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桑植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 记者:网友们对三星堆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颇为关注。如有网友希望专家勾勒一下三星堆在中华文化中的位置。高大伦: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推到3000多年前;20世纪中期以后的考古发现,使考古学界大多数学者认可了约4000年前的夏的遗存;20世纪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以良渚、石峁遗址为代表的新发现,将中华文明诞生提早到5000年前。但这都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成都平原,截至目前,只在其边缘地带发现一两处5000年前的遗址,从文化堆积看,其文化发展水平比同期的中原落后很多。三星堆遗址虽有约4800年历史,但并不等同于有近5000年文明。直到商代早期,成都平原还看不到多少文明的积极因素。三星堆乃至成都平原、巴蜀地区,考古发现青铜器的最早时代是商代中期,那时的中原已有好几百年青铜器铸造史了。记者:三星堆遗址在长江文明中处于何种地位?高大伦:长江文明是考古学界特别是长江流域考古人几十年探索的重要成果。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家都认为中华文明摇篮在中原。20世纪70年代后,长江流域也有古老文明渐成学界共识。但是,与中原古文明以河南为中心不同,长江文明中心在不同时段有所转移:5000年前,在长江下游江浙一带,以良渚遗址为代表;4000年前,在长江中游湖北一带,以石家河遗址为代表;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在成都平原一代,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西周晚期到战国又转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楚文化为代表。所以,准确表述应为:三星堆是商晚期到周早期的长江文明中心。记者:打个比方,三星堆就是一枚古蜀文明中的“时空胶囊”。今天,我们打开胶囊,看到诸多前所未见的颗粒,产生大量未解之谜,需以后续研究来释读这些颗粒中的信息,完善人们的认知。高大伦:这个比喻好!既有发现虽然解开了古蜀文明最大的谜——确认了早期古蜀国的存在,但还有更多谜团。总之,以三星堆为代表的中原周边地区,在夏商时期加快了与中原文明融合的步伐。夏商文明强烈辐射周边,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周边文化也滋养着夏商,使以中原为主体的夏商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三星堆的发现,更加彰显了中华古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是中华古文明充满活力、长盛不衰的秘密之所在。(摘编自李韵《三星堆,一枚古蜀文明的“时空胶囊”》)材料二 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其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自夏时期起,这个文化圈内开始渗入了一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而至商时期,则又大量接受了二里头和殷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三星堆遗址共分四期,依次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夏代至商代前期、商代中期或略晚、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其中最早的宝墩文化距今约4800-4000年前,历史可谓悠久,其积淀亦因之深厚。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从陶器上看,三星堆早期的陶盉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盉,除了{#{QQABAYGlwwCQwBYACA67Aw0oCwuQkICQJQomhRCWKAwCSBNABAA=}#}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三星堆的将军盔,也与河南安阳殷墟的同类器物非常近似。从青铜器上看,三星堆的铜尊、铜罍明显受到了殷商青铜礼器的影响,可知在与彼时中原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古蜀文明得到了较高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其三、四期出土的诸多带有强烈信仰色彩的特征性器物说明,三星堆古城曾是雄极一时的蜀地共主——鱼凫王朝的都城。