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遂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于2024年12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余年来,作为传统新年的春节经过了曲折起伏的发展历程。一、新旧历法并行下传统新年的存续与废止。民国初期,政府采用阳历而不废阴历,社会上层主要用阳历,过元旦;下层民众则多用阴历,过春节。1920年开始,新文化的浪潮强力渗入到“新年”中,批判春节、改革春节成为舆论主流。在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看来,过年与否,新旧历之别,似已成为新思想与传统文化、政治激进与保守、革命与守旧之间的分水岭。1927年后,南京政府废除阴历,控制假期,查禁春节“陋习”。这种政策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到解放战争时期,废除春节的政策实际上宣告破产。在南京政府强制废除春节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对传统新年进行革命化改造,使之成为开展动员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华北农村,根据地政府采用“旧瓶装新酒”等方式,使春节娱乐活动成为根据地最红火的群众运动。二、城市化进程中春节传统的淡化与重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春节习俗如燃放烟花、拜年、祭祖等,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逐渐被淡化或取代,春节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剧烈的转型。从表层看,年味变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仪式的消失或缩减。像饮屠苏酒、烧松盆、迎喜神等已基本消失。二是春节仪式时间被现代生活节奏打乱。冯骥才指出,春节的时间跨度从农历腊月底至转年的正月十五,其间各种年俗连绵不绝。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这套基本固定的时间程序被打乱,春节仪式感也随之淡化。从深层看,春节文化与城市文明冲突的关键在于现代化与传统民俗的矛盾,产生于农业社会的民俗与工业文明下现代社会之间的“时空错位、需求错位和意义错位”制约了春节的传承。现代文明推动了新年俗的诞生。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办,观看、品评春晚逐渐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习惯。春晚是对春节“全家团聚,普天同庆”传统的追溯,逐渐成为呈现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典型符号。春晚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大餐。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春运引起了广泛关注。春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史诗般的人类迁徙,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新年恒久绵长的集体记忆和千家万户的厚重亲情。三、信息化时代春节风俗的趋新与怀旧。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民俗”春晚经过蓬勃发展阶段后,也逐渐走向式微。春晚的过度娱乐化与商业化倾向,容易使其成为观后即弃的消费品。新媒体时代,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开启了数字化之旅,比如压岁钱摇身一变为数字红包、走亲访友演变为微信拜年等。对此,学界多持负面态度。如认为数字红包无法实现压岁钱中的文化认知,即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长幼有序的家庭结构。从媒介人类学视角看,微信红包可能触动以纵轴为中心的传统家庭关系,消融家庭与社交的边界及解构家庭节庆的神圣空间。春节习俗数字化面临文化意识淡化等负面评价,但其与时俱进的新民俗实践也对春节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有识之士坚持推动春节文化的传承。萧放指出,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应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涵养新的民俗规范,建立立体式节日组织架构和做大做强节日经济,可以让传统节日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摘编自肖波、张萌,《旧年俗、新风尚与人类非遗:中国春节研究百年回顾》)材料二:2024年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在这场盛大的节日庆典中,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犹如一道道盛宴,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非遗缘何能激活人们关于年的记忆,让年味更浓、更烈、更持久?首先,很多年节时特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能够同时调动观者的多种感官。通过视觉上的绚丽色彩、优美舞姿,听觉上的激昂音乐、清脆锣鼓,甚至触觉上的互动体验,非遗展演迅速将人们带入欢乐、热闹的节日情境之中。