五线谱形式展示曲谱,配合歌词逐句高亮显示。引导学生轻闭双眼,双手自然放松,跟随琵琶与三弦的前奏渐入,着重感受开篇 "我失骄杨君失柳" 时,吴侬软语特有的软糯拖腔与唱腔中蕴含的沉痛追思,体会音乐从舒缓叙事到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的激昂转折,捕捉苏州评弹 "说、噱、弹、唱" 中独特的润腔技巧。 音乐结束后,预留 30 秒静默时间让学生回味。采用分层提问法引导讨论:先请学生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整体感受,再追问具体是哪些音乐元素引发了这种感受。例如:"当听到 ' 忽报人间曾伏虎 ' 时,三弦骤停、唱腔拉长的处理,是否让你感受到情绪的强烈波动?" 结合曲谱演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弹特有的 "凤点头" 节奏型、装饰音运用对情感表达的作用,鼓励学生用肢体动作模拟旋律线条,加深对音乐形态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初听,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后续深入分析作品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苏州评弹这种艺术形式演绎革命诗词的独特魅力。任务(五):分段聆听与分析“我失骄杨君失柳” 再次播放这一句的音频,引导学生关注旋律特点,教师范唱并讲解:这句旋律采用了较为舒缓、深沉的节奏,音程跨度不大,以级进为主,如 “我失” 两字,从较低音平稳过渡,仿佛在轻声诉说,体现出对烈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在演唱技巧上,运用了苏州评弹中细腻的润腔手法,如 “骄” 字的处理,通过轻微的滑音,增添了情感的深沉感。 提问学生:“从这句旋律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旋律和演唱方式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播放此句音频,分析旋律变化:旋律在这里逐渐上扬,节奏稍加快,“轻飏”“重霄九” 等词汇对应的旋律出现了明显的跳进,如从较低音快速跳到较高音,展现出一种轻盈、向上的动态感,象征着烈士的英魂升入云霄,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和对其精神升华的赞美。 让学生跟随音频轻声哼唱,感受旋律的变化,体会其中情感。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讲解这部分旋律特点:旋律节奏较为平稳,带有叙事性,仿佛在娓娓讲述一个故事。在评弹演唱中,通过三弦和琵琶的伴奏,营造出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表现出神话场景的意境。吴刚捧酒这一情节,在音乐中通过节奏的舒缓和音色的柔和来体现,如琵琶的轻柔拨弦,模拟出酒杯轻举的画面感。 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是如何营造出神话氛围的?从节奏、音色等方面谈谈你们的理解。”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分析旋律与情感表达:旋律变得更加舒展、悠扬,节奏稍慢,“舒广袖” 三个字对应的旋律采用了较大的音程跨度和长音处理,如 “舒” 字的长音,配合着舒展的手势动作(教师示范),生动地描绘出嫦娥舒展衣袖翩翩起舞的优美姿态,同时也传达出对烈士忠魂的敬意和欢迎之情,展现出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 邀请学生站起来,模仿评弹演员的手势,跟着旋律摆动,感受音乐与肢体动作结合所传达的情感。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播放最后两句音频,强调旋律的激昂变化:这两句旋律达到全曲高潮,节奏加快,力度增强,音程大幅度跳动,“忽报” 两字以较强的力度唱出,紧接着 “人间曾伏虎” 旋律快速上扬,到 “泪飞顿作倾盆雨” 时,旋律既有高音的激昂宣泄,又有节奏的紧密推进,将听到革命胜利消息时的激动、喜悦之情推向极致,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欢呼和对烈士牺牲的告慰。 组织学生讨论:“当听到这两句音乐时,你们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这种激昂的旋律是如何表现革命胜利的喜悦情感的?”设计意图:通过分段聆听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音乐要素,包括旋律、节奏、音色、演唱技巧等,让学生逐步理解音乐如何通过这些要素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模仿体验,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任务(六):哼唱练习教师范唱《蝶恋花 答李淑一》的主旋律,一句一句教唱学生,放慢速度,同时用钢琴为学生伴奏,帮助学生把握音准和节奏。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苏州评弹中独特的节奏韵律和装饰音的演唱,如一些滑音、颤音的处理。 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和歌声,反复练习哼唱,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音准和节奏错误。对于较难的部分,如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中的音程跳进,“泪飞顿作倾盆雨” 中的节奏变化,进行单独辅导练习。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哼唱展示,一组学生哼唱,其他组认真倾听并评价,从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给予鼓励和进一步指导。设计意图:通过哼唱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品的旋律魅力,增强对音乐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任务(七):小组讨论与分享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从《蝶恋花 答李淑一》这首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苏州评弹独特的音乐风格与革命情感的完美融合。请大家思考,这种江南婉约的音乐风格是如何表现宏大的革命主题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艺术作品将不同风格元素融合来表达深刻情感或主题的?” 学生分组进行热烈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引导,如提示学生从音乐要素、情感表达、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熟悉的其他融合风格的艺术作品案例,如电影《卧虎藏龙》将武侠元素与中国古典音乐、东方哲学相融合。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发现,进一步深化对音乐风格融合与情感表达关系的理解,强调艺术作品中多元元素融合的重要性和魅力。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音乐作品中风格与情感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让学生学会将所学音乐知识与生活中的艺术体验相联系,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水平。任务(八):二度创作展示与小结布置创意实践任务:“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小组为单位,对《蝶恋花 答李淑一》进行创意改编。你们可以从节奏、旋律、演唱形式、加入新元素等方面入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诠释这首作品。例如,改变部分节奏,使其更具现代感;或者加入一些现代乐器,如吉他、电子琴等,丰富音乐的音色;也可以重新设计表演场景,为歌曲赋予新的情境。” 学生分组进行创意实践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供必要的建议和帮助,如在节奏改编上给予一些专业的节奏型参考,在乐器选择和搭配上提供一些音乐融合的思路,提醒学生注意创意改编要与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相契合。 各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认真观看,展示结束后进行互评,从创意新颖性、与原作品主题的契合度、音乐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总结评价,表扬学生的创意和努力,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如颁发 “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 等。设计意图:通过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艺术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蝶恋花·答李淑一》音频与视频、图片、课件等
六、教学反思 学生对苏州评弹韵味的把握不足:尽管在教学中强调了苏州评弹的独特韵味,但由于学生对这种艺术形式接触较少,在哼唱和分析时,很难精准把握其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润腔手法,部分学生的演唱缺乏苏州评弹的韵味。 文化理解深度不够:学生对苏州评弹与江南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毛泽东诗词的文学魅力以及革命精神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讨论 “江南婉约风格如何表现宏大革命主题” 时,学生的回答较为浅显,缺乏深层次的分析。 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分段聆听与分析环节,由于过于细致,花费了较多时间,导致创意实践环节的展示和评价时间略显仓促,部分小组的精彩创意未能充分展示和交流,影响了教学效果。 改进措施 加强课前预习引导: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苏州评弹的相关资料,聆听更多苏州评弹作品,增加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了解和熟悉度。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的苏州评弹选段,如《珍珠塔》中的片段,让学生提前感受其韵味,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深化文化知识讲解:在介绍苏州评弹和作品创作背景时,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深入讲解江南地域文化的特点以及革命精神的内涵。可以引入一些关于杨开慧、柳直荀革命事迹的详细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情感源头,增强文化理解的深度。 优化时间分配:合理调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在保证重点环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预留充足的时间给创意实践的展示和评价。可以提前制定展示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展示时有更明确的方向,提高展示和评价的效率。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明确了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美的体验,还能深入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