这恰可与《蜀王本纪》中“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鱼凫、蒲泽、开明”之记载相印证。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神像、礼器和祭品,说明了古蜀文明的神权国家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三星堆文明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曾断言,“三星堆发现的重大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实际上,这一发现在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与特洛伊或者尼尼微相比”,“它的价值和作用应当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来认识”。至少就对外文明交流的情形而言,李先生的论断可以得到较充分佐证。三星堆遗址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依据已发现的诸如金杖、青铜雕像、海贝等文物,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早在那时,古蜀国先人已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明有所接触。由此设想,三星堆文明虽处于所谓“华夏边缘”,但却与西北方向的“陆上丝绸之路”很早就有着固定交通路线,南面可通过滇、缅、印之间的古道直接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沿海各地,甚至可以穿越历来被视为“人类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与该地域文明发生交往。因此青铜时代的巴蜀与外部世界,绝不是一个彼此封闭的空间,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给三星堆文明提供了走向世界的强力支撑。(摘编自王学斌《三星堆遗址为什么重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高大伦认为,三星堆遗址已有约4800年历史,在商代中期和西周早期是长江文明的中心,比良渚遗晚一千年左右。B.高大伦认为,经过考古学界不断探索,长江文明中心大致经历了从下游到中游、再到上游、然后折回中下游的过程。C.材料二认为,从三星堆出土的陶盉,铜尊、铜罍和将军盔来看,古蜀文明受中原文化影响,得到了较高的提升。D.材料二认为,三星堆曾是鱼凫王朝的都城,这从三星堆三、四期出土的带有强烈信仰色彩的器物中得到了印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与长江文明中心不断转移不同,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原古文明中心一河南,因区位优越而固定不变。B.夏商文明对周边文化的辐射,周边文化对夏商文明的滋养,使得中华古文明呈现出多元。C.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像、礼器和祭品,说明其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古蜀神权国家发展到高峰。D.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足以说明巴蜀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可成为三星堆古城文明走向世界的强力支撑。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中李学勤观点的一项是( )(3分)A.三星堆青铜兽首冠人像和三尊青铜像面具表现出明显的印度文明的因素。B.2021年初,陆续公布的最新一轮三星堆发掘成果中,有不少象牙和海贝。C.古人通过以“蜀身毒道”为主线的南方丝绸之路,开始丝绸的出口贸易。D.三星堆一些大型牙璋等仪仗用具,体现出中原夏商王朝礼器的元素和特点。4.请概括说明记者对考古专家高大伦是如何进行访谈的。(4分){#{QQABAYGlwwCQwBYACA67Aw0oCwuQkICQJQomhRCWKAwCSBNABAA=}#}5.高大伦关于“三星堆在中华文化中的位置”与俞伟超关于三星堆“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有怎样的不同?请概括说明。(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本题共4小题,16分)忙年相裕亭一进腊月,吴家大院里就开始忙年了。先是南来北往的牛贩子、羊贩子,主动上门订货,再就是附近三乡五里的,哪家有个稀罕物,比如院儿里打下的金丝蜜枣、甜水黄梨以及漤透了的红柿子什么的,自家孩子舍不得上口,也要拣个大个儿的、色泽亮丽的,用筐子、篮子或是一方小手巾什么的提来,问吴家要不要,以便能换几个铜板,赶新年给孩子添件新衣裳,或是全家人能在年初一的早晨吃顿白面饺子。吴家的内务,全都是大太太掌管着。每年的这个时候,她都提早告诉管家,进多少牛羊,杀几头肥猪。至于那些枣呀、梨呀、葵花籽什么的,都是些零嘴玩意儿,大太太交给她身边的一个叫兰枝的丫头管。大太太身边,一直都是兰枝、兰叶两个丫头伺候着。兰叶多居屋内,给大太太梳头、捶背,大太太好抽烟,她那杆乌亮亮的竹竿烟袋,足有二尺长,大太太自个儿是够不着点火的,全都是兰叶摇着火捻子,歪着头,鼓圆了樱桃小口轻轻地给她吹进火星儿。①有时,那火星吹不旺,大太太反手就把那长烟袋抽在兰叶的脸上了。兰枝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担负起管家的重担,吴家大院里,自老管家陈三死后,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兰枝丫头来张罗。兰枝丫头年纪虽轻,可她很懂理!有事儿,大都站在堂屋客厅与东厢房相隔帘子旁说给大太太。大太太有事儿,由兰叶出来喊兰枝在门口的帘子旁听着。这一年,吴老爷捎过话来,说要领四姨太回来过年。家里杀的牛呀、羊的,相比往年都要多出好几倍来。大东家吴老爷自打娶了四姨太,就长年住在城里了。那里,有大东家的钱庄和四姨太她父亲留下来的天成大药房。如今都是吴老爷一个人掌管着。大太太知道,吴老爷和四姨太一回来,就要请县上警察局、镇上治安员什么的,到家里来吃酒席。这样一来,家里的计划全打乱了。一时间,可忙坏了兰枝!眼看就要到年根儿底了,三四个厨子昼夜不停地炒呀煮的,还是少个杀鸡剖鱼择菜的。兰枝想到了往年来帮过厨的东街田嫂,就去请示大太太,问是不是叫田嫂来帮帮忙?②田嫂有二十出头,瘦高个儿,雪白的脖子,干活很利落,杀鸡、宰鹅、油炸狮子头,样样都能拿得下来,尤其是揉馒头压卷子时,她把两只衣袖高挽着,揉起面团来,总踮起脚尖往下用力气。这几年,吴老爷很少回来过年,家中不再做太多的菜,一般不再去叫田嫂来了。田嫂这两年运气不佳,先是生个小豁嘴丫头,接下来,她丈夫的腿又在今年秋天运盐的时候磕断了,已经三个多月不能下地干活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变卖给她丈夫吃药了,可那腿还是不敢着地儿。大太太可能忌讳田嫂的孬运气,兰枝在门口问她的时候,她半天都没吭声。大太太也在想,这都年根儿底了,不叫田嫂来,又好再去叫哪个呢?再说,换个新手来,一时半会儿,还插不上手哩。兰枝呢,听大太太没有回话,就知道大太太是默许了,随即满怀开心地派人去找田嫂。③田嫂来的时候,满脸都是喜悦。她在家里,正在为过年发愁哩!吴家人若是再晚叫一步,她就要把头发剪下来,拿去小店换两个铜板好过年了!多亏了吴家让她来帮厨。这样,等到年根儿底,离开吴家时,多多少少的给一点鸡呀鱼的也就好了。若赶上吴家老爷、太太们高兴了,没准还能给好几个热肉丸子哩!{#{QQABAYGlwwCQwBYACA67Aw0oCwuQkICQJQomhRCWKAwCSBNABAA=}#}田嫂满怀着希望,来到吴家。当天,田嫂顶着一个灰白的花手巾,穿一件紫花的小夹袄。那小袄,没准还是结婚那会做的,前几回来帮厨,也都穿着它,紧箍在身上,衣角还翘巴着,正好有个脏围裙,给她一扎,刚好把那小袄翘起的衣角给扎住了。尔后,田嫂就被指派到当院的污水窝前拔鸡毛。田嫂挽起两臂,从屋里的大锅里提来一大木桶热水,往那大盆里一倒,抓过一只鸡往那热水盆里一打旋儿,热气还在直冒呢,田嫂就大把大把地往下扯鸡毛了,她旁边有个专门用来蘸手的冷水盆,手烫得受不了时,就往那冷水盆里一蘸,立马又去拔鸡毛了。要不,盆里的热水一凉,鸡毛就不好拔。田嫂干这样的活,是很有些经验的。接下来,田嫂又被喊去和面、剁肉馅、打年糕……等到年三十的那天下午,吴家已经没有多少事了。也就是说,那时间田嫂可以回去了,可吴家还没有开口说给她点什么东西,田嫂就没急着走,她就自己找些事情做,把炸鱼炸剩下的碎鱼、烂虾与玉米面、鱼粉面和在一起,为吴家的狗呀、猫呀,也准备了“年夜饭”。等到吴家大院在风雪里贴上红对子,挂上大红灯笼时,街上稀稀拉拉地响起了迎新年的鞭炮声。那时间,已经是大年三十的夜了。大东家吴老爷与四姨太,因为那场暴风雪,临时取消了回来过年的计划,说等年后天气好转了再回来。大太太知道这个消息,连晚饭都没吃,歪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了。等兰枝领着田嫂,站在帘子外面喊她时,大太太似乎是睡着了。A“大太太,田嫂要回去了!”大太太没有回应,兰枝又喊了一声:B“田嫂要走了,大太太?”喊声中,田嫂正两眼茫茫地站在门外的风雪里。田嫂想,今年东家做的肉、鱼丰盛,怎么也该给她一点带上。田嫂自打到吴家来忙年,家中的瘸腿丈夫,还有那个豁嘴的小闺女,没准几天都没进汤水。田嫂家的年怎样过,就指望吴家大太太的恩赐了!哪知,大太太里屋发话,说:“窗台上的枣儿,给她几个吧……”兰枝和田嫂还在等大太太的下文,可大太太不吱声了。兰枝低着头,从屋里出来时,田嫂已捂住哭声跑出了吴家大院,兰枝一个人,站在吴家大院的雪地上,许久,一动没动。第二天,大年初一早晨,吴家大院里一阵喜庆的鞭炮响过以后,少爷、姑奶奶以及吴家的奶娘、奶妈、丫头们,一拨一拨来给大太太磕头拜年。临到兰叶、兰枝时,④兰枝跪在大太太床前磕过头后,退到门外的帘子旁,告诉大太太,说田嫂昨晚在回去的路上,投井死了!大太太听了,半天没有吱声。末了,大太太恶狠狠地说了一句:“不识抬举!”随后,责成吴家大院里的人,谁也不许去看热闹,权当吴家不知道那回事情。(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俗话说:富人过年,穷人过关。小说的开头叙写吴家大院进入腊月后开始忙年的情况,于不经意间交代了故事的社会背景。B.小说中的兰叶和兰枝同为使唤丫头而命运迥异:兰叶多在屋内侍候大太太,稍有闪失即遭责罚;兰枝升为管家,大权在握。C.