以广东醒狮为例,那色彩斑斓的狮头,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灵动的舞姿,时而威猛,时而俏皮;激昂的锣鼓声,节奏明快,扣人心弦。这一切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情感传递。其次,非遗代表性项目能够唤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它们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深厚的历史记忆,包含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舞龙、秧歌、社火等非遗展演,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逐渐演变为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标志性活动,成为人们集体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次,非遗代表性项目特有的互动性与参与感,也是其让年味更浓的重要原因。与传统舞台表演不同,非遗展演普遍具备很强的互动性,这极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传统舞台表演中,演员与观众之间通常存在着明确的界限,观众往往只是被动的观看者。而非遗展演,如醒狮、舞龙、高跷等,常常在开放的空间中进行,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物理和心理距离被大大缩短。当前,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节日期间,游客跨区域流动变得更加便捷。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遗展演所带来的别样年味覆盖到更多人群。(摘编自曹嘉睿,《扭秧歌、耍社火、唱大戏,演出精彩纷呈:这些非遗让年味更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因现代生活节奏与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相冲突,春节传统习俗逐渐淡化。B.春晚曾是呈现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典型符号,但后因过度娱乐化与商业化倾向而逐渐走向式微。C.春节习俗数字化,如微信红包因被认为消解了传统家庭关系的纵轴结构,其文化价值被学界普遍否定。D.非遗展演借开放空间拉近人际距离,如醒狮表演让观众参与互动,打破传统舞台表演的被动观看模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春节成为舆论主流,这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春节习俗过于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B.“这套基本固定的时间程序被打乱”,指现代生活节奏压缩了春节的时间跨度,人们对春节的重视程度降低。C.春运作为城市化的产物,虽承载着集体记忆和厚重亲情,却因规模过大加剧了社会交通压力,引发广泛争议。D.非遗展演能激活年的记忆,既是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营造的结果,也是历史文化与当代情感共鸣的体现。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对比南京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对春节的不同政策,突显了革命化改造的成功。B.材料二借助形象化表达和具象化的描述,以画面感唤醒读者对年俗的记忆,生动形象。C.材料一在阐述春节非遗项目传承时,更强调学界的理论贡献,忽视了民众的关键意义。D.材料一按阶段梳理春节的发展历程;材料二分层次论述非遗展演增强年味的核心因素。4.两则材料都属于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及评论性等特点,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5.萧放指出“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应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请结合材料,谈谈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建设春节文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麦子喊了我一声杜永利(1)为了一场关于丰收的摄影展,我和几位同事已经追寻六月的热风,在豫北平原穿梭了好一阵子。(2)此前,我们在太行山南麓拍摄梯田,苍翠与金黄,简单的两种颜料被大自然与人类调配出万种风情。我们在麦田抓拍呼啸而过的高铁,动与静,古老的农业与现代的工业在镜头里相逢,毫无违和之感。我们像在大地上捕捉灵感的诗人,用“麦都”“祖国”“天下粮仓”等大词给作品命名。我们借助无人机居高临下的视角,给身处城市的人们,描画出人间六月的壮美画卷,并从他们长久驻足与泪湿双目的反应中,一次次确认我们是美的缔造者。(3)若不是那棵麦子喊了我一声,我不会从队伍里抽身而出,将镜头从宏大的叙事移开,对准万千麦子中最孤独的那一棵。(4)那一棵麦子在麦田的最边缘,可能是播种时不小心从农人手中跌落的。它无法和麦田中央的伙伴形成共鸣,只好在麦浪涌动的时刻,落寞地“望洋兴叹”。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成长,它同样顶起了一把麦穗,饱满而丰盈。我看见它的时候,一群麻雀正踩在上面,它的脊背不堪重负,弯成了一张弓。麻雀们却把它当成了跷跷板,边吃边晃,玩得不亦乐乎。这时候麦子才发现,它既没有毒刺可以防身,也没能长成高耸入云凛然不可犯的绝崖孤松……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直到认出了我。