小说中某些人物虽未出场,却能令人感受到他的存在。如大东家,他坐拥财富,结交官府,说一不二,他是吴家大院的掌控者。D.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增强批判的力度:如田嫂的辛勤付出与她卑微的愿望,田嫂投井的结局与大太太“不识抬举”的评价。7.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①处,“大太太反手”“抽”的细节反映出大太太的性格特征,也暗示了田嫂的悲惨结局。{#{QQABAYGlwwCQwBYACA67Aw0oCwuQkICQJQomhRCWKAwCSBNABAA=}#}B.第②处,运用补叙,叙写田嫂的年龄、状貌、勤劳能干,展现了毁灭“有价值的东西”的悲剧。C.第③处,田嫂“满脸都是喜悦”的神态,表现了她为暂时摆脱了“做‘奴隶’而不得”的窘境感到高兴。D.第④处,一石三鸟:补充交代田嫂结局,与吴家大院的氛围形成对照,引出下文大太太的反应。8.“言为心声。”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字面意思差不多,但其内涵及所反映的兰枝的心理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9.班级“读书分享会”计划分甲、乙两组围绕关键词为此文分别撰写文学短评,以供交流。甲组的关键词:田嫂·祥林嫂·命运;乙组的关键词:《忙年》·《祝福》·典型化。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又曰:“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材料三 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节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安石好学A而泥古B故议论C迂阔D若使为E政F必多G所更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QQABAYGlwwCQwBYACA67Aw0oCwuQkICQJQomhRCWKAwCSBNABAA=}#}A.“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中的“善”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含义不同。B.“窃观其意”中“窃”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窃”含义相同。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等合称“宰执”。D.但,是“只”的意思,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但”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于司马迁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使百姓享受到更多的福利,但绝不承认自己无所事事,因循守旧。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吏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C.司马光强调了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应该有选择性地进行改革,注重大局和关键问题,同时保留和完善已有的良好制度。D.孙固认为,王安石文章好、品行高,但是心胸狭隘,难以容人,担任谏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马光等人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2)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14.王安石和司马光对“盘庚迁都”一事的解读有何不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洞庭湖 元稹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注。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注】《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轩乐:轩辕黄帝之乐。相传黄帝作《云门》、《大卷》、《咸池》之乐,乃张乐于洞庭。讵(jù):难道,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词开篇“行尽潇湘到洞庭”,写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B.张词“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两句中,天阔、波平、峰青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洞庭湖的全景。C.元诗首联“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起笔就给人苍凉沉重之感,“泛海”其实是宦海,“洞庭波”又暗喻宦海风波。D.元诗颈联“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借典抒情,诗人对舜帝南巡君山和黄帝奏乐于洞庭湖表达了景仰之情。16.湖湘之洞庭,常成为文人骚客游历观赏、吟咏抒怀的对象。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不同。(6分){#{QQABAYGlwwCQwBYACA67Aw0oCwuQkICQJQomhRCWKAwCSBNABAA=}#}(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相近。(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亡秦覆辙。(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了“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句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中国世俗极为重视家产的继承和守护——任何一点流失都会被视为“不孝”“不才”“愧对祖宗”。中国文化中有一些重要的日常内容, A 。比如“门当户对”“传男不传女”“异族不通婚”……这无疑给我们的生存面貌罩上了一抹阴郁;再比如宅院筑造上那种戒备森严、密不透隙的“围墙”“深院”“屏壁”,资财贮藏上那种机关算尽、玄妙重重的“夹墙”“密门”“暗匣”“反锁”……这种守财上的高度警觉和用力, B :担心窥视和防范外流。乃至今天,我们的住宅仍体现这种生存姿态,惯于接受围墙、防盗门、防盗网的层层包裹。①毋庸置疑,②在资财上,③中国文化天然有“防流失”“反疏散”的堡垒属性存在。④打个比方,⑤如果说西方宗教文化下的资产观是发散式,外扩式的“凸”,⑥那么我们的资产观则是“凹”的蚌闭式、紧敛式。18.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存在语病、标点错误,请指出序号并修改。(6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青蒿素,也称黄花蒿素,是从黄花蒿茎叶中提取后制成的一种药物。它的发现,源于中国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的完美结合。20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疫情愈演愈烈,疟疾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疯狂蔓延,像一个无情的恶魔,肆意吞噬着人们的健康,导致大量人口患病甚至失去生命。医院里挤满了被疟疾折磨的患者,社会秩序也因疫情受到严重影响。在这危机重重的背景下,中国科学家们义无反顾地开启了寻找抗疟新药的征程。屠呦呦带领团队查阅大量古代医籍,他们百折不挠,最终从青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的份子结构独特,这种结构赋予了它高效的抗疟活性。与传统抗疟药物不同,青蒿素能够快速有效地杀死疟原虫,尤其是对那些已对传统药物产生奈药性的疟原虫,效果更为显著。它的出现,为全球疟疾防治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整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如今,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疟疾治疗领域,并且在其他疾病的研究中也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在国际上,青蒿素也声名远扬,成为中国医学对世界的一大重要贡献。20.下列词语与文中“青蒿素”的命名方式最相似的一项是( )(3分)A.西洋参 B.赤小豆 C.罗汉果 D.甘草酸21.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QQABAYGlwwCQwBYACA67Aw0oCwuQkICQJQomhRCWKAwCSBNABAA=}#}22.某科普节目计划制作一期关于青蒿素的动画短片,需要为青蒿素设计一段开场白,请根据以上材料,替青蒿素写一段自我介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生动,不超过8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的热点、短视频平台的推送、群聊里的消息充斥生活。有人被动接收,沦为信息“容器”;有人主动筛选,成为信息“主人”。关于媒介素养,有人认为核心在于辨别真伪,有人强调关键是理性表达,还有人指出本质是保持独立思考,不被算法左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QQABAYGlwwCQwBYACA67Aw0oCwuQkICQJQomhRCWKAwCSBN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