(5)麦子借麻雀的嗓子喊了我一声。就是这一声,让我从无人机的高度跌下来,变回了那个黄泥巴腿子的我。我要贴着大地,再看一看我的麦子亲人。(6)2010年高考结束,麦子也正好从地里拉了回来。那时候我家盖了新房,可以在房顶晒麦子了,我和父亲一袋一袋地往房顶扛。那么重的麦子啊,压得我两腿直打战,爬了半截楼梯就得停下来喘气。我们花了一上午时间才扛完,衣裳早就湿透了。把麦子摊开之后,父亲气喘吁吁地说:“上学上到这一步,不可能后退了啊……过几天把粮食卖掉,送你去上大学。”这时我才知道,我刚才扛的不是麦子,而是自己的整个人生。(7)我很用心地看守麦子,在房顶的阴凉处铺一张席子,一边想象大学的生活,一边驱赶偷食的麻雀。(8)半夜下起了暴雨,我被雷声惊醒,丢魂似的冲向外面,心想麦子可不敢淋湿啊,一发芽发霉可就卖不出去了。等我到了房顶,才发现父母已经用塑料布把麦子盖得严严实实了。闪电的光芒划亮夜空,我看见雨水正肆无忌惮地抽打着父母的脸颊。(9)天气阴晴不定,过了好多天才把麦子晒干。我们将麦子装袋,扛到车上,一袋一袋摞起来。父亲启动车子时,我爬过一袋一袋麦子,像爬楼梯那样,登上了粮食的顶峰。到了收粮站,我们把麻袋卸到地上,一袋一袋倒干净。看着我们的麦子融进麦子的海洋,我竟有了几分不舍。(10)那么多的麦子,一粒一粒供养我性命,一袋一袋将我托举,让我摸到了大学的门槛。(11)就是这麦子喊了我一声,让我的目光从无人机的高度跌下来,回归到一棵麦子的高度。我窥见了麦浪的秘密,那是无数棵麦子借着热风,在不停地锻打自己。它们要把自己锻打成铜的箭镞,对着天空支棱起锋芒,最后飞向光芒万丈的太阳。(12)“好好学习,将来去市里上班。”这句话是当时的大人们最爱说的励志名言。那时候,城市是遥不可及的梦境。大学入学后,我开始频繁地接触城市新奇的事物,却很难再吃到家里的麦子。(13)村庄也在迅速变化着。很多村民把田地租给外来的生意人,扛起行囊去往远方的大城市。堂哥在村里做养殖业失败后,去上海的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每天下班后关节僵硬,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第二天却依然能够运指如飞。他在微信群里调侃说,劳动可以活血化瘀,简直包治百病。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麦子在烈日下努力拔节抽穗的样子。朋友辞掉小镇的临时工作,到城市做售楼员,楼市受到冲击之后,又转去送外卖,有时候十几个外卖员同抢一笔单子,收入却并不可观。他说,市中心有夸父追日的铜雕塑,每次路过那里,他都会想起同行王计兵的诗句——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在朋友的讲述里,我找回了小时候光脚在麦茬上奔跑的痛感,一定有个十万火急的目标需要人们去追逐,以前是果腹的麦子,后来才是夸父的太阳。(14)我家的农田是去年秋天租出去的。此后,再也没有母亲一般的麦子,一粒一粒地供养我性命;再也没有父亲一般的麦子,一袋一袋地将我用力托举。我,变成了城市里一棵孤独的麦子,扎根太浅,很容易就被生活的重量压弯脊背。(15)但是我想说,是麦子,就会生出锋芒;是麦子,就该拥有对着太阳蓬勃而起的力量。一棵麦子穷其一生,也不过是把自己的籽实,从地面抬高了一尺,但正是有了这一尺接一尺的脚踏实地的努力,方才接续与堆积起了高耸入云的希望。(选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机航拍镜头下的麦田画卷般展开,壮美的图景打动观者,让“我们”不由得确认自己是美的缔造者。B.作者叙写堂哥在电子厂工作和朋友做外卖员的经历,意在表现村人在城市生活的艰难以及对乡村的眷恋。C.作者展开回忆,高考后他和父亲晒麦子、扛麦子,父母在雨夜护麦子,麦子凝聚着家庭对“我”的期望。D.麦子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作者对麦子从最初依赖到疏离再到后来的重新认同,表现出了复杂的情感变化。7.下列对文本相关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9)段反复使用“一袋一袋”的细节,不仅写出我和父亲劳动的辛苦,更强调了我对麦子的不舍之情。B.文章采用“摄影现场—往事回忆—现实思考”的三重时空结构,以麦子为情感纽带贯穿全文。C.第(11)段写麦子“在不停的锻打自己”,将麦浪比作“铜的箭镞”,赋予麦子动态的生命力,将植物生长过程转化为具有金属质感的生命锻造意象,与后文“淬火”的比喻形成了关联。D.“麦子喊了我一声”的表达新颖而富有诗意,同时“喊”字也容易引发读者对故乡、对土地的深刻思考。8.如何理解文中的“无人机的高度”和“麦子的高度”?请简要分析。9.围绕“麦子喊了我一声”,文章内容是如何依次展开的?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材料二: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其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节选自陆贽《陆宣公集》)材料三: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载之。桓公反,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悦,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用之未晚也。” 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举难》)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将察其A情B在审其C听D听君子E则小人道F废G听小人H则君子道消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没有,与《苏武传》中 “武父子亡功德” 的 “亡” 意思相同。B.责,苛求,与《促织》中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的 “责” 意思不同。C.任车,载货之车,与《鸿门宴》中 “沛公则置车骑” 的 “车” 功能不同。D.之,助词,与《屈原列传》中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的 “之” 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国家的根本在于 “世臣”,选拔人才需听取众多意见,不可仅凭近臣或贵族的评价任用贤能。B.陆贽认为人才难以十全十美,主张 “录长补短”,并以伊尹、周公、墨子、杨朱为例,说明即使圣贤也难免受到舆论争议。C.齐桓公不认同群臣的质疑,未因宁戚是卫国人且有小恶而舍弃其才,直接任用其治国,体现了对人才 “取长弃短” 的权衡智慧。D.三则材料均围绕选才用才展开,材料一强调选拔的审慎性,材料二辨析舆论的复杂性,材料三凸显用人的权衡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2)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14.围绕“周围人的评价是否可作为判断人才的依据”,三则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谢耕道一犁春雨图魏了翁床头夜雨滴到明,村南村北春水生。老妇携儿出门去,老翁赤脚呵牛耕。一双不借①挂木杪,半破夫须②冲晓行。耕罢洗泥枕犊鼻③,卧看人间蛮触争④。【注】①不借:草鞋。②夫须:斗笠。③犊鼻:短裤,此处指农夫穿着的粗布衣物。④蛮触争:典出《庄子 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 “一犁春雨”,串联春耕背景、人物活动与农具描写,层次清晰且画面感强。B.颔联对 “老妇携儿”“老翁呵牛” 的细节勾勒,展现出农家分工协作、忙碌春耕的画面。C.颈联以 “挂木杪” 和 “冲晓行” 写农人将草鞋晾在树梢,披着斗笠冒雨出行的状态。D.尾联用“洗泥”和“枕衣”的动作,自然呈现农人耕作后稍事休息的状态,富有生活气息。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历史课上,老师分析秦朝兴亡时引用《过秦论》中的“ , ”,展现强秦因不施仁义最终灭亡的惨烈结局。(2)班级讨论“治国之道”时,李华引用《大学之道》中“ , ”两句,强调从天子到百姓都需以修身为根本。(3)古诗文中诗人常通过特定场景追忆往昔,以表达深切情感,例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很高,没云雾,连浮尘也没有,无遮淹的太阳,笨重而迟缓地从东天滚向西天。成千上万年了,沙砾慢延,似乎在这里验证着一个命题:一粒沙粒的生存,只能归宿于沙的丰富,沙的丰富却使其归以一统,单纯得完全荒寞了。于是,风百无聊赖地走过来走过去再走过来;这里到底是多大的辐员和面积,它丈量着。从雪山上下来蜿蜒曲折的月亮河,它走不到大海就在沙漠上消失了。但它从这里流过,寻着它的出路,身后,一个大西北的走廊便形成了,祁连山,贺兰山,走廊的南北二壁,颜色竟是银灰,没有石头、树木,几乎连一根草也不长。越往深处,深处越是神秘,沙的颜色白得像烧过的灰,山岭便变形变态,峁,梁,崖,岫,壑洼,沟岔,没有了完整的形象,像是消融中的雪堆,却是红的,又从上至下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楞角,犹如冲天的火焰,突然地一个力的凝固,永远保留在那里了。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19.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月亮河”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A.青海湖 B.马头琴 C.樟脑丸 D.高压锅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划波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膏方是一种将方中的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煮,滤汁去渣,加热浓缩,加入某些辅料,如红糖、冰糖、蜂蜜等,再收膏而制成的一种比较稠厚的半流质或半固体的制剂。膏方是中医养生的选择之一。不选择膏方,将失去中医养生的目的和方式。膏方适用对象广泛, ① :一是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二是慢性疾病已经稳定,为增强体质、巩固疗效的人;三是手术后、出血后、大病重病后、产后身体极度虚弱的人。 ② ,所以膏方应根据个人体质一人一方。如气虚体质的人,可以选用由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等中药制成的膏方;血虚体质的人,可以选用由阿胶、熟地、当归、白芍等中药制成的膏方。尽管膏方服用对象不同,但总的要求以平和为准,少数人服用膏方后会出现不良反应。 ③ ,首先应在服用开路方时注意尽可能祛除湿浊,调整好胃肠功能。服用几天后若出现不思饮食、腹胀,应暂停服用,改服1~2周理气和胃消导药后,再少量服用膏方,慢慢增加用量。21.文中画横线句子除了存在“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还存在一处语法错误,请修改这两处错误。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预制人生,是指按照既定的规划去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近来,我们身边多了一群“预制人”。他们有时能借助既定的规划,为复杂的世界带来稳定的秩序,但有时却如同“预制菜”一般,缺乏创造,只能按照固定模式运转人生。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 2.D 3.C 4.①真实性:两则材料都举了大量关于春节的习俗为例来说明春节的发展变化,都体现了新闻通讯真实客观的特点。②文学性: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如“文化大餐”“一道道盛宴”,语言生动形象。③评论性:材料一末句“涵养新的民俗规范,建立立体式节日……”,材料二末句“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等语句,都反映出作者对事件的看法。 5.①对传统春节习俗进行现代化改造,使春节习俗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平衡现代化与传统民俗的矛盾;②积极培育如春晚、春运这类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年俗,挖掘其文化内涵;③利用现代科技和新媒体平台,创新春节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④构建立体式节日组织架构,强化多方协作,做大做强节日经济,开发春节文创产品,促进文旅融合等,激活文化生命力;⑤借助非遗展演的力量,让民众在非遗体验中加深对春节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传承春节文化传统。6.B 7.A 8.①“无人机的高度”是远离地面、居高临下的(宏大的,高高在上的),这种高度是和大地疏远的,割裂了人与土地的真实联系。②“麦子的高度”是贴近地面、与大地紧密相连的,这种高度代表着“在烈日下努力拔节”的“蓬勃而起”的力量以及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9.①第一次用“麦子喊了我一声”,巧妙地将内容从文章开头的宏大的摄影视角转向对麦田边缘那棵麦子的描写;②第二次用“麦子喊了我一声”引发回忆,叙写麦子托举我人生的个人经历;③第三次“麦子喊了我一声”引出我、堂哥、朋友等离开农村外出打拼的经历及因麦子而生发的人生感悟。10.BDG 11.A 12.C 13.(1)国君选拔贤人,如果迫不得已(非要任用),将使地位低的人超过地位高的人、关系疏远的人超过关系亲近的人,对此能不慎重吗?(2)况且人本来就难以十全十美,权衡(之后)任用他的长处,这才是恰当的举措。 14.示例:①材料一:认可周围人评价的参考价值,但需分层级审慎验证。②材料二:强调辨析评价主体的立场(君子 / 小人),反对笼统接受舆论。③材料三:不应因次要评价忽视人才的核心价值,主张超越周围人评价的局限性。15.C 16.①表面上写农人耕作后洗净泥土、枕着粗布衣物休憩,呈现出田园生活的质朴与闲适;实际上用“蛮触争”的典故,借农人“卧看”的视角暗指对世间微小纷争的超然与不屑。②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画中展现的田园生活充满认同与向往(或对简单本真生活的推崇);对世俗社会的追名逐利的批判(或表达对超脱纷争的精神境界的肯定)。17.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小轩窗,正梳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18.“遮淹”改为“遮掩”;“慢延”改为“漫延”;“荒寞”改为“荒漠”;“辐员”改为“幅员”。 19.B 20.①逗号让画线处五个词独立成句,对“山岭便变形变态”起到了补充作用,生动形象;②画线句全用逗号,强调山岭形态的突兀和多变,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21.示例:不选择膏方,将失去一种中医养生的方式。 22.①一般有三类人群 ②每个人的体质不同 ③为防治这些不良反应23.例文:打破预制桎梏,书写生命华章当“预制人生”成为时代热词,越来越多人选择沿着既定规划按部就班地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确实能带来秩序与安全感,可也让部分人丧失生命的灵动与创造力。预制人生并非全然不可取,但唯有打破其中的僵化桎梏,在规划与自由间寻得平衡,方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预制人生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清晰的规划能为人们指明方向,减少迷茫与试错成本。就像建筑施工前需要精密的图纸,人生若能提前规划,便能在学业、职业发展等关键节点做出更理性的选择。高考后,依据个人兴趣与职业前景制定大学专业学习计划,能让学生在四年时光里有条不紊地积累知识与技能;职场新人通过制定阶段性的职业规划,明确晋升目标与能力提升路径,有助于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稳步前行。然而,过度依赖预制人生,将自己完全束缚在既定框架内,又会带来诸多弊端。如同工厂流水线生产的预制菜,虽能满足基本的味觉需求,却少了现做菜肴的鲜香与温度,过度预制的人生也会因缺乏变化与创新而失去独特魅力。部分家长从孩子幼时便为其规划好人生道路,从兴趣班的选择到未来职业的方向,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行安排,导致孩子失去自主探索与发现自我的机会,最终成为缺乏独立思考与创造力的“提线木偶”。真正精彩的人生,应当是规划与自由的有机融合。规划是人生的骨架,赋予其稳定性与方向感;自由是血肉,让生命充满灵动与生机。马斯克在商业航天领域,既有打造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宏伟规划,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突破常规思维,大胆尝试新技术,最终改写了人类航天史。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规划不应是限制发展的牢笼,而应是实现理想的基石,在此基础上保持开放与创新的心态,才能让人生绽放出别样光彩。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既不能盲目排斥预制人生带来的秩序与方向,也不能让其成为束缚自我的枷锁。以规划为帆,以自由为桨,在人生的海洋中既遵循既定航线,又敢于乘风破浪,探索未知的领域。如此,我们方能摆脱预制人生的刻板与单调,书写出独一无二、精彩纷呈的